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口腔血管瘤疾病概述: 口腔血管瘤属于先天性口腔颌面部的良性肿瘤,是由血管内皮增生引起,可...
养生
疾病名称: 口腔血管瘤
疾病概述:
口腔血管瘤属于先天性口腔颌面部的良性肿瘤,是由血管内皮增生引起,可发生于面部皮肤、皮下组织和口腔黏膜,如唇、舌、颊、口底等处。常见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斑块、出血、口唇或舌部畸形等。临床可采取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大多患者经过积极治疗,通常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口腔科
发病部位: 口腔
常见症状: 红色或紫红色斑块、出血、口唇或舌部畸形
主要病因: 病因未明,可能与胎儿性血管母细胞性组织持续存在、血管发生原始阶段的阻断、局部异常血管发生因子反应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CT检查、MRI检查、造影检查、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一经发现,应及时就医,待查明病情后,进行相应处理,以免随着血管瘤生长,影响面部外观、呼吸或吞咽功能。
临床分类:
1、根据血管瘤的组织结构和临床表现分类
(1)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3个基本类型,前两型常可混合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血管瘤。
(2)血管瘤还可与淋巴管瘤、纤维瘤、脂肪瘤等同时存在,构成淋巴血管瘤、纤维血管瘤、脂肪血管瘤等。
2、根据发病部位分类
可分为口腔颊部血管瘤、牙龈血管瘤、舌部血管瘤、唇部血管瘤。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口腔血管瘤是一种多发病,具体发病率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暂无权威的循证医学表明,本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病因-总述:
口腔血管瘤的病因目前尚未十分明确,关于其病因学观点包括胎儿性血管母细胞性组织持续存在、血管发生原始阶段的阻断、局部异常的血管发生因子反应。
病因-危险因素:
孕期接触放射线、服用致畸药物、患有高血压疾病等,均有可能增加胎儿发生口腔血管瘤的风险。
症状-总述:
血管瘤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临床分类及发病部位不同,其症状也有所差异,常见表现包括红色或紫红色斑块、出血、口唇或舌部畸形等。
症状-典型症状:
1、口腔颊部血管瘤
(1)毛细血管瘤:颊部黏膜呈红色或紫红色圆形斑块,与口腔黏膜表面持平或稍高出黏膜,压之退色,边界清楚。常因咀嚼食物时擦伤黏膜,而引起出血。
(2)海绵状血管瘤:发生于口腔黏膜下及皮下,多为单发,也可多发。肿瘤增大可使面部发生畸形,影响进食。咀嚼时咬破血管瘤处黏膜,可引起出血。病变在黏膜下浅层时,黏膜呈紫蓝色;病变位置较深时,口腔黏膜颜色正常。
(3)混合型血管瘤:具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表现为颊部黏膜呈红色或紫红色,卵圆形斑块,高出黏膜表面,呈小丘状或结节状隆起。咀嚼时可引起出血。
2、牙龈血管瘤
颊侧牙龈及牙槽骨处黏膜呈红色或紫红色、扁平或高出黏膜斑块,境界清楚,压迫时退色,去除压力后恢复原来颜色。刷牙或咀嚼时,常引起牙龈出血。
3、舌部血管瘤
(1)肿瘤初起时,呈结节状隆起,高出舌表面,舌面呈紫红色,患侧舌体明显增大。
(2)肿瘤逐渐增大,并侵犯周围舌组织时,可影响舌的功能,导致说话不清楚、吞咽困难及呼吸困难。
(3)血管瘤进一步增大,还可造成舌畸形。
4、唇部血管瘤
(1)毛细血管瘤:唇部肿胀肥厚,呈紫红色或暗红色,压之退色。如果血管瘤侵犯邻近的唇部肌肉组织,可致口唇部肥大外翻,边界不清。
(2)海绵状血管瘤:初起时呈结节状或成串珠状,高出皮肤,质柔软、压之缩小、界限不清楚,头低时肿物充血增大,恢复头部正常位置时,肿物恢复原状。血管瘤继续增大,可影响进食,甚至形成巨唇症,或导致颌骨发育畸形。
症状-并发症:
口腔血管瘤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并发溃疡、感染、牙周炎、骨骼变形等。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患者一般于口腔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患者如有其它原发疾病,需携带相关病历。
4、近期若服用药物治疗其他疾病,可携带药盒。
5、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孩子有什么症状?
2、什么时候发现的红斑?是一出生就有的吗?
3、近期发现红斑范围有扩大吗?
4、影响孩子的生长情况吗?孩子是否存在张口困难呢?
5、自发病以来皮损的颜色有加深或者变浅吗?
6、之前有治疗过吗?采用哪种方式治疗的呢?效果如何呢?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什么病?情况严重吗?
2、导致这种疾病的原因有哪些?会遗传吗?
3、目前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检查过程痛苦吗?
4、这个病有什么严重的并发症吗?
5、推荐采用什么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能根治吗?治疗后还会复发吗?
7、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红色或紫红色斑块、出血、口唇或舌部畸形等相应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通常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疾病情况;之后可能建议其做彩色多普勒超声、CT检查、MRI检查、造影检查,必要时可行病理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首先会通过视诊,观察患者面部外观有无畸形等;然后进行口腔专科检查,检查唇、舌、颊部以及口腔黏膜有无红色丘疹样病变等。
检查-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医生会取下部分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该检查为有创检查,可在手术中进行。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彩色多普勒超声
可以观察到血管瘤内部血流,与其他不富含血流的包块性疾病进行鉴别。
2、CT或MRI检查
可确定病变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3、造影检查
可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血管瘤的位置、大小、范围等信息,有利于诊断及治疗,可选择动脉造影或瘤腔造影等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及变化情况,再结合红色或紫红色斑块、出血等典型症状,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病理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即可进行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口腔血管瘤应综合考虑病变部位、病损类型、患者情况等因素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常用治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治疗-药物治疗:
1、皮质类固醇激素
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泼尼松等药物进行治疗,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满月脸、抑制生长、易感染等。
2、β受体阻滞剂
常用如普萘洛尔,能有效控制重症血管瘤增殖,并促进其消退。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低血糖、心动过缓、皮疹、胃肠不适、支气管痉挛等。
3、平阳霉素
局限的小范围血管瘤患者,可选择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
4、硬化剂
可选择鱼肝油酸钠或其他血管硬化剂,进行瘤腔注射治疗,使瘤腔组织纤维化、瘤腔闭锁,从而使肿瘤缩小或消失。
治疗-相关药品:
泼尼松、普萘洛尔、平阳霉素、鱼肝油酸钠
治疗-手术治疗:
1、血管瘤切除术
适用于有严重梗阻、溃疡及巨大血管瘤经药物治疗无效者。唇部血管瘤范围不大者,可行手术楔形切除;口腔颊部海绵状血管瘤常用手术切除治疗,但由于口腔内暴露较困难、出血多,手术操作有一定难度。
2、整形手术
对病变消退后遗留的多余组织、瘢痕和产生的继发畸形,可通过手术进行矫正,以获得较好的美容效果。比如唇部血管瘤病变范围较大者,术后做整形手术,可恢复唇部缺损;巨唇患者也可适当配合整形手术,以适当修复畸形。
治疗-放化疗: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通过高能射线来杀死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式。唇部浅层毛细血管瘤首选放射治疗;口腔颊部毛细血管瘤或牙龈血管瘤也可进行放射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经过早期规范治疗,症状通常可以得到缓解,大多预后较好;但若延误治疗,血管瘤可压迫临近组织,则预后不良。
预后-危害性:
1、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呼吸、说话和进食。
2、随着血管瘤增长,可导致舌、口唇或颌骨畸形,影响患者的外观。
3、某些血管瘤可能会突然破裂,造成致死性大出血。
预后-治愈性: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通常可得到改善,基本恢复正常的外观,一般不影响正常生活。
日常-总述:
日常需要保护好口腔血管瘤发生的位置,避免出现损伤和感染。家属需要留意患儿皮损变化,发展迅速时及时就诊。
日常-生活管理:
1、平时注意保护口腔血管瘤的部位,以免造成破溃损伤。
2、学习正确的刷牙,保持口腔卫生。
3、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4、坚持锻炼,增强机体素质。
饮食调理:
哺乳期的婴幼儿,恢复期间建议母乳喂养,以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对于已经添加辅食或者可自行进食的患儿,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食营养丰富、搭配合理的食物。
饮食建议:
1、适量补充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鸡肉、鱼肉、瘦肉等,丰富的蛋白质可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
2、可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苹果、橙子、猕猴桃、芹菜、胡萝卜等。
饮食禁忌:
1、患儿以及哺乳期妈妈应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尽量少吃坚硬、粗糙的食物。
预防措施:
口腔血管瘤具体病因不明,以下措施可能会降低本病的发病几率:
1、母亲在孕期尽量避免接触皮革用品,以及一些塑料、油漆涂料、农药等有害物质。
2、孕期血压较高时应及时就医,调节饮食结构和情绪,必要时配合医嘱用药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