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粒细胞缺乏症疾病英文名称: agranulocytosis疾病别名: 粒缺疾病概述: 粒...
养生
疾病名称: 粒细胞缺乏症
疾病英文名称: agranulocytosis
疾病别名: 粒缺
疾病概述: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0.5×109/L及其相关的感染症候群。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占绝大部分(50%~70%),当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简称粒缺,是重症粒细胞减少症,极易发生严重的难以控制的感染。粒细胞缺乏症可由药物、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引起,治疗方式包括对因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部分与遗传因素有关
就诊科室: 小儿科、血液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寒战、高热、咽痛、关节痛、头痛、皮肤脓肿、极度乏力、意识障碍
主要病因: 药物、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涂片、骨髓检查、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测定、血生化、病原学检查、X线检查、CT检查
重要提醒: 粒细胞缺乏症是重症粒细胞减少症,病情严重,预后差,患者病死率高,建议患者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临床分类:
粒细胞缺乏症根据病因,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获得性两种。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粒细胞缺乏症常见于接受化疗的人群。
病因-总述:
粒细胞缺乏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可以分为粒细胞生成缺陷、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粒细胞分布异常几方面,常见病因包括药物、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
病因-基本病因:
1、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
(1)生成减少
①药物及其他理化因素: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最常见的原因。其中,药物主要包括抗肿瘤药、氯霉素、磺胺类、解热镇痛药等;化学物质包括苯及其衍生物等;物理因素包括电离辐射及放射性核素等。
②免疫介导: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等),通过产生的自身抗体,损伤中性粒细胞的分化,致使粒细胞减少。
③感染:某些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及原虫感染等,均可引起粒细胞减少,但多为一过性的。
④恶性肿瘤:包括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及其他恶性肿瘤。
⑤再生障碍性贫血:可通过影响造血干细胞,引起粒细胞生成减少。
(2)成熟障碍
多见于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代谢障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这些原发疾病可导致粒细胞分化成熟障碍,并且粒细胞容易被破坏,出现无效造血。
2、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
(1)免疫性因素
①某些药物:作为半抗原通过免疫机制引起粒细胞破坏。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自身抗体引起粒细胞免疫性破坏。
(2)非免疫性因素
①严重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在血液或炎症部位被过度消耗。
②脾功能亢进:导致中性粒细胞在脾脏内滞留破坏。
3、粒细胞分布异常
(1)异性蛋白反应、内毒素血症等可促使粒细胞移向边缘池,导致外周血(循环池)中粒细胞明显减少,而患者骨髓增生正常,白细胞寿命无异常。
(2)粒细胞可滞留循环池其他部位,比如血液透析开始后2~15分钟粒细胞会滞留于肺血管内;脾大患者的粒细胞会滞留在脾脏内。
4、其他因素
部分粒细胞缺乏症与遗传因素有关,部分原因不明。
症状-总述:
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症状与粒细胞减少程度有关,通常来说症状较重,可发生反复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支气管炎、肺炎和泌尿系感染,可表现为寒战、高热、咽痛、关节痛、头痛、皮肤脓肿、极度乏力、意识障碍等。
症状-并发症:
粒细胞缺乏症可引起口腔感染、黏膜溃疡、急性肛周脓肿、败血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肝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性休克等多种并发症。
就医-急诊指征:
1、突然出现高热、寒战、皮肤脓肿。
2、突发呼吸困难、意识障碍。
3、极度虚弱、乏力、头晕、面色苍白。
4、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尿频、尿急、尿痛。
2、伴头晕、乏力、四肢酸痛、食欲减退等。
3、伴腹胀、恶心、呕吐、反胃、消化不良等。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血液内科
本病为血液内科诊疗范围,病情稳定者可前往血液内科就诊。
2、小儿科
儿童患者,可前往小儿血液内科就诊。
3、急诊科
病情危急时,应立即前往急诊科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就医准备: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或您的孩子目前有哪些症状?有无寒战、发热等其他症状?
2、您或您的孩子症状出现了多久?加重或缓解的因素有哪些?
3、您或您的孩子以前有过类似情况吗?是如何治疗的呢?
4、您或您的孩子最近服用过哪些药?
5、您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呢?是否接触过有毒有害物质?
6、您吸烟吗?吸多久了?平均每天吸多少?
7、您喝酒吗?喝多久了?平均每天喝多少?
8、您或您的孩子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9、您或您的孩子是否患有基础疾病呢?
10、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或我孩子的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我或我孩子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或我孩子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4、我或我孩子需要如何治疗呢?是吃药吗?
5、治疗的风险大吗?
6、这种病会复发吗?
7、如果住院的话,需要住院治疗多久?
8、需要做手术吗?
9、这个病会遗传吗?
10、我或我孩子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11、我或我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寒战、高热、咽痛、关节痛、头痛、皮肤脓肿、极度乏力、意识障碍等粒细胞缺乏症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涂片、骨髓检查、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测定、血生化、病原学检查、X线、CT等了解病情,判断有关疾病,进行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检查患者有无皮疹、皮肤脓肿、扁桃体肿大、口腔溃疡、皮肤黏膜黄染、局部压痛、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体征,有助于初步诊断。
2、医生通过听诊和叩诊,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腹水、心脏杂音、呼吸音异常、啰音等征象,有助于评估病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时即可诊断为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另外,医生借助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淋巴细胞、网织红细胞等结果,可以初步查找病因。
2、血涂片
医生通过观察血细胞形态,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有无贫血、溶血、感染等征象。
3、骨髓检查
本病患者的骨髓象结果差异较大,与患者的病因有关,骨髓检查有助于医生进一步寻找病因。
4、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测定
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可以检查相应的免疫性疾病。
5、血生化
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营养状况、代谢状态及电解质水平等。
6、病原学检查
怀疑或存在感染征象者,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不同部位的病原学检查,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指导用药。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可能选择X线或CT等影像学手段,用于评估局部感染情况,帮助制定治疗方案,还可以评价疗效。
诊断-诊断原则:
粒细胞缺乏症主要根据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进行诊断,医生会同时参考患者的头晕、乏力、四肢酸痛、食欲减退、发热、咳嗽、咳痰、头痛等症状,以及血常规、血涂片、骨髓检查、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测定、血生化、病原学检查、X线、CT等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时,诊断为粒细胞缺乏症。
治疗-治疗原则:
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原则是积极去除病因,存在原发疾病者,应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同时,须积极防治感染并促进粒细胞生成。治疗方式包括对因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抗感染药物
主要用于存在感染征象的患者,首先应根据经验选择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肟等)治疗,之后应根据感染部位、病原体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若合并真菌感染时,需加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伏立康唑等)。病毒感染者,应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重症感染者,可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
2、促进粒细胞生成药物
集落刺激因子:包括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疗效明确,但有发热、肌肉骨骼酸痛、皮疹等副作用。
3、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免疫因素引起的粒细胞缺乏者,常用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强的松、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激素治疗无效时,可尝试使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长春新碱等。
治疗-相关药品:
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肟、酮康唑、伏立康唑、阿昔洛韦、利巴韦林、丙种球蛋白、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泼尼松、强的松、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长春新碱
治疗-手术治疗:
1、对于明显脾大伴脾功能亢进者,可采取脾切除治疗。
2、粒细胞缺乏症合并严重免疫缺陷等患者,综合考虑各因素后可以尝试进行骨髓移植,但风险较大。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粒细胞缺乏症的预后主要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病因能否及时去除,以及是否发生严重并发症,总体来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病死率较高,预后凶险。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同部位的反复感染或严重感染,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
2、本病可并发口腔感染、肛周脓肿、酸中毒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3、粒细胞缺乏症可引发感染性休克,会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总体来说粒细胞缺乏症病死率高,很难被治愈。
日常-总述:
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日常需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家属应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多给予心理上的支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还要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可导致患者出现寒战、高热、咽痛、关节痛、头痛、极度乏力等不适,影响生活质量。患者常住在无菌层流病房,缺乏交流,很容易产生压抑、孤独和沮丧的情绪,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2、护理措施
家属应多关注患者的状态,特别对于小儿患者,可用温和浅显的语言为患儿解释病情,消除患儿的紧张与害怕,鼓励患儿增强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另外,家属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动态心理变化,让患者了解住在无菌层流病房的必要性,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安心住在无菌层流病房。
日常-用药护理:
1、重组人粒细胞生成素集落刺激因子主要通过皮下注射,注射后注意注射部位的干燥,以免增加感染;部分患者可出现骨关节痛、皮疹及局部反应,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出现异常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给予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者,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有无皮疹等过敏反应的发生,如果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被,防止冷热刺激、外感风寒而发病。
2、保持平和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要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于劳累、情绪过于激动等。
3、病情缓解期间,可适当参与体育活动,如散步、游泳、打太极拳等,增加肺活量,提高机体抵抗力。
4、家属应为患者提供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5、外出时佩戴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6、慎重接触可能引起骨髓抑制的各种理化因素(如放射线、烷化剂等)。
7、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衣服,勤洗手。
8、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同时,每天可以用温开水清洗外阴及肛周,避免损伤肛门及周围皮肤,预防感染。
9、患者应每日饭后用盐水漱口,并用软毛牙刷刷牙。
饮食调理:
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容易出现反复感染,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应强调营养均衡,保证饮食的卫生,多喝水,促进新陈代谢。少吃甜食、油腻食物,忌饮酒,以免降低机体抵抗力及肝功能。
饮食建议:
1、饮食宜清淡而富于营养,确保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香菇、柑橘、大枣、黑木耳、瘦肉等。多吃鸡蛋、牛奶,保证蛋白的摄入。
2、进无菌或清洁饮食,患者的食物可用微波炉消毒。水果用温开水冲洗,最好用无菌刀削皮后食用。餐具使用后应消毒处理。
饮食禁忌:
1、戒烟限酒。
2、忌暴饮暴食。
3、少吃甜食、油腻食物。
4、忌辛辣刺激性饮食,如辣椒、胡椒、浓茶、咖啡等。
5、慎食羊肉、虾、蟹等发物。
6、忌偏食。
预防措施:
粒细胞缺乏症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疫苗,可以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能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具体如下:
1、避免服用造成骨髓损害或白细胞减少的药物。
2、避免接触造成骨髓损害的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
3、对接触放射线或化学物质的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定期复查血象,必要时更换工作岗位。
4、对患有相关原发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5、对于营养障碍者,应及时加以补充及纠正。
6、存在遗传家族史者,应做好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减少患病儿的出生率。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