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脚脱皮疾病别名: 足部脱皮疾病概述: 脚脱皮,又称为足部脱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本病...
养生
疾病名称: 脚脱皮
疾病别名: 足部脱皮
疾病概述:
脚脱皮,又称为足部脱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本病主要由于足癣、慢性湿疹、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等所致。患者的临床表现根据病因不同而有所不同,可仅有足部脱皮,也可手、足同时出现脱皮,甚至出现全身性脱皮。脚脱皮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多数患者经积极诊治,一般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足部
常见症状: 足部脱皮
主要病因: 主要由于足癣、慢性湿疹、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等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真菌学检查、细菌培养
重要提醒: 本病的治疗因病因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患者应积极到院诊治,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流行病学-传染性:
脚脱皮本身不会传染,但由于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时,这些病原体可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
流行病学-发病率:
脚脱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暂无确切发病率报道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足癣、慢性湿疹、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患者。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好发于春夏季节。
病因-总述:
脚脱皮主要由于足癣、慢性湿疹、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等所致。另外,掌跖脓疱病、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也可引起足部脱皮。
病因-基本病因:
1、足癣
是因真菌感染足部皮肤导致的一种常见皮肤病,主要包括水疱型、间擦糜烂型、鳞屑角化型等,常见致病菌为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其中,大多数水疱型及鳞屑角化型足癣患者可出现脚脱皮。
2、慢性湿疹
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及表皮的炎症反应,属于湿疹中的一种。慢性湿疹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形成。
3、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又称为层板状出汗不良,为掌跖部的角质剥脱性皮肤病,本病病因尚未明确,部分学者认为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是一种较轻的汗疱疹的亚型,但有待进一步证实。
4、其他
如掌跖脓疱病、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除有全身性或散在性皮损外,手或脚也可同时出现脱皮。
病因-危险因素:
1、频繁洗澡等使足部过度与水接触,会造成皮肤干燥,增加脚部脱皮的发生风险。
2、足部经常接触粗糙的物品或碱性物质,也会刺激皮肤增加脱皮的发生风险。
症状-总述:
脚脱皮通常为双侧受累,多发生在足趾间、足底、足跟和足侧缘等处,患者的临床表现可根据病因不同而有所不同。
症状-典型症状:
1、足癣表现
多累及足跖,大片表皮增厚、粗糙、干燥脱屑,自觉症状轻微。足跟、足缘每到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自觉疼痛。慢性病程,可合并有甲真菌病。
2、慢性湿疹表现
患者通常病程较长,皮损表现为患处皮肤肥厚、粗糙,其表面有少量菲薄的屑,多对称发生,常伴剧烈瘙痒。
3、剥脱性角质松解症表现
皮损初期为针头大小的白色水泡,随病情发展,皮损逐渐扩大,互相融合成大片状脱屑,一般无自觉症状,多见于双手掌,亦可累及足跖、手足背部,分布对称。
症状-并发症:
脚脱皮可并发皮肤溃疡、继发感染、多汗症等。
就医-门诊指征:
1、足部皮肤反复出现红斑、脱屑、开裂、水疱等,或伴明显瘙痒、疼痛等。
2、对自身健康、工作、社交及日常生活产生明显影响。
3、自我使用非处方药物治疗两周无效。
4、皮损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
5、有感染征象,皮肤红肿、疼痛、发热甚至化脓。
6、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应前往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出现足部脱皮的?
2、有疼痛、瘙痒感觉吗?
3、症状有加重吗?
4、家人中有人有同样情况吗?
5、您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工作生活环境如何?潮湿吗?
6、是否曾在游泳池等公共场所赤脚行走?
7、是否患有糖尿病,肿瘤或免疫缺陷疾病?
8、自己用过什么药?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经常出现脚脱皮?
2、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4、需要如何治疗呢?是吃药吗?
5、治疗的风险大吗?
6、这种病治疗后还会复发吗?
7、需要做手术吗?
8、这个病会传染吗?
9、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10、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足部脱皮、瘙痒、疼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真菌学检查、细菌培养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足部皮肤检查,可判断患者有无足部皮肤粗糙、增厚、皲裂、出血、等改变,同时注意有无鳞屑、水疱、红斑等异常皮肤表现。必要时还可能会进行全身检查,以明确躯体其他部位皮肤有无类似皮损表现。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慢性湿疹者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以及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对诊断具有提示意义。
2、真菌学检查
包括真菌镜检及真菌培养,能够为足癣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并明确具体致病菌种类,有利于临床医生选择针对性药物及病情观察随访。
3、细菌培养
皮损处进行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足部脱皮、瘙痒、疼痛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及病史,以及血常规、真菌学检查、细菌培养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医生会根据患者脚脱皮的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有无合并疾病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缓解症状,防止复发。
治疗-一般治疗:
1、真菌感染引起的脚脱皮,应尽量穿透气的鞋、穿透气性好的袜子、保持脚部清洁,注意不能跟他人公用毛巾、拖鞋等。
2、在干燥季节应注意皮肤保湿;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注意保持皮肤干燥。
3、注意多饮水,多吃水果及蔬菜。
4、足部应避免频繁接触粗糙的物品或碱性物质。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真菌药物
对于足癣引起者,医生会综合考虑足癣的临床类型、严重程度、合并疾病及患者依从性等因素,选择外用抗真菌药、口服抗真菌药或二者联合方案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咪康唑、联苯苄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
2、角质剥脱剂
对于足癣引起者,可外用角质剥脱剂(如水杨酸等)联合抗真菌药物共同治疗。
3、糖皮质激素
对于慢性湿疹引起者,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仍然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激素种类、剂型,必要时可采取全身口服治疗。常用药物有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曲安奈德、卤米松等。
4、润肤剂
对于剥脱性角质松解症引起者,可外用润肤剂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乳酸胺洗剂、尿素软膏等。
5、抗组胺药
对于因过敏引起的慢性湿疹患者,可给予抗组胺药物,能够有效缓解过敏反应,减轻不适,常用药物有盐酸异丙嗪、氯苯那敏、氯雷他定、西咪替丁等。
治疗-相关药品:
咪康唑、联苯苄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水杨酸、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曲安奈德、卤米松、乳酸胺、尿素、盐酸异丙嗪、氯苯那敏、氯雷他定、西咪替丁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脚脱皮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脚脱皮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大多数患者经积极诊治,本病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慢性湿疹、银屑病等引起者,容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迁延难愈。
预后-危害性:
脚脱皮不仅可造成瘙痒、疼痛、出血等不适,还可导致皮肤破溃、感染等,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多数患者经积极诊治,本病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应注意日常的足部皮肤护理,同时保持平稳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遵医嘱正确用药,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会导致患者手、足脱皮,甚至出现全身性脱皮,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可能会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消极心理,不利于治疗。
2、护理措施
(1)患者可通过看报纸、看电视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以缓解不适症状带来的负面情绪,同时还需要积极向医生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治疗过程,以树立治疗信心。
(2)家属应多开导患者,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日常-用药护理:
1、服用抗组胺、激素药物的患者注意观察局部治疗效果和全身不良反应,为医师及时调整药物提供依据。
2、长期口服激素药物者易并发感染,患者一定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骤然停药。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的房间应该加强通风、使空气保持新鲜,并且室内要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患者应该勤换衣物和被褥,并充分保持足部干燥清洁。
3、勿用热水或肥皂清洗皮损。
4、勤剪指甲,不用手搔抓皮损。局部瘙痒剧烈、皮肤温度高,可使用冷湿敷;感觉瘙痒难忍,可用手掌轻轻拍打,以代替抓挠。
5、在干燥季节,宜减少洗澡次数。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沐浴露或肥皂。
6、内衣应全棉,勿过度保暖。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合理膳食、清淡饮食,注意保证机体营养摄入。
2、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有助于减轻臭汗症状。
3、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可促进机体代谢,减少汗腺分泌。
4、鼓励患者多饮水。
饮食禁忌:
1、忌油炸、油煎、油腻食品。
2、禁食生葱、生姜、生蒜、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3、戒烟禁酒,少喝咖啡、浓茶等,以防对机体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治疗效果。
预防措施:
针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保持皮肤清洁干爽,勤洗脚,洗完后彻底擦干。
2、穿透气性好、干净的鞋袜,脚汗多时可使用抑汗剂。
3、不赤脚在更衣室、游泳池等公共场所行走,酒店内尽量使用一次性拖鞋,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
4、与患有癣病的宠物玩耍后用注意洗手,并积极治疗宠物癣病。
5、积极治疗甲癣、手癣等疾病,防止诱发足癣;免疫力低下人群远离患有癣病的人和动物,防止被传染。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