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青少年暴食症疾病概述: 青少年暴食症是一种发生于青少年的进食障碍,表现为患者在短时间内(...
养生
疾病名称: 青少年暴食症
疾病概述:
青少年暴食症是一种发生于青少年的进食障碍,表现为患者在短时间内(一般在2小时内)进食大量食物,发作时自己无法控制进食,进食后患者心里会感到痛苦、羞愧。目前,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有关。暴食症不仅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有害,还可能影响情绪和社交。因此,对于患有暴食症的青少年,及时寻求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无法控制的、短时间快速大量的进食
主要病因: 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胰岛功能检查、进食障碍量表测定、精神心理评估
重要提醒: 暴食症的发生和精神压力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一定要学会正确的释放压力,不要采取暴饮暴食的方式来应对。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具体发病率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青少年暴食症好发于女性。
病因-总述:
青少年暴食症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暂不明确,可能与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生物学因素
基因多态性研究显示,人类肥胖基因(FTO)、多巴胺受体基因和μ阿片受体基因与暴食行为有关。
2、心理因素
如果青少年存在低自尊、情绪不稳定、自我期望过高或对身材不满意、压力大等,可能会通过暴饮暴食来应对这些情绪。
3、社会因素
青少年受“苗条”文化的影响,追求“纤细”的形象,既可产生对食物的压抑,也可呈现反转,表现为暴饮暴食。此外,与同学、朋友不良的社交关系,也可能促使暴食症发生。
4、家庭因素
单亲家庭、父母关系紧张、父母的冲动性格、被忽视、家庭酗酒行为等,均使得青少年容易出现暴食症。
症状-总述:
青少年暴食症主要表现为反复的暴食发作,发作时无法自我控制,进食后心里感到痛苦。同时,患者可伴有精神症状、消化系统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反复的暴食发作
反复的暴食发作是本症的基本特征,在3个月内平均每周至少发作一次。暴食常在不愉快的心情下发生,发作时食欲大增,其食量为常量的数倍,且进食速度很快。进食行为终止后,患者常会出现罪恶感、内疚不安、自我厌恶。
2、失控感
暴食发作时感觉到对进食不能控制,停不下来,对吃什么吃多少都难以控制。
症状-并发症:
由于进食量过多,可导致患者出现肥胖症状,进而可能会造成血脂异常、血糖异常。
症状-伴随症状:
1、精神症状
患者常伴有情绪改变,表现为焦虑和抑郁。
2、消化系统症状
由于进食过多,患者可伴有恶心、腹胀、胃痛等不适。
就医-门诊指征:
1、青少年反复在短时间内进食大量食物;
2、伴肥胖;
3、伴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
4、出现其他进展性症状或体征。
出现以上情况应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须于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症状?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2、近期有加重吗?
3、您最近压力大吗?和朋友或同学的关系怎么样?
4、您是否有焦虑或抑郁的情绪?
5、您的家庭关系怎么样?
6、您之前有过类似的情况吗?是否进行过检查、治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病?
2、我的病情严重吗?
3、我需要怎么治疗?治疗多长时间?
4、我这个病能治好吗?会复发吗?
5、日常生活中我需要注意什么?
6、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如果反复出现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一次性进食大量食物,需要及时到就医。就诊后,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之后,可能建议做甲状腺功能检查、胰岛功能检查、进食障碍量表测定、精神心理评估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一般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了解身体健康状况,评估暴食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并初步判断是否是由其他疾病所引起的暴食行为。
检查-实验室检查:
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甲状腺功能、胰岛功能等相关检查,有利于医生鉴别患者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检查-其他检查:
1、进食障碍量表测定
通过该量表测定,能够有效地评价患者暴食症的严重程度。
2、精神心理评估
有利于明确患者是否合并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症状,结合进食障碍量表测定、精神心理评估等,多可作出准确的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神经性贪食症、发作性睡病-强食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诊断-诊断依据:
1、在一段固定的时间(任意2小时内)进食,进食量超出常人,发作时感觉无法控制进食。
2、在没有饥饿感的前提下进食大量食物,经常单独进食,进食速度快,直到饱胀感,进食后感到内疚、自责,对暴食感到痛苦。
3、不会出现下列一种或多种手段的代偿行为,如自我引吐、滥用泻药、间断禁食、过度锻炼。
4、在3个月内平均每周至少出现1次暴食。
5、排除躯体疾病和其他精神障碍所致的暴食行为。
诊断-鉴别诊断:
1、神经性贪食症
两者均会出现反复发作性大量进食,有难以控制的进食欲望。但神经性贪食患者在大量进食以后常会出现代偿行为,如自我引吐、滥用泻药、间断禁食、过度运动等,而暴食症患者一般不会出现这种代偿行为。
2、发作性睡病-强食症
两者均可出现发作性暴食,但发作性睡病-强食症患者还会出现发作性嗜睡、躁狂样冲动等精神症状,而暴食症患者不会出现这种精神症状。
3、甲状腺功能亢进
两者均可出现暴饮暴食症状,但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还会出现体重下降、心悸等症状,并且甲状腺功能检测异常,据此可以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青少年暴食症的基本治疗原则为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减少暴食发作,建立正常的进食行为。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合适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疗法和心理疗法。
治疗-药物治疗:
1、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
例如二甲磺酸赖右苯丙胺,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暴食症。
2、抗抑郁药
例如氟西汀等,可以减少患者的暴食行为和改善抑郁的负性情绪。
3、抗癫痫药
例如托吡酯等,有助于控制患者的暴食冲动和行为。
治疗-相关药品:
二甲磺酸赖右苯丙胺、氟西汀、托吡酯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早期识别和综合性治疗,患者的暴食行为可以得到明显改善。但若未及时干预,可能会出现肥胖以及焦虑、抑郁等精神异常。
预后-危害性:
1、由于暴食症患者反复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出现肥胖的情况。同时,也增加了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生风险。
2、如果经常暴食高糖、高酸性食物,容易诱发口腔疾患。
3、暴食症的患者可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严重时甚至可出现自伤、自杀的情况。
预后-治愈性:
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
日常-总述:
科学有效的日常护理,有助于促进疾病康复、维持治疗效果。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患者自身也要正视所患疾病。另外,患者要适量运动,并可发展兴趣爱好,对于恢复也有一定的帮助。
日常-心理护理:
1、青少年暴食症的发生与精神压力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建议压力较大者,积极与家人和朋友保持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以缓解内心的负担,而非通过暴饮暴食的错误行为来释放压力。
2、对于家庭成员而言,在患者患病期间,给予患者积极的鼓励至关重要。另外,家属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一旦发现患者情绪异常,应耐心地进行安抚和引导。
3、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积极与医生建立沟通,了解暴食症的相关信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病情,并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和信念。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一定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加减药物用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恶心等,一旦出现建议及时就医咨询。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可以发展一些兴趣爱好,比如绘画、唱歌等,这些休闲活动有助于帮助减轻压力,放松身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康复。
2、调整好生活节奏,建立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
3、适当运动,不仅可以减轻压力、舒缓心情,而且能够帮助管理体重,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
4、树立对体型、体重的正确认知,增强对情绪、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
5、在出现暴饮暴食的念头时,可以采用散步、看电视等方法转移注意力。
饮食调理:
青少年暴食症患者的饮食调理应着重于建立均衡、规律的饮食习惯,并避免过于严格的食物限制。另外,建议与医生一起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若出现不可控制的食欲要及时告知身边的人,不要自己偷偷进食。
饮食建议:
1、与医生一起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并严格执行该计划,切勿随心所欲的暴饮暴食。
2、推荐患者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包括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物和瘦蛋白,以确保身体获得所需的营养。
3、建议患者在餐前喝一些水或汤,有助于增加饱腹感,防止过量进食。
4、定时定点进餐。如果长时间不进食,可能会导致过度饥饿而诱发暴食发作。
饮食禁忌:
1、适当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因为这些食物可能会引发暴食发作。
2、避免过度限制食物的摄入,因为设置过于严格的饮食限制可能会增加暴食的风险。
3、独自一人进餐可能会增加暴食的可能性,因此应尽量避免自己进餐,建议在家人或朋友的陪同下进餐,有助于保持更健康的饮食习惯。
预防措施:
调节不良心理因素、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助于预防暴食症的发生。
1、调节不良心理因素
压力大、焦虑等不良心理因素可能会引发青少年暴食症。因此,应正确处理自身的不良心理,可以采用运动、旅游、听音乐、与家人或朋友交流等方式调理心理状态,能够降低因不良心理而导致的暴食症发生。
2、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青少年要正确认识、学会欣赏和接受自己的身体,避免产生自卑和自责的情绪,可以减少因为负面的自我认知导致放弃自我管理而陷入暴饮暴食的行为。
3、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比如父母关系紧张、青少年被忽视等,均容易使得青少年出现暴食症。因此,建议和谐的家庭关系,重视和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有助于减少青少年罹患暴食症的可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