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皮肤过敏疾病别名: 过敏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疾病概述: 皮肤过敏在皮肤科较为常见,...
养生
疾病名称: 皮肤过敏
疾病别名: 过敏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疾病概述:
皮肤过敏在皮肤科较为常见,是指过敏原通过皮肤或黏膜接触、吸入、食入、注射等途径进入机体后,引起异常免疫反应,进而导致系列皮肤症状的一类疾病。这些症状包括皮疹、瘙痒、刺痛和红肿等。皮肤过敏的常见类型有湿疹、荨麻疹、药疹、接触性皮炎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皮肤科、变态反应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皮疹、瘙痒、刺痛、红肿
主要病因: 接触过敏原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皮肤点刺试验、皮肤斑贴试验、皮肤划痕试验、血常规、血清变应原特异IgE检测
重要提醒: 日常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有助于防止病情反复。
临床分类:
根据不同的变态反应机制,皮肤过敏可分为五类。
1、Ⅰ型超敏反应,即速发型,代表性疾病是荨麻疹。
2、Ⅱ型超敏反应,即细胞毒型,代表性疾病是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3、Ⅲ型超敏反应,即免疫复合物型,代表性疾病是变应性血管炎。
4、Ⅳ型超敏反应,即迟发型,代表性疾病是湿疹和接触性皮炎。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皮肤过敏是比较常见的一类疾病,其在各类过敏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约占44%。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皮肤过敏好发于过敏体质人群。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近年来,在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皮肤过敏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病因-总述:
皮肤过敏主要由各类外源性过敏原进入人体导致异常免疫反应而引发。过敏原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吸入、食入或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并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抗体,从而使机体致敏。当人体再次暴露于过敏原时,免疫系统就会被激活并攻击过敏原,进而诱发炎症反应,导致皮肤症状。
另外,皮肤过敏的发生和发展,还与遗传性过敏体质、免疫功能异常、精神状态不佳等内在因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外源性过敏原
包括接触性过敏原、吸入性过敏原、食入性过敏原和注射性过敏原等。
(1)接触性过敏原:主要有动物性、植物性及化学性过敏原,动物性过敏原如动物的皮毛、昆虫的毒毛等;植物性过敏原,如漆树、荨麻、橡树、豕草等;化学性过敏原品种繁多,主要有金属及其制品(如镍等)、日常生活用品(如洗衣粉等)、化妆品(如化妆油彩等)、外用药物(如汞剂等)、杀虫剂及除臭剂、各种化工原料(如汽油等)等。
(2)吸入性过敏原:比如花粉以及毛茸玩具、尘土里的螨虫。
(3)食入性过敏原:以鱼虾、海鲜、蛋类、牛奶、豆制品多见,其次是植物性如草莓、菠萝、芒果等。
(4)注射性过敏原:比如注射血清疫苗、青霉素等可出现过敏反应。
2、内在因素
(1)遗传性过敏体质:遗传是决定一个人是否为过敏体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过敏体质是皮肤过敏的一个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如果父母中至少一方具有过敏体质,所生子女出现皮肤过敏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2)免疫功能异常:在免疫功能异常的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敏感性可能会增加,所以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如皮肤过敏。此外,免疫系统异常可能会导致免疫调节失衡,从而使免疫系统更难以控制和抑制过敏反应。
(3)精神状态不佳:情绪波动大、精神紧张、抑郁时,容易出现或加重皮肤过敏的现象。
病因-危险因素:
以下因素可能增加皮肤过敏的发病风险:
1、营养不良;
2、直系亲属患过敏性皮肤病;
3、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发作史。
症状-总述:
皮肤过敏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风团等皮损,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刺痛、红肿等。但皮肤过敏的分类比较复杂,常见的有湿疹、荨麻疹、药疹、接触性皮炎等,其具体症状具有差异。
症状-典型症状:
1、湿疹
按病情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
(1)急性湿疹:起病急,发展快,皮疹广泛而对称,以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为主,边界一般不清楚。自觉瘙痒剧烈,搔抓、热水烫洗可加重皮损。
(2)亚急性湿疹:因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或不适当处理后病程较久发展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仍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患者仍自觉有剧烈瘙痒。
(3)慢性湿疹:可因急性湿疹或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而来,亦可由于刺激轻微、持续而一开始就为慢性湿疹。皮损为暗红色浸润性斑片,局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呈苔藓样改变。自觉亦有明显瘙痒,常呈阵发性。
2、荨麻疹
基本损害为风团。其表现为短时间内皮肤上出现多个风团,逐步扩大,并可相互融合形成巨大的片状皮疹。风团略高于皮肤表面,边缘清晰,颜色为浅红色、鲜红色或苍白色,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感。急性者一般24小时内消退,慢性者风团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
3、药疹
药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可表现为多种类型。
(1)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是药疹中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类似麻疹或猩红热的全身性斑丘疹或充血性红斑,也可伴出血疹,伴瘙痒和程度不等的全身症状如发热等。
(2)固定型药疹:因每次皮损常在同一部位出现而命名,多发生于口腔和生殖器的皮肤黏膜交界处,亦可累及躯干、四肢。皮损多为大小不等的紫红色斑片,中心可以起水疱,数量为一个至数个或数十个不等,面积可大可小。
(3)荨麻疹型药疹:皮疹为风团样,常伴有血管性水肿、发热、关节疼痛及淋巴结肿大等。
(4)多形红斑型药疹:轻型多形红斑型药疹以多形性皮疹为主,包括红斑、水疱、风团等,症状相对较轻。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比较重,皮疹广泛,可累及黏膜,导致口腔、眼、外阴和肛周黏膜红肿、糜烂、破溃,并可累及多个器官。
(5)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早期表现为严重的固定型药疹或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可发展成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累及全身皮肤,黏膜常溃烂,全身症状明显,可伴发热,影响肝肾功能及合伴心肌炎、肺炎的机会较多。此型药疹严重,死亡率高。
(6)其他:比较少见,包括红皮病型药疹、紫癜型药疹、结节性红斑型药疹、湿疹样型药疹、银屑病样药疹、痤疮型药疹、天疱疮样药疹、类天疱疮样药疹等。
4、接触性皮炎
本病可根据病程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1)急性接触性皮炎:起病较急。皮损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少数可蔓延或累及周边部位。典型皮损为边界清楚的红斑,皮损形态与接触物有关(如内裤染料过敏者皮损可呈裤形分布,接触物为气体、粉尘,则皮损弥漫性分布于身体暴露部位),其上有丘疹和丘疱疹,严重时红肿明显并出现水疱和大疱。患者常自觉瘙痒或灼痛。
(2)亚急性接触性皮炎:若过敏反应较轻,则可呈亚急性,表现为轻度红斑、丘疹,边界不清楚。
(3)慢性接触性皮炎:长期反复接触某种物质,可导致慢性病程,皮肤可呈苔藓样改变,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甚至可能有色素沉着。
症状-并发症:
皮肤过敏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皮肤感染、其他过敏性疾病等并发症。
1、过敏性休克
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为严重皮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需紧急就医。
2、皮肤感染
由于皮肤过敏常常伴随皮肤瘙痒,患者可能会搔抓,而搔抓容易导致皮肤破损,细菌、病毒或真菌等病原体可趁机侵入,从而引发皮肤感染。
3、其他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可能会并发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
就医-急诊指征:
1、呼吸困难、喉咙紧绷、口唇青紫;
2、感觉嘴唇,舌头或喉咙肿胀;
3、心动过速或脉搏快;
4、持续恶心、腹痛或呕吐;
5、头晕、意识模糊。
出现上述症状时,需警惕过敏性休克,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服用新的药物、食用特殊食物或使用新的化妆品后,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瘙痒等疑似过敏的症状,脱离这些物体后,症状仍持续不缓解。
2、既往有过敏史的人,出现疑似皮肤过敏症状,服用抗过敏药物后不能缓解。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1、皮肤过敏,病情平稳者,可到皮肤科或变态反应科就诊。
2、严重过敏反应,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全身皮肤进行全面的检查,就诊时建议穿着宽松的衣物,同时就诊前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不要在皮损上抹异物,以免影响医生观察。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症状严重、年老体弱、未成年的患者,建议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第一次出现症状是什么时候?
2、您的皮肤损害是什么样的?还有哪些部位出现了?
3、您一天中的哪个时间段,症状会更严重?
4、您过去是否有过敏经历?
5、您的父母等亲属中是否有过敏体质的人?
6、您近期是否有特殊食物、药物或新的化妆品等物体接触史?
7、到目前为止你尝试过哪些治疗方法?有效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我是对什么过敏了吗?
3、我接下来应该做什么检查和治疗?
4、我这个病会遗传吗?能治好吗?会复发吗?
5、我今后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在接触过敏原后出现皮疹、瘙痒、刺痛、红肿等症状时,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就诊时,医生会首先进行体格检查,初步进行判断;之后,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皮肤斑贴试验、皮肤划痕试验,必要时做血常规、血清变应原特异IgE检测,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让患者充分暴露皮肤有异常变化的部位,并仔细观察皮损的颜色、大小、数目、形态、范围、部位、分布等,进行初步诊断。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若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可作为过敏反应发生的初步诊断依据。
2、血清变应原特异IgE检测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的水平,来判断是否对特定过敏原过敏。
检查-其他检查:
1、皮肤点刺试验
适用于对尘螨、霉菌、植物等过敏的人群。在该试验过程中,医生会在患者前臂上滴入少量高纯度的过敏原液,然后使用点刺针轻轻刺破皮肤表面。当过敏原试剂与皮肤内的细胞接触后,若出现风团和红斑,即表示过敏。
2、皮肤斑贴试验
医生会将疑似过敏原贴敷在患者皮肤上,一定时间后,通过观察皮肤对接触物质的反应来判断是否存在过敏。若皮肤出现斑、丘疹甚至水肿、水疱等现象,一般说明患者对该物质过敏。
3、皮肤划痕试验
通常在上臂外侧或背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用针尖在皮肤上划出0.5~1cm长的条痕,以不出血为准。之后,在条痕上滴加少量过敏原溶液,使用10mg/ml的盐酸组织胺作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15分钟后擦去试验液,再过2~3分钟观察结果。当红斑、风团直径大于或等于阳性对照时,视为阳性。反应标准如下:
(1)正常人,阴性(-)。
(2)±,为可疑,水肿性红斑或风团直径小于0.5cm。
(3)+,弱阳性,风团有红晕,直径等于0.5cm。
(4)++,中阳性,风团红晕明显,直径为0.5~1.0cm,无伪足。
(5)+++,为强阳性,风团有显著红晕及伪足,直径大于1cm。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在接触可疑过敏原后皮肤出现皮疹、瘙痒、刺痛、红肿等症状,脱离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合皮肤点刺试验、皮肤斑贴试验或皮肤划痕试验阳性等,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皮肤过敏的患者,首先要积极寻找并去除过敏原,同时,患者可通过局部冷敷、皮肤护理等一般治疗措施,以及口服药物、外用药物等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必要时,可采取光疗、脱敏疗法。
治疗-一般治疗:
1、积极寻找并去除过敏原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寻找致敏因素,并尽量避免接触,这是治疗皮肤过敏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
2、局部冷敷
将冷毛巾覆盖在患处,有助于缓解瘙痒、红肿等皮肤过敏症状。
3、皮肤护理
保持患处皮肤清洁,但要注意避免热水烫洗、过度洗拭,同时避免搔抓。
治疗-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
(1)抗组胺药物
可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皮肤瘙痒,包括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
①第一代抗组胺药物:代表药物有盐酸苯海拉明片、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等。由于该药可导致乏力、困倦、头晕、注意力不集中,故高空作业、精细工作者和驾驶员应禁用或慎用。
②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目前临床应用较广,代表药物有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依巴斯汀片等。
(2)肥大细胞膜稳定剂
该类药物可以稳定肥大细胞的细胞膜,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从而阻止组胺和其他炎症介质的释放,有助于减轻过敏症状。代表药物有富马酸酮替芬片等。
(3)糖皮质激素
过敏反应严重者,可遵医嘱口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比如泼尼松片、泼尼松龙片等。
(4)免疫抑制剂
对于病情顽固,其他方法治疗无效,或者是长期使用激素、减量后又复发的患者,可以考虑合并使用免疫抑制剂,比如环孢素胶囊、他克莫司胶囊等。
(5)抗生素
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遵医嘱口服抗生素,常用药物有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呋辛酯胶囊等。
2、外用药物
(1)清洁剂
生理盐水、3%硼酸溶液等,可以清洁皮损上的渗液。
(2)止痒剂
由于皮肤过敏者常常有瘙痒症状,所以患者可遵医嘱外用止痒剂,比如炉甘石洗剂、复方薄荷脑软膏等。
(3)收敛剂
渗出明显者,可使用醋酸铝溶液等收敛剂,使蛋白凝固、减少渗出。
(4)糖皮质激素
可以缓解局部炎症,改善瘙痒及皮损,常用的药物有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
治疗-相关药品:
盐酸苯海拉明片、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依巴斯汀片、富马酸酮替芬片、泼尼松片、泼尼松龙片、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呋辛酯胶囊、生理盐水、3%硼酸溶液、炉甘石洗剂、复方薄荷脑软膏、醋酸铝溶液、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
治疗-手术治疗: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脱敏疗法
有明确吸入性过敏原的患者可进行脱敏疗法。医生会将引起皮肤过敏的过敏原(如花粉、柳絮等)制成不同浓度的脱敏液,反复给患者进行注射,剂量由小到大,浓度由低到高,以提高患者对此类过敏原的耐受性,从而使机体再次接触此类过敏原时不再诱发过敏反应或降低过敏发作程度。
2、前沿治疗
目前,靶向生物制剂在治疗皮肤过敏,比如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取得了较好疗效。其中,奥马珠单克隆抗体、Dupilumab单克隆抗体已在中国大陆可以使用。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较长,受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过敏原明确者,通过日常避免接触过敏原或脱敏治疗,预后一般较好。但是,大多数皮肤过敏病因不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预后-危害性:
1、皮肤过敏可长期反复发作,而且其诱因比较复杂,患者为了尽量回避诱因,可使生活严重受限。
2、部分皮肤过敏者会出现剧烈瘙痒,可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3、病情严重时,可使呼吸道水肿而引起窒息,或出现过敏性休克,进而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轻症者在脱离过敏原后可逐渐恢复正常,但再次接触时仍会急性发作。
预后-治愈性:
一般而言,患者通过去除诱因以及积极进行规范治疗,多可恢复正常,但难以彻底治愈。
预后-复发性:
皮肤过敏可能反复发作,日常应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
日常-总述:
皮肤过敏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从心理、皮肤、衣着、环境等多个方面注意,以达到缓解病情、改善症状以及避免反复发作的目的,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部分患者病程较长、瘙痒剧烈,虽然不危及生命,但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烦恼,对其生活影响很大。
(2)部分患者会担心自己久治不愈、对疾病相关知识不了解,会使患者感到恐惧。
(3)皮肤过敏者,面部及其他可被别人观察到部位的皮肤均可出现皮疹,患者可能会感到自卑,从而不愿与人交流。
2、护理要点
(1)患者自身应学会自我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放下思想包袱。平时可与家属多交流,并可通过读书、听音乐等分散注意力。
(2)家属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鼓励其学习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护理方法,正确认识皮肤过敏,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恐惧。
日常-生活管理:
1、皮肤局部护理
(1)尽量避免搔抓、摩擦,以免皮损加重,甚至发生感染,从而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2)注意皮肤清洁,勤洗澡,每周1~2次,避免用热水、肥皂、香皂(尤其是硫黄皂、中药皂)擦洗皮肤,因其可使皮损加剧。 洗浴之后,可使用保湿剂,滋润皮肤,改善皮肤功能。
2、衣着管理
宜穿着纯棉、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穿着紧身、人造纤维和毛织品,以免衣物摩擦刺激皮肤而使病情加剧。
3、环境管理
(1)注意室内卫生,擦拭物品时应选用浸湿过的毛巾,以免尘螨吸入体内,引发过敏反应。
(2)保证居所内处于合适的温度及湿度。
(3)春夏季出门应戴口罩,尽量避免去花、虫较多的地方,如公园等,因花草类植物也是主要过敏原。
(4)勤晒被褥,以杀死被褥中的螨虫。另外,应选用纯棉柔软材质的被褥,以减少对皮肤的摩擦,从而避免病情加重。
饮食调理:
皮肤过敏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某些食物可能是诱因,例如鱼虾海鲜,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剂、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剂的罐头、腌腊食品、饮料等都可诱发皮疹。另外,过于酸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也会降低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残渣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过长,因而产生蛋白胨和多肽,增加人体过敏的概率。故科学饮食对于控制症状及预防复发至关重要。
饮食建议:
1、以清淡饮食为宜,比如小米粥、大米粥等。
2、可适当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补充机体所需的维生素。
3、注意营养均衡、三餐规律。
饮食禁忌:
1、患者不宜饮酒、浓茶及咖啡。
2、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吃油腻、油炸食物。
3、避免进食导致过敏的食物,没有条件进行过敏原检测者应避免进食可能诱发过敏的食物,比如鱼、虾、蟹、鸡蛋或牛奶等。
预防措施:
皮肤过敏是可以预防的,主要预防措施包括明确并远离过敏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1、明确并远离过敏原
(1)对食物过敏者,平时要避免致敏食物的摄入。
(2)对花粉过敏者,在花开的季节,应尽量少去公园等花粉较多的地方。
(3)对药物过敏者,应避免在以后使用同样或结构类似的药物。
(4)对于已知过敏原,却又无法避免的,比如屋尘、尘螨过敏,可以减少到灰尘大的地方,也可试用脱敏疗法。
2、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免疫功能,减少皮肤过敏的发生。
(1)适当锻炼,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比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2)保证规律的生活起居,避免熬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3)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或抑郁。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