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厥脱疾病概述: 厥脱,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证之一,是厥病和脱病的总称。两者均发病急骤,临床...
养生
疾病名称: 厥脱
疾病概述:
厥脱,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证之一,是厥病和脱病的总称。两者均发病急骤,临床都可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冷汗,脉搏细弱或脉微欲绝、脉象散乱,神情淡漠或烦躁不安,严重者可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等。现代医学的各类休克均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中医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颅脑
常见症状: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冷汗,脉搏细弱或脉微欲绝、脉象散乱,神情淡漠或烦躁不安,严重者可猝然昏仆、不省人事
主要病因: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伤津失血、汗吐下太过、剧痛、中毒,或久病体虚
检查项目: 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心肌酶、脑血流图、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诊断性腹腔灌洗和后穹窿穿刺、颅脑CT或MRI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冷汗,或者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应立即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避免晕厥时间过长,导致不能恢复,甚至死亡。
临床分类:
1、热毒内陷证
主要表现为烦热不宁,口渴,大便秘结,便下腐臭,小便色红,甚至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舌燥苔黄,脉数。
2、瘀血内阻证
主要表现为突然昏仆,牙关紧闭,面部红赤,口唇紫暗,舌黯红,脉弦。
3、气虚阳脱证
主要表现为手足逆冷,冷汗不止,神清淡漠,小便量少或二便失禁,面色苍白或晦暗,舌淡苔白,脉微欲绝。
4、气虚阴脱证
主要表现为面唇苍白,发热烦躁,心悸多汗,口渴喜饮,小便量少色黄,四肢不温,脉细数或沉微欲绝。
5、阴阳俱脱证
主要表现为神志昏迷,瞳孔散大,喉中痰鸣,气息急促,汗出如油,周身俱冷,二便失禁,脉微欲绝。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久病体虚、亡血伤津等有关。涉及五脏六腑,与心、肝、肾关系密切。
病因-基本病因:
1、外感六淫
外感温、热、火邪或疫毒,或外感寒湿阴邪,并化热入里,正气抗邪。在这一斗争过程中,消耗大量阳气与阴液,正气大伤,尤其是火热暑邪,最易耗散正气,亡竭津液而致脱证。
2、情志内伤
七情中尤以暴怒最为多见,或所愿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火上炎,气血郁滞,以致阴阳不相顺接而发为厥证,或者平素体弱胆怯,加上突如其来的外界影响,可使气血逆乱而致厥。
3、饮食不节
饮食不加节制,积滞内停,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机受阻,以致发生晕厥。或者偏嗜肥腻食物,或过甜的食物,或长期饮酒,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痰湿内生,清阳被阻发为昏厥。
4、久病体虚
体质虚弱是形成本病的内在因素。过度饥饿,体位骤变,以致中气不足,脑海失养,或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阴阳气血暗耗,也是常见病因。
5、亡血失津
因大汗吐下,气随液耗,或因创伤出血,产后大量失血等,以致气随血脱,神明无主,均可出现厥脱。
症状-总述:
本病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冷汗,脉搏细弱或脉微欲绝、脉象散乱,神情淡漠或烦躁不安,严重者可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等为主要特点。可分为气厥、血厥、痰厥、食厥、暑厥,气脱、阴脱、阳脱、阴阳俱脱。
症状-典型症状:
1、厥证
(1)早期多见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心悸多汗,气短乏力,尿少,烦躁不安,神情谈漠,脉博细弱。
(2)后期或病情重多见神志不清,口唇指甲发绀,四肢厥冷,呼吸短促,无尿,脉微欲绝,或脉象散乱。
2、脱证
(1)气脱表现为面色苍白,神情淡漠,声低息微,气短乏力,汗漏不止,四肢微冷。
(2)阴脱表现为神情恍惚或烦躁不安,面色潮红,口干欲饮,尿少色黄,肢厥不温,脉细数或沉微欲绝。
(3)阳脱多为亡阴之后演变而成,突然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四肢厥冷,神情恍惚,心慌气促,二便失禁,舌卷舌颤,脉微欲绝。
(4)阴阳俱脱为厥脱重症,多见神志昏迷,目呆口张,瞳仁散大,喉中痰鸣,气少息促,汗出如油,周身俱冷,二便失禁,脉微欲绝。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急诊指征:
1、如果出现突然昏倒、面红气粗、声高息促、口闭握拳。
2、或者突然出现昏倒、面色苍白、声低息微、口开手撒,或汗出,肢体不温。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面唇苍白,发热,烦躁,心悸,多汗,口渴喜饮,四肢不温。
2、或者手足逆冷,冷汗不止,神清淡漠,小便量少。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神经内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腹部触诊和影像学检查,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神情淡漠、眩晕,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这种情况多久了?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面色少华、小便量少、下利清谷等症状?
3、最近饮食情况如何?
4、最近有做过什么检查吗?
5、之前有过其他疾病吗,如真心痛、心悸、胸痹?进行过什么治疗吗?
6、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7、作息情况怎么样?睡眠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6、如果药物治疗,怎么用药?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应进行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心肌酶、脑血流图、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诊断性腹腔灌洗和后穹窿穿刺、颅脑CT或MRI等检查。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饮食、问二便,问既往病史、家族史、外伤史等。女性患者还需问月经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腹部压痛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包括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心肌酶等检查,有助于休克、低血糖、心肌梗死等诊断。
检查-其他检查:
1、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脑血流图
脑电图上出现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等痫性发作波形对癲痫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癫痫、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痉挛等颅脑疾病的诊断。
2、诊断性腹腔灌洗和后穹窿穿刺
可检测腹腔中的血液及肠穿孔破裂到腹腔的内容物。但不能明确出血和损伤的部位。
检查-影像学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颅脑CT或MRI
可确定脑结构异常或病变,对癫痫及癫痫综合征诊断和分类有帮助。腹部CT常用于评价腹腔内或腹膜后损伤导致的出血。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冷汗,神情淡漠或烦躁不安,严重者可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则可诊断。但诊断时需要与有昏倒症状的痫证、中风、昏迷、眩晕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厥证
(1)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移时苏醒。常伴有恶心、汗出,或四肢逆冷,醒后感头晕干、疲乏,但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缓解时如常人。
(2)发病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心悸、头晕、视力模糊、面色苍白、出汗等。
(3)常有明显的情志刺激史,或大失血病史,或有暴饮暴食史及痰盛宿疾。
2、脱证
(1)起病急骤,多见于久病体虚,亡血脱液,暴吐暴泻,热毒内陷,严重烧伤者。
(2)神情淡漠或烦躁,面色苍白、灰白或紫红,息微而促,语声低弱,大汗淋漓,尿少或无尿,甚至猝然昏仆,目合口开,手撒肢冷,二便自遗。
(3)常见血压下降,其中收缩压低于12kP,或基础血压下降30%以上,或因脱血细胞比容升高,或因失血,血红蛋白、中心静脉压明显低于正常。
诊断-鉴别诊断:
1、痫病
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神识昏蒙,甚至突然昏倒,口吐诞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作猪羊叫声,移动时苏醒为临床特点,与先后天多种因素有关,病有宿根,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似。厥病和痫病都有突然昏仆,但痫病病发后喉中发出异常叫声、抽动和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与厥病不同。
2、中风
中风以口眼歪斜、语言謇涩、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特征,多发生于肝阳素亢之体,以老年人多见,苏醒后多有口舌歪斜、偏瘫失语等症状、体征。厥证虽有卒然昏倒、不醒人事,但醒后如常,无后遗症。
3、昏迷
昏迷与厥证均有突然昏倒的症状,但昏迷病人在发病前多患有较重的疾病,昏迷之后,病情明显加重,昏迷时间较长,在短时间内不易苏醒,醒后常有较严重的原发病存在。而厥病患者在发作前一如常人,昏倒时间短,醒后无后遗症,昏倒时可伴有四肢不温。
4、眩晕
眩晕为自觉头晕眼发黑,如坐舟车,严重时才出现晕眩仆倒的症状,且神志是清楚的。而厥证以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症状。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属危急重证,当以及时救治为要,脱证与厥证属虚证,总体治疗原则以益气救阴、回阳固脱为主。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热毒内陷证
如果出现气壅息粗、喉间痰鸣、脉滑的患者,可用导痰汤加竹沥、姜汁、海浮石、石莒蒲、郁金等。
2、瘀血内阻证
如果出现面色发红,肢体麻木、头晕急躁的患者,可加石决明、钩藤、牛膝、泽泻、夏枯草等。
3、阴阳俱脱证
如果出现唇面爪甲发绀的患者,可加用丹参、赤芍、红花、川芎等。
治疗-药物治疗:
1、热毒内陷证
(1)方药:白虎汤加减。
(2)常用中药:生石膏、知母、水牛角、生大黄、牡丹皮。
2、瘀血内阻证
(1)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3、气虚阳脱证
(1)方药:参附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制附片、干姜、当归、细辛、桂枝。
4、气虚阴脱证
(1)方药:生脉散合固阴煎加减。
(2)人参、麦冬、五味子、熟地黄、黄精、山茱萸、黄芪、怀山药、甘草。
5、阴阳俱脱证
(1)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制附片、麦冬、五味子、干姜、山茱萸。
治疗-相关药品:
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平衡阴阳之功效,对厥脱具有一定的救治之用。实证取水沟、素醪、合谷、内关、十宣、涌泉,选择I~2个穴位强刺激,留针,间断捻针。虚证取足三里、三阴交、水沟、涌泉、百会、神阙、关元,选择1~2个穴位中度刺激,留针,间断捻针。体温低或阳脱者宜灸,可灸百会、神阙、关元、涌泉。
治疗-治疗周期:
厥脱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厥脱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与患者平素正气的强弱、邪气盛衰及抢救治疗得当与否密切相关。如果病情较轻,抢救及时,治疗得当,症状可获得缓解,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如果病情较重,或未能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如果病情轻,抢救及时,一般在短时间内苏醒,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基础疾病没有彻底根除,或者病后情志饮食调理不当,都会引起厥脱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做好情志调护、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注意休息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恢复和身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患者已身体虚弱,如遇悲恐等情志波动,可致病情加剧,应注意稳定情绪,避免情志过激。
2、应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对患者的刺激。
日常-用药护理:
1、严格按医嘱用药,给予急救中药汤剂灌服时,应少量多次缓慢喂服。
2、服用四逆汤、参附汤后,患者宜卧床休息,四肢保温,以助药力投达四肢。
3、中药汤剂四逆汤、参附汤皆有附子,故应注意附子的毒性作用。若出现乌头碱中毒的表现,如心律失常,甚至心室颤动、停搏等,应立即停药,及时配合处理。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安静舒适,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噪音等不良刺激。
2、注意卧床休息,以免过度劳累。床旁加床档保护,防止坠床。
3、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做好口腔护理,张口呼吸者,可在口腔上敷盖湿纱布。
4、大便失禁患者,应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的发生。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以及面色、肤温、汗出、舌象等情况。
2、如出现痰声辘辘时,需经常拍击背部,以助咳嗽排痰。
3、注意观察患者的尿量情况。
4、如果出现心悸、水肿、喘促、尿闭、呼吸微弱、脉沉细微或结代,或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不省人事等时,应立即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心肌酶、脑血流图、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颅脑CT或MRI等项目,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高热昏迷者予以禁食。一般患者宜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应予以限食,并防止呛咳,避免室息的发生。
饮食建议:
1、气阴两亏证患者病情稳定后,可给予补气养阴食品,如扁豆、蚕豆、莲子、大枣、牛羊肉等。
2、气阴耗竭证患者,饮食宜清淡。
饮食禁忌:
1、忌食温燥辛辣食品,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酒等调味料。
2、忌食生冷,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
3、忌食油腻黏滞食品,如糯米食品、油炸品、奶油蛋糕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体虚久病等有关,预防应注意饮食有节,避免情志过激,积极治疗原发病等,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静心怡悦,避免情志过邀和各种诱发因素。
2、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如做保健功、太极拳、五禽戏等,促使气血流畅,以增强机体对外邪的抵御能力。
3、大病初愈,正气不足,应注意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
4、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暴饮暴食,忌食生冷、油腻刺激食物。
5、积极查找、治疗原发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