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痞气疾病概述: 痞气是指脘腹部有状如覆杯痞块的疾病,多指脾积。根据《难经》记载“脾之积,...
养生
疾病名称: 痞气
疾病概述:
痞气是指脘腹部有状如覆杯痞块的疾病,多指脾积。根据《难经》记载“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认为痞气多发于冬季,若患病日久还可引发黄疸、肌肉消瘦、四肢无力等。此外,也有医家认为,痞气特指心下痞满不舒的病证,在此不作过多介绍。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脾胃病科
发病部位: 脾脏
常见症状: 右胃脘部位有肿块突起
主要病因: 痞气主要由于脾虚气郁,痞塞不通,积气留结所致。
检查项目: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重要提醒: 痞气为古籍中所记载的病症,目前临床更常见到的是痞满,患者应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去明确诊断。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脾虚者。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好发于冬季。
病因-总述:
痞气主要由于脾虚气郁,痞塞不通,积气留结所致。根据《难经》记载“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认为痞气多因肝病传到脾脏,气郁不通,滞留于脾所导致。
症状-总述:
痞气患者的右胃脘部位有肿块突起,形状像覆着的盘子一样。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心背彻痛、腹胀、呕吐、泄泻等不适。若患病日久,则可出现黄疸、肌肉消瘦、四肢无力、足部肿胀等。
症状-并发症:
1、若病久不愈,可能出现黄疸。
2、本病日久,则饮食积于脾,不能荣养四肢,从而出现肌肉消瘦、四肢无力、足部肿胀等。
就医-门诊指征:
1、右胃脘部位有肿块突起,形状像覆着的盘子;
2、伴有心背彻痛、腹胀、呕吐、泄泻等;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患者通常可到中医脾胃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胸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是否有腹胀、腹痛等不适?还有其他什么症状?
2、平常吃饭有食欲吗?饮食量如何?
3、大小便次数,便质,颜色情况如何?
4、平常生活压力大吗?
5、之前有过胃肠道疾病吗?进行过什么治疗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什么疾病?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吗?
2、现在疾病情况严重吗?需要吃哪些药?会不会有副作用?
3、治疗时长要多久?可以治愈吗?
4、疾病会复发吗?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5、平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若患者出现右胃脘部位有肿块突起、腹痛等,医生通常可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还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B超、CT、MRI、X片及钡剂造影检查等,以帮助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头面皮肤颜色、腹部形态、肢体皮肤、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医生常通过辨别患者胸腹部的叩击音、说活的语音语调,了解是否存在肠鸣音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头身胸腹、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胸腹部初步了解结块范围大小、是否移动、有无压痛等,还会进行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影像学检查:
B超、CT、MRI、X片及钡剂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明确腹腔是否存在结构性病变。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右胃脘部位有肿块突起、腹痛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辅助相应的西医影像学检查,则可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痞气主要以行气消痞为原则。且根据中医古籍的记载,存在不同临床表现的痞气患者,所用的方药可有所不同。
治疗-药物治疗:
常用痞气丸、乌头丸,或大七气汤下红丸子等方。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
治疗-手术治疗:
暂无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痞气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痞气的转归与预后,与病因、病情的轻重,诊治是否及时、得当等因素有关。
预后-危害性:
若疾病日久,病势进一步发展,还可导致黄疸、四肢无力等病证。
预后-治愈性:
一般来讲,轻症患者经过积极调理可有效改善症状,最终治愈。而重症患者病情较顽固,通常治愈困难。
日常-总述:
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患者还需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康的生活习惯等,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平时需注意情志调养,避免急躁易怒、忧愁郁闷等不良情绪,培养其乐观、积极、豁达、宽容的心理素质。
日常-生活管理:
1、劳逸适度,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2、可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配合治疗。
3、要注意保暖,以免寒湿损伤脾胃,凝滞气血。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勿过食生冷、辛辣、肥腻、海腥发物等,饮食不宜过饱、过咸、过甜,戒烟酒。
饮食建议:
1、饮食规律,定时进餐,胃脘胀满时可减少进食。
2、对出现贫血或营养不良者,在饮食中增加富含蛋白质和血红素铁的食物,如黑木耳、瘦肉、鱼、鸡、蛋类、动物血等,并注意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的补充,包括维生素B12和叶酸,适量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
3、注意营养丰富均衡,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种类齐全,比例合适,搭配适当。
饮食禁忌:
1、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葱、大蒜、辣椒、芥末等。
2、避免吃生冷、硬质粗糙、油腻、过咸的食物。如雪糕,凉拌菜,年糕、粽子等糯米类制品。
3、有明显腹胀时,应尽可能少吃或不吃容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红薯、洋葱、蒜苗、萝卜、蔗糖等。
4、戒烟忌酒,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饮食,情志,起居有密切关系。平时注意饮食,情志的调摄以及体育锻炼等,可有效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1、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顺应季节变化,防寒保暖,尤应注意胃脘部保暖,久病体虚的患者,应充分休息,劳逸适度。
2、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切记戒烟。勿酗酒、暴饮暴食。勿过食生冷、油腻及腌制、辛辣伤胃的食物。
3、调摄精神,情绪上尽量保持心平气和,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诱发呕吐。
4、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在身体许可情况下,室外散步,练太极拳,以利于气血、津液、营养输布。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