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慢性活动性肝炎疾病概述: 慢性活动性肝炎是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可由病毒感染、自身...
养生
疾病名称: 慢性活动性肝炎
疾病概述:
慢性活动性肝炎是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可由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或酒精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引起。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活动性肝炎可有相同的表现,常见腹痛、恶心、食欲不振、黄疸、肝掌、蜘蛛痣、发热、易疲劳等症状。慢性活动性肝炎病因复杂,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肝病科、传染科
发病部位: 肝脏
常见症状: 腹痛、恶心、食欲不振、黄疸、肝掌、蜘蛛痣、发热、易疲劳
主要病因: 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或酒精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引起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病原体及相关血清学检查、超声、CT、MRI、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慢性活动性肝炎可引起严重后果,建议患者积极进行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慢性活动性肝炎其中一部分具有传染性,比如乙型肝炎病毒等嗜肝病毒感染所致的慢性活动性肝炎。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有注射毒品、不规范献血的经历的人群。
2、有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家族史的人群。
病因-总述:
慢性活动性肝炎可由多种病因引起,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或酒精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均可能引起慢性活动性肝炎。
病因-基本病因:
1、病毒感染
比如乙型肝炎病毒、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及其他嗜肝病毒感染。
2、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可导致慢性活动性肝炎。
3、药物、慢性酒精中毒
药物、慢性酒精中毒可导致慢性活动性肝炎。
4、其他
少数遗传代谢性疾病,比如肝豆状核变性、抗α1胰蛋白酶缺乏病等,也可能引起慢性活动性肝炎。
症状-总述:
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症状主要包括消化道症状、皮肤改变、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反复发热、易疲劳等其他症状,根据病因的不同,还可出现多种并发症。
症状-典型症状:
1、消化道症状
患者常有腹痛、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
2、皮肤表现
(1)皮肤、巩膜的黄染较为常见,可伴有皮肤瘙痒。
(2)部分患者还有肝掌(手部大小鱼际处皮肤发红,加压后褪色的表现)、蜘蛛痣(皮肤上扩张的小血管,形似蜘蛛)的发生,蜘蛛痣可见于颈部、前胸、手背和上臂等部位。
(3)慢性肝病者面色灰暗无光泽,皮肤干燥、没有弹性,称为肝病面容。
3、神经系统症状
部分患者也可有乏力、倦怠、精神萎靡等症状,若病情严重,甚至可发生嗜睡、昏迷的表现。
4、其他
患者可能有反复发热、易疲劳、出血倾向、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1、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是肝功能不全所引起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常见诱因有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感染、大量排钾利尿、大量放腹水、使用镇静剂等,其发生可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上消化道出血
由于凝血因子、血小板的减少,以及门脉高压等原因,患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便血、黑便等症状。
3、肝肾综合征
肝肾综合征往往是严重肝病的终末期表现,约半数病例会有出血、放腹水、大量利尿、严重感染等诱因。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电解质平衡失调。
4、感染
严重肝炎易发生难以控制的感染,以胆道、腹膜、肺多见,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细菌主要来源于肠道,且肠道中微生态失衡与内源性感染的出现密切相关,应用广谱抗生素后,也可出现真菌感染。
就医-门诊指征:
1、经常腹痛、恶心、食欲不振。
2、皮肤、巩膜黄染,伴有皮肤瘙痒。
3、面色灰暗无光泽,皮肤干燥、没有弹性。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以到肝病科就诊,若确诊为病毒性肝炎可到传染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3、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应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有在用什么药物吗?
8、您喝酒吗?喝多久了?平均每天喝多少?
9、您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恶心、食欲不振、黄疸、肝掌、蜘蛛痣、发热、易疲劳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病原体及相关血清学检查、超声、CT、MRI、病理检查等,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可以发现皮肤及巩膜黄染、蜘蛛痣、肝掌等症状。
2、触诊
触诊时可发现肝区轻度触痛、轻度脾大、腹水等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可发现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红蛋白减低等。
2、尿常规
深度黄疽或发热患者,尿胆红素可阳性,还可出现少量蛋白质,红、白细胞或管型。
3、肝功能检查
常见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明显升高,也可见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和清蛋白浓度降低。
4、肿瘤标志物检查
主要检查甲胎蛋白(AFP),检测AFP含量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常规方法。肝炎活动和肝细胞修复时AFP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应动态观察。
5、病原体及相关血清学检查
可检查是否有病原体感染,对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有意义。
检查-病理检查:
对明确诊断、衡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评估疗效具有重要价值,还可在肝组织中原位检测病毒抗原或核酸,有助于确定病毒复制状态。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超声、CT、MRI等检查,可以观察肝脏、脾脏等变化情况,有助于了解病情及判断病因。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患者既往有无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病史,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病原体及相关血清学检查、超声、CT、MRI、病理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慢性活动性肝炎首先应根据病因进行治疗,通过相应的治疗去除病因,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或是肝脏移植等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肝功能异常者,可适当选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制剂、双环醇、维生素E等抗炎或能减轻过氧化损伤的药物。伴有肝内胆汁淤积的患者,可选用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等。
治疗-相关药品:
N-乙酰半胱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S-腺苷-L-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胆碱、熊去氧胆酸、甘草酸制剂、双环醇、泼尼松、硫唑嘌呤、替诺福韦、替比夫定、拉米夫定、索非布韦、达卡他韦、维帕他韦、利巴韦林、腺苷蛋氨酸、维生素E
治疗-手术治疗:
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情较重时,会严重损害肝脏功能,如果其他治疗均无法取得良好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进行肝脏移植手术。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本病的治疗费用尚无确切数据。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慢性活动性肝炎总体来说比较严重,预后不佳,一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缓解病情,延长寿命,一部分患者则可能出现不良后果。
预后-危害性:
1、慢性活动性肝炎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2、慢性活动性肝炎可能由乙肝病毒等感染引起,具有传染性。
3、慢性活动性肝炎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患者死亡。
预后-治愈性:
慢性活动性肝炎较难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自我管理,调整饮食结构,严格遵医嘱用药,帮助控制疾病的发展,并注意防止病毒性肝炎的传播。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用药护理:
1、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若服药后出现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及时咨询医生。
2、部分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服药前应先咨询医生,避免服用肝毒性药物。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营造卫生适宜的居住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
2、患者应多休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3、对于脂肪性肝炎患者,应避免久坐少动,坚持规律的体育锻炼。
4、家属应为患者提供棉质衣物,并避免患者抓挠皮肤瘙痒处,防止感染的发生。
5、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应注意适当隔离,避免与其他人密接接触,防止危险性生活。患者的用具和分泌排泄物应及时消毒,且应避免献血。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注意饮食卫生,建议患者与家人分餐式进食。
2、多食用清淡、营养、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3、可适量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4、合理饮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
5、有少量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给予牛奶、米汤等流食,以中和胃酸,利于胃黏膜的修复。
饮食禁忌:
1、严格戒烟戒酒。
2、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3、忌不洁食物。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严格戒酒,均衡营养,并保持多样化的饮食结构。
2、日常生活中避免自行用药,防止发生药物性肝炎。
3、保持合理的体重,坚持运动。
4、积极接种甲肝和乙肝疫苗,提倡分餐式进食。
相关疫苗:
1、乙肝疫苗
(1)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2)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3)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和6个月的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注射第2针和第3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
(4)新生儿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内注射;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
2、甲肝疫苗
(1)目前在国内使用的甲肝疫苗有甲肝纯化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类型。接种对象为抗-HAV IgG阴性者。
(2)减毒活疫苗水针剂具有价格低廉的特点,保护期限可达5年以上,但其存在疫苗稳定性差的弱点;灭活疫苗抗体滴度高,保护期可持续20年以上,不存在毒力恢复的危险,安全性有充分保障。
(3)在接种程序上,减毒活疫苗接种一针,灭活疫苗接种两针(0、6个月)。于上臂三角肌处皮下注射。对近期有与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可用人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预防注射,时间越早越好,免疫期2~3个月。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