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脓疱病疮疾病别名: 传染性脓疱病疾病概述: 脓疱病疮在医学上通常称为脓疱病或脓疱疮,是一...
养生
疾病名称: 脓疱病疮
疾病别名: 传染性脓疱病
疾病概述:
脓疱病疮在医学上通常称为脓疱病或脓疱疮,是一种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化脓性炎症,可发生于任何部位,表现为局部出现红斑、丘疹、脓疱等皮肤损害,并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容易在儿童中流行,大多数经局部治疗后可达到治愈,但也有少数可能出现急性肾小球肾炎、脑炎等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瘙痒、疼痛
主要病因: 金黄色葡糖球菌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细菌培养、尿常规、血清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重要提醒: 脓疱病疮患儿一定要注意加强防护,以免传染他人。
相关中医疾病: 黄水疮、滴脓疮
流行病学-传染性: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内引起流行。
流行病学-传染源:
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自身接种和间接接触进行传播。
流行病学-发病率:
既往发病率占皮肤科门诊人数的5%左右,现已明显下降。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2~7岁儿童。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尤以夏末秋初汗多闷热的天气发病率最高。
病因-总述:
脓疱病疮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病原体主要为金黄色葡糖球菌,约占50%~70%,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此外,部分还可能是由金黄色葡糖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混合感染所引起。
病因-基本病因:
1、非大疱性脓疱
又称接触传染性脓疱疮、寻常型脓疱疮,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所致。此种类型者传染性强,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发生流行。
2、大疱性脓疱疮
主要由噬菌体11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多见于儿童,成人也可以发生,特别是HIV感染者。
3、深脓疱疮
又称臁疮,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茵所致,多发生于营养不良的儿童或老人。
4、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11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所致,多发生于5岁内婴幼儿。
病因-危险因素:
1、环境因素
温度较高、出汗较多和皮肤有浸渍现象,有利于细菌在局部繁殖,增加本病的发生风险。
2、皮肤屏障功能减弱
痱子、湿疹、虫咬皮炎等瘙痒性皮肤病,可能导致皮肤因瘙痒而被搔抓破损,导致皮肤屏障遭到破坏,进而增加细菌感染的发生风险。
3、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进而使患病风险增加。
4、拥挤的场所
脓疱病疮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更容易发生于学校和幼儿园内。
5、直接接触
参加足球和摔跤等运动时更容易与患者的皮损有直接接触,进而增加患病风险。
症状-总述:
脓疱病疮主要表现为局部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等皮肤损害,并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具体因疾病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
症状-典型症状:
1、非大疱性脓疱
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面部等暴露部位为多。皮损初起为红色斑点或小丘疹,然后迅速转变成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疱壁薄,容易破溃、糜烂,脓液干燥后形成蜜黄色厚痂,常因搔抓使相邻脓疱向周围扩散或融合。陈旧的痂一般于6~10天后脱落,不遗留瘢痕。
2、大疱性脓疱疮
(1)好发于面部、躯干和四肢。皮损初起为米粒大小水疱或脓疱,1~2天后迅速变为大疱,疱液先清澈后浑浊,疱壁先紧张后松弛,直径为1cm左右,疱内可见半月状积脓,疱周红晕不明显,疱壁薄,容易破溃形成糜烂结痂,痂壳脱落后会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此外,患者常自觉瘙痒,但一般没有全身症状。
(2)如果此种类型发生于新生儿,则称为新生儿脓疱疮,一般起病急、传染性强,皮损为广泛分布的多发性大脓疱,尼氏征阳性,疱周有红晕,破溃后形成红色糜烂面,并可伴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3、深脓疱疮
好发于小腿或臀部。皮损初起为脓疱,然后逐渐向皮肤深部发展,表面有坏死和蛎壳状黑色厚痂,周围红肿明显,去除痴后可见边缘陡峭的碟状溃疡。患者自觉疼痛明显。病程为2~4周或更长。
4、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起病前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咽、鼻、耳等处的化脓性感染,皮损常由口周和眼周开始,迅速波及躯干和四肢。典型皮损为在大片红斑基础上出现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皮肤大面积剥脱后可出现潮红的糜烂面,似烫伤样外观,皱褶部位明显。手足皮肤可呈手套、袜套样剥脱,口周可见放射状裂纹,但无口腔黏膜损害。皮损处有明显疼痛和触痛。病情轻者一般可1~2周后痊愈。
症状-并发症:
1、对于机体抵抗力下降者,比如患有系统疾病、营养不良等,感染可能向皮肤深层组织发展,引起蜂窝织炎等问题。
2、对于链球菌感染引起者,特别是M49型链球菌感染后18~21天,部分可能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猩红热、荨麻疹、多性红斑等问题,但一般不伴发风湿热。
3、对于细菌进入血液者,可能并发菌血症或败血症。
4、对于新生儿患者,还容易并发肺炎、脑膜炎、脑炎等问题,危及生命安全。
就医-门诊指征:
1、面部、四肢等处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等损害;
2、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
3、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面部、四肢等处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等损害的患儿,可到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病变部位进行检查,注意着装,便于医生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曾使用某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出现的皮损?
2、皮损有没有变化?
3、有没有瘙痒、疼痛等症状?
4、有没有发热、畏寒等症状?
5、之前有没有湿疹等瘙痒性皮肤病?
6、之前有和脓疱病疮患者有过密切接触吗?
7、患病前是否去过公共浴池、游泳池等场所?
8、是否去过其他医院就诊?做过什么检查?目前有在用什么药物?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什么病?
2、为什么会患病?
3、病情严重吗?
4、需要做什么检查?
5、需要如何进行治疗?需要治疗多久?
6、治愈后会留下疤痕么?
7、平时应该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等皮肤损害,并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时,需积极就医。医生首先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可能会建议其进行血常规、细菌培养、尿常规、血清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以进一步了解病变情况。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观察皮损的部位、形态、颜色等,触摸皮损部位有无疼痛等,以便作出初步诊断,并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医生会通过观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指标的水平变化,判断有无感染等问题,检查通常可发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2、细菌培养
医生会取疮面组织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如果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和)溶血性链球菌,则有助于明确诊断,必要时还可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型鉴定。同时还可进行药敏试验,以帮助选择治疗药物。
3、尿常规
医生可通过尿常规检查,判断患儿的肾脏功能有无异常,有时可发现尿蛋白轻度升高。
4、血清学检查
主要用于预测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发生的可能性。
检查-病理检查:
必要时,医生可取部分皮损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进而明确诊断,检查通常可发现角质层下与粒层之间形成脓疱,脓疱内含有很多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和球菌等。
诊断-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面部、躯干、四肢等处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等皮肤损害,并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并结合血常规、细菌培养、尿常规等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与脓疱性湿疹、水痘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脓疱性湿疹
脓疱性湿疹呈弥漫性潮红,边界不清楚,皮疹呈多形性,无固定好发部位,与年龄、季节无关。
2、水痘
水痘多见于冬春季节,发疹时常伴发热等全身症状,皮疹为向心性分布,以绿豆到黄豆大小的水疱为主,可有脐窝状凹陷,同时可见到斑疹、丘疹、水疱和结痂各个时期的皮疹,口腔黏膜亦常受累。
治疗-治疗原则:
脓疱病疮患儿应注意隔离护理,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比如局部治疗、全身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
治疗-一般治疗:
1、患儿应进行简单隔离,家长应对已污染的衣物及环境及时消毒,以减少疾病传播。
2、患儿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治疗-药物治疗:
1、局部治疗
治疗应以杀菌、消炎、干燥为原则。对于脓疱未破者,可外用10%炉甘石洗剂;对于皮损渗出较少者,可使用75%酒精消毒;对于皮损广泛、渗出较多者,可使用0.1%乳酸依沙吖啶溶液、1%~3%硼酸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等进行冷湿敷。此外,还可在局部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抗生素药膏,以减轻炎症反应。
2、全身治疗
对于皮损泛发、全身症状较重者,应及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性抗生素,比如苯唑西林、阿莫西林以及克林霉素等。同时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还可输注血浆或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
治疗-相关药品:
10%炉甘石洗剂、0.1%乳酸依沙吖啶溶液、1%~3%硼酸溶液、1:5000高锰酸钾溶液、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克林霉素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1、内治法
治疗以清暑利湿为总原则,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健脾为主。
(1)暑湿热蕴证:表现为脓疱分布密集,疱液色黄,周围红晕明显,脓疱破溃后糜烂面呈鲜红色,干燥后结有黄色厚痂,自觉瘙痒,常伴有发热、口干、大便干燥、小便色黄等症状,同时可见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治疗宜清暑解毒利湿,常用方为清暑汤、升麻消毒饮或五味消毒饮加减。
(2)脾虚湿滞证:表现为脓疱分布稀疏,疱液呈淡白或淡黄色,脓疱周围红晕不明显,脓疱破溃后糜烂面呈淡红色,常伴有食欲不佳、食少、面色白或萎黄、大便溏稀等症状,同时可见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微腻,脉濡缓。治疗宜健脾除湿,兼清余毒,常用方为参苓白术散或淮山扁豆汤加减。
2、外治法
治疗以解毒、收敛、燥湿为原则。
(1)中成药:比如硫磺软膏、双黄连粉针剂、黄连素片、冰硼散、复方片仔癀软膏、除湿止痒洗液等。
(2)外用中药:比如复方紫草油、三黄膏、加味青黛散外敷、枯炉黄散等。
预后-一般预后:
脓疱病疮的预后与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有无并发症等因素有关,一般轻者患儿可在局部治疗后达到治愈,而免疫力低下等情况的患儿可能出现急性肾小球肾炎、脑炎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能传染他人。
2、病情严重者可能并发肺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脑炎等多种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大多数患儿经积极治疗,可达到治愈。
日常-总述:
对于脓疱病疮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皮肤清洁护理,并注意使其适当进行隔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等,以促进皮损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本病可能导致患儿的面部等处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等损害,并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使其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进而容易出现烦躁、恐惧等心理。
(2)本病患儿需要进行适当隔离,可能会产生焦虑等情绪。
2、护理要点
家长应当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尽量使患儿配合治疗,并帮助其消除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定时定量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也不能随意停药,以免导致病情加重。
2、使用抗生素时注意观察有无药物过敏反应。
日常-生活管理:
1、患儿应注意适当隔离,使用过的毛巾、衣服等用品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传染的风险。
2、保持皮损部位清洁,不要用水清洗,避免继发感染等问题。
3、避免搔抓皮损部位,防止病情加重及传播。
4、选择棉质宽松的衣服,以减少对皮损的摩擦。
5、合理饮食,适当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以促进疾病恢复。
6、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日常-病情监测:
密切监测皮损变化,必要时积极就医。
饮食调理:
脓疱病疮患儿应注意调整饮食,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保证充足的饮水量,以促进疾病尽快恢复。
饮食建议:
1、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比如鸡胸肉、瘦牛肉、金枪鱼、鲈鱼、豆腐、豆浆等。
2、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比如菠菜、西兰花、苹果、草莓、橙子等。
3、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促进毒素排出。
饮食禁忌:
1、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2、减少炸、煎、烤等方式制作的食物的摄入。
3、避免食用腌制食物。
预防措施:
脓疱病疮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避免与脓疱病疮患者直接或间接接触、加强皮肤保护、积极治疗瘙痒性皮肤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等。
1、脓疱病疮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减少与患者和被其污染的衣物接触,有助于降低被传染的机会。
2、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损破损,以降低金黄色葡糖球菌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风险。
3、积极治疗湿疹、虫咬皮炎等瘙痒性皮肤病,以防皮肤屏障功能减弱。
4、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度参加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