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急性焦虑症疾病别名: 惊恐障碍、急性焦虑发作疾病概述: 急性焦虑症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惊恐...
养生
疾病名称: 急性焦虑症
疾病别名: 惊恐障碍、急性焦虑发作
疾病概述:
急性焦虑症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焦虑障碍。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以惊恐发作为主要临床特征,不局限于特定的情境,具有不可预测性,一般急性发作,伴濒死感、窒息感、失去控制感,还可伴有一定的躯体症状。其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一部分患者可取得良好预后。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突然感到惊恐、濒死感、窒息感、失去控制感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学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尿液检查、脑电图、心理测试
重要提醒: 急性焦虑症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建议患者积极进行药物及心理治疗,尽可能取得良好预后。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女性多于男性,发病高峰年龄多在25~44岁。
病因-总述:
急性焦虑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有很多相关的研究以及学说,目前认为主要与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学因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心理社会因素
(1)人格特质:本病受人格特点的影响很难明确,目前还没有明确发病与特定人格特征的关系,但研究发现依赖与回避性人格特质与治疗的波动有关。
(2)认知行为理论:行为学习理论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焦虑恐惧反应与某种中性刺激结合,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结果。
(3)精神动力学:有观点认为患者的惊恐发作是幼年压抑在无意识领域中的创伤,比如与父母分离、躯体或性的创伤等,在外部情境应激因素的促发下,通过反应形成、抵消、躯体化或外化等防御机制的使用,对抗无意识领域中被激活的内心冲突的结果。
2、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风险是其他精神障碍一级亲属的4~8倍,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显著高于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说明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2)神经生化:有关的神经递质主要包括NE能系统、GABA能系统和5-HT系统,这些神经递质对发病有一定影响,相关的药物可以部分缓解症状。
(3)CO2高敏感假说:静脉内注射乳酸钠、重碳酸盐和空气中一定浓度CO2吸入,可以诱发急性焦虑症,提示可能与CO2有一定关系。
(4)神经影像学研究:患者右侧颞中回、眶额内侧皮质体积减小;左前扣带回背侧损伤可导致急性焦虑症,提示本病与前脑对边缘系统和脑干的抑制作用下降有关。
症状-总述:
急性焦虑症以惊恐发作为主要临床特征,患者多在进行日常活动时突然出现惊恐发作,伴濒死感、窒息感、失去控制感,还可伴有一定的躯体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惊恐体验
患者突然出现极度惊恐、惊叫、惊慌失措、紧张不安、惊恐万状,犹如大祸临头。
2、窒息感
患者感到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胸闷气短、不能自主呼吸,甚至窒息感觉。
3、濒死感
患者突然感觉自己不行了、马上要死亡了。
4、失去控制感
患者担心自己失去控制而精神失常,觉得自己不能控制自己,要做出自己难以忍受的事或觉得自己要发疯了,精神要崩溃了。
5、现实解体或人格解体
部分患者在惊恐发作时可出现不真实感或人格解体,觉得周围环境不真实,时间凝固了,自己离开了自我等。
症状-并发症:
部分患者因担心发病时得不到帮助而出现回避行为,比如不敢单独出门、不敢前往人多的区域,可能发展为场所恐惧症。
症状-伴随症状:
1、心血管系统症状
患者感到胸部疼痛或不适、心慌、心悸、心动过速、心律不规则等。
2、呼吸系统症状
患者感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咽部发紧感或出现过度换气等。
3、神经系统症状
患者感到头晕、头痛、晕厥或麻木感、麻刺感、寒战或面部潮红、出汗等。
就医-门诊指征:
1、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极度惊恐、惊叫、惊慌失措等症状。
2、觉得自己不能控制自己。
3、伴随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
4、伴随胸部疼痛或不适、心慌、心悸等症状。
5、伴随头晕、头痛、晕厥等症状。
6、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属于精神心理科诊治范畴,患者可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3、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
2、您出现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发作有没有规律?最近有没有明显加重?
3、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前,有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
4、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的情况加重或者缓解?比如使您感到不舒服的人、物或者情境?
5、您小时候有过这种情况吗?
6、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7、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8、您有没有长期服用什么药物?
9、您平时吸烟、喝酒吗?量大吗?
10、您家里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是精神病吗?
2、我为什么会得急性焦虑症?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能治好吗?
5、治疗费用高吗?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需要长期服药吗?
7、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复发后是不是会加重?
8、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是不是不能抽烟、喝酒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时突然感到惊恐,出现濒死感、窒息感、失去控制感等感受,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尿液检查、脑电图、心理测试等了解患者情况。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判断有无明显的器质性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应的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以排除可能的器质性疾病。
检查-其他检查:
1、脑电图
脑电图检查是将脑的自发的生物电放大后显现或记录下来的一种检查脑功能的方法,可排查一些脑部病变。
2、心理测试
患者可能需要填写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等测试量表。
诊断-诊断原则:
当患者反复出现意外的惊恐发作,且伴有持续的预期性焦虑或与发作相关的显著行为变化达1个月以上,且此类障碍并非由物质或躯体疾病所导致,也不能由其他精神类疾病所解释,则可诊断为急性焦虑症。
诊断-鉴别诊断:
1、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二尖瓣脱垂、心绞痛发作、嗜铬细胞瘤、癫痫、低血糖症、肺栓塞等躯体疾病可出现惊恐样发作。可以通过收集病史以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进行鉴别。
2、场所恐惧症
场所恐惧症的发作有时与一定情境有关,比如商场、车站等,但急性焦虑症患者的惊恐发作不限于上述情境,有时不可预测,有助于鉴别。
3、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常伴发惊恐发作,急性焦虑症患者也会出现抑郁表现,应根据相应的诊断标准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急性焦虑症的治疗目标是减少惊恐发作的频率和程度,缓解期待性焦虑,克服回避行为,最终达到症状缓解和病前社会功能的恢复,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抗抑郁剂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抗抑郁剂是目前治疗的首选药物,但此类药物起效较慢,用药初期可能需要合并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常用药物包括舍曲林、帕罗西汀、文拉法辛、氟伏沙明等。
2、苯二氮䓬类
在急性期治疗比较有效,首选为阿普唑仑、氯硝西泮。
3、其他
丁螺环酮、可乐定、吲哚洛尔等药物也有一定效果。
治疗-相关药品:
舍曲林、帕罗西汀、文拉法辛、氟伏沙明、阿普唑仑、氯硝西泮、丁螺环酮、可乐定、吲哚洛尔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急性焦虑症的预后不稳定,与患者具体情况有关。大多数患者治疗后社会功能良好,有病情较重、持续时间长、共病抑郁、曾与父母分离、人际敏感性高、单身等因素的患者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急性焦虑症会导致患者突然感到惊恐,对患者的正常生活、社交有不良影响,严重时还会引起场所恐惧症等情况。
预后-自愈性:
急性焦虑症的病程多变,部分患者病程中可以出现自发痊愈,但一段时间后可能再度爆发。
预后-治愈性:
急性焦虑症的治愈性无法确定,一部分患者可能取得较好的预后。
日常-总述: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加强在生活中的管理,提高日常生活质量。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身边的朋友家人要对患者有耐心,倾听患者的内心,鼓励患者有适度的情绪宣泄,帮助患者了解急性焦虑症不是器质性疾病,对人的生命没有直接威胁,消除患者的疑虑;患者应表达焦虑、惊恐发作时的感受,对自己疾病特别是惊恐发作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减少焦虑抑郁,学会调节情绪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松弛、转移注意力、排除杂念,以达到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境界。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私自减药、停药。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尽量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防止患者出现自杀行为。
2、家属可以鼓励患者对生活和工作做出计划和安排,并身体力行。
3、家属可以为患者安排简单、轻松的活动,要有趣味性,并能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及焦虑程度来调整活动内容。
4、患者可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关注点在兴趣和爱好,从而减轻不良情绪。
5、患者一定要经常锻炼,如慢跑、爬山等,并尽可能避免参加感到紧张的活动。
饮食调理:
本病对饮食一般无特殊要求,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的作用。
饮食建议:
1、适量食用瘦肉、豆腐、鲜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可帮助患者保持精力充沛。
2、患者应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等食物。
3、患者应注重补充矿物质,多食海带、紫菜等食物。
饮食禁忌:
1、患者应尽量减少食用泡菜等含乳酸盐类食物。
2、患者应避免食用油炸食物、垃圾食品,如炸鸡、炸薯条等。
3、建议患者减少咖啡因的摄入,如可乐、茶。
4、减少对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
5、患者应戒烟酒。
预防措施:
急性焦虑症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以及预防措施,影响因素较多,以下措施有注意降低发病风险:
1、日常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尽量减少担心自身的躯体状况。
2、关注儿童的幼年早期发育,尽量避免严重的童年创伤。
3、降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更多了解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以降低焦虑。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