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饥厥疾病英文名称: syncope due to hunger疾病别名: 食厥疾病概述:...
养生
疾病名称: 饥厥
疾病英文名称: syncope due to hunger
疾病别名: 食厥
疾病概述:
饥厥(syncope due to hunger),是指因饥饿等致营气不足,清阳不升,脑神失养,出现以突发心慌、软弱、冷汗、面白、甚至晕厥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发生与饮食内伤、劳倦过度、久病体虚、元气素虚等有关。本病预后与正气强弱,病情轻重,以及抢救治疗是否及时得当有关。经及时诊治,多能缓解,反复发作,需针对病因作相应治疗。本病常见于西医学低血糖症,倾倒综合征。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突发心慌、软弱、冷汗、面白、甚至晕厥等
主要病因: 饮食内伤、劳倦过度、久病体虚、元气素虚
检查项目: 血糖测定、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胰岛素测定、胰岛素受体测定、胰岛素抑制试验、内分泌激素测定、诱发试验、B超、CT或MRI
重要提醒: 如果突然出现心慌、软弱、冷汗、面白甚至晕厥等,应及时处理,若反复发生,需针对病因作相应治疗。
临床分类:
1、脾胃气陷证
主要表现为胃脘饥饿不适,恶心,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肛门下坠,或小便失禁,舌淡苔薄白,脉沉微。
2、脾胃气虚证
主要表现为胃脘饥饿不适,恶心欲呕,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疲乏力,汗出肢凉,大便溏稀,舌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3、胃热阴虚证
主要表现为胃脘嘈杂,恶心欲呕,头晕目眩,全身烘热,汗出口渴,心烦思睡,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4、阳脱证
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语言不清,虚烦不宁,甚至晕厥,抽搐,冷汗淋漓,面色苍白,肢体发凉,舌淡苔白润,脉微细欲绝。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饮食内伤、劳倦过度、久病体虚、元气素虚等有关。病位在脾、脑,与心、肝、肾等密切相关。
病因-基本病因:
1、饮食内伤
嗜酒或暴饮含有酒精的饮料,脾胃损伤,脾失健运,湿热内蕴,蒙闭心窍,发为本病。
2、劳倦过度
劳累过度或房室不节,损伤脾胃肝肾,五脏失养,或因胃大部切除术后正气受损,伤及脾胃,致脾胃升降运化功能失常,心神失养,发为本病。
3、久病体虚
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不耐饥饿及剧烈运动,营气耗伤,发为本病。
4、元气素虚
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薄弱,不耐饥饿及剧烈运动,饿则气馁,劳则气耗,营气耗伤,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以突发心慌、软弱、冷汗、面白甚至晕厥等为主要表现。多为成年发病,常在饥饿或运动后骤然发生,也可于清晨空腹时或下半夜、午餐前出现。
症状-典型症状:
突感胃脘不适,饥饿、软弱,心悸,冷汗,恶心呕吐,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肢体颤抖,脉细数。严重者可出现烦躁不安、语言不清,神识模糊。步履不稳,思睡,甚至晕厥、抽搐等。血压可正常、或偏高、或降低。一般发作15-20分钟后可自行缓解,或于进食、饮服糖水,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缓解。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1、如果突然出现胃脘不适,饥饿、软弱,心悸,冷汗,恶心呕吐,头晕目眩,肢体颤抖。
2、或者出现烦躁不安、语言不清,神识模糊。步履不稳,思睡,甚至晕厥、抽搐等。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简单查体,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一般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心慌、软弱、冷汗、面白等症状?多久了?
2、一般持续多久?是劳累后发生的吗?
3、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烦躁不安,嗜睡、语言不清等?
4、之前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等?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7、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8、平时有偏食、厌食等饮食不节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心慌、软弱、冷汗、面白?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需要手术治疗吗?
6、如果药物治疗,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血糖测定、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胰岛素测定、胰岛素受体测定、胰岛素抑制试验、内分泌激素测定、诱发试验、B超、CT或MRI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以及呕吐时声响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汗出,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头部四肢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糖测定
正常空腹血糖值的低限一般为3.9mmol/L。血糖进一步降低至2.8~3.0mmo/L时才会出现症状。
2、葡萄糖耐量试验
有助于低血糖病因诊断,如早期糖尿病患者糖耐量减低;胰岛素瘤的低血糖发生在服糖后3~4小时;肝病性低血糖空腹血糖较低,但服糖后高峰较高等。
3、血清胰岛素测定
低血糖发作时测定血清胰岛素对低血糖症的鉴别诊断尤其是胰岛素瘤的诊断非常重要。
4、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抗体测定
提示既往使用过胰岛素或自身免疫性胰岛素综合征。
5、胰岛素抑制试验
可鉴别是否为内源性胰岛素分泌过度所致。
6、内分泌激素测定
如生长激素、ACTH、皮质醇、甲状腺激素等测定,有助于诊断内分泌功能减退的低血糖症。
7、诱发试验
如饥饿试验、胰高糖素试验等,以明确是否存在低血糖,并探讨低血糖症病因,明确是否胰岛素分泌过多所致。
检查-影像学检查:
B超、CT或MRI检查
有助于肿瘤定位。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突发心慌、软弱、冷汗、面白甚至晕厥等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虚眩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部分患者近期内有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手术史。
2、临床表现
胃脘饥饿不适,心悸,出冷汗,恶心呕吐,头晕目眩,严重者甚至可出现晕厥、抽搐等。
3、辅助检查
血糖测定、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胰岛素测定、胰岛素受体测定、胰岛素抑制试验、内分泌激素测定、诱发试验、B超、CT或MRI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虚眩与饥厥
多发生于由平卧位转变为直立位,或长时间站立时发生眩晕、倦怠、乏力、脉弱、血压降低等症,血糖多正常。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过程中,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低血糖发作时要绝对卧床休息,迅速补充葡萄糖是决定预后的关键。中医治疗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适应个体化治疗的需求,在防治糖尿病低血糖症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生命体征较为平稳时,积极使用中药辨证论治。
治疗-药物治疗:
1、脾胃气陷证
(1)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2、脾胃气虚证
(1)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2)常用中药:黄芪、桂枝、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生姜。
3、胃热阴虚证
(1)方药:益胃汤加减。
(2)常用中药:黄连、丹皮、山栀。
4、阳脱证
(1)方药:参附汤加减。
(2)常用中药:干姜、炙甘草、龙骨、牡蛎。
治疗-相关药品:
归脾丸、天王补心丸、补中益气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针灸疗法
1、选取神阙,百会,气海,膻中。毫针刺,补法加灸。主治中虚气脱型。
2、选取百会,神阙,气海,关元。用艾条和艾柱灸,不计次数,至脉动如初为度。
治疗-治疗周期:
饥厥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饥厥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与正气强弱,病情轻重,以及抢救治疗是否及时得当有关。发病后呼吸平稳,脉象有根,表示正气尚强,预后良好。如果气息微弱、或者神志不清,或寒冷超过肘膝,或脉象沉伏如线,多属危侯,预后不良。
预后-危害性:
如果体质虚弱,病情较重,或者治疗不及时,可出现气息微弱,神志不清,四肢厥逆等危证。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及时诊治,多能缓解,反复发作,需针对病因作相应治疗。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饥厥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生活起居调摄不当,可能引起本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同时,生活起居有规律、注意休息,保持大小便通畅等,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注意调畅情志,稳定情绪,正确对待自身疾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服药,注意用药后效果和不良反应。
2、中药汤剂宜饭前服用,每日1剂分2次口服。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整洁、安静,光线宜暗,温湿度适宜,避免噪音和各种声光刺激。
2、虚证者卧床休息,以免过度疲劳。
3、抽搐时切忌强加约束,以免造成骨折。
4、保持大小便通畅,便秘者可用芦荟或番泻叶煎汤服用。
5、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锻炼,促进气血流畅,增强机体抵抗力。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面色、肤温、汗出、舌象、二便等。
2、发作的持续时间及发作后的症状。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糖测定、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胰岛素测定、胰岛素受体测定、胰岛素抑制试验、内分泌激素测定、诱发试验、B超、CT或MRI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忌饮酒,忌食辛辣、香燥食品。针对不同的证型予以不同的饮食调养。
饮食建议:
1、脾胃气虚证患者宜多食健脾益气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山药、红枣等。
2、阴阳俱脱,口渴欲饮患者,可频服淡盐水、参汤或果汁等饮料。
饮食禁忌:
1、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避免饮酒过度,或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的饮料。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饮食内伤、劳倦过度、久病体虚、元气素虚等有关。因此,注意饮食调摄,避免过度劳累,避免精神刺激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发生。
1、使用降糖药,特别是胰岛素,根据病情,调整药量,并按时进餐。
2、少食多餐,多进干食少进汤,进餐后躺卧约半小时。
3、反应性功能性低血糖症患者尤应避免精神刺激。
4、避免饥饿,在食物中加入纤维素,如果胶等。
5、避免酗酒,尤应避免空腹或饥饿时饮酒过多过快。
6、积极治疗原发病,因气血亏虚而致晕厥者,应注意休息。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