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母乳性腹泻疾病概述: 除外其他原因,由母乳喂养引起的腹泻,称为母乳性腹泻,是非感染性腹泻...
养生
疾病名称: 母乳性腹泻
疾病概述:
除外其他原因,由母乳喂养引起的腹泻,称为母乳性腹泻,是非感染性腹泻的一种特殊类型,可分为轻度腹泻和重度腹泻。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母乳中的脂肪、前列腺素、溶菌酶等含量,以及母亲过敏史、不良生活方式有关。轻度母乳性腹泻患儿,每天腹泻次数约4~6次,但精神、食欲良好,生长发育也正常;若病情严重,每天腹泻次数通常大于10次,可伴有脱水、体重不增、营养不良等情况,需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一般经及时的治疗后,多数患者病情好转,预后通常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小儿科、新生儿科
发病部位: 肠、胃、腹部
常见症状: 腹泻、脱水、体重不增、营养不良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母乳中的脂肪、前列腺素、溶菌酶等含量,以及母亲过敏史、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便常规、大便培养、X线检查、B超检查、CT检查
重要提醒: 若腹泻不断加重,可能会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甚至发生脱水等情况,严重损害患儿机体健康,因此建议积极就医诊治,以防不良情况发生。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母乳性腹泻为非感染性腹泻的一种特殊类型,目前尚无其准确、权威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轻度母乳性腹泻多见于出生6个月以内的婴儿。
病因-总述:
母乳性腹泻是由于母乳喂养引起,但其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母乳中脂肪、前列腺素、溶菌酶等物质的含量,母亲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以及母亲吸烟、酗酒、高脂肪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症状-总述:
母乳性腹泻可分为轻度腹泻和重度腹泻,常使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排便次数增多,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脱水、营养不良等情况。
症状-典型症状:
1、轻度腹泻
每天腹泻次数约为4~6次。便稀微绿有泡沫,偶含奶瓣,甚至还可能带有条状的透明黏液。但患儿精神、食欲良好,生长发育不受影响,体重增长正常。
2、重度腹泻
每天腹泻次数通常大于10次。如病情迁延不愈,还可能会出现脱水、体重不增、营养不良等情况。
症状-并发症:
若腹泻迁延日久,造成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则可能引起佝偻病,导致患儿出现易激惹、睡眠不安,甚至颅骨软化等骨骼改变。
就医-门诊指征:
1、母乳喂养后婴儿出现腹泻。
2、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儿可以到新生儿科或者小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3、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应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孩子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孩子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孩子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孩子有在用什么药物吗?
8、孩子最近有吃什么食物吗?
9、母亲或者家族其他人有过敏史吗?
10、母亲有吸烟、酗酒或者高脂肪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回家后该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若婴儿在母乳喂养期间出现腹泻症状, 建议及时就医,医生通常会根据患儿情况进行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便常规、大便培养等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还可进行X线、B超、CT等影像学检查,以帮助明确诊断,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首先会观察患儿有无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情况;还可能测量患儿的头围、身长、体重等,以了解有无生长发育异常;之后会对腹部进行检查,了解有无腹部异常肿块等;对于病情严重者,还会检查有无皮肤松弛、干燥等脱水表现,以初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推测其病因。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医生会采集血液进行分析,通过观察血液中白细胞等血细胞数目变化情况,判断有无感染情况。
2、便常规
将粪便置于显微镜下观察,了解粪便内有无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或虫卵、寄生虫、真菌孢子和菌丝等,有助于排查腹泻的病因。
3、大便培养
取部分粪便进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可了解腹泻是否与病原体感染等有关。
4、血生化检查
腹泻严重患儿,医生还可能会检查血pH、二氧化碳结合力、碳酸氢根、血钠、血钾、血氯和血渗透压等,对评估病情和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
检查-影像学检查:
部分患者也可在医生指导下酌情进行X线、B超、CT等检查,明确有无胃肠道病变。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儿近期喂养情况、症状表现、母亲的过敏史和不良生活习惯,再结合相关检查结果排除感染、胃肠道病变等原因后,通常可明确母乳性腹泻的诊断。诊断过程中还需与婴儿过敏性直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相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婴儿过敏性直肠炎
是一种摄入外源蛋白所引起的暂时性、预后良好的疾病,发病平均年龄在2个月左右,多为纯母乳或合并混合喂养的婴儿。表现为大便表面带有血丝,轻度腹泻(粪便含黏液/水样)或软便。症状常无诱因突然出现,无全身其他器官系统受累。大便常规检查见红细胞增多,潜血阳性,偶见白细胞。
2、轮状病毒性肠炎
好发于6月~2岁婴幼儿,且多见于人工喂养婴儿。常在秋冬季发病,病程短,约7~10天内可自然缓解。腹泻症状多在发热、呕吐后出现,表现为水样便或黄绿色稀便。严重时也可发生脱水。便常规检查可见少量白细胞。
治疗-治疗原则:
轻度母乳性腹泻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自行缓解;但若症状严重,需及时根据病情进行饮食调理,必要时遵医嘱适当进行药物治疗,以缓解腹泻症状。
治疗-一般治疗:
1、若患儿仅为轻度腹泻,但无其他异常,通常无需断奶,正常母乳喂养即可。
2、可缩短每次喂奶时间,让婴儿吃前一半的乳汁。主要是由于前半部分的母乳蛋白质含量较多,容易消化,且营养丰富,而后半部分的母乳脂肪含量较多,不易消化。
3、腹泻严重患儿可遵医嘱适当进行去乳糖饮食,如采用去乳糖奶粉等进行喂养。待症状缓解后,再逐渐恢复母乳喂养。
4、由于婴儿胃肠道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还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应用儿童益生菌粉等,可调整胃肠道功能,缓解腹泻症状。
治疗-药物治疗:
部分患儿可遵循医嘱酌情使用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微生态制剂,有利于促进乳糖消化,对缓解腹泻也有一定疗效。
治疗-相关药品:
双歧杆菌、乳酸杆菌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腹泻严重,出现脱水情况的患儿,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进行补液治疗,以纠正脱水状态。
预后-一般预后:
母乳性腹泻经过合理、规范的治疗后,多数患儿可获得较好治疗效果,疾病可逐渐好转、痊愈;部分轻度腹泻还可能自行痊愈。
预后-危害性:
1、腹泻频繁,可能会影响患儿的营养吸收,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并发佝偻病。
2、病情严重患儿可能出现脱水,如不及时治疗,可损害患儿健康。
预后-自愈性:
部分轻度母乳性腹泻可能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治疗,多数患儿可获得治愈。
日常-总述:
母乳性腹泻患儿的家长,除了配合医生给予小儿药物治疗外,还应注意日常生活中对患儿耐心护理,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注意乳品的保存和奶具定期消毒,必要时暂停母乳喂养。
日常-用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不随意增药、减药和换药。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注意乳品的保存和奶具定期消毒,必要时暂停母乳喂养。
2、注意患儿臀部及肛周皮肤的护理,每次便后温水擦洗,保持清爽干燥。
3、患儿衣物要及时换洗,避免穿开档衣物。
4、母亲要避免吸烟、酗酒、高脂肪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复查便常规、血常规、血生化等。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若患儿仅为轻度腹泻,但无其他异常,通常无需断奶,正常母乳喂养即可。
2、可缩短每次喂奶时间,让婴儿吃前一半的乳汁。主要是由于前半部分的母乳蛋白质含量较多,容易消化,且营养丰富,而后半部分的母乳脂肪含量较多,不易消化。
3、腹泻严重患儿可遵医嘱适当进行去乳糖饮食,如采用去乳糖奶粉等进行喂养。待症状缓解后,再逐渐恢复母乳喂养。
4、由于婴儿胃肠道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还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应用儿童益生菌粉等,可调整胃肠道功能,缓解腹泻症状。
饮食禁忌:
1、母亲的手部、乳房在清洁前,不要喂奶,避免感染。
2、避免喂养不当,如喂养太多或过于频繁。
预防措施:
本病病因不明,暂无有效的预防办法,但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减少本病的发病几率:
1、哺乳期女性需注意营养均衡,避免饮食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过高,以免母乳中脂肪含量过高,增加婴儿的消化负担而发生腹泻;
2、哺乳期女性应避免吸烟、酗酒、高脂肪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