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积聚疾病概述: 积聚是指由于体虚复感外邪、情志饮食所伤以及他病日久不愈等原因引起正气亏虚...
养生
疾病名称: 积聚
疾病概述:
积聚是指由于体虚复感外邪、情志饮食所伤以及他病日久不愈等原因引起正气亏虚,脏腑失和,造成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其中,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者为积证;而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为聚证。积证与聚证常被分开叙述。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 腹部
常见症状: 腹内结块、腹胀、腹痛
主要病因: 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所伤、他病日久不愈
检查项目: 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电解质、肿瘤标志物、B超、CT、MRI、X片及钡剂造影、病理检查、结肠镜检查
重要提醒: 积证与聚证在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均有区别,患者应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咨询,避免自行用药。
临床分类:
1、积证
积证是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西医学中多种原因引起的腹腔肿瘤、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等,多属“积”之范畴。
2、聚证
聚证是以腹中结块,或痛或胀,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西医学中多种原因引起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所致的腹部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体虚者。
病因-总述:
积聚是由于体虚复感外邪、情志失调、饮食所伤、他病日久不愈等原因引起正气亏虚,脏腑失和,造成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
病因-基本病因:
1、外邪侵袭
外感湿热、寒邪等,稽留在体内,导致脏腑失和,气血运行不畅,痰浊内生,造成气滞血瘀痰凝,壅塞脉络成块或日久结为积块,形成积证。
2、情志失调
长期处于抑郁等负面情绪,导致肝郁气滞,从而使气机阻滞或逆乱,聚而不散,则致聚证。但若长期处于抑郁等负面情绪,导致肝气不畅,使得气滞不能领导血的畅行,以致瘀血内停,脉络受阻,结而成块者,则成积证。
3、饮食内伤
(1)酒食不节或恣食肥厚生冷,损伤脾胃,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水谷之精微,聚生痰湿,形成聚证。若痰阻气滞,血脉壅塞,痰浊与气血相搏,造成气滞血瘀,脉络阻滞,从而导致积证。
(2)若饮食不调,因食遇气,导致食气交阻,气机不畅,从而形成聚证。
4、他病日久不愈
(1)黄疸、胁痛病久,余邪留恋,络脉不畅,瘀血内阻;或久疟不愈,气血凝滞,结为疟母;或感染虫毒,虫阻血络,气血运行不畅,血络瘀阻;或虚劳日久,气滞血瘀,结而成块,以致成积。
(2)久病体虚致脾胃功能虚弱,气机运化无力,气、血、津液失于输布,导致痰湿内生,气血运行涩滞,以致气滞、血瘀、痰凝而成积证。
症状-总述:
积聚的主要症状为腹内结块,或胀或痛。其中,积证以腹内积块,触之有形,固定不移,以痛为主,痛有定处为临床特征。而聚证以腹内结块,聚散无常,或痛或胀,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作时止为临床特征。
症状-典型症状:
1、积证
(1)气滞血阻:积块软而不坚,固定不移,胁肋疼痛,脘腹痞满;舌暗,苔薄白,脉弦。
(2)瘀血内结:腹部积块明显,硬痛不移,时有寒热,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3)正虚瘀阻:积块坚硬,疼痛逐渐加剧,面色萎黄或黧黑,形脱骨立,饮食大减,神疲乏力,或呕血、便血、衄血;舌质淡紫,舌光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2、聚证
(1)肝郁气滞: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脘胁之间时或不适,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舌淡红,苔薄,脉弦。
(2)食滞痰阻: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重按则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
症状-并发症:
1、积证日久,病势进一步发展,还可以出现一些严重变证。如积久肝脾两伤,肝不藏血,脾不统血,或瘀热灼伤血络,血不循经,可导致出血;肝脾失调,气血瘀滞,日久及肾,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停积腹内,则可转为鼓胀;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转为黄疸;气血瘀阻,水湿泛滥,亦可出现腹满肢肿等症。
2、少数聚证日久不愈,可加重病情,进而由气入血转化成伏梁、痞气、肥气等积证。病久伤及脉道,络瘀脉损,血脉不通,瘀血留滞心脉,心脉痹阻,出现胸痹、心痛、心悸等症;留滞脑窍,则见中风偏瘫、眩晕口癖,甚至昏迷不醒;肾络瘀阻,浊邪留积,壅塞三焦,开阖不利,则出现腰痛、水肿、关格等。
就医-门诊指征:
1、发现腹内有结块;
2、伴严重腹胀、腹痛等不适;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消化内科就医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本病可能需要进行腹部超声,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本病可能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查,建议在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或禁食6小时以上,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或影响医生判断。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出现腹内结块、腹胀、腹痛等症状多久了?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
2、有没有什么基础病,如黄疸、胁痛、胃脘痛、泄泻、疟疾等病证?都经过什么治疗?
3、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4、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5、平时都爱吃什么食物?最近饮食情况如何?
6、平时有经常饮酒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什么病?为什么会这样?
2、病情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3、都需要做什么检查?
4、都需要怎么治疗?需要手术吗?
5、治疗有什么风险吗?多久才能好?
6、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7、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若患者出现腹内结块、腹胀、腹痛等,医生通常可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还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电解质、肿瘤标志物、B超、CT、MRI、X片及钡剂造影、病理检查、结肠镜检查等,以帮助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头面皮肤颜色、腹部形态、肢体皮肤、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医生常通过辨别患者腹部的叩击音、说活的语音语调,了解是否存在肠鸣音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头身胸腹、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腹部初步了解结块范围大小、是否移动、有无压痛等,还会进行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电解质、肿瘤标志物等,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胃肠道器质性病变。
检查-病理检查:
怀疑存在腹腔肿瘤者,还可通过病理组织活检来明确诊断。
检查-其他检查:
部分患者还可通过结肠镜等,检查肠道梗阻等病变。
检查-影像学检查:
B超、CT、MRI、X片及钡剂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明确胃肠道是否存在结构性病变。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腹内结块、腹胀、腹痛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西医相应的辅助检查则可诊断。但诊断时一般需要区别积证和聚证,还需与鼓胀、腹痛、胃痞等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鼓胀
积聚与鼓胀均有情志抑郁、酒食所伤、感染虫毒等致气滞血瘀的相同病机,其病变部位可同在肝脾,皆有胀满、包块等临床表现。而积聚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症;鼓胀以腹部胀大、脉络暴露为临床特征,疼痛不显,以胀为主,病机可有水饮内停。因而腹中有无水液停聚是积证与鼓胀鉴别之关键所在。
2、腹痛
积证与腹痛皆可由气滞血瘀、瘀血内结、脉络不通引起腹部疼痛,痛处固定不移,甚则出现腹部包块等症。积证之腹痛,或胀或痛,疼痛不甚,但以腹中包块为主要特征;腹痛之瘀血阻滞型,可出现少腹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势较剧,痛如针刺,甚则腹部包块等症,而腹痛病证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3、胃痞
胃痞与聚证均可因情志失调而致气滞痰阻,出现脘腹满闷之症。胃痞临床表现为满闷不适,系自觉症状,而外无形征可见,更无包块可扪及;聚证以腹中气聚、攻窜胀满、时作时止为临床特征,其发作时,腹中气聚胀滴,腹内结块望之有形,但按之无块,缓解时气聚胀满的现象消失,腹内结块消散,脘腹胀闷缓解。
治疗-治疗原则:
积证病在血分,常有气滞血阻、瘀血内结、正虚瘀阻等证型,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而聚证病在气分,常有肝郁气滞、食滞痰阻等证型,以疏肝理气、行气消聚为基本原则。其中,气滞血阻之积证,多需理气活血,通络消积;瘀血内结之积证,多需祛瘀软坚;正虚瘀阻之积证,多需补益气血,活血化瘀;肝郁气滞之聚证,多需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食滞痰阻之聚证,多需导滞通便,理气化痰。
治疗-药物治疗:
1、积证
(1)气滞血阻
①常用方剂:大七气汤加减。
②常用中药:青皮、陈皮、枯梗、藿香、桂枝、甘草、三棱、莪术、香附、益智仁、生姜、大枣等。
(2)瘀血内结
①常用方剂:膈下逐瘀汤加减。(可与六君子汤间服或配合服用整甲煎丸。)
②常用中药: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甘草、五灵脂、丹皮、乌药、延胡索、香附等。
(3)正虚瘀阻
①常用方剂:八珍汤合化积丸。
②常用中药: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白芍药、川芎、熟地黄、三棱、莪术、阿魏、海浮石、香附、雄黄、槟榔、苏木、瓦楞子、五灵脂组成。
1、聚证
(1)肝郁气滞
①常用方剂:逍遥散加减。
②常用中药:柴胡、白术、白芍、当归、茯苓、炙甘草、薄荷、煨姜等。
(2)食滞痰阻
①常用方剂:六磨汤加减。
②常用中药: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实、大黄等。
治疗-相关药品:
八珍汤、化积丸、逍遥颗粒等,临床证型不同,所用药物有所不同,使用之前详细咨询医师。
治疗-手术治疗:
暂无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积聚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积聚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积聚的转归与预后,与病因、病情的轻重,诊治是否及时、得当等因素有关。
预后-危害性:
1、若积证日久,病势进一步发展,还可导致出血、鼓胀、腹满肢肿等一些严重变证。
2、少数聚证日久不愈,可加重病情,进而由气入血转化成伏梁、痞气、肥气等积证。病久还可伤及心脉、脑窍、肾络等,从而出现胸痹、心痛、心悸、腰痛、水肿、关格、中风偏瘫、眩晕口癖等,甚至昏迷不醒。
预后-治愈性:
一般来讲,轻症患者经过积极调理可有效改善症状,最终治愈。而重症患者病情较顽固,通常治愈困难。
日常-总述:
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患者还需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康的生活习惯等,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对于积聚的患者,心理调护尤为重要。家属应当经常进行心理疏导,嘱患者心胸开阔,避免精神刺激,消除顾虑,保持心情舒畅,从而有助于气血流通、积聚消散。
日常-生活管理:
1、劳逸适度,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2、可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配合治疗。
3、要注意保暖,以免寒湿损伤脾胃,凝滞气血。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有营养、易消化,避免饮食不节,忌食酒和辛冷油腻之品。食欲正常者,可给予补益气血及化瘀之品。
饮食建议:
1、积证
气滞血阻者,可食用加味梅花粥、桃仁粥等;瘀血内结者,可食用油菜粥等;正虚瘀阻者,可食用酸枣粥、三七蒸蛋等。
2、聚证
肝郁气滞者,可食用香菜莱菔粥、郁金茶等;食滞痰阻者,可食用生姜橘皮煎、莱菔子粥等。
饮食禁忌:
忌食肥腻、煎炸、硬固、辛辣、生冷、醇酒之品。特别是有湿热、郁热、阴伤、出血者,要忌食辛辣酒热,防止进一步积热伤阴动血。
预防措施:
预防积聚,主要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可能致病的原发疾病等。
1、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保持正气充足,气血流畅,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2、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因素有关,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保持正气充足,气血流畅,有利于预防积聚的发生。
3、存在黄疸、胁痛、胃脘痛、泄泻、疟疾等病证者,应及时治疗。病情缓解后,要继续清理余邪,舒畅气血,调肝运脾,防止邪气残留,气血瘀结。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