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久疟疾病英文名称: chronic malaria疾病概述: 久疟(chronic ma...
养生
疾病名称: 久疟
疾病英文名称: chronic malaria
疾病概述:
久疟(chronic malaria),是指疟邪久留,气血亏虚,以微寒微热,休作有时,气虚多汗,饮食少进或停止后遇劳发作的疟疾。发生与外感疟邪、正气亏虚有关。本病经过及时治疗,大多能较快痊愈,预后一般良好。但疟病日久,正虚邪恋,易反复发作,病情缠绵。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微寒微热,休作有时,气虚多汗,饮食少进或停止后遇劳发作
主要病因: 外感疟邪、正气亏虚
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生化、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测
重要提醒: 如果疟疾日久不愈,出现微寒微热,休作有时,气虚多汗,饮食少进或停止后遇劳发作,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病情反复,缠绵难愈。
临床分类:
1、气虚邪恋证
主要表现为疟疾迁延日久,遇劳则作,寒热往来,倦怠食少,短气懒言,面色淡白,舌淡,苔薄白,脉弱。
2、阴虚邪恋证
主要表现为久疟不止,形体消瘦,夜热早凉,汗出口渴,或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3、血虚夹瘀证
主要表现为疟疾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胁下有痞块,或胀或痛,扪之有形,头晕、心悸、面色萎黄或暗晦,舌淡有斑点,脉弦涩。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疟疾患者和带菌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雌性按蚊,经叮咬人体传播。少数病例可因输入带有疟原虫的血液,或经母婴传播。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外感疟邪、正气亏虚有关。基本病机为疟邪久留,屡发不已,气血耗伤或久疟不愈,气血瘀滞。病变部位在少阳。
病因-基本病因:
1、外感疟邪
诱发因素与外感风寒、暑湿有关,其中暑湿诱发为最多。夏秋暑湿之际,蚊毒疟邪肆虐时,人体被疟蚊叮吮,疟邪入侵,导致本病。
2、正气亏虚
因饮食、劳倦,脾胃功能受损,痰湿内生,或起居失宜,劳倦太过,元气耗伤,营卫空虚,疟邪乘袭,即可发病。
症状-总述:
本病以微寒微热,休作有时,气虚多汗,饮食少进或停止后遇劳发作为主要症状。发作时间的长短,与疟邪所伏深浅相关。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如果疟疾日久不愈,出现微寒微热,休作有时,气虚多汗,饮食少进或停止后遇劳发作。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感染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腹部触诊,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出汗等症状?
2、这种情况多久了,什么情况下加重或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自汗、肢体倦怠、精神萎靡等?
4、去过疟疾流行的地区吗?
5、最近有做过什么检查吗?
6、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7、家中有患有类似疾病吗?
9、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微寒微热,休作有时,气虚多汗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需要手术吗?手术有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常规、血生化、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测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腹部脏器有无疼痛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单核细胞增多。多次发作之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不同程度降低,恶性疟尤为显著。
2、血生化
此检查可判断患者血糖、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T)等是否正常,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病情的进展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
3、病原学检查
周围血涂片染色镜检疟原虫,是目前诊断疟疾较为可靠的方法。若次检查阴性而临床不能排除疟疾者,应反复血涂片检查,必要时可做骨髓穿刺涂片检查疟原虫,其阳性率明显高于外周血检查。
4、免疫学检测
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免疫测定等,检测血液中疟原虫的特异性抗原与特异性抗体,具有方便、快速敏感的特点。此方法临床应用价值较小,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微寒微热,休作有时,气虚多汗,饮食少进或停止后遇劳发作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寒热往来的疾病如感冒、伤寒、风温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周期性发作的寒战、发热、出汗,在间歇期症状消失,与常人无异,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2、传染及流行病史,居住或近期到过疟疾流行地区或有输血史,或流行地区见相似病例,是重要参考依据。
3、实验室血涂片检查到疟原虫是确诊依据。
诊断-鉴别诊断:
感冒、伤寒、风温、下焦湿热、肝胆湿热
均可出现寒热往来,但这些疾病发热发作的时间规律、兼见症状、未发时表现等与疟疾都有不同,血检也无疟原虫阳性发现,均可供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祛邪截疟是疟疾的基本治疗原则。治疗时可在基础方上加用具有祛邪截疟作用的药物,如青蒿、常山、槟榔、马鞭草、稀莶草、乌梅等。服药时间一般以疟发前2小时为宜。
治疗-药物治疗:
1、气虚邪恋证
(1)方药:四兽饮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制半夏、草果、乌梅、生姜、大枣。
2、阴虚邪恋证
(1)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
(2)常用中药: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
3、血虚夹瘀证
(1)方药:鳖甲煎丸加减。
(2)常用中药:鳖甲、射干、黄芩、鼠妇、桂枝、干姜、大黄、石韦、厚朴、紫薇、阿胶、柴胡、蜣螂、乌药、丹皮、土鳖虫、葶苈子、半夏、人参、瞿麦、桃仁、赤硝、蜂房。
治疗-相关药品:
鳖甲煎丸、十全大补丸、八珍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
本病疗效肯定,对间日疟效果较好。一般认为,在发作前2小时左右针灸疗效较好,在发作期间针灸也有一定治疗作用。选择大椎、陶道、间使、中渚、后溪等,倦怠自汗配关元,气海。
治疗-治疗周期:
久疟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久疟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过及时治疗,大多能较快痊愈,预后一般良好。但疟病日久,正虚邪恋,易反复发作,使病情缠绵。
预后-危害性:
本病日久不愈,正虚邪恋,易反复发作。
预后-治愈性:
只要治疗及时正确,护理得当,预后一般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久疟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严格执行隔离消毒,注意卧床休息,注意灭蚊等,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久病体虚患者,易对疾病治疗丧失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保持情志,调达利气机通畅,避免症状加重。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用药,注意服药后效果和不良反应。
2、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3、口服氯喹可引起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皮肤瘙痒等,宜饭后服用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做好防蚊、灭蚊措施,如采用纱窗纱门、挂蚊帐或点蚊香等,切断传播途径。
2、发作期间必须卧床休息。
3、炎热季节应注意病室环境舒适,合理调节室温。
4、汗出较多,注意擦干,更换衣物,避免风吹。
5、发作间歇期可适当户外运动。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发作时间,掌握发病规律。
2、注意发作时症状特点,如高热、寒战、出汗、头痛、恶心呕吐等,了解寒热偏重,汗出多少,热势高低,持续时间。
3、注意病情变化,有无头痛,烦躁,谵妄,警惕出现昏迷、惊厥等危象。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需要做血常规、血生化、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测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发作期者禁食,休作期者进易消化的半流质或清淡、易消化饮食。根据不同证型选择补益气血、阴、阳的食品。
饮食建议:
发作间歇期可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铁丰富的食物,以补充消耗纠正贫血。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食物。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外感疟邪、正气亏虚有关。因此,防止感受外邪,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防寒保暖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防止感受疟邪,是预防疟疾的根本措施。尤其是防蚊灭蚊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疟疾的传播。
2、同时坚持运动锻炼,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3、平时注意保暖,避免风寒,夏秋之时,切忌露天贪凉饮冷。
4、注意室内外卫生,经常打扫,消灭蚊虫。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