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气虚证疾病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疾病概述: 气虚...
养生
疾病名称: 气虚证
疾病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疾病概述:
气虚证,中医名词。是指元(真)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器组织的机能减退,所导致的以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舌质淡嫩,脉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气虚证的产生,主要与先天不足、饮食不当、劳累过度、久病、重病、年老体弱等原因有关。气虚证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或由于脏腑机能减退而引起血虚、痰湿、水饮、气滞、血瘀、易感外邪等复杂病理变化。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精神疲惫,肢体乏力、少气懒言、脉虚、活动后更加明显
主要病因: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体虚、过度劳累
检查项目: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便常规、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超声、X线、CT、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和必要的心电图、肺功能等其他检查。
重要提醒: 气虚证可以累及多个脏腑,从而导致全身性的虚弱证候,并可能出现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等病理变化。同时,气虚也可以引起血虚、津亏、阳虚、阴虚、气滞、血瘀、痰饮、水停、易于感冒等复杂的病理变化,进而增加治疗和康复的难度。
临床分类:
人体之气不足,可以影响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若以某一脏腑之气不足为突出者,则可以导致相应脏腑出现功能减退的症状,例如心气虚证、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等。病情严重时,则可能出现多个脏腑气虚的证候,如肺脾两虚、脾肾两虚等。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没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的发病率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多见于儿童、老年人、过度劳累者、长期饮食不当者、形体消瘦或肥胖者,以及重病久病患者。
病因-总述:
气虚证的发生,主要与先天不足、饮食不当、过度劳累、久病重病、年老体弱等有关。其中,先天不足、饮食不当,可导致人体之气生成匮乏;过度劳累、久病重病,可导致人体之气耗伤太过;年老体弱者,由于脏腑机能减退,可导致人体之气自衰,从而引起气虚证。
病因-基本病因:
1、先天不足
中医认为,禀赋于父母的先天之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父母体质虚弱、年龄较大、患有疾病、母亲在孕期营养不足等原因,都可能导致人体之气不足,从而引起气虚证的发生。
2、饮食不当
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之气是人体之气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存在经常饮食不规律、饮食过少、暴饮暴食等饮食不当的情况,则可能导致气的生成不足,进而引起气虚证的发生。
3、过度劳累
经常过度劳累,例如从事重体力劳动、经常熬夜、房事过度等,都可以造成人体之气过度损耗,如果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则可能引起气虚证的发生。
4、久病重病
如果患有某些慢性疾病或疾病治疗不当而迁延反复,可以长期耗伤人体之气,从而导致气虚证的发生;如果患有某些重大疾病,可以严重耗伤人体之气,从而引起气虚证的发生;
5、年老体弱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脏腑功能不断衰减,从而导致气血生成随之减少,进而引起气虚证的发生。
症状-总述:
中医认为,气是维持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因此,人体之气不足,可以引起脏腑功能低下,进而造成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舌质淡嫩、脉虚等虚弱证候,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的表现。此外,若以某一脏腑之气不足为突出者,则可表现为相应脏腑功能低下的症状,如心气虚证、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等。
症状-典型症状:
1、气短声低、少气懒言
气虚最常引起呼吸短促而不相接续、呼吸及言语声音低微细弱、言语无力而不愿意说话等症状。
2、精神疲惫、体倦乏力
气虚可以引起人体精神及四肢肌肉失于营养,从而导致精神不振、周身疲倦乏力的症状。
3、舌质淡嫩,脉虚
气虚可以引起气血运行无力,因此其典型舌脉变化为舌质淡嫩、脉象虚弱无力。
症状-并发症:
1、气虚证引起气的固摄功能严重下降时,可以导致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等并发症。
2、气虚证严重影响脏腑的气化功能时,可以引起血液、津液、阳气、阴气生成不足,进而导致血虚、津亏、阳虚、阴虚等并发症。
3、气虚证引起气的推动功能严重降低时,可以影响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从而造成气滞、血瘀、痰饮或水肿等并发症。
4、气虚证引起气的防御功能下降时,使患者易于感受外邪,且感邪后不宜恢复。
症状-伴随症状:
1、头晕目眩
如果气虚导致清阳之气不能上荣头面,可以引起头面失于营养,进而出现头晕目眩的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痛、耳鸣的症状。
2、自汗
如果气虚导致卫气固护肌表、调节汗孔开合功能失调,则会引起患者出现白天出汗增多(自汗)的症状。
3、因劳累而加重
由于活动、劳动会消耗人体之气,从而加剧气虚的程度,因此患者的不适症状往往会因活动或劳累而加重。
4、其他
气虚证还会表现出相应脏腑功能低下的症状,如肺气虚证者,可出现咳嗽、易感冒等症状;脾气虚证者,可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心气虚证者,可出现心悸怔忡等症状;肾气虚证者,可出现腰酸膝软、夜间多尿或淋漓不尽等症状。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声低气短、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等症状。
2、可伴有头晕目眩、自汗、容易感冒等症状。
3、或伴有咳嗽、容易感冒、腹胀、腹泻、脏器下垂、心慌、胸闷、腰腿酸软等症状。
4、活动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一般需要做相关的体格检查等,建议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哪些不舒服的症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您的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您还有没有其他不适症状?
4、针对这些不适症状有就诊过吗?是否进行了什么检查?有明确诊断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效果怎么样?
5、除上述症状外,您之前有什么其他疾病吗?
7、您的饮食状况如何,有没有特别偏好的?抽烟喝酒吗?排便如何?
8、您平时作息规律吗?会经常熬夜吗?
9、您最近情绪怎么样?是否会经常压力较大、精神紧张?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疲倦、乏力、气短、不爱说话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情况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不良反应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主要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检查,经中医辨证分析,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同时,可结合血常规、血生化、便常规、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超声、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心电图、肺功能等检查,以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由医生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肢体动作、舌质与舌苔变化等,从而判断是否出现精神不振、面色淡白或萎黄、肢体无力、舌质淡嫩等改变。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由医生通过听患者说话、呼吸的声音特点,从而判断是否出现语声低微、声音不连续、呼吸微弱,以及是否存在咳嗽、气喘等症状。
3、问诊
由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的不适症状,如是否存在疲劳、乏力、气短、头晕、耳鸣、自汗等,同时询问患者既往的患病情况,以及饮食、睡眠、大小便育龄期女性的月经情况和生育情况等,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由医生通过脉诊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虚弱无力的脉象,并可以判断气虚的主要脏腑及病情轻重等特点。医生通过按触患者的四肢、躯干等部位,有助于了解患者目前的身体状态,从而评估病情病变关节、肌肉等部位,从而判断有无肿胀、皮肤温度升高、畸形、关节活动受限等改变。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主要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检查,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肝肾功能损伤、血脂及血糖异常等。
2、粪便及尿液检查
便常规、尿常规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便血、尿血的情况,必要时可以进行细菌培养。
检查-病理检查:
如患者存在肿物,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肿物的性质,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检查-其他检查:
1、心电图检查
主要包括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可以根据电信号特点,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脏体积增大等病变。
2、肺功能检查
主要包括肺容量检查、通气功能检查、换气功能检查及小气道功能检查等,有利于早期检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肺部病变,同时也利于鉴别呼吸困难的具体原因,具有评估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等临床价值。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
腹部超声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肝、胆、胰、肾以及生殖器官等疾病,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帮助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X线
胸部X线有助于医生了解肺部的病变及部位,X线钡剂造影可以评估胃肠道病变情况。
3、CT、MRI
可以比较清楚地显示人体组织情况,从而辅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变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气虚证的诊断,主要由专业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并对这些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即可确定诊断。同时,在辨证诊断过程中,通常需要判断具体的病变脏腑,从而诊断为肺气虚证、脾气虚证、心气虚证、肾气虚证等。
此外,可以结合必要辅助检查,有利于评估患者的整体病情。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多具有先天不足、饮食不当、过度劳累、久病重病、年老体弱等病史。
2、临床表现
主要以声低气短,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舌质淡嫩,脉虚等表现为辨证要点,并可兼见头晕目眩、面色淡白、劳累后症状加重等症状。
3、辅助检查
通过血常规、血生化、便常规、尿常规、超声、X线、CT、心电图、肺功能等辅助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
诊断-鉴别诊断:
1、肺气虚证
在气短声低、懒言声低、精神倦怠、肢体乏力等气虚表现的基础上,出现咳嗽气短、咳痰清稀、自汗畏风等症状。
2、脾气虚证
在头目眩晕,精神倦怠,肢体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表现的基础上,出现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或浮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3、心气虚证
在气短懒言、肢体乏力、精神萎靡,自汗、面色晄白等气虚表现的基础上,出现心悸、怔忡、胸闷不适、脉结代等症状。
4、肾气虚证
在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等气虚表现的基础上,出现耳鸣、听力减退、腰酸膝软、夜间多尿或淋漓不尽、男性阳痿或遗精早泄、女人带下清稀、滑胎等症状。
治疗-治疗原则:
气虚证的治疗,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理论,以补气为治疗基本原则。在补气时,通常需要根据脏腑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从而加强治疗的针对性。例如肺气虚证者,治以补益肺气;脾气虚证者,治以益气健脾;心气虚证者,治以补气养心;肾气虚证者,治以益气补肾。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重视补益脾肾的重要性。同时,需要仔细辨别病变性质,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血虚、津亏、阴虚、阳虚、气滞、血瘀、痰饮、复感外邪等病理改变,以便分清主次、兼顾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肺气虚证
(1)常用方剂:补肺汤、玉屏风散等加减。
(2)常用药物:党参、黄芪、熟地黄、五味子、山药、茯苓、紫菀、炙甘草、麻黄根、牡蛎等。
2、脾气虚证
(1)常用方剂:加味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加减。
(2)常用药物: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白扁豆、陈皮、山药、莲子、砂仁、薏苡仁、桔梗等。
3、心气虚证
(1)常用方剂:七福饮、养心丸等加减。
(2)常用药物: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砂仁、茯苓、熟地、当归、酸枣仁、五味子、远志等。
4、肾气虚证
(1)常用方剂:大补元煎、金锁固精丸加减。
(2)常用药物:熟地黄、枸杞子、杜仲、山茱萸、当归、党参、山药、炙甘草、菟丝子、益智仁等。
治疗-相关药品:
补肺汤、玉屏风散、加味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七福饮、养心丸、大补元煎、金锁固精丸等
治疗-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医生可用毫针针刺或艾灸熏熨相关腧穴,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配穴。常用穴位如肺气虚选用肺俞、肾俞、气海、膻中、太渊、太溪等;心气虚选用心俞、郄门、内关、神门、厥阴俞、膻中、胆俞等;脾气虚选用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建里等;肾气虚选用关元、肾俞、三阴交等。
2、推拿治疗
主要沿相关经络循行进行按摩,可点按重要穴位,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常用穴位同“针灸疗法”。
3、其他
拔罐、刮痧等疗法对改善气虚证具有一定的效果,常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常可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患者病情较轻,在积极治疗数周后,即可明显缓解症状;部分患者病情较重,或治疗不当,或体质虚弱,则可能经过较长的治疗周期仍难以改善症状。
治疗-治疗费用:
本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通常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所选的医院、治疗的方案 、医保的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气虚证的转归及预后,通常与患者体质的强弱、气虚证的严重程度、导致气虚证的原因、治疗情况等多种因素有关。通常情况下,如果患者体质较好、病情较轻、治疗及时准确,多可以有效缓解气虚情况,其预后通常较好;反之,则难以有效缓解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合并多个脏腑气虚,或形成血虚、气滞、血瘀、痰饮,或发生外感邪气等复杂病情,进而导致预后不良。
预后-危害性:
1、患者体质虚弱、引起气虚的疾病严重、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等原因,可能导致病情迁延难愈,从而引起多个脏腑气虚,进而造成多脏腑功能降低的虚弱证候。
2、气虚证日久者,可能会引起气陷证、气不固证,从而导致出现腹部坠胀感、脏器脱垂、自汗、流涎、大小便失禁、遗精、滑精、早泄、崩漏、滑胎等症状,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发生元气急骤外泄,进而发生气脱的危重证候。
3、气虚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导致血虚、津亏、阳虚、阴虚、气滞、血瘀、痰饮等多种病理改变,或发生复感外邪,致使病情复杂、难以治疗。
预后-自愈性:
对于因不良生活方式所致的轻度气虚患者,可能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的发病方法而达到自愈。
预后-治愈性:
轻症患者经过经积极治疗后,可能可以治愈;而重症患者病情较顽固,往往治愈困难。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气虚证的原发疾病没有彻底治愈,或因患者年龄较大、体质较弱,或存在过度劳累、饮食不当、生活起居失常等不良习惯者,均可能出现复发,甚至迁延不愈、不断加重。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进行治疗的同时,要注意合理饮食、条畅情志、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等生活方式调理,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气虚证患者应尽量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从而保持情绪稳定、积极乐观,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尽量避免出现悲观、消极、抑郁、急躁易怒等不良情绪,以免影响治疗或导致病情加重。
日常-用药护理:
1、患者需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并注意观察服药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2、气虚证患者服用的药剂,多属于补益类药剂,宜文火久煎。如无胃肠不适者,建议空腹温服。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应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需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2、患者宜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对改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3、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如散步、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慢跑等。
4、患者应尽量保证居住环境安静、舒适,温度及湿度适宜。同时,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物,避免因感受外邪而加重病情。
日常-病情监测:
应注意观察精神状态,以及有无气短、乏力、头晕、目眩、自汗等症状。女性患者还应注意月经、白带的变化等。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患者复诊时需携带上次就诊的病历、相关检查结果及既往处方,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适度调整药方。若出现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不适症状时,则需及时就诊。
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即人体后天的气血全赖脾胃运化的水谷所化生。因此,饮食调理对气虚证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一般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不伤脾胃为原则。
饮食建议:
1、保证饮食规律、营养均衡、种类丰富,可以适当增加瘦肉、鸡蛋、奶制品、豆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营养丰富的食物。
2、食物的烹调应注意清淡、易于消化,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3、可以适当食用具有健脾益气的药膳。以下药膳仅供参考。
(1)参芪炖鸡:用党参30g、黄芪30g、鸡肉150g、红枣5枚、生姜3片,炖熟后食用。
(2)黄芪山药粥:黄芪30g、山药30g、粳米100g,熬煮作粥后食用。
饮食禁忌:
1、气虚证患者不宜多食辛辣、滋腻等难于消化的食物,如辣椒、烧烤、油炸、肥肉、奶油等。
2、气虚证患者不宜多食生冷、寒凉的食物,如生鲜、冷饮、雪糕等。
3、气虚证患不宜暴饮暴食、饮食过少、饮食不规律、饮食不洁等。
4、吸烟嗜酒有损正气,应该戒除。
预防措施:
气虚证的发生,主要与先天不足、劳损过度、重病或久病、体质虚弱等因素有关。因此,往往可以通过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方法进行预防。
1、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做到起居有度、劳逸结合、按时作息,使学习、工作、休息等日常活动保持规律性,有助于预防气虚证的发生。
2、保证均衡的饮食习惯,做到营养均衡、种类丰富、避免烟酒,有利预防气虚证的发生。健康的成年人应以谷物为基础,适当增加瘦肉、蛋类、鱼类、奶类、豆制品、蔬菜、水果等食物。
3、规律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从而预防气虚证的发生。运动的强度、频率、运动量等,应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避免运动损伤。
4、避免过度劳累,包括过量的体力劳动、经常熬夜、长时间精神紧张、房事过度等,可以减少气虚证的发生。
5、对于存在原发疾病者,应及早进行治疗,从而消除和减轻引起气虚的病因。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