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脾痿疾病英文名称: splenic flaccidity疾病概述: 脾痿(splenic...
养生
疾病名称: 脾痿
疾病英文名称: splenic flaccidity
疾病概述:
脾痿(splenic flaccidity),是指感受六淫或他脏传病于脾,引起脾气虚弱,精微匮乏,日久脾热胃伤,肌肉失于充养,以食少、消瘦、腹胀、腹泻、肌肉不仁、萎弱乏力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发生与素体脾虚、饮食内伤、感受湿邪等有关。本病预后一般良好,久延不愈,可因本病而导致脾水、脚气、疳积上目、血劳等虚劳类疾病。常见于西医学吸收不良综合征。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脾脏、胃
常见症状: 食少、消瘦、腹胀、腹泻、肌肉不仁、萎弱乏力
主要病因: 素体脾虚、饮食内伤、感受湿邪
检查项目: 粪便常规、血液检查、B超、消化道造影、内镜检查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饮食减少、形体消瘦、腹胀腹泻、肌肉不仁、萎弱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避免迁延不愈,导致脾水、疳积上目、血劳等疾病。
临床分类:
1、脾虚营亏证
主要表现为长期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稀,形体消瘦,精神疲惫,气短懒言,舌淡白,苔薄,脉弱。
2、脾虚夹湿证
主要表现为腹胀或隐痛,肠鸣,饮食减少,恶心呕吐,形体消瘦,倦怠乏力,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3、肝郁脾虚证
主要表现为腹胀痛连及两胁,随情志变化加重,饮食减少,恶心呕吐,口干苦,大便稀溏或形如油脂、量多恶臭,解而不爽,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淡或红,苔薄,脉弦缓。
4、脾肾阳虚证
主要表现为腹泻迁延不愈,腹部胀痛,大便稀溏,晨起腹泻最为多见,形体消瘦,四肢不温,头晕耳鸣,神疲纳少,腰膝酸软,或有肢体水肿,舌胖质淡,苔滑,脉沉细无力或沉迟。
5、脾胃阳虚证
主要表现为腹泻日久,反复发作,大便稀溏,腹部胀痛,喜暖喜按,饮食减少,恶心呕吐,形体消瘦,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或见水肿,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缓。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有胃肠疾病、肝胆疾病或胃肠手术后的患者。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素体脾虚、饮食内伤、感受湿邪等有关。基本病机为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病位主要在脾、胃,涉及肝、肾。
病因-基本病因:
1、素体脾虚
脾胃为后大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平素脾虚,或久病之后,脾胃损伤,或年老体衰,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可发为本病。
2、饮食内伤
过食生冷不洁食物,或进食过量等,损伤脾胃,导致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小肠泌别清浊失常,可发为本病。
3、感受湿邪
以寒、湿、暑、热为常见,尤以湿邪最为多见,湿邪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不足,可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以食少、消瘦、腹胀、腹泻、肌肉麻木不仁、萎弱、乏力等为主要表现。起病及进展缓慢,无年龄性别差异。
症状-典型症状:
长期食欲不振,进食量少,大便稀溏,可为脂肪泻,便量多、恶臭、苍白有泡沫、腹胀或伴腹痛、肠鸣、恶心呕吐、消瘦、神疲乏力,晚期可有水肿及面白、头晕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如果出现饮食减少、腹胀腹泻、肌肉不仁、形体消瘦、萎弱乏力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消化内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一般需要做相关的体格检查等,建议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在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有其他不适,如肢体萎软、形体消瘦等?
4、有其他慢性疾病吗?
5、最近治疗过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平时饮食状况如何?有偏食厌食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大便溏稀,腹胀腹泻,食欲不振,肢体萎软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粪便常规、血液检查、B超、消化道造影、内镜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以及呕吐时声响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汗出,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腹部脏器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
包括观察粪便量、性状、有无混杂黏液、血或寄生虫等。
2、血液检查
多数病例均有贫血或电解质含量减少的症状。大细胞性贫血多提示叶酸或维生素B2吸收不良;小细胞性贫血多提示铁吸收不良,常见于乳糜泻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小肠疾病;低血清白蛋白多提示黏膜损害致蛋白吸收不良或蛋白丢失性肠病。
检查-其他检查:
内镜检查
如果患者持续腹泻,通过常规检查不能确诊,且经验性治疗失败,可进行内镜检查。胶囊内镜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由于存在缺陷和风险,不推荐常规使用。
检查-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
腹部超声对肝、胆囊、胰腺、小肠壁、淋巴腺等有一定评估作用。
2、消化道造影
全消化道造影检查对本病诊断帮助大且临床简便易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等对怀疑分泌障碍的胰腺疾病有较好帮助。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食少、消瘦、腹胀、腹泻、肌肉不仁、萎弱乏力等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消渴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以食少,消瘦,腹胀,腹泻乏力等症状为主。严重者有肢体肌肉麻木、萎软不举。可因长期厌食、慢性胃肠疾病,或继发于肝胆胰等脏器病变,或胃肠手术后。
2、辅助检查
粪便常规、血液检查、B超、消化道造影、内镜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消渴
常表现为消瘦,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通过血生化检查可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以健脾为主,兼以疏肝、补肾,益气等。根据病程久新、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脏腑病位等等因素辨证论治。
治疗-药物治疗:
1、脾虚营亏证
(1)方药:归脾汤加减。
(2)常用中药:党参、白术、黄芪、茯神、酸枣仁、桂圆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3)中成药:归脾丸。
2、脾虚夹湿证
(1)方药:苍白二陈汤加减。
(2)常用中药:苍术、白术、制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3、肝郁脾虚证
(1)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制半夏、柴胡。
(3)中成药:固肠止泻丸、逍遥丸。
4、脾肾阳虚证
(1)方药:胃关煎合四神丸加减。
(2)常用中药:熟地、白术、干姜、吴茱萸、炙甘草、扁豆、山药、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大枣。
(3)中成药:四神丸、胃肠宁片、固本益肠片。
5、脾胃阳虚证
(1)方药: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
(2)常用中药: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饴糖、黄芪、人参、白术、炮姜。
(3)中成药:参苓白术丸、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补脾益肠丸。
治疗-相关药品:
参苓白术丸、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补脾益肠丸、四神丸、胃肠宁片、固本益肠片、固肠止泻丸、逍遥丸、归脾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针灸疗法
取脾俞、胃俞、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位,针刺或艾灸。
2、推拿疗法
先摩中脘、腹,再按脾俞、胃俞、大肠俞,横擦脾、胃、肾俞、八髎。
治疗-治疗周期:
脾痿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脾痿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一般良好,久延不愈,可因本病而导致脾水、脚气、疳积上目、血劳等虚劳类疾病。
预后-危害性:
本病重症患者可因继发感染或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致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预后-治愈性:
多数患者为继发性吸收不良,强营养支持,增强体质,做好生活饮食调摄,预后一般较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脾痿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生活起居调摄不当,可能引起本病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注意卧床休息,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大便通畅等,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本病随着病程增长和病情加重,患者往往有悲观、忧虑等情绪,应注意心理调摄,保持心境平和乐观。
2、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服药,注意用药后效果和不良反应。
2、中药汤剂以饭前或空腹温服为佳。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应安静、整洁,空气流通,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
2、室内物品应妥善放置,地面保持干燥,以免滑倒或发生意外。
3、病情较轻者应适当运动,病情较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4、长期卧床患者,应保持皮肤和床单清洁,干燥,污染后注意及时更换。
5、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发生便秘的患者,应遵医嘱服用缓泻剂。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萎软发生的部位、时间、程度等。
2、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情况。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粪便常规、血液检查、B超、消化道造影、内镜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饮食,并多给新鲜水果,如西瓜、橘子、罗汉果、菠萝、雪梨、香蕉等,并可按不同辨证给予饮食。
饮食建议:
脾虚营亏证患者应以调补脾胃为主,可食大枣粥、薏苡粥、山药粥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素体脾虚、饮食内伤、感受湿邪等有关。因此,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感受湿邪,适当锻炼增强体质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饮食宜定时、定量。不宜过饱,少量多餐,少食辛辣、生硬、过热的食物。
2、勿贪凉露宿,或冒雨涉水,久卧湿地,以防湿邪外侵。
3、生活要有规律,并应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4、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疾病,坚持用药,定时复诊。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