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概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
养生
疾病名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疾病概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传染性疾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包括急、慢性乙肝患者和慢性HBV(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等方式。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失眠、低热、面色晦暗、巩膜黄染、蜘蛛痣、肝掌、腹水等症状。本病的治疗方式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肝病科、传染科
发病部位: 肝脏
常见症状: 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失眠、低热、面色晦暗、巩膜黄染、蜘蛛痣、肝掌、腹水
主要病因: 由感染乙肝病毒引起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学检查、病原学检查、超声、CT、MRI
重要提醒: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可引起严重后果,建议患者积极进行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具有传染性,传染性的强弱与体内病毒DNA数值有关,DNA值越高,传染性越强。
流行病学-传染源:
急、慢性乙肝患者和慢性HBV携带者都可作为传染源。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医源性器械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等。
流行病学-发病率:
乙肝是一种世界性的传染病,全球约2.4亿人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我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约2000万。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好发于有注射毒品、不规范献血等不良习惯的人群。
病因-总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肝病毒引起,可以由明确的急性乙肝演变而来,也可以由治疗不彻底后潜伏下来的病毒引起,还可以由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长时间潜伏后引发。
病因-基本病因: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DNA病毒,是一种双链环状DNA,呈圆形颗粒,分外膜和核心两部分。外膜蛋白具有抗原性,称为表面抗原;核心成分包括核心蛋白、病毒DNA和DNA聚合酶。e抗原不是HBV的组成部分,是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
病因-危险因素:
1、母亲或家属为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
2、进行血液透析或反复输血及血制品。
3、吸毒,尤其是静脉注射毒品者,易共用针头,增大感染的风险。
4、有多个性伴侣者。
5、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
症状-总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与患者病情有关,常见症状为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失眠、低热、面色晦暗、巩膜黄染、蜘蛛痣、肝掌等,轻度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重度患者可出现腹水、下肢水肿、出血倾向、肝性脑病等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轻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症状轻微,可出现乏力症状,偶有上腹不适、消化不良、右上腹隐痛等症状。
2、中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症状明显,有乏力、食欲差、腹胀、便秘、便溏(稀便)等。
3、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稀便等,还可见肝掌、蜘蛛痣、脾大等表现。
症状-并发症:
1、原发性肝癌
其发生机制与肝内慢性炎症长期刺激、肝细胞基因突变及HBV DNA特别是X基因整合有关。黄曲霉毒素等致癌化学物质可能起协同作用。
2、脾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是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上表现为脾脏淤血性肿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不同程度降低,部分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和红蛋白定量也可降低。
3、出血
出血机制包括肝功能严重受损引起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脾功能亢进引起血小板减少、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是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晚期等终末期肝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各种腔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临床上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但应注意与胃黏膜糜烂或消化道溃疡出血相鉴别。
4、继发感染
继发感染是重型肝炎、肝硬化晚期及原发性肝癌晚期的常见并发症。常见感染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肺部感染、肠道感染、胆道感染、脓毒症等。
就医-门诊指征:
1、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
2、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
3、失眠、低热。
4、面色晦暗、巩膜黄染。
5、蜘蛛痣、肝掌、腹水。
6、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以到传染科、感染性疾病科、肝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可能会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检查前尽量禁食6~8小时。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有在用什么药物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首先进行体格检查,然后通过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学检查、病原学检查、超声、CT、MRI(核磁共振)等检查,了解患者病情。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会先检查一般情况,包括体温、神智、脉搏、呼吸和血压。
2、医生还会观察皮肤、巩膜有无黄染,有无慢性肝病面容,有无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等表现。
3、医生会重点检查腹部的体征,包括有无腹胀、蛙状腹,如有明显腹壁静脉曲张,还需检查血液的流向。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有无肿大及肿大的程度,还需检查肿大肝脏的形状、表面光滑程度及有无触痛及叩痛等。此外,还需通过听诊和叩诊,明确患者的肠鸣音是否正常,腹部有无明显的移动性浊音。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重型肝炎时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下降。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者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的“三少”现象。
2、尿常规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以尿胆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
3、生化学检查
氨基转移酶(ALT、AST)持续或反复增高,可超过正常10倍以上,血清胆红素、ALP(血清碱性磷酸酶)和GGT(谷氨酰转移酶)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可降低,甲胎蛋白可有升高。
4、病原学检查
乙肝五项检查又称乙肝两对半,乙肝五项指标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重要标志,其指标通常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HBsAg阳性表示HBV感染,抗-HBs阳性表示对HBV具有免疫力,HBeAg阳性可作为HBV复制和传染性高的指标。
检查-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彩色超声、CT、核磁共振(MRI)等方式,能反映肝脏表面变化,门静脉、脾静脉直径,脾脏大小,胆囊异常变化,腹水等,有助于鉴别阻塞性黄疸、脂肪肝及肝内占位性病变。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既往有无乙肝感染经历,了解患者家人以及密切接触人群有无乙肝患者,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学检查、病原学检查、超声、CT、MRI等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应与丙型肝炎相鉴别,主要通过病原学检查进行鉴别。
2、钩端螺旋体病
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应与乙型肝炎引起的肝衰竭相鉴别。钩端螺旋体病患者有疫水接触史,畏寒、发热,周身酸痛乏力,结膜充血,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血清显凝试验阳性,青霉素治疗显效迅速。
治疗-治疗原则: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长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并发症发生,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治疗-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以缓解患者症状。
治疗-一般治疗:
1、适当休息
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劳,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
2、合理饮食
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有利于肝脏修复,不必过分强调高营养,以防发生脂肪肝。避免饮酒和服用损害肝脏药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治疗-药物治疗:
1、消炎护肝治疗
目前临床常用的消炎护肝治疗药物品种繁多,其主要目的是抗炎、保护肝细胞及改善肝功能。代表药有甘草酸制剂、熊去氧胆酸、双环醇、苦参碱、还原型谷胱甘肽等。
2、免疫调节治疗
HBV感染的彻底清除最终要通过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人感染HBV后,病毒通过一系列机制抑制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因此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还应进行免疫调节治疗,以进一步提高疗效。目前代表药有胸腺肽α1(Tα1)、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2)等。
3、抗肝纤维化治疗
为预防肝炎肝硬化的形成,需要抗纤维化治疗。目前还缺乏有肯定临床疗效的药物。可酌情使用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等。
4、抗病毒治疗
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变;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延长生存时间,对部分适合患者尽可能追求临床治愈。代表药物有干扰素α、替诺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
治疗-相关药品:
熊去氧胆酸、双环醇、苦参碱、还原型谷胱甘肽、胸腺肽α1、重组人白细胞介素、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干扰素α、替诺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
治疗-手术治疗:
肝脏移植是晚期肝炎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晚期肝衰竭、经积极内科和人工肝治疗效果欠佳,以及各种类型的终末期肝硬化患者。但肝脏移植的价格昂贵、来源困难,而且术后容易继发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或出现排斥反应,因而其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本病的治疗费用尚无确切数据。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与患者病情有关,轻度一般预后良好,重度预后较差,发展为肝细胞癌的患者可能会死亡。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能传染给密切接触的人。
2、本病可能会引起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等情况,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很难完全治愈。
预后-复发性: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复发的可能性。
日常-总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并努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治疗期间应该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因久治不愈,易产生烦躁、焦急、悲观等不良情绪,使大脑皮质高度紧张,进一步加重乏力等不适,对肝脏恢复极其不利。
2、护理措施
(1)患者应主动与医生、护士沟通,了解疾病的有关知识,正确对待疾病,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2)家属应鼓励患者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1、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护肝药,不滥用药物,特别要禁止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并详细记录所用药物的药名、剂量、作用、方法及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时,应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这些症状会随治疗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轻。定期检查血常规,如有粒细胞、血小板减少,或出现脱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
2、病情稳定后可做一些轻松的工作,避免重体力劳动。
3、本病具有传染性,患者要注意隔离,用过的衣物应先消毒后清洗,生活用品也应定期消毒。
4、牙刷、毛巾、剃须刀等个人物品需专用,避免与他人交叉使用。
5、夫妻间进行性生活时建议使用安全套。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如病情稳定需1~3个月检查1次。
饮食调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注意饮食,建议食用富含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的高蛋白饮食。热量以能维持标准体重即可,勿过量,否则易发生脂肪肝;勿食糖过多,以免诱发糖尿病;可以适量多吃新鲜水果及蔬菜,禁止饮酒。
饮食建议:
1、饮食营养均衡,宜食用清淡、低脂肪的食物,比如三餐少放油、少食肥肉等。
2、每日适量食用富含高蛋白的食物,如瘦肉、鱼虾、禽肉、蛋类,牛奶、酸奶等。
3、每日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水果、蔬菜等。
4、食物应容易消化,可以采用健康的烹调方式,尽量避免煎炸、烧烤等方式,比如汆、炖等。
饮食禁忌:
1、禁止饮酒和暴饮暴食。
2、少食用肥肉、烟熏及腌制肉类。
3、避免煎炸、烧烤等食物,避免食用坚硬粗糙食物。
4、尽量避免含碳酸或者含糖的饮料,少喝浓咖啡、浓茶。
预防措施:
该疾病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性传播、血液或体液传播,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洁身自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具体的预防措施如下:
1、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为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2、加强血库的管理,乙型肝炎患者不要献血。
3、不和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私人用品。
4、进行打耳洞、纹身等有创操作时,选择正规的场所,保证仪器的规范消毒。
5、避免高危性行为,和陌生人发生关系时,应戴安全套。
6、杜绝吸毒。
7、医护工作者等高危人群,要做好防护措施,及时处理暴露性伤口,并佩戴手套,避免伤口接触到他人的血液或体液。
8、对于患有该疾病的孕妇应采取主动和被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
相关疫苗:
1、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我国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最关键措施。易感者均可接种,新生儿普种,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医务工作者、同性恋者、药瘾者等高危人群及从事托幼保育、食品加工、饮食服务等职业人群可加大剂量。接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人抗-HBs水平会逐渐下降,宜加强注射一次。HBV慢性感染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出生后1个月重复注射1次,6个月时再注射乙肝疫苗,保护率可达95%以上。
2、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属于被动免疫。从人血液中制备。主要用于HBV感染母亲的新生儿及暴露于HBV的易感者,应及早注射。保护期约3个月。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