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凝血酶原基因突变疾病英文名称: prothrombin gene mutation疾病别...
养生
疾病名称: 凝血酶原基因突变
疾病英文名称: prothrombin gene mutation
疾病别名: 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
疾病概述:
凝血酶原基因突变(prothrombin gene mutation),又称为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是欧美人群遗传性易栓症的常见类型之一,我国人群较为罕见。本病是由于凝血酶原基因3,端非编译区的第20210核苷酸发生G→A突变所致,从而使促凝蛋白功能增强,最终引起血栓栓塞(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会比正常人升高3倍左右,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时,会出现相应的栓塞表现,具体症状与血管堵塞的部位密切相关。本病尚无法根治,主要针对患者的血栓事件进行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血管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下肢疼痛、肿胀、头痛、腹痛、胸痛、咯血、咳嗽、呼吸困难
主要病因: 主要是由于凝血酶原基因突变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指标、基因检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MRI、血管造影
重要提醒: 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风险明显升高,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以减少严重血栓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凝血酶原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与种族关系密切,不同种族的基因突变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报道显示,凝血酶原基因突变在欧洲南部(白色人种)发生率最高,约3%左右,美国总体发生率约为1~2%,非洲裔美国人发生率约为0.2%,而亚洲人群和非洲人群罕见,我国暂无确切突变发生率报道。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具有家族遗传史的欧美白种人群,我国罕见。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好发于欧洲南部地区。
病因-总述:
本病是由于凝血酶原基因3,端非编译区的第20210核苷酸发生G→A突变所致,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正常情况下,凝血酶可使血液凝固,达到止血目的,但当凝血酶原基因发生突变后,会导致机体对凝血酶的前体凝血酶原调控失衡,引起血液中凝血酶水平升高,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正常人的3倍左右),最终造成血栓栓塞事件。
症状-总述:
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血栓形成,以静脉血栓为主,部分也可发生动脉血栓事件,具体症状与血管堵塞的部位密切相关。患者在青春期前很少发生血栓栓塞,在青春期后,血栓发生风险随年龄增高而增高,大多数患者会在50岁以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
症状-典型症状:
1、深静脉血栓形成症状
(1)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远端型起病隐匿,可无自觉症状,或仅存在患肢轻度疼痛和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膝关节以下肿胀。近端型可突然出现患肢明显疼痛、发热、明显肿胀,由于静脉压短期内明显升高,还可伴下肢皮肤发绀、静脉扩张、皮下瘀点。
(2)少数患者还可发生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几乎所有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可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偏瘫、感觉减退、言语困难、癫痫发作以及嗜睡甚至昏迷等。
(3)少数患者还可出现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呈现类似急腹症的表现,主要症状为突然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血便等。
2、肺血栓栓塞症症状
当深静脉血栓脱落时,可能会发生肺血栓栓塞症,为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肺血栓栓塞症的症状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主要症状有胸痛、咯血、咳嗽、呼吸困难甚至晕厥等。其中,咯血、胸痛和呼吸困难属于肺血栓栓塞症的三联征,仅20%患者同时出现三联征表现。
3、动脉血栓形成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早发性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动脉血栓事件。
症状-病情发展:
青春期后,血栓发生风险随年龄增高而增高,大多数患者会在50岁以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
症状-并发症:
1、肺血栓栓塞
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近期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2、静脉血栓后综合征
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远期并发症,即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静脉瓣功能不全,从而引起患肢不适、持续水肿、静脉曲张、皮炎、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
3、不良妊娠
患者可能会并发胎盘早剥、宫内发育迟缓、习惯性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
就医-急诊指征:
1、突然出现晕厥。
2、突然严重呼吸困难,伴有濒死感。
3、突然剧烈心绞痛,休息或服用药物不能缓解。
4、突然大咯血,伴极度烦躁不安,血压下降。
5、伴剧烈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癫痫发作等。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尽快前往急诊科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近期反复出现肢体疼痛、肿胀。
2、伴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等。
3、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尽早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病情危急者,应立即前往急诊科救治。
2、病情平稳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前往血液内科、血管外科、心内科、呼吸科等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您下肢疼痛吗?大概有多久了?发作有没有规律?
3、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4、您近期有没有做过手术?
5、您现在是妊娠状态吗?
6、您平时工作需要长时间站立不动或者坐着不动吗?有没有经常变换姿势呢?
7、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8、您是否有进行治疗?进行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9、您有没有长期服用什么药物?
10、您平时吸烟、喝酒吗?量大吗?
11、家里有人有类似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确诊吗?能治好吗?
2、我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3、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需要长期服药吗?
8、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怎么才能避免复发?
9、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是不是不能抽烟、喝酒了?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11、这个病会遗传吗?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下肢疼痛、肿胀、头痛、腹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凝血指标、基因检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MRI、血管造影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通过视诊,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精神状态、营养状况、体形、肤色等。此外,医生通过视诊,还可观察有无下肢肿胀、静脉曲张、皮疹、皮肤色素沉着、皮肤溃疡等深静脉血栓相关体征。
2、触诊
医生通过触诊,可以判断有无腹部压痛、反跳痛、体表肿块、肿胀等。
3、叩诊
医生会通过敲击身体的特定部位,如胸部和腹部,来感知其内部结构的变化。
4、听诊
医生通过听诊,可以评估有无心脏杂音、肺部呼吸音异常或血管杂音等。
5、神经系统查体
医生通过神经系统查体,可以初步判断有无视力下降、视野缺损、额纹及鼻唇沟变浅、眼睑闭合不全、伸舌偏斜、四肢肌力下降、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共济失调、病理反射阳性等与脑血栓形成相关的体征。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用于评估有无贫血、感染等。
2、血生化
用于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及代谢状态。
3、凝血指标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活性、蛋白C活性、蛋白S游离抗原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基因检测
怀疑本病时,应进行凝血酶原基因检测,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临床应用广泛,是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筛查和监测。
2、CT、MRI
包括胸腹部CT、头部CT、头部MRI等,不仅可以直接显示各部位的血栓形成情况,还可能够判断血栓的新旧,是诊断及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手段。
3、血管造影
能更清晰的显示血栓的栓塞部位及血流情况,但为有创检查,目前应用已较少。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血栓形成相关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及家族史,以及凝血指标、基因检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MRI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尚无法根治,主要针对患者的血栓事件进行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急性期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治疗-一般治疗:
1、患者应避免长期卧床、肥胖、口服避孕药、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等诱发因素。
2、当某些诱因无法避免时,如妊娠、外伤、接受大手术,可酌情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
3、当长时间乘坐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时,可穿戴弹力袜,预防血栓形成。
治疗-药物治疗:
1、抗凝药物
使用抗凝药物进行抗凝治疗,是针对本病患者抗血栓的主要治疗方式,一般分为早期抗凝治疗和慢性期抗凝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抗凝方案,可以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危险以及血栓复发的概率。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等传统抗凝药物,以及阿哌沙班、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抗凝治疗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若发现异常应尽早更换药物方案。
2、溶栓药物
包括尿激酶、重组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瑞替普酶等,可以快速溶解血栓,达到降低静脉压力,恢复静脉管腔通畅的目的,适用于符合溶栓指征的急性期患者。
3、其他
包括地奥司明、马栗种子提取物、迈之灵等静脉活性药,可改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症状。
治疗-相关药品:
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阿哌沙班、利伐沙班、达比加群、尿激酶、重组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瑞替普酶、地奥司明、马栗种子提取物、迈之灵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存在溶栓禁忌或药物溶栓失败者,可能需采取手术取栓,以迅速解除动静脉梗阻,挽救患者生命。
治疗-治疗周期:
凝血酶原基因突变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凝血酶原基因突变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对于急性期患者,应根据情况给予抗凝、溶栓、手术取栓、安置静脉滤器等治疗,以阻止病情进展,预防肺栓塞,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
预后-一般预后:
凝血酶原基因突变患者的预后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血栓栓塞的部位、大小、范围、严重程度、治疗时机等多种因素。
预后-危害性:
1、本病患者存在血栓易发倾向,可能因深静脉血栓、动脉血栓事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健康。
2、本病容易并发肺栓塞,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3、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4、本病女性患者容易并发不良妊娠结局。
预后-自愈性:
本病无法自愈,需积极预防和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尚无法治愈,但通过积极治疗,可有效预防和治疗血栓相关事件。
日常-总述:
对于凝血酶原基因突变患者而言,由于需要采取个体化抗凝治疗,以预防和减少血栓形成,因此,家属及患者应做好用药管理,平时应避免相关诱因,可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同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定期监测凝血指标、抗凝因子等,以评估治疗效果及治疗风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用药护理:
1、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要私自停药、换药,若不能坚持,对治疗效果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2、患者应避免口服避孕药,避免接受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室内定期通风,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
2、保持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3、病情稳定后,应进行适量运动,推荐以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瑜伽等,避免高强度剧烈运动。
4、避免长时间静坐或站立,如果你的工作或生活方式让你需要长时间静坐或站立,记得每隔一段时间就活动一下,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
5、选择适合自己腿型的弹力袜,并且坚持正确穿戴。
日常-病情监测:
长期采取抗凝治疗者,应定期监测D-二聚体、抗凝因子等,以评估复发风险,同时应定期监测凝血指标,以评估出血风险,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饮食调理:
凝血酶原基因突变的患者宜进食低脂肪、高纤维膳食,以避免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液淤滞,加重血栓形成。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多吃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菠菜、胡萝卜、茄子、西红柿、苹果、梨、香蕉等新鲜水果和蔬菜,尽量选择红薯、粗粮、糙米、燕麦等主食。
2、患者可适当食用鸡、鸭、鱼、大豆及豆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以维持身体营养需求。
3、患者要多食用低脂、低盐的食物以免血液黏稠度升高,加重血栓的形成。
4、建议患者多饮水,确保大便通畅。
饮食禁忌:
1、患者应忌肥甘厚腻类食物。
2、患者应戒烟酒,有利于康复。
预防措施: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尚无有效预防措施。
1、存在家族史者,应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以减少患病儿的出生。
2、患者应避免肥胖、长期卧床、妊娠、外伤、手术、口服避孕药等诱因,存在血栓形成高风险时,可酌情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