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口疮疾病英文名称: oral sore,aphtha疾病概述: 口疮,是指以口腔肌膜出现...
养生
疾病名称: 口疮
疾病英文名称: oral sore,aphtha
疾病概述:
口疮,是指以口腔肌膜出现类圆形溃疡且灼热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多发生于青壮年,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发生与饮食不节、久病体虚、失治误治等有关。本病有自愈性,经及时恰当治疗,可提早愈合,减少复发。体虚、病程较长者愈合缓慢,且反复发作,甚至此愈彼起,迁延难止,故要坚持治疗。西医学的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等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口腔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口腔
常见症状: 口腔肌膜出现类圆形溃疡且灼热疼痛
主要病因: 饮食不节、久病体虚、失治误治
检查项目: 组织切片检查
重要提醒: 如果口腔肌膜经常出现溃疡、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反复发作,甚至此愈彼起,迁延难治。
临床分类:
1、心脾积热证
主要表现为口腔肌膜溃疡,周边红肿,灼痛明显,饮食或说话时尤为严重,伴有口渴,心烦失眠,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腻,脉数。
2、阴虚火旺证
主要表现为口腔遗疡数量少,周边红肿不明显,疼痛较轻,但此愈彼起,绵延不止,伴有手足心热,失眠多梦,口舌干燥,但不想喝水,舌红少苔,脉细数。
3、脾肾阳虚证
主要表现为口疮疼痛较轻,色白或暗,周边淡红或不红,久难愈合,伴有倦怠乏力,面色苍白,腰膝或少腹以下冷痛,小便清长,饮食不佳,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沉迟。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男女老幼均可发生,但以青壮年为多。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饮食不节、久病体虚、失治误治等有关。基本病机为心、脾、肾失调,病位在心、脾、肾。
病因-基本病因:
1、饮食不节
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如果饮食不加节制,暴饮暴食,长期偏嗜辛辣刺激、肥腻、过甜食物,导致脾胃积热,热极化火,上炎口腔,发为口疮。
2、情志内伤
长期心情抑郁,不得舒展,气机郁滞,影响肝疏泄功能,日久化火,横逆犯胃,胃火上炎口腔,发为本病。
3、久病体虚
素体阴虚,或病后失养,阴液耗伤,或劳累过度,熬夜多思,阴液暗耗,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于口,发为口疮。
4、失治误治
过用寒凉药物,或过食生冷寒凉食物,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上干,寒湿困口,发为口疮。
症状-总述:
本病以口腔肌膜出现类圆形溃疡且灼热疼痛为主要特征。主要症状是溃烂处疼痛,影响说话和进食,多数无其他伴随症状。但口疮个数多而广泛,甚至蔓延到整个口腔乃至咽喉的患者全身症状明显,可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咽喉疼痛、影响吞咽进食、全身低热不适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口腔溃疡
在唇、颊、舌等处肌膜发生单个或多个黄白色圆形或椭圆形遗疡,遗疡大小不等,小如针帽,大如黄豆,呈浅碟状,孤立或散在,互相不融合,表面覆有黄白色假膜,周围可红肿高起。有时遗疡多而密布于口腔,多达十几个至几十个。有时溃疡深且面积大,可深达肌层,直径超过1cm,这种遗疡常发生于口角内侧或软腭、咽部、硬腭处,遗疡愈合极为缓慢,可长达一个月以上。
2、口腔疼痛
口腔溃疡处必有灼热疼痛,遇饮食或说话时疼痛加重。
3、复发性
口疮有自愈性和复发性。表浅的口疮1~2周可自愈,愈合后不留瘢痕;深者数月难愈,愈合后可留下瘢痕甚至组织缺损。口疮愈合后间隔数天或数月因某种诱因可再发,更有甚者此未愈彼又起,无间歇期,影响患者的日常饮食和生活。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1、口腔肌膜出现溃疡,周边红肿,灼痛明显,饮食或说话时尤为严重。
2、或者口腔遗疡数量少,周边红肿不明显,疼痛较轻,但此愈彼起。
3、或者口疮疼痛较轻,色白或暗,周边淡红或不红,久难愈合,伴有倦怠乏力。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口腔科等相应科室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一般需要做相关的体格检查等,建议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是否口腔肌膜会出现溃疡、疼痛等症状?多久了?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口臭、口渴、大便干结等?
3、之前有其他什么疾病吗?
4、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7、平时有偏嗜辛辣刺激过甜食物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口腔会反复溃疡、疼痛?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应进行组织切片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饮食、问二便,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女性患者还需问月经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口腔情况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切片检查
对于大而深,而且长期不愈的溃疡,可择期做活体组织切片检查,排除恶变或肿瘤的可能。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口腔肌膜出现类圆形溃疡且灼热疼痛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相应辅助检查可诊断。但诊断时一般需要与口糜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口唇、颊、舌等处肌膜发生单个或多个黄白色圆形或椭圆形溃疡,伴有灼热疼痛,饮食或说话时疼痛加重。
2、表浅的口疮1~2周可自愈,愈后不留瘢痕;深者数月难愈,愈后可留瘢痕。
3、口疮愈合后间隔数天或数月可再发,有的有此处未愈彼处又起的特点,无间歇期。
诊断-鉴别诊断:
口疮与口糜
两者均可见口腔肌膜白色伪膜覆盖的溃烂面,但口疮多见于成人,遗疡较小且中央凹陷而周围有红晕,常反复发作;口糜多见于婴幼儿,成人相对少见,口腔肌膜糜烂成片状,且略高出肌膜表面,周围不红。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根据实火与虚火的不同,以清火、降火、敛火为治疗原则。除内治外,配合适当的外治,如含漱、吹药、搽药、烧灼、针刺、穴位敷贴等,可加速溃疡愈合。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心脾积热证
(1)如果出现口渴、咽喉肿痛的患者,可加用石膏、桔梗、天花粉等。
(2)如果红肿灼热明显的患者,可加用赤芍、丹皮等。
2、阴虚火旺证
(1)如果虚火明显的患者,可加用肉桂,引火归原。
(2)如果出现心烦失眠,舌质皲裂,心阴不足明显的患者,可改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加枸杞、酸枣仁、柏子仁等。
3、脾肾阳虚证
(1)如果出现口疮白浊的患者,可加肉桂、苍术、五倍子等。
(2)如果出现肢体不温、夜尿频多的患者,可改用金匮肾气丸。
治疗-药物治疗:
1、心脾积热证
(1)方药:凉膈散加减。
(2)常用中药:连翘、竹叶、栀子、黄芩、薄荷、大黄、芒硝、甘草。
(3)中成药:黄栀花口服液、西瓜霜胶囊。
2、阴虚火旺证
(1)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2)常用中药: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知母、黄柏、肉桂。
(3)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
3、脾肾阳虚证
(1)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2)常用中药:党参、白术、干姜、附子、炙甘草。
(3)中成药:附子理中丸。
治疗-相关药品:
黄栀花口服液、西瓜霜胶囊、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附子理中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外治疗法
(1)含漱法
用清热解毒的药剂含漱,以消肿止痛;或以蜂蜜一汤匙,徐徐含咽,可止痛敛疮。
(2)吹药法
实证用人中白散、锡类散、冰硼散、西瓜霜等吹布患处;虚证用柳花散或青吹口散吹布患处。
(3)烧灼法
用小棉球蘸碘酚、10%硝酸银或10%~30%三氯醋酸点于溃疡面上,可止痛敛疮,注意不可伤及正常组织,每1~2天1次。适用于溃疡数量少、溃疡面小的患者。
2、针灸治疗
(1)体针
取颊车、地仓、承浆、合谷、通里、神门、少冲等穴,每次选择2~3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平补平泻法。口疮久不愈,以毫针点刺口疮处,使之少许渗血,每2~3天1次。
(2)艾灸
脾肾阳虚者取合谷、足三里、太溪、照海、然谷等穴位,每次选取1~2穴,悬灸至局部有掀热感、皮肤潮红为度,2日1次。
(3)穴位注射
取牵正、曲池、颊车、手三里。每次选2穴,各穴位交替使用,每穴注射维生素B12或维生素B1,0.5mL,每2~3天1次。
治疗-治疗周期:
口疮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口疮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有自愈性,经及时恰当治疗,可提早愈合,减少复发。体虚、病程较长者愈合缓慢,且反复发作,甚至此愈彼起,迁延难止,故要坚持治疗。
预后-危害性:
部分患者愈合缓慢,且反复发作,甚至此愈彼起,迁延难止,要坚持治疗。
预后-治愈性:
经及时恰当治疗,可提早愈合,减少复发。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的口疮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饮食情志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本病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做好情志调护、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口腔清洁卫生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身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注意情志调节,避免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加重病情。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凉服用,不可过烫,以免加重口腔疼痛。
2、口腔内用药前先用冷开水漱口,或用0.9%等渗盐水擦洗口腔,保持口腔清洁。一股可在饭后1~2小时进行,以免引起呕吐。
3、口腔内涂药后不能立刻饮水、进食,尽量使药粉在局部多停留些时间,效果会更好。
4、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应报告医生建议停药。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应整洁、安静、舒适,空气流通。室内温度在18℃~22℃之间。
2、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鼓励多饮水。可选用20%一枝黄花液、野菊花等清热解毒漱口溶液漱口,或用0.9%等渗盐水擦洗口腔。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糜烂、口角有否流诞,以及口臭、疼痛等拒食现象。
2、注意观察口疮的色泽及边缘、体温、舌苔及二便等情况。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主要复查组织切片检查等项目,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进食清淡,富有营养的软食或半流质,忌过寒、过热、过酸、过硬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饮温开水。
饮食建议:
1、阴虚火旺的患者,可多食清淡滋阴生津食物,如莲子、白木耳汤等。
2、心脾积热的患者进食、饮水温度不可过高,宜温偏凉食,以减轻口腔疼痛,鼓励多饮水及进食。
饮食禁忌:
1、忌食温燥辛辣食品,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酒等调味料,以免助热。
2、忌食生冷食品,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饮食不节、久病体虚、失治误治等有关。因此,平时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口腔卫生,注意饮食有节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经常参加户外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2、保持口腔清洁卫生,使用软牙刷,避免机械性损伤。
3、平时注意调畅情志,避免过度紧张和不良情绪刺激,保持情绪稳定。
4、饮食宜清淡,情志舒畅。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忌辛辣刺激食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