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皮肤暗黄疾病别名: 肤色暗黄疾病概述: 皮肤暗黄,又称为肤色暗黄,即皮肤颜色呈现萎黄、晦...
养生
疾病名称: 皮肤暗黄
疾病别名: 肤色暗黄
疾病概述:
皮肤暗黄,又称为肤色暗黄,即皮肤颜色呈现萎黄、晦暗、无光泽,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其中,生理性皮肤暗黄是皮肤老化的一个特征表现,尤其是面部肤色暗黄,为困恼我国女性的常见皮肤问题之一;而病理性皮肤暗黄则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由于生理性与病理性皮肤暗黄在治疗上差异较大,因此出现皮肤暗黄时应积极到院就诊,确定病因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面部
常见症状: 皮肤萎黄、晦暗、面部暗黄
主要病因: 主要由于某些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胆红素检查、肝肾功能检查、胡萝卜素含量测定、斑贴试验、病理活检、肤色测试、血流灌注量测定
重要提醒: 皮肤暗黄可能是正常的皮肤老化表现,也可能由某些疾病所致,患者应积极到院就诊,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措施。
临床分类:
皮肤暗黄根据病因分为生理性皮肤暗黄和病理性皮肤暗黄两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皮肤暗黄是最为常见的皮肤问题之一,其中,生理性皮肤暗黄的发病率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并且暗黄程度也会逐渐加重,根据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于2017年发布的《中国女性皮肤问题研究报告》中显示我国15~20岁、21~25岁、26~35岁女性受到面部肤色暗黄问题困扰的比率分别为32.58%、44.61%、51.52%。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生理性皮肤暗黄好发于年轻女性;病理性皮肤暗黄则好发于患有病理性黄疸、肾功能衰竭、黄褐斑、黑变病等疾病者。
病因-总述:
导致生理性皮肤暗黄的原因较为复杂,目前认为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是黑色素与血红素的影响;而病理性皮肤暗黄则主要由于病理性黄疸、肾功能衰竭、黄褐斑、黑变病等疾病所致。
病因-基本病因:
1、生理性皮肤暗黄
(1)黑色素
是导致皮肤发暗的主要决定因素,相关研究显示,与光保护皮肤相比,长期处于光暴露状态下的皮肤黑色素细胞数量增加了两倍,因此,皮肤受到紫外线照射引起黑色素增加可能是导致皮肤晦暗的主要原因之一。
(2)氧化蛋白质
在皮肤中的氧化蛋白质主要包括糖化蛋白质高级糖基化终产物(AGEs)和羰基化蛋白质羰基化蛋白(CPs)两类。这两种氧化蛋白都具有黄-暗颜色的特征,在皮肤颜色转变为暗黄色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相关研究显示,年龄的增长、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熬夜等)、饮食模式、长期缺乏运动、睡眠不足、皮肤干燥等诸多因素,均可能引起AGEs和CPs在皮肤内的积累,从而导致皮肤暗黄的发生。
(3)其他因素
①血液微循环障碍:良好的血液微循环状态下我们的皮肤会表现红润的健康状态,而当机体出现血量不足或血流不畅等微循环障碍时,就将导致面色晦暗及色素沉着的情况发生。
②类胡萝卜素:如大量摄入胡萝卜等导致体内类胡萝卜素增加,也会导致肌肤呈现深黄色。
③角质层过厚:当过多的老旧角质层及污垢堆积时,会渗入肌肤内层,从而引起皮肤暗黄、粗糙。
2、病理性皮肤暗黄
(1)病理性黄疸
是引起病理性皮肤暗黄的常见原因之一,如各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自身免疫性肝炎、胰腺炎及胆道疾病等,均可引起患者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呈现暗黄色。
(2)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功能衰竭往往会导致肾性贫血以及各类毒素在体内堆积,从而引起皮肤暗黄、干燥。
(3)色素增加性皮肤病
也是引起病理性皮肤暗黄的常见原因之一,以黄褐斑及黑变病最为常见,如黄褐斑患者可因体内脂褐素的逐渐聚积,导致皮肤发黄、暗沉。
症状-总述:
生理性皮肤暗黄患者的主要表现为皮肤萎黄、晦暗、无光泽,是皮肤老化的特征之一,暗黄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重,但患者一般无周身不适;而病理性皮肤暗黄者不仅会出现皮肤暗黄表现,还可能伴有巩膜、口腔黏膜黄染,以及其他相应原发疾病表现。
症状-并发症:
生理性皮肤暗黄一般无明显并发症;病理性皮肤暗黄可并发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凝血功能障碍、继发感染等。
症状-伴随症状:
1、病理性黄疸者可伴有皮肤瘙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尿色加深等。
2、肾功能衰竭者可伴有少尿、无尿、乏力、腰酸、夜尿增多、水肿等。
3、黄褐斑者可伴有月经不调、烦躁,或乳头、乳房及外生殖器色素加深。
4、黑变病者可伴有皮肤潮红及毛细血管扩张表现。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或逐渐出现皮肤萎黄、晦暗、面部暗黄。
2、伴皮肤瘙痒、皮肤干燥、食欲减退、腹胀等。
3、伴少尿、无尿、恶心、呕吐。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应先前往皮肤科诊治,如因原发疾病引起时可转至相应科室继续治疗。
就医-就医准备: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出现皮肤暗黄这种情况多久了?
2、近期肤色是否有变化?是如何改变的?
3、您是从事什么工作的?是否经常在阳光曝晒下活动?
4、平时睡眠如何?压力大么?
5、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6、除了皮肤暗黄,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吗?
7、您之前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8、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9、您是否患有基础疾病呢?比如肝胆系统疾病、慢性肾病等?
10、您吸烟吗?吸多久了?平均每天吸多少?
11、您喝酒吗?喝多久了?平均每天喝多少?
12、您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皮肤暗黄?
2、是正常现象还是疾病导致的?
3、还得做哪些检查?如何确诊?
4、我的情况严重吗?
5、需要如何治疗呢?是吃药吗?治疗效果如何?
6、治疗有哪些风险?
7、还有哪些适合我的治疗方法?
8、平时应该如何选择美白护肤产品?
9、平时还需要注意什么?
10、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皮肤萎黄、晦暗、无光泽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尿常规、血胆红素检查、肝肾功能检查、胡萝卜素含量测定、斑贴试验、病理活检、肤色测试、血流灌注量测定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可初步判断患者有无皮肤黏膜黄染及严重程度,同时还可以评估患者有无皮肤黏膜出血、面色苍白、慢性病容、肝掌、蜘蛛痣、水肿等体征。
2、触诊
可以检查患者有无腹胀、局部压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体征。
3、叩诊
可以判断患者有无心脏扩大、肝浊音性阳性、移动性浊音阳性、肝区叩痛、肾区叩痛等体征。
4、听诊
可以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呼吸音异常、啰音、心脏杂音、肠鸣音异常、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征象。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可初步判断患者有无贫血、出血、感染等。
2、尿常规
为常规检查之一,医生通过分析患者尿胆原、尿胆红素等指标,有助于黄疸的初步诊断。
3、血胆红素检查
怀疑黄疸引起时,会进行血胆红素检查,是寻找病因、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
4、肝肾功能检查
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乳酸脱氢酶、血肌酐、尿素氮、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等,可用于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协助诊治。
5、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包括血液或尿液中胡萝卜素含量测定,有助于查找病因。
6、斑贴试验
怀疑黑变病引起时,医生会进行斑贴试验,有助于筛查过敏原。
检查-病理检查:
病理活检:必要时医生会取得患者的皮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获得最终的病理诊断。
检查-其他检查:
1、肤色测试
对于生理性皮肤暗黄者,医生通常会使用分光测色仪进行肤色测试,以辅助诊断。
2、血流灌注量测定
使用血流成像仪可以对皮肤暗黄区域进行血流灌注量测定,有助于查找病因,指导治疗。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皮肤萎黄、晦暗、面部暗黄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及病史,以及血常规、尿常规、血胆红素检查、肝肾功能检查、肤色测试、血流灌注量测定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对于生理性皮肤暗黄,治疗主要通过防晒、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促进皮肤血液微循环、选用合适的美白护肤品等一般措施进行治疗;而病理性皮肤暗黄,医生则会根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治疗-一般治疗:
生理性皮肤暗黄的一般治疗:
1、注意防晒,外出时可使用遮阳帽、遮阳伞、防紫外线墨镜、涂抹合适的防晒霜等措施进行防晒,是延缓皮肤老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2、通过适当洗浴、多饮水、使用保湿护肤剂等措施防止皮肤干燥,也可减轻皮肤暗黄。
3、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要熬夜,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4、可以通过头面部按摩等方式改善皮肤的血液微循环,可帮助延缓肌肤的暗黄、松弛。
5、定期进行美白护理和去角质护理。
6、美白产品可以考虑选用含有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阿魏酸、烟酰胺、泛醌、肌肽等成分的产品。
7、少吃一些富含类胡萝卜素的食物。
治疗-药物治疗:
1、维生素C、维生素E
对于生理性皮肤暗黄,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对于改善肤色具有一定帮助。
2、谷胱甘肽和L-半胱氨酸
为常用的皮肤美白手段,这两种药物具有防止皮肤色素沉着、抗氧化作用,提高体内谷胱甘肽与L-半胱氨酸含量可以使真黑色素合成途径转向褐黑色素合成途径,从而使皮肤变白。
3、护肝药物
对于肝细胞性黄疸引起者,应使用护肝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护肝药物有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水飞蓟素、腺苷蛋氨酸、门冬氨酸钾镁等。
4、利胆降黄药物
适用于胆汁淤积性肝炎、肝内胆汁淤积症等肝胆疾病引起者,具有刺激胆汁分泌,促进胆囊收缩及胆汁排泄,并具有恢复肝细胞功能及解毒能力。常用药物有熊去氧胆酸、考来烯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等。
治疗-相关药品:
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胱甘肽、L-半胱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水飞蓟素、腺苷蛋氨酸、门冬氨酸钾镁、熊去氧胆酸、考来烯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阻塞性黄疸引起者,多需要采取手术治疗,解除梗阻,如肿瘤切除、异物的摘除、炎症病灶的清除(如胆囊炎的胆囊切除、肝脓肿或化脓性胆管炎的切开引流等)、狭窄畸形的矫正等。
治疗-治疗周期:
皮肤暗黄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皮肤暗黄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对于生理性皮肤暗黄而言,由于是皮肤老化所致,目前尚无法完全治愈,但多数患者经积极诊治,肤色问题可得到一定的改善及缓解;而病理性皮肤暗黄的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
预后-危害性:
1、生理性皮肤暗黄,尤其是女性面部的肤色暗黄,是困扰我国女性最常见的皮肤问题。
2、病理性皮肤暗黄是病理性黄疸、肾功能衰竭、黄褐斑、黑变病等疾病的表现,因此患者可由于原发疾病的存在组织器官受到进一步损害,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本病尚无法完全治愈,但多数患者经积极诊治,病情可得到一定改善及缓解。
日常-总述:
对于皮肤暗黄者而言,良好的心理护理及日常生活管理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增强治疗的信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会影响皮肤美观,可能会使患者产生自卑、焦虑等消极心理,甚至造成社交障碍。
2、护理措施
家属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与陪伴,患者可多与医护人员交流,学习本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皮肤暗黄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树立正确对待肤色问题的观念,增强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
2、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
3、出行时做好防晒准备,如撑太阳伞、戴墨镜、戴帽子,避免紫外线直射皮肤,加重病情。
4、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
5、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染。
6、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7、定期进行美白和去角质护理。
饮食调理:
由于不良的饮食模式可能会造成或加重皮肤暗黄问题,因此,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帮助改善肤色问题。
饮食建议:
1、均衡营养,三餐规律。
2、宜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的食物,如番茄、山楂、鲜枣、苹果、草莓、猕猴桃、红薯、银耳、薏仁、山药等。
3、主食宜选用五谷杂粮。
4、鼓励多饮水,可适当饮用一些果蔬汁,如柠檬汁、番茄汁等。
5、可以多吃一些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饮食禁忌:
1、忌辛辣刺激性饮食,如辣椒、葱、姜、蒜、芥末、浓茶、咖啡等。
2、戒烟戒酒。
3、少吃富含类胡萝卜素的食物。
4、少吃蟹、螺、牡蛎等贝壳类食物。
5、少吃烟熏烧烤类食品。
6、少吃加工类食品。
预防措施:
由于皮肤暗黄是由于多种因素所致,因此,日常生活中可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注意防晒,是预防皮肤暗黄的重要措施之一。
2、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紧张、焦虑、抑郁。
4、定期进行美白和去角质护理。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6、在干燥环境及寒冷季节,建议使用保湿护肤产品,预防皮肤干燥。
7、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