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莫吉隆斯症疾病英文名称: Morgellons disease,MD疾病概述: 莫吉隆斯...
养生
疾病名称: 莫吉隆斯症
疾病英文名称: Morgellons disease,MD
疾病概述:
莫吉隆斯症(Morgellons disease,MD),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皮肤疾病名称,关于本病是否真实存在以及其定义和病因仍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病在欧美人群中报道最多,目前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官方认为MD是一种寄生虫妄想症的变异型,属于躯体型妄想性障碍,为单纯的精神类疾病,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已有部分报道显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微生物感染有关,因此本病的确切定义和病因是目前最大的学术争议。MD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不可愈合的皮肤损伤、强烈的瘙痒感、皮肤烧灼感、蚁行感,以及皮肤纤维(白色、黑色、红色、蓝色等各种颜色)或固体物质从皮肤中排泄或出现,并可伴有疲劳、关节疼痛、认知困难以及神经病变等全身症状。本病目前尚无法根治,主要通过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生素治疗,以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皮肤科、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不可愈合的皮肤损伤、强烈瘙痒、皮肤烧灼感、蚁行感、皮肤纤维或固体物质从皮肤中排泄或出现、疲劳、关节疼痛、认知困难
主要病因: 病因存在较大争议,可能是单纯的精神障碍,也可能与多种微生物感染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病原学检查、CT、MRI、皮肤镜、精神状况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的定义、病因和治疗存在较大争议,出现类似症状者应积极寻求精神心理科或皮肤科专业医生帮助,以控制症状,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临床分类:
目前可根据本病的病变持续时间和部位分为早期局限型、早期播散型、晚期局限型和晚期播撒型4种类型。
1、早期局限型:皮肤损害或纤维出现少于3个月,且局限于身体的一个区域,如头部、躯干、四肢。
2、早期播散型:皮肤损害或纤维出现少于3个月,累及身体多个部位,包括头部、躯干、四肢等。
3、晚期局限型:皮肤损害或纤维出现超过6个月,且局限于身体的一个区域,如头部、躯干、四肢。
4、晚期播散型:皮肤损害或纤维出现超过6个月,累及身体多个部位,包括头部、躯干、四肢等。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是否存在传染性目前尚无定论。
流行病学-发病率:
自2001年美国出现首例正式报道以来,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数万例的报道,暂无确切的发病率统计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主要见于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
病因-总述:
莫吉隆斯症的病因尚未明确,关于本病的病因学研究是目前学术争议最大的地方,对于MD病因的解释主要包括妄想性感染学说、多种微生物感染及生物膜学说两种学说。
病因-基本病因:
1、妄想性感染学说
所谓妄想性感染,又称为寄生虫妄想症、埃克博姆综合征,属于躯体型妄想性障碍。包括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在内的多项研究显示,在MD患者中未找到明确的病原体,并且排除了可以引起妄想的其他系统性疾病(包括神经退行性变、血管疾病、药物、内分泌疾病等)。妄想性感染学说可以较好的解释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状,但无法解释部分患者为何会伴有疲劳、关节疼痛、认知困难以及神经病变等全身症状。
2、多种微生物感染及生物膜学说
近年来,随着对本病研究的深入,已有多项研究显示,对患者的皮损、病变及分泌物进行病原学检测时,找到了多种微生物感染的证据,包括伯氏疏螺旋体、密螺旋体、幽门螺杆菌、巴尔通体等,此外,这些多微生物在体内形成的生物膜,可能是导致患者出现抗生素耐药、持续感染以及严重症状的重要因素。通过多种微生物感染及生物膜学说,可以比较好的解释患者的全身多系统损害。
症状-总述:
莫吉隆斯症患者,通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典型皮肤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疲劳、关节疼痛、认知困难以及神经病变等莱姆病样全身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典型皮肤症状
(1)皮肤不适:患者常诉存在明显的瘙痒感,也可出现在皮肤上或皮肤内的蚁行感,有时也可表现为皮肤烧灼感、刺痛感或叮咬感等不适。
(2)皮肤损害:患者典型的皮损表现为缓慢愈合的溃疡性线状皮损,还可因反复搔抓,而出现表皮剥脱、抓痕、结痂等继发性损害。其中,有些患者可在患处发现突出或嵌入皮肤的纤维,包括白色、黑色、红色、蓝色等,也可表现为各种形状的固体物质。
(3)火柴盒征:部分患者为了证明寄生虫的存在,会将纤维、细线、鳞屑等标本装入火柴盒或其他容器内展示给医生,称为火柴盒征。
2、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疲劳、关节疼痛、认知困难,以及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易怒、情绪波动、周围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症状,类似于莱姆病的全身表现。
症状-并发症:
莫吉隆斯症患者可能会并发焦虑、抑郁、社交障碍、皮肤感染、瘢痕、心包炎、心肌炎、心律失常等。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皮肤瘙痒、灼热感、蚁行感等不适。
2、自觉存在皮肤纤维或固体物质从皮肤中排泄或出现现象。
3、伴有疲劳、关节疼痛、认知困难等全身症状。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若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到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应前往精神心理科或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需要做脑电图等特殊检查,请提前遵医嘱做好准备。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并提前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7、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出现这些症状多久了?
2、您之前去医院看过吗?
3、为什么会觉得感染了寄生虫呢?您了解寄生虫吗?
4、您的生活环境怎么样?
5、您平时压力大吗?
6、您周围有类似的患者吗?
7、您以前有过其他疾病吗?
8、您有确诊过精神类疾病吗?
9、您平时的性格是怎样的?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是得了精神病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需要住院吗?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4、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5、我平时饮食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6、我的病情会对周围人造成影响吗?
7、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典型的皮肤症状,伴其他全身不适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病原学检查、CT、MRI、皮肤镜、精神状况检查等。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初步判断皮损的性质、大小、范围,以及是否存在触痛、淋巴结肿大、颈项强直等体征。
2、医生通过叩诊和听诊,可以检查是否存在关节叩痛、呼吸音异常、心脏杂音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初步判断有无感染、过敏等征象。
2、血生化
用于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及代谢状态。
3、病原学检查
通过蛋白印迹法、PCR检测等,可以明确皮损标本是否存在病原体感染以及病原体种类。
检查-其他检查:
1、皮肤镜检查
对患者纤维、毛发、皮屑、指甲等样本进行皮肤涂片以及皮肤镜检查,以排除寄生虫感染。
2、精神状况检查
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谈和直接观察全面了解患者精神活动各个方面情况,交谈的重点是患者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除有妄想症状之外,患者的精神状况检查一般是正常的,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包括胸腹部CT、头部CT、头部MRI等,以排除患有可导致妄想的躯体疾病可能。
诊断-诊断原则:
关于MD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医生一般通过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导致妄想的系统性疾病后,进行排除性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由于本病的定义和病因尚未明确,因此治疗较为有限,一般会通过抗精神病药、抗生素、止痒药等药物进行治疗,以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一般治疗:
针对患者的皮肤损害,可以给予定期消毒、换药、使用外科辅料等,促进愈合。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精神病药物
基于寄生虫妄想症的理论,多数学者认为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本病的有效药物。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培酮、奥氮平、三氟拉嗪、喹硫平等,可有效缓解部分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状以及瘙痒症状。
2、抗生素
随着微生物感染理论的出现,部分学者支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也可帮助部分患者改善病情。常用的药物有强力霉素、红霉素、阿莫西林、青霉素G、头孢曲松等。
3、止痒药物
针对患者的剧烈瘙痒,可尝试使用炉甘石洗剂、地塞米松乳膏、苯海拉明克罗米通乳膏等止痒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利培酮、奥氮平、三氟拉嗪、喹硫平、强力霉素、红霉素、阿莫西林、青霉素G、头孢曲松、炉甘石洗剂、地塞米松乳膏、苯海拉明克罗米通乳膏
治疗-治疗周期:
莫吉隆斯症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莫吉隆斯症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尚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积极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一般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皮肤症状及皮肤损害,严重影响日常休息、生活和工作。
2、本病可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3、少数患者可并发心包炎、心肌炎、心律失常等心脏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4、由于本病的定义、病因和治疗尚未明确,患者可因此出现恐惧、绝望等负面心理,甚至引起自残、自杀行为。
预后-自愈性:
本病无法自愈。
预后-治愈性:
本病尚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心理护理及日常生活管理,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征
由于疾病会引起多种不适症状,且患者通常对疾病不甚了解,可能会过度担忧,容易使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2、护理措施
(1)患者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法缓解不良情绪,还可与医生交流,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法,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2)家属也应及时给予患者安慰和支持,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同时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疾病,保持平稳心态。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不要熬夜。
2、加强皮肤护理,避免过度搔抓,避免热水烫洗。尽量穿着宽松、舒适的棉质衣物。
3、保持心态平和,可以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避免不良情绪。
4、病情稳定后,可以每天进行半小时左右的体育锻炼,如慢跑、太极、瑜伽等,提高自身免疫力。
饮食调理:
本病对饮食一般无特殊要求,患者平时应注意健康饮食,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
饮食建议:
1、尽量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注意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的合理搭配。
2、定时定量用餐。
3、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补充多种维生素。
饮食禁忌:
1、戒烟忌酒,减少摄入咖啡、可乐、咖啡、辣椒等有刺激性或引起神经兴奋的饮料和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2、避免摄入太多高热量食物,尤其是对于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而致体重增加、糖脂代谢异常者,更应减少糖及油腻食物的摄入。
3、不饮生水、吃生食。
预防措施:
本病病因不明,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