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脚出汗疾病概述: 脚出汗是指足部出汗增多的一种常见现象,分为生理性脚出汗和足部多汗症。其...
养生
疾病名称: 脚出汗
疾病概述:
脚出汗是指足部出汗增多的一种常见现象,分为生理性脚出汗和足部多汗症。其中,生理性脚出汗是指正常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高温、剧烈运动等)出汗增多的正常生理现象;而足部多汗症是由于某些病理性因素导致足部出汗异常过多的一种常见病症。由于长期的脚出汗增多,尤其是足部多汗症常并发臭汗症、足癣、趾间皮肤糜烂、皲裂、疼痛等,需引起重视,积极到院诊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部分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足部、皮肤
常见症状: 双足出汗增多、足跖皮肤浸渍发白、足臭
主要病因: 主要由于某些生理性因素及足部多汗症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碘淀粉试验、出汗率测定、内分泌功能筛查
重要提醒: 足部排汗过多或足部多汗症,会对患者身体和心理产生长期深远的不利影响,故需积极到院诊治。
临床分类:
脚出汗根据病因主要分为生理性脚出汗和足部多汗症两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脚出汗在日常生活和临床中均颇为常见,其中,足部多汗症是局限性多汗症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之一。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足部多汗症常初发于儿童或青少年,多有家族史。
病因-总述:
生理性脚出汗是由于某些生理性因素(如高温、剧烈运动等)所引起,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不属于足部多汗症范畴;而足部多汗症的病因尚未明确,多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大多数患者存在家族史。
病因-基本病因:
1、生理性脚出汗
健康人体的排汗功能对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在某些生理性因素作用下,包括天气炎热、室温过高、室内湿度过大、情绪紧张、体内供热过多、产热过多、鞋袜过厚及透气性差等,均会导致脚出汗增多,为正常生理现象。
2、足部多汗症
病因不明,大多数为特发性,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如情绪激动、紧张、焦虑、神经官能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另外,由于足部多汗症患者多存在家族遗传史,故有学者认为本病为遗传性疾病。
症状-总述:
通常来讲,生理性脚出汗只有在高温、剧烈运动等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健康人体在安静状态下一般不会出现脚出汗增多;而足部多汗症患者往往在安静状态下(如静坐、静卧、睡眠等)或是在寒冷的冬季即可出现足底出汗较多,常伴有足部皮肤湿冷、青紫或苍白等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生理性脚出汗表现
多为轻度的足部出汗增多,一般无自觉不适,可不伴有脚臭,去除相关因素及一般处理后,足部出汗量可明显减少。
2、足部多汗症表现
常于儿童或青春期起病,患者可在安静状态下或是在寒冷的冬季即可出现足底出汗较多,轻者仅为足部湿润,重者可见汗珠形成,常出现脚臭、足部皮肤湿冷、青紫或苍白等表现,由于足底汗液长时间蒸发不畅可使得足部表皮呈白色浸渍状,甚至引起水疱、糜烂、角化过度,妨碍行走。值得指出的是,足部多汗症患者在夏季易感染足癣,冬季易患冻疮。
症状-并发症:
生理性脚出汗一般无并发症;足部多汗症可并发足癣、臭汗症、冻疮等。
就医-门诊指征:
1、足部出汗异常增多,伴有脚臭,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交。
2、伴有足部皮肤浸渍、水疱、糜烂等。
3、易患足癣、冻疮。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应前往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脚出汗增多出现多久了?
2、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3、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4、平时运动量大么?平时足部出汗多么?
5、一般穿什么样的鞋子、袜子?
6、您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工作、居住环境如何?
7、还有其他不适么?
8、您之前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9、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10、您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11、您是否患有基础疾病呢?
12、您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13、您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脚出汗增多?
2、我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4、需要如何治疗呢?是吃药吗?
5、治疗后还会复发吗?
6、什么情况下需要做手术?
7、还有哪些新的治疗方法?
8、这个病会遗传吗?
9、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10、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出现足部出汗较多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碘淀粉试验、出汗率测定、内分泌功能筛查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观察多汗的部位,了解是否存在异常皮损等症状,根据其特点表现,有助于明确多汗症类型的诊断。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碘淀粉试验
为出汗异常者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利用碘遇到淀粉变蓝的原理来检查患者肢体某一区域皮肤的发汗功能,并根据蓝色反应的深浅了解出汗障碍的严重程度,还能够间接了解患者皮肤交感神经分布的功能状态。
2、出汗率测定
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测定局部出汗率的方法,包括乙烯袋集汗法、纱布海绵垫法、通气汗囊法等,均可测定患者足部出汗率水平。足部多汗症患者的最大出汗率增高,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3、内分泌功能筛查
必要时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内分泌功能筛查,包括垂体功能、甲状腺功能、血糖及其他生化指标,以排除相关内分泌疾患。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双足出汗增多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病史及家族史,以及碘淀粉试验、出汗率测定、内分泌功能筛查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对于生理性脚出汗增多,通过去除相关因素并给予一般处理即可,无需特殊治疗;对于足部多汗症患者,医生会根据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有无并发症等综合考虑,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减少足部出汗,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一般治疗:
对于生理性脚出汗者,应尽量避免相关诱发因素,可通过经常清洗脚部,穿着透气性较好的鞋袜,减少剧烈运动及长时间高温下作业,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保持足部皮肤清洁干燥,必要时可使用局部外用止汗剂,多可取得满意效果。
治疗-药物治疗:
1、局部外用止汗剂
具有止汗、收敛及除臭作用,常用药物有5%明矾溶液、5%福尔马林溶液、20%氯化铝溶液以及乌洛托品粉等。
2、镇静药
包括谷维素、氯丙嗪、地西泮、苯巴比妥等,对于情绪性多汗治疗具有一定效果。
3、抗胆碱能药物
包括阿托品、普鲁本辛、东莨菪碱等,具有一定的止汗作用,主要用于交感神经亢进者,但易引起口干。
4、局部注射A型肉毒素
A型肉毒素是一种由细菌产生的外毒素,采取局部注射可有效达到足部汗腺所在位置,通过化学去神经作用,达到汗腺减少分泌的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维持时间较长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临床上多用于足部多汗症的治疗,其不良反应主要是注射后局部疼痛。
治疗-相关药品:
5%明矾溶液、5%福尔马林溶液、20%氯化铝溶液、乌洛托品、谷维素、氯丙嗪、地西泮、苯巴比妥、阿托品、普鲁本辛、东莨菪碱、A型肉毒素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其他治疗方法无效者,可考虑行交感神经离断术及其改良术式进行手术治疗,但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治疗-放化疗:
放射治疗:对于较为严重的足部多汗症患者,可考虑采取X线局部照射治疗,能够有效抑制足部汗腺分泌,但需注意放射剂量,以防放射性皮炎等不良反应。
治疗-治疗周期:
脚出汗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脚出汗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生理性脚出汗者,通过去除病因,给予一般对症处理,多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一般预后良好;轻中度足部多汗症患者,经积极诊治,预后亦较好;而重度足部多汗症患者,往往病情顽固、难治,预后不佳。
预后-危害性:
足部多汗症会造成患者双足出汗异常增多,常并发臭汗症,易患足癣、冻疮等疾病,对患者身体和心理产生长期深远的不良影响。
预后-自愈性:
生理性脚出汗,通过去除病因,采取一般处理,多可自行恢复;足部多汗症一般不会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足部多汗症尚无法完全治愈,多数患者经积极诊治,出汗症状可得到有效控制或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日常-总述:
足部多汗者应注意心理护理及日常生活管理,可避免因情绪改变及某些生活因素造成出汗增加,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长期脚出汗增多,常伴有脚臭,易患足癣、冻疮等,严重干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并可能会使患者产生焦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造成社交障碍。
2、护理措施
患者应多与医护人员交流,学习足部多汗症的相关知识,了解最新的治疗进展,树立正确对待疾病的观念,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2、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培养一些良好的兴趣爱好,避免焦虑、抑郁。
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物。
4、建议穿着吸湿的袜子及透气性较好的鞋子,足部大量出汗后应及时进行更换,不要穿胶鞋或皮鞋。
5、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6、室内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潮湿环境。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到院复诊。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合理膳食、清淡饮食,注意保证机体营养摄入充足、均衡。
2、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有助于减轻出汗症状。
3、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可促进机体代谢,减少汗腺分泌。
饮食禁忌:
1、忌油炸、油煎、油腻食品,以防促进汗腺分泌,加重病情。
2、禁食生葱、生姜、生蒜、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臭汗症状。
3、戒烟禁酒,少喝咖啡、浓茶等,以防对机体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治疗效果。
预防措施:
脚出汗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各种不良因素,保持足部皮肤清爽干燥,可一定程度上预防脚出汗过多的发生。
1、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激动、紧张、焦虑。
2、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
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洗脚,保持足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汗液在足部长时间停留。
4、合理膳食,少吃葱、姜、蒜等味道较重的食物。
5、适当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保持机体免疫力。
6、建议穿着透气性较好的鞋子,经常更换袜子。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