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蝼蛄疖疾病英文名称: mole cricket furuncle,folliculiti...
养生
疾病名称: 蝼蛄疖
疾病英文名称: mole cricket furuncle,folliculitis abscedens et suffodiens
疾病概述:
蝼蛄疖(folliculitis abscedens et suffodiens),是指多个疖在深部融会贯通而发于头部的化脓性疾病。皮损以色红灼热,多个相连,未遗破者如曲蟮拱头,已遗破者如为蝼蛄串穴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儿童头部,发生与暑疖失治、感受风热等有关。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向愈,预后良好,如果未及时治疗,迁延日久,可损及颅骨,必须等死骨脱出,才能收口。相当于西医的头皮穿凿性脓肿。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常见症状: 皮损色红灼热,多个相连,未遗破者如曲蟮拱头,已遗破者如为蝼蛄串穴
主要病因: 暑疖失治、感受风热
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糖、免疫功能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色红灼热,多个相连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避免病情迁延,损及颅骨。
临床分类:
1、热瘀互结证
主要表现为根脚坚硬,脓出肿硬不消,此处未愈,他处又发,疮口不敛,可伴有口渴,心烦,头痛,苔黄,脉弦数或弦。
2、正虚毒蕴证
主要表现为结块日久,迟不化脓,或遗破脓出,日久不敛,且他处又生,可伴神疲乏力,低热,口渴,食欲不佳,舌质淡,脉细弱或细数。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暑疖失治、感受风热等有关。病变多在头皮,小儿多见,疖肿多无头,一处或数个。
病因-基本病因:
1、暑疖失治
多因暑疖治疗不当,疮口太小,脓流不畅,引起脓毒潴留。或因护理不慎,搔抓碰伤,以致脓毒旁窜而成。
2、感受风热
多因风热之邪,蕴结头部皮肉,头顶皮肉较薄,容易互相蔓延,加之气血亏虚,脓毒旁流,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以色红灼热,多个相连,未遗破者如曲蟮拱头,已遗破者如为蝼蛄串穴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儿童头部,临床常见坚硬型、多发型两种。不论哪种类型,局部皮厚且硬者病情较重,皮薄成空壳者病情较轻。
症状-典型症状:
1、坚硬型
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遗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
2、多发型
疮大如梅李,相联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串穴之状。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1、疖肿根脚坚硬,遗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
2、疮大如梅李,三五个,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普通外科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穿较宽松的衣物,避免造成不便。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头部开始出现皮肤色红灼热等症状?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肢体乏力,低热,口渴,食欲不佳等?
4、平时有偏食辛辣、煎炸、肥腻等食品的习惯吗?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有糖尿病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需要手术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还需要西医的血常规、血糖、免疫功能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局部皮肤的形态及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过敏史、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局部肿块的软硬及压痛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必要时可进行血常规、血糖、免疫功能等方面的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皮损色红灼热,多个相连,未遗破者如曲蟮拱头,已遗破者如为蝼蛄串穴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发际疮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多生于头皮,小儿多见。
2、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遗后脓出不畅,而坚硬不退,愈后复发,此处未愈,他处不生。或疮肿大如梅李,相连3~5枚,费破出脓,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呈紫褐色。
3、一般无全身症状,重者可伴形体消瘦、精神萎靡,饮食不佳、大便溏稀等。
诊断-鉴别诊断:
发际疮
好发于头项发际之间,皮损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继而出现脓疱,周围红晕,顶白肉赤,多不损骨。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要原则。夏秋发病须兼顾清暑化湿,疖病多虚实夹杂,治宜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并施,应坚持治疗以减少复发;对伴有消渴等慢性病患者,必须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治疗-药物治疗:
1、热瘀互结证
(1)方药: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常用中药: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尾、甘草、赤芍、陈皮、防风、贝母、马齿苋、漏芦根、金银花、野菊花、紫背天葵、紫花地丁、蒲公英。
2、正虚毒蕴证
(1)方药:透脓散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生黄芪、炒山甲、川芎、皂角刺、金银花、夏枯草、山栀子、淮山药、太子参。
治疗-相关药品:
六应丸、六神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蝼蛄疖宜做十字形切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迫止血。如果有死骨,松动时用镊子钳出,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而愈合。
治疗-其他治疗:
西医治疗
病情较重者,应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如有糖尿病,需口服降血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
治疗-治疗周期:
蝼蛄疖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蝼蛄疖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向愈,预后良好。如果未及时治疗,迁延日久,可损及颅骨,等死骨脱出后,才能收口。
预后-危害性:
如果未及时治疗,迁延日久,可损及颅骨,用探针或药线探之,可触及粗糙骨质,死骨脱出后,才能收口。
预后-治愈性:
本病诊断明确,正确辨证用药,预后一般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蝼蛄疖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要保持局部皮肤清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情志调摄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关心体贴患儿,根据不同心理状态给予疏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用药,服药后注意效果和不良反应。
2、清热解毒药煎熬时间宜短,宜凉服,脾胃虚弱者宜温服。
3、若皮肤出现过敏,立即停药并报告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室内凉爽,清洁,安静,温湿度适宜,切忌在阳光下暴晒,尤其是炎热的夏秋季节。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服以宽大柔软、棉质为宜。
3、忌用手挤压、搔抓、挑剔疖肿。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有无发热、恶寒症状。
2、注意观察疮形颜色,局部肿势,脓水的量、色、疼痛程度等。
3、消渴患者需观察血糖变化,指导合理用药及饮食,以调控血糖,若出现高热、烦躁等,及时报告医生。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血常规、血糖、免疫功能等项目,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以清淡宜消化为主要原则,宜多饮水及清凉饮品,注意饮食宜忌,忌食辛辣、油腻、刺激食品。
饮食建议:
1、热毒蕴结证患者宜食清凉流质及半流质饮食,如蒲公英粥、绿豆薏苡仁粥等。
2、脾胃虚弱证患者,宜进温热、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如莲子粥、山药粥。
3、消渴者,指导合理饮食,宜进食含糖量少的食物,如瘦肉、蔬菜。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食物。
4、忌食煎炸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预防措施:
本病重在预防,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暴晒,饮食有节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凉爽,避免在阳光下暴晒。
2、注意劳逸适度,加强营养,合理饮食,夏秋季节多饮水或清凉饮料,忌辛辣助热生火食物。
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4、消渴病或体质虚者,应及时就医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