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寄生虫病疾病英文名称: parasitosis疾病概述: 寄生虫病(parasitosi...
养生
疾病名称: 寄生虫病
疾病英文名称: parasitosis
疾病概述:
寄生虫病(parasitosis)是因寄生虫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因寄生虫种类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各异。寄生虫病分布广泛,世界各地均可见到,但以贫穷落后、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目前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进行改善,经早期、及时诊治,一般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发热、腹泻、咳嗽、腹痛、视力下降
主要病因: 寄生虫感染
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清免疫学试验、病原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超声、CT、MRI
重要提醒: 日常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有助于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寄生虫感染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
包括经饮用水传播和接触疫水传播两种方式。水源如被某些寄生虫的感染期虫卵或幼虫污染,人则可因饮水或接触疫水而感染,如饮用被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水,可感染隐孢子虫;人体接触含血吸虫尾蚴的疫水,可感染血吸虫病。
2、经食物传播
包括两种方式,一是食入被感染期虫体污染的食物,二是食入本身含有感染期虫体的食物。我国不少地区有以人粪直接作为肥料的耕作方式,蔬菜和水果易受到粪便中感染期虫卵的污染,如生食蔬菜或未洗净的水果,常造成寄生虫病的传播。还有一些寄生虫是在鱼、蟹、哺乳动物体内或水生植物上发育,生食或半生食这些食物,即可感染这些寄生虫。
3、经土壤传播
有些直接发育型的线虫,如蛔虫、鞭虫和钩虫等寄生虫所产虫卵,需在土壤中发育为感染期卵或幼虫,人体感染与接触土壤有关。
4、经空气(飞沫)传播
有些寄生虫的感染期卵,可借助空气或飞沫传播,如蛲虫卵和尘螨可在空气中飘浮,并可随呼吸进入人体而引起感染。
5、经节肢动物传播
某些节肢动物在寄生虫病的传播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其传播方式包括机械性传播和生物学传播。其中,蝇、蟑螂等常通过携带感染期虫卵或包囊的方式,污染食物或餐具,从而造成某些寄生虫病的传播。而疟原虫、丝虫和利什曼原虫的感染阶段存在于蚊或白蛉体内,通过这些昆虫的叮咬,传播疟疾、丝虫病和黑热病等。
6、经人体接触传播
有些寄生虫可通过人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如阴道毛滴虫可通过性生活或共用浴巾而传播;疥螨可由直接接触患者皮肤或间接接触患者衣物而传播。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以贫穷落后、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见,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多见。
病因-总述:
本病系寄生虫入侵人体所致的病变,常见的寄生虫种类有阿米巴、弓形虫、蛲虫、钩虫、卡氏肺孢子虫、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棘球绦虫、丝虫等。
病因-基本病因:
1、发病机制
寄生虫在入侵、发育和寄生过程中均可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其损害的程度,取决于寄生虫和宿主二者的相互关系是否处于适应性。一般认为,寄生虫寄生数量少或毒力低,寄生时间越久,与宿主的关系就越平衡,对宿主的危害就越小,产生的临床症状就越轻;相反,寄生虫寄生数量大或致病力强,寄生时间越短,对宿主损害就越重,产生的临床症状就越明显。
2、感染途径
(1)经口感染:原虫的包囊或卵囊,蠕虫的感染期虫卵或幼虫,可通过食物、饮水、污染的玩具或手指等,经口进入人体。
(2)经皮肤感染:钩虫和血吸虫的感染期幼虫,能主动经皮肤侵入人体;疟原虫、利什曼原虫和丝虫通过吸血昆虫的叮咬而经皮肤侵入人体。
(3)经胎盘感染:弓形虫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4)经呼吸道感染:蛲虫卵、尘螨可随飞沫、尘土等在空气中飞扬,并随人的呼吸而进入人体。
(5)经输血感染:疟原虫、弓形虫和美洲锥虫寄生在血液内,可经输血而由感染该寄生虫的供血者传播给受血者。
(6)自身感染:有的寄生虫(如微小膜壳绦虫)可以在宿主体内,引起自体内重复感染。
症状-总述:
寄生虫进入人体、移行、发育、繁殖和定居的过程中,均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的不同程度损害,故其临床表现既可体现在受损组织或器官的局部,也可致全身反应。
症状-典型症状:
1、局部表现
主要为寄生虫入侵和定居的组织器官,产生病理损害和功能失调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例如:
(1)经消化道感染或寄生于消化系统的虫体,可致腹泻、腹痛、腹部不适或消化不良等症状。
(2)经皮肤感染或寄生于皮下肌肉的虫体,可致皮炎、形成肿块或结节等表现。
(3)侵入实质器官(肝、肺、脑、等)的虫体,可致炎症或水肿发生,以及脓肿或占位性病变形成。其中,肝损害可出现肝炎样症状和肝大体征;肺损害可出现咳嗽、血痰、咯血或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脑损害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失调症状。
(4)寄生于眼部的虫体,可致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5)侵入胸腹腔的虫体,可致炎性渗出、积液形成及粘连性病变。
2、全身表现
可有发热、营养不良、贫血、过敏、精神异常等表现。
症状-并发症: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并发消化道出血、感染、脑疝、癫痫等。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腹泻、腹痛、腹部不适症状。
2、出现皮炎、皮下结节症状。
3、出现咳嗽、咯血、胸痛等症状。
4、出现视力障碍。
5、伴发热、精神异常等症状。
6、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患者可去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呢?您的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
2、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3、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4、您最近去过寄生虫疫区吗?吃过生食吗?
5、您最近有没有被昆虫叮咬过呢?
6、您家里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这个病传染吗?我的家人需要筛查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8、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9、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发热、腹泻、咳嗽、视力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建议做血常规、血清免疫学试验、病原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超声、CT、MRI等,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通过观察白细胞总数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初步了解病情。
2、血清免疫学试验
包括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等,可以检测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
3、病原学检查
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组织液、组织、粪便等标本,通过显微镜等直接观察,或在处理、染色后观察,以发现寄生虫虫体或虫卵作为诊断依据。
4、分子生物学检查
临床上常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能直接检测寄生虫病原体的DNA或RNA片段,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等优点,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感染部位、病变范围,以及器官受累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疫区旅居史或饮食史,以及发热、腹泻、咳嗽、视力下降等临床表现,再结合血清免疫学试验、病原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一旦确诊,首先应明确寄生虫的种类、寄生部位,然后积极行抗寄生虫治疗,以杀灭寄生虫,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1、对于发热患者,可酌情给予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药物,进行退热治疗。
2、对于腹泻患者,可酌情给予蒙脱石散等药物,进行止泻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吡喹酮
适用于各期血吸虫患者,对成虫、童虫及虫卵均有杀灭作用。
2、阿苯达唑
具有高效、低毒的优点。对囊尾蚴、钩虫、蛔虫、蛲虫等有明显的杀死及驱除作用。
3、甲硝唑
对阿米巴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治疗-相关药品: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蒙脱石散、吡喹酮、阿苯达唑、甲硝唑
治疗-手术治疗:
1、对于内脏出现脓肿者,可行穿刺引流术,然后再注入抗寄生虫药物,以杀灭寄生虫。
2、对于部分组织严重感染而出现坏死者,可对其进行局部切除。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常因致病虫种、感染轻重等有关,经过早期、及时诊治后,一般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并注意防止疾病的传播。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避免自行停药或者随意更改剂量。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特别是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打扫卫生。
4、本病具有传染性,生病期间注意隔离,家里要准备杀虫剂、蚊帐,以防止疾病传播。
5、家中厨具应生熟分开,防止污染。
饮食调理:
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适当进行饮食调理。
饮食建议:
1、注意饮食卫生,吃彻底烹熟的食物。
2、宜吃营养丰富、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
3、适量吃些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4、适量饮水。
饮食禁忌:
1、戒烟忌酒。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避免吃生食、喝生水。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注意安装纱窗和纱门,使用杀虫剂和蚊帐,减少昆虫进入家中,叮咬家人的风险。
2、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应勤洗手、洗澡,特别是饭前便后要洗手。
3、避免吃生食、喝生水。
4、养成规律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5、去疫区旅行时,做好个人防护。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