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皮肤干燥疾病英文名称: Dry skin疾病别名: 皮肤干燥症疾病概述: 皮肤干燥(Dr...
养生
疾病名称: 皮肤干燥
疾病英文名称: Dry skin
疾病别名: 皮肤干燥症
疾病概述:
皮肤干燥(Dry skin),即皮肤干燥症,泛指皮肤出现任何超出正常的干燥状态,是皮肤屏障受损的最初表现,任何年龄人群均可受累,为临床上常见的皮肤问题。本病主要由于多种外源性(如频繁洗浴、环境因素、季节因素等)或内源性因素(如年龄、疾病及药物因素等)所致。患者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干燥、粗糙、脱屑为主,可伴有红斑、裂纹、瘙痒等。皮肤干燥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对因治疗和药物治疗。本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诊治时机、治疗效果等综合因素。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小部分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皮肤干燥、粗糙、脱屑
主要病因: 主要由于多种外源性或内源性因素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皮肤含水量测定、皮肤干燥度指数测定、超声、X线、CT、皮肤镜检查、皮肤干燥临床评估系统
重要提醒: 皮肤干燥非常常见,如未及时诊治,可转化为多种皮肤疾病,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分类:
皮肤干燥在临床上主要分为生理性皮肤干燥和病理性皮肤干燥两类。
1、生理性皮肤干燥
多见于早产儿和老年人,为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
(1)早产儿生理性皮肤干燥:早产儿出生后脱离羊水环境,由于皮肤与外界环境的水平衡模式被打破,皮肤极度敏感脆弱,容易出现干燥、粗糙、脱屑等症状。
(2)老年人生理性皮肤干燥:老年人皮肤老化,表皮更新减缓,组织修复和皮脂腺分泌功能降低,神经酰胺和天然保湿因子减少,从而出现皮肤干燥。
2、病理性皮肤干燥
往往伴随一些皮肤疾病出现,如银屑病、特异性皮炎和鱼鳞病等,患者除有皮肤干燥、粗糙、鳞屑及脱屑等典型症状之外,还可伴有红斑、裂纹和瘙痒等。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据国外相关研究显示,皮肤干燥的患病率可达30%~75%左右,以老年人发病率最高,据法国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普遍存在皮肤干燥问题。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人群,以早产儿及老年人最为常见。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好发于秋冬季。
病因-总述:
皮肤干燥往往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病因可以分为外源性因素(如频繁洗浴、环境因素、季节因素等)和内源性因素(如年龄及其他疾病等)。
病因-基本病因:
1、外源性因素
(1)理化因素
①频繁洗浴:经常使用洗涤剂(如肥皂、沐浴露等)进行洗浴时,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可使角质层中脂质和天然保湿因子流失,并升高角质层的pH值,改变蛋白酶的活性,引起角质层的蛋白变性,从而使皮肤屏障遭到破坏引起皮肤干燥。
②过度日晒:过度紫外线照射将延缓表皮屏障功能的恢复,改变表皮角质层的脂质代谢,从而引起皮肤干燥。
(2)环境因素
①季节性因素:秋冬季节的干冷气候是导致皮肤干燥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显示,人体内的皮肤天然保湿因子与季节的干燥程度成反比,很好地解释了皮肤干燥在秋冬季多见,而春夏季节发病率明显下降这一现象。
②空调设备的使用:现代生活中空调的使用容易引起室内湿度过低,也是导致皮肤干燥的环境因素之一。
2、内源性因素
(1)年龄因素
相关研究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与年轻人的皮肤有很大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的代谢活动减慢,导致表皮更新变慢和皮肤萎缩。老化的皮肤在角质层的结构完整性和水合作用上有所降低。此外,皮肤老化还会导致神经酰胺的缺乏,并且老年人皮肤中天然保湿因子水平特别是乳酸和尿素的成分也会降低,这些都进一步引起皮肤角质层脂质的减少从而导致皮肤屏障受损,体内水分经角质层过度丢失,最终引发或加重了皮肤干燥问题。
(2)精神因素
心理压力过大会造成角质层神经酰胺合成速度减慢,并使得天然保湿因子和角质形成细胞的合成水平降低,这三者均会导致角质层完整结构受损,从而引起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使皮肤水分容易散失,引发皮肤干燥。
(3)疾病因素
①皮肤病:如过敏性皮炎患者,多伴有丝聚合蛋白突变,丝聚合蛋白异常是皮肤干燥的影响因素之一。另外,寻常型鱼鳞病、银屑病等皮肤病也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引起皮肤干燥症。
②系统性疾病:许多系统性疾病可伴有皮肤干燥表现,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恶性肿瘤、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
(4)药物因素
以激素类药物最为多见,如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机体角质层脂质合成,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从而引发或加重皮肤干燥。
症状-总述:
皮肤干燥的主要表现为皮肤表皮层的干燥,其特征为患者皮肤外观暗淡、无光泽、皮肤粗糙且厚度增加,主要好发于小腿,也可发展至腰部、手臂和躯干等部位。
症状-典型症状:
1、生理性皮肤干燥表现
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脱屑,可伴有皮肤紧绷感、瘙痒等表现。
2、病理性皮肤干燥表现
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外观似网格状或铺路石样,常有不同程度鳞屑和脱屑,可伴红斑、裂纹和瘙痒。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红斑、丘疹、出血性皲裂等。
症状-并发症:
皮肤干燥可并发皮肤抓痕、苔藓样变、皮肤溃疡、皮肤感染、乏脂性皮炎等。
就医-门诊指征:
1、不明原因出现持续的皮肤干燥。
2、伴随皮肤发红。
3、出现干燥和发痒等症状,并严重干扰睡眠。
4、有刮擦的开放性创伤或感染。
5、有大面积的鳞屑或皮肤脱皮。
6、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应前往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孩子)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皮肤干燥多久了?
3、皮肤干燥处是否感觉疼痛、发红、瘙痒等不适?
4、您孩子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
5、您之前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呢?
8、近期是否频繁洗浴?大概多久洗一次澡呢?
9、您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10、您是否患有基础疾病呢?比如银屑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
11、您吸烟吗?吸多久了?平均每天吸多少?
12、您喝酒吗?喝多久了?平均每天喝多少?
13、您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14、您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孩子)为什么会出现皮肤干燥?
2、我(孩子)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孩子)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4、需要如何治疗呢?是吃药吗还是外用药物?
5、治疗的风险大吗?
6、这种病以后还会复发吗?
7、需要做手术吗?
8、这个病会遗传吗?
9、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10、如何预防?
11、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皮肤干燥、粗糙、脱屑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皮肤含水量测定、皮肤干燥度指数测定、超声、X线、CT、皮肤镜检查、皮肤干燥临床评估系统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首先观察皮肤干燥的范围、分布特点及发病部位等情况。同时还需观察有无脱屑、裂纹等异常表现。
2、触诊
医生手消毒后,温暖双手进行触诊检查,主要检查皮损的质地、有无触痛等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皮肤含水量测定
正常皮肤角质层的含水量为15%~20%,当角质层内含水量降至10%以下时皮肤就会出现干燥表现,因此皮肤含水量是临床上反映患者皮肤干燥度的重要实验室指标。
2、皮肤干燥度指数测定
医生使用粘合剂粘取患者特定部位的皮肤鳞屑,使用皮肤鳞屑图像分析法,能够确定患者皮肤干燥的严重程度。该检测方法更为客观,主要用于皮肤干燥量表的辅助测量或专业性较强的评估。
检查-其他检查:
1、皮肤镜检查
是皮肤科的常用检查之一,能将皮肤放大数倍,显示裸眼无法观察到的皮损表面和皮下结构特征。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2、皮肤干燥临床评估系统
该评分系统包括简易视觉评分、干燥度整体评分(ODS)、特定症状总评分3个测量工具,以ODS单独使用频率最高。由于临床评估系相对于皮肤含水量、皮肤干燥度指数测定等更为便捷,现已成为大多数情况下对皮肤干燥进行评估与管理的首选工具。
检查-影像学检查:
必要时医生可借助超声、X线、CT等影像学手段,辅助病因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皮肤干燥、粗糙、脱屑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及病史,以及皮肤含水量测定、皮肤干燥度指数测定、皮肤干燥临床评估系统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临床上以干燥度整体评分法(ODS)最为常用,当评估大于1分时即可确诊为皮肤干燥。
1、0分
代表无干燥症状。
2、1分
代表有轻微起皮现象,皮肤外观稍显粗糙和灰暗。
3、2分
代表皮肤表面附着细小皮屑或少量大块皮屑,外观轻度粗糙发白。
4、3分
代表皮屑均匀分布,皮肤外观明显粗糙、轻度发红且有少量裂纹。
5、4分
代表大量皮屑脱落,皮肤外观粗糙、泛红伴有湿疹样改变和皲裂。
治疗-治疗原则:
皮肤干燥的治疗原则是,首先应明确病因,对于病理性皮肤干燥,如为原发疾病引起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对皮肤干燥进行积极的干预。
治疗-一般治疗:
1、避免频繁洗浴,一般在冬季洗澡不宜超过15分钟,建议使用温水进行洗浴,尽量避免热水烫洗。
2、规律使用保湿季和润肤剂。
3、尽量选择择柔软度较高的毛巾、棉质衣物,尤其是内衣。
4、每天保证充足的饮水量。
5、减少日光曝晒。
6、及时清理更换潮湿的衣物和床单位。
7、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当的护肤品。
治疗-药物治疗:
1、保湿剂
为皮肤干燥的一线治疗药物,保湿剂可促进细胞间脂质双层的修复,重建角质形成细胞正常分化的周期,最终通过补水、恢复脂质含量和表皮的完整性来恢复皮肤屏障功能,防止进一步的皮肤干燥。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保湿剂主要成分包括尿素、乳酸、乙醇酸、甘油和丙二醇等。不同的保湿剂所含成分不同,其疗效也不尽相同,因此医生会根据的年龄、临床表现等综合考虑,选择相应的保湿剂。
2、多磺酸黏多糖类药物
主要包括含类肝素保湿剂,相关研究显示,含有类肝素样成分保湿剂的保湿效果优于其他类型保湿剂(如尿素霜),对于老年人皮肤干燥治疗有效。常用药物为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治疗-相关药品:
尿素、乳酸、乙醇酸、甘油、丙二醇、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皮肤干燥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皮肤干燥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诊治时机、治疗效果等综合因素。通常来讲,大多数患者经规范诊治,坚持合理用药,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一般预后良好。若未及时诊治者,皮肤干燥可进一步转化为乏脂性皮炎,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后-危害性:
皮肤干燥若不及时发现、及早干预,将会出现脱皮、裂纹或演变为皮肤瘙痒症、乏脂性皮炎等。若抓挠破损,则可增加皮肤感染风险,影响夜间睡眠,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后-自愈性:
对于频繁洗浴、长期紫外线照射等原因导致的皮肤干燥,如病情较轻,可通过改变相应生活习惯的一般措施,皮肤可逐渐自行好转、痊愈。
预后-治愈性:
部分患者可通过去除病因和持续用药来达到临床治愈。
日常-总述:
日常注意皮肤护理,同时保持平稳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遵医嘱正确用药,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会影响皮肤美观,可能会使患者产生自卑等消极心理,病情加重时,可能还会伴有轻度的瘙痒,令患者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不利于疾病恢复。
2、护理措施
(1)患者可通过看报纸、看电视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以缓解不适症状带来的负面情绪,同时还需要积极向医生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治疗过程,以树立治疗信心。
(2)家属应多开导患者,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遵医嘱坚持使用皮肤保湿剂,禁止私自停用或更换其它药物,以免加重病情或影响治疗效果。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皮肤保护,避免搔抓,防止皮肤受损引发皮肤感染等不良情况。
2、贴身内衣选择纯棉衣物,减少衣服与皮肤的摩擦。
3、保持居室环境整洁、清爽、温暖,避免室内空气过于干燥,以防加重皮肤干燥症状,必要时可使用加湿器。
4、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同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助于促进疾病恢复。
5、出行时做好防晒准备,如撑太阳伞、戴墨镜、戴帽子,避免紫外线直射皮肤,加重病情。
6、改变生活习惯,避免频繁洗浴及使用刺激性的洗浴剂,以免加重皮肤干燥情况。
7、注意皮肤保湿,尤其是在冬季的时候。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保持饮食均衡、多样,避免挑食、偏食。
2、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豆、豆制品、牛奶等。
3、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及蔬菜,如木耳、银耳、香菇、南瓜、胡萝卜、西红柿、各种绿叶蔬菜等。
4、可以多吃一些富含核酸的食物,如鱼肉、虾、动物肝脏、酵母等。
5、老年皮肤干燥时,可以适当吃一些含油脂较多和滋润的食物,如各种动物油脂、奶油、蛋黄、鸡皮、猪脑、花生、芝麻等。
6、鼓励患者多饮水,可适当饮用一些清茶、果蔬汁。
饮食禁忌:
1、避免挑食、偏食,否则会导致营养缺乏继而导致皮肤干燥。
2、戒烟戒酒,烟酒的刺激会加速皮肤老化,从而引起皮肤干燥。
3、忌辛辣刺激性饮食。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一定程度上预防皮肤干燥的发生。
1、洗浴不宜过于频繁,时间不宜过久,水温不宜过高。建议温水洗浴,避免用力揉搓皮肤和使用刺激性肥皂或沐浴露,浴后立即外涂甘油或保湿剂,防止水分流失。
2、在干燥的环境,如冬季室内、空调房间,建议使用空气加湿器。
3、进行适当运动,如慢跑、跳绳等,可以刺激血液循环,增加营养物质和氧气向角质细胞的转移,有利于上皮细胞再生并增加胶原蛋白的产生,可防止皮肤干燥。
4、穿宽松、柔软衣服,避免来自毛巾和粗糙衣物的摩擦。
5、如果必须将手浸入水中或使用刺激性的清洁剂,戴上手套可以帮助保护皮肤。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