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恐音症疾病英文名称: misophonia疾病别名: 选择性声音敏感综合征疾病概述: 恐...
养生
疾病名称: 恐音症
疾病英文名称: misophonia
疾病别名: 选择性声音敏感综合征
疾病概述:
恐音症(misophonia)又称选择性声音敏感综合征,其是一种由日常声音引起负面情绪和身体反应的病症。通常,患者在听到机器噪声、车辆喇叭、电子设备的响声、咂嘴声、键盘打字声等声音后,可出现烦躁、愤怒、厌恶、焦虑等精神心理症状,并可伴有心跳加速、出汗、肌肉紧张等躯体反应。此外,患者会出现回避行为,减少暴露于引起症状的声音环境中。恐音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与人际互动,阻碍其工作、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因此需及时就医接受规范的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在听到特定声音可出现烦躁、愤怒、厌恶、焦虑等情绪
主要病因: 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大脑异常活动、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有关
检查项目: 心理测试、行为评估
重要提醒: 恐音症患者应尽早接受专业的治疗,以降低对生活的负面影响。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Zhou等人(2017)在以中国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中发现,恐音症发生率约为6%。而另一项美国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中,发生率则高达19.9%(Wu et al.,2014)。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无特定人群。
病因-总述:
恐音症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大脑异常活动、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有研究发现,恐音症具有较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提示遗传因素有一定影响。
2、大脑异常活动
有研究显示,恐音症患者在听到特定声音后,大脑的杏仁核和听觉皮层会变得异常活跃,而杏仁核是管理情绪的中枢,所以患者可出现负面情绪。此外,在研究中发现恐音症患者的大脑中存在更多的髓鞘,髓鞘具有绝缘作用并可以提高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通常,髓鞘越厚,传递信息的速度越快,这也加剧了恐音症患者大脑对触发性声音的过度反应。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可能在恐音症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例如生活在持续噪音环境中的人可能更容易发展为恐音症。
4、心理因素
恐音症可能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有关。例如,焦虑的人可能更容易发展为恐音症。
症状-总述:
恐音症主要表现为患者在听到特定声音后出现强烈的负面情绪。除了心理状态的变化,还可出现一些躯体反应。此外,部分患者可出现回避或攻击行为。
症状-典型症状:
1、强烈的负面情绪
是恐音症患者最主要的症状。当患者暴露于特定的声音时,比如咀嚼、吞咽、婴儿哭声、刹车声、邻居吵架声、餐具撞击声、键盘打字声、手指敲击声、机器噪声、车辆喇叭、电子设备的响声等,会出现烦躁、愤怒、厌恶、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而且一旦患者注意到这些令人讨厌的声音后,通常很难再从声音中分散注意力。严重的情况下,一些视觉刺激也会引起患者的痛苦反应,比如当患者看到他人嘴唇运动时,虽然听不到咀嚼声,但仍会感到愤怒和厌恶。
2、躯体反应
除负面情绪外,特定的声音可能会引起自主神经兴奋的增加,进而导致出汗、肌肉紧张、心跳加快等躯体反应。
3、回避或攻击行为
部分患者为了避免暴露于引起情绪反应的声音环境中,可出现回避行为,例如一些恐音症患者不仅会避免与家人一起吃饭,同时也会减少去公共餐厅的次数。而另一些患者则会通过攻击行为来阻止他人持续发出触发刺激,包括言语对抗(斥责、叫骂)、怒视他人、身体攻击等。
症状-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就医-门诊指征:
1、在听到婴儿哭声、邻居吵架声、键盘打字声音等特定声音后,经常会出现烦躁、愤怒、厌恶、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甚至会对他人进行身体攻击;
2、伴出汗、肌肉紧张、心跳加快等症状;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须于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心理测试,建议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发作有没有规律?近期有加重吗?
3、您在出现这种情况前,有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
4、您之前有过类似的情况吗?当时有去医院诊治吗?
5、您的生活环境如何?有噪音吗?
6、您平时情绪怎么样?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病?
2、我这个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我需要怎么治疗?治疗费用高吗?
4、我这个病能治好吗?
5、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6、平时生活中我需要注意什么?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听到特定声音后出现烦躁、愤怒、厌恶、焦虑等负面情绪,需及时就医。就诊后,医生会进行心理测试、行为评估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其他检查:
1、心理测试
由于恐音症常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一起出现,因此医生会进行心理测试,目的是评估有无这些问题及其严重程度。
2、行为评估
目的是评估个体实际暴露于特定声音环境中的真实反应。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典型症状(听到特定声音后出现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结合心理测试、行为评估等,一般可作出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恐音症的诊断依据如下:
1、全神贯注于某种人为制造的声音;
2、在听到这些声音时,会出现烦躁、厌恶、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出汗、心跳加快、肌肉紧张等躯体反应,有时还会出现失控的攻击性行为,这些表现是非自愿和不受控制的;
3、倾向于主动回避会出现特定声音的场合;
4、患者的反应无法用其他疾病进行解释。
治疗-治疗原则:
目前恐音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二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其中尤以心理治疗更为重要。
治疗-药物治疗:
目前没有针对恐音症的特效药物,主要是应该药物缓解症状。
1、抗焦虑药物
用于缓解恐音症患者的焦虑症状,代表药物有丁螺环酮、阿普唑仑等。
2、β受体阻滞剂
可以缓解自主神经兴奋有关的躯体症状,常用药物有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治疗-相关药品:
丁螺环酮、阿普唑仑、普萘洛尔、美托洛尔
治疗-手术治疗:
该病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恐音症的预后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个体状况、治疗的及时性以及患者的积极配合程度。通常来讲,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显著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如果未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能会导致症状逐渐加重,患者可能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应激反应。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病症可能与其他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交织在一起,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复杂。
预后-危害性:
1、由于对声音过于敏感,一些恐音症者会被人误以为性格孤僻、怪异而遭到冷落,并且患者本身也倾向于变得不爱社交。
2、为了避免处于特定的声音环境中,患者可能会避免去商场、餐馆或公共场所等,这样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3、长期的恐音症可能会导致其他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预后-治愈性:
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改善,甚至能够实现临床治愈。
日常-总述: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遵医嘱用药控制症状外,还应加强患者心理、生活等方面的管理,有助于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日常-心理护理:
1、家属、朋友应多支持和包容患者,给予关怀,经常鼓励患者,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促进疾病康复。
2、患者自身可向医生学习关于恐音症的知识,对恐音症有正确的认识,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得擅自增减药物剂量、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此外,在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立即就医咨询。
日常-生活管理:
1、在面对令人不适的声音时,可以采取深呼吸、有意识的放松、积极的自我对话等方式,来减轻焦虑、烦躁等反应。
2、患者可以在公共场合戴耳塞或降噪耳机,以避免接触特定的声音。
3、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适度的进行体育锻炼,对于恐音症患者来说也非常有益。
饮食调理:
本病对于饮食一般无特殊要求,但应注意均衡饮食,保证营养摄入,有助于增强体质,对于促进疾病恢复有一定好处。
饮食建议:
1、适量食用瘦肉、豆腐、鲜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菠菜、油菜、荞麦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及猕猴桃、香蕉、苹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而全面,有助于维持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功能。
2、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对于身体的各项功能都至关重要。
3、保证三餐规律。
饮食禁忌:
1、避免食用油炸食物,如炸鸡、炸薯条等。
2、避免饮用茶、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饮料。
3、避免饮酒。
预防措施:
恐音症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因此暂无绝对有效的预防措施。但是,针对该病的可疑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可能会对本病的预防起到积极作用。
1、长期暴露于大声或刺耳的噪音中可能会增加恐音症的风险。因此,日常应尽量避免处于这类环境或者使用耳塞、降噪耳机等工具进行保护,有助于降低恐音症的发病风险。
2、焦虑的人可能更容易发展为恐音症。因此,日常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放松心情,减少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进而有助于降低恐音症的发生风险。
3、定期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降低恐音症的发生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