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尿浊疾病英文名称: turbid urine疾病概述: 尿浊(turbid urine)...
养生
疾病名称: 尿浊
疾病英文名称: turbid urine
疾病概述:
尿浊(turbid urine),是指湿热下注,脾肾亏虚等引起的以小便浑浊不清,白如米泔,或呈赤白相兼色而小便时无尿道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的发生与饮食失调、久病体虚、感受湿热等有关。本病预后与尿浊类型和病情轻重有关。尿浊初起,多较易治愈,预后较好,反复发作者或虚证,可转为坏病,预后欠佳。常见于西医的乳糜尿、磷酸盐尿以及泌尿系结核、泌尿系肿瘤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肾内科、泌尿外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尿道
常见症状: 小便浑浊不清、白如米泔、或呈赤白相兼色而小便时无尿道疼痛
主要病因: 饮食失调、久病体虚、感受湿热
检查项目: 尿液检查、血液检查、淋巴造影、逆行肾盂造影、膀胱镜检查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小便浑浊不清,白如米泔,或呈赤白相兼色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反复发作,转为坏病。
临床分类:
1、湿浊下注证
主要表现为突然小便浑浊,或白如米泔,或如泥浆或色红,或停放后小便胶黏浑浊,胸闷不适,饮食不香,小便量较多无涩痛,舌苔腻或黄腻,脉濡数。
2、肝胆湿热证
主要表现为小便色红浑浊,目赤肿疼,口苦心烦,常伴有阴肿、阴痒,阴湿,胸胁苦满,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滑数。
3、脾虚下陷证
主要表现为小便浑浊如米泔,如泥浆,如胶黏,如败絮,或尿中杂有油脂,光彩不定。本症已反复发作或使用渗利药品病情反而加剧,尤其在多食油腻,辛辣刺激食物及疲劳后容易诱发。严重者小便色红浑浊如油珠,伴发小腹坠胀,尿意不畅,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苔薄或舌质淡,脉缓。
4、心虚内热证
主要表现为小便色红浑浊,心中悸动烦躁,多梦失眠,惊惕不安,健忘梦遗,夜卧盗汗,或心中嘈杂,舌红伴痛,或口舌生疮,脉细数。
5、肾虚不固证
主要表现为尿浊色白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下肢软弱,精神委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尿浊色红,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心烦口褐,夜卧不安,手足心发热,甚至盗汗,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饮食失调、久病体虚、感受湿热等有关。病机关键为湿热下注,脾肾亏虚,病位以膀胱为主,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病因-基本病因:
1、饮食失调
过食过咸过甜、油腻食物,脾胃不能及时运化,酿湿生热,湿热蕴结下焦,清浊相混,发为本病。
2、久病体虚
某些疾病,如血丝虫病病后,湿热余邪未清,湿热蕴结下焦,发为本病。
3、感受湿热
风寒湿邪外感,入里化热,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清浊不分,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以小便浑浊不清,白如米泔,或呈赤白相兼色而小便时无尿道疼痛为主要表现。白浊以小便混浊,色白如泔浆为主症,赤浊以小便混浊夹血为主症。
症状-典型症状:
以尿道流出混浊尿液为主要特征,一般无排尿频急或尿道涩痛症状。临床上遇有白色混浊尿液、豆浆或牛奶样尿液或有乳糜血尿患者,应注意作尿液乳糜试验。少数乳糜尿可因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或手术、原发性淋巴管疾病(包括先天性畸形)所致,偶见于妊娠、肾盂肾炎、包虫病、疟疾等。多由剧烈运动或进食脂肪餐等诱发。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如果出现小便浑浊,白如泔浆,或夹血呈红白相兼色,小便时无涩痛不利感等。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肾内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简单查体,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一般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小便浑浊,白如泔浆,或夹血呈红白相兼色等症状?多久了?
2、一般持续多久?是劳累后发生的吗?
3、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饮食不佳、小便良多、心烦等?
4、之前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7、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8、平时有偏食、厌食等饮食不节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小便浑浊,白如泔浆,或夹血呈红白相兼?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需要手术治疗吗?
6、如果药物治疗,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尿液检查、血液检查、淋巴造影、逆行肾盂造影、膀胱镜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望小便情况、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以及呕吐时声响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汗出,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腹部脏器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当患者尿呈乳白色,不管有无其他症状,应行尿液乳糜试验。可表现为尿蛋白阳性。
2、血液检查
急性期血白细胞计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也显著增多。
检查-其他检查:
膀胱镜检查
可明确地观察到双侧或患侧输尿管口喷出乳白色尿。行双侧输尿管逆行插管收集尿液行乳糜尿试验,可行定位诊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1、淋巴造影
因仅对部分定位困难的病例检查,是最可靠的定位诊断方法。造影片上可见造影剂进入泌尿管道,浓聚于肾乳头或自腰干反流向肾区即可诊断。
2、逆行肾盂造影
逆行肾盂造影时可见患侧肾盂肾盏反流,但因注射造影剂时用力过大,非乳糜尿者也可出现反流。故仅作为参考,不能据此作出定位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以小便浑浊不清,白如米泔,或呈赤白相兼色而小便时无尿道疼痛等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膏淋、精浊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多见于老年人,每因劳累过度,久病体弱而诱发。
2、临床表现
小便浑浊,白如泔浆,或夹血呈红白相兼色,小便时无涩痛不利感。
3、辅助检查
尿液检查、血液检查、淋巴造影、逆行肾盂造影、膀胱镜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尿浊与膏淋
二者均有小便混浊,鉴别点在于尿痛与不痛,小便混浊而痛者为膏淋,小便混浊不痛者为尿浊。
2、尿浊与精浊
尿浊为尿出如米泔,有浑浊沉淀,尿涩不痛,或尿初尚清,旋即澄如白蜡。如果热盛伤阴,血络受损,血从下澄,尿中可夹血丝、血块,其病变出自尿道。精浊是指尿道口经常流出米泔样如糊状浊物,而小便并不混浊,且常伴有阴茎灼热疼痛、尿频,尿急,尿痛等,或伴有会阴部重坠样疼痛,甚至可见腰骶部或尾骶部疼痛,病变部位在精窍。
治疗-治疗原则:
初起以湿热为多,属实证,治宜清热利湿。病久则脾肾亏虚,治宜培补脾肾,固摄下元。虚实夹杂者,应标本兼顾。
治疗-药物治疗:
1、湿浊下注证
(1)方药: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
(2)常用中药:萆薢、石菖蒲、黄柏、茯苓、白术、车前子、莲子心、丹参。
2、肝胆湿热证
(1)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2)常用中药:龙胆草、黄芩、柴胡、生地、当归、栀子、车前子、泽泻、甘草。
3、脾虚下陷证
(1)方药:补中益气汤合苍术难名丹加减。
(2)常用中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苍术、柴胡、陈皮、升麻、甘草、制川乌、补骨脂、龙骨。
4、心虚内热证
(1)方药:清心莲子饮加减。
(2)常用中药:石莲肉、黄苓、麦冬、地骨皮、车前子、茯苓、人参、黄芪、甘草。
5、肾虚不固证
(1)方药:大补元煎加味。
(2)常用中药:杜仲、熟地、怀山药、山茱萸、枸杞子、当归、人参、郁金、菖蒲、萆薢、甘草。
治疗-相关药品:
四妙丸、金锁固精丸、萆薢分清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
中极、膀胱俞、三阴交、阴陵泉。加气海、足三里,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
治疗-治疗周期:
尿浊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尿浊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与尿浊类型和病情轻重有关。尿浊初起,多较易治愈,预后较好,反复发作者或虚证,可转为坏病,预后欠佳。
预后-危害性:
中年人患有本病者,多次治疗效果不佳,且尿中夹有血色,有转为坏病的可能。
预后-治愈性:
本病疾病初起多为实证,辨证明确,正确及时用药,并注意饮食情志调护等,预后大多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尿浊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生活起居调摄不当,可能引起本病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注意卧床休息,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等,以利于疾病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出现焦虑不安情绪,应做好思想工作,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按时、正确给药,并观察服药后疗效和不良反应。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安静,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流通。
2、注意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而诱发本病。
3、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避免尿路感染而加重病情。
4、做好保暖工作,卧床者加强生活护理和皮肤护理。
日常-病情监测:
1、主要观察尿液改变,是否有血块或尿中浮现脂肪。
2、排尿不畅者,应多饮水,排尿困难时,则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注意观察皮肤是否有丹毒、增厚、粗髓,有否象皮样改变或急性淋巴管炎。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尿液检查、血液检查、淋巴造影、逆行肾盂造影、膀胱镜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以素食为主,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忌辛辣食物。
饮食建议:
1、排尿不畅者,应多饮水或清凉饮料,增加尿量,以助湿热排出。
2、脾虚气陷证患者食苡仁粥、扁豆、山药等。
3、肾阴亏虚证应节制饮食,常进食枸杞、百合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以免聚湿生痰。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饮食失调、久病体虚、感受湿热等有关。因此,注意饮食有节、避免过度劳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注意条畅情志,避免过劳。
2、饮食有节,少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并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卫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