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全身性过敏反应疾病别名: 严重过敏反应疾病概述: 全身性过敏反应是一种可快速发展的、严重...
养生
疾病名称: 全身性过敏反应
疾病别名: 严重过敏反应
疾病概述:
全身性过敏反应是一种可快速发展的、严重的、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过敏反应。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的诱因很多,常见的有食物、药物、昆虫叮咬等。通常,在触发物暴露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症状迅速出现,表现为皮疹、水肿、喉鸣、喘息或低血压、剧烈呕吐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会遗传
就诊科室: 变态反应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皮疹、水肿、喉鸣、喘息或低血压、剧烈呕吐
主要病因: 食物、药物、昆虫叮咬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类胰蛋白酶检测、肺功能检测等
重要提醒: 全身性过敏反应进展速度快,故需积极就医诊治。
临床分类:
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1、Ⅰ级
只有皮肤黏膜症状和胃肠系统症状,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系统功能稳定。
2、Ⅱ级
出现明显的呼吸系统症状或血压下降。
3、Ⅲ级
出现以下任一症状:神志不清、嗜睡、意识丧失、严重的支气管痉挛和(或)喉头水肿、发绀、重度血压下降(收缩压<80mmHg或较基础值下降>40%)。
4、Ⅳ级
发生心跳和(或)呼吸骤停。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全身性过敏反应的终身患病率为0.05%~2.0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全身性过敏反应好发于过敏体质者。
病因-总述:
全身性过敏反应通常是由于过敏原进入机体后,通过lgE、非lgE介导等机制,触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在短时间内释放诸多炎性介质(如组胺、类胰蛋白酶等)进入循环系统,作用于皮肤、呼吸道、胃肠道、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诸多靶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导致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因素包括食物、药物、昆虫叮咬、橡胶制品、花粉、物理刺激等。
病因-基本病因:
1、食物
常见的有花生、坚果、牛奶、鸡蛋、鱼、贝类、小麦、荞麦等。
2、药物
导致全身性过敏反应的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类(如青霉素类、头孢类等)、解热镇痛类(如阿司匹林等)、镇静及抗癫痫类(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
3、昆虫叮咬
蜜蜂、黄蜂、马蜂等昆虫叮咬可能引发全身性过敏反应。这是因为昆虫螯合物中含有的毒素可能导致体内释放大量的组胺和其他化学物质。
4、橡胶制品
橡胶制品中的天然橡胶蛋白可能导致全身性过敏反应,特别是在与皮肤接触时。常见的橡胶制品包括橡胶手套、乳胶枕头、橡皮筋等。
5、花粉
虽然花粉过敏通常引起局部症状,但在罕见情况下,也可能导致全身性过敏反应。
6、物理刺激
在某些情况下,过度的运动、寒冷等物理刺激也可能诱发全身性过敏反应。
病因-危险因素:
1、患有其他过敏性疾病,比如哮喘、特应性皮炎等;
2、有全身性过敏反应家族史。
症状-总述:
全身性过敏反应可累及皮肤黏膜、呼吸、循环、消化等多个系统,表现为皮疹、水肿、喉鸣、喘息或低血压、剧烈呕吐等症状。通常,在触发物暴露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症状迅速出现。
症状-典型症状:
1、皮肤及黏膜症状
皮肤及黏膜症状的发生率高达90%,表现为全身风团性皮疹、皮肤瘙痒、潮红、唇-舌-悬雍垂肿胀、眶周水肿或结膜肿胀等。
2、呼吸系统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的发生率约为70%,表现为流鼻涕、鼻塞、打喷嚏、喉咙肿胀或发痒、吞咽困难、喉咙发紧、喘鸣、呼吸急促、咳嗽等。
3、循环系统症状
循环系统症状的发生率约为45%,表现为低血压、心跳加快、虚脱、晕厥等。
4、消化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的发生率约为45%,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泻和痉挛性腹痛。
症状-并发症:
全身性过敏反应是一种严重的过敏反应,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脑损伤、休克等并发症。
1、心律失常
全身性过敏反应可导致机体缺氧,而心脏作为高度依赖氧气的器官,缺氧可能导致心肌细胞损伤,进而引发心律失常。此外,全身性过敏反应可引起血压下降,而心脏需要加快泵血速度以维持生命体征,心脏超负荷运转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2、脑损伤
全身性过敏反应导致的低血压、缺氧和循环系统紊乱可能影响大脑的供血、供氧,导致脑细胞受损,进而引发脑损伤。
3、休克
全身性过敏反应导致的低血压和循环系统紊乱可能引发休克,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烦躁不安、皮肤黏膜发绀等症状。
就医-家庭处理:
发生疑似全身性过敏反应后,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就近送医;
2、尽可能迅速地使患者脱离过敏原,平卧;
3、如果患者有呕吐,应保持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并清除异物,以防患者误吸呕吐物导致窒息;
4、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
5、如果患者随身携带有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可将其注射在大腿中部外侧。
就医-急诊指征:
1、突然出现全身风团性皮疹、皮肤瘙痒、潮红、唇-舌-悬雍垂肿胀等;
2、感觉喉咙发紧、呼吸困难;
3、恶心、剧烈呕吐、腹泻、痉挛性腹痛;
4、虚脱、心跳加快、眩晕甚至晕厥;
5、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就诊科室:
出现疑似全身性过敏反应症状的人群,需要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全身性过敏反应的症状通常比较危急,家属可做以下准备:
1、携带患者的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前往医院。
2、若患者近期有就诊经历,需同时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患者近期若使用某些药物,可携带相关药盒。
4、就医期间要有家属待在医院,以便医生通过与家属交流了解患者情况。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有时患者不能进行自我表达,医生可通过与家属或送医人员进行交流,了解患者情况。可能会询问以下问题:
1、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出现的?
2、症状出现前有什么特殊经历吗,比如应用药物、昆虫叮咬?
3、以前出现过类似症状吗?什么原因导致的?怎么治疗的?
4、家族中有人有相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待患者病情平稳后,可能会询问以下症状:
1、我这是什么病?什么原因引起的?
2、我的病情严重吗?
3、我需要如何治疗?治疗费用高吗?
4、能治好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5、今后日常生活中我需要注意什么?
6、需要复查吗?
检查-预计检查:
如果出现突发的皮疹、水肿、喉鸣、喘息、呼吸急促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就诊后,医生首先会紧急处理,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一系列检查,包括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类胰蛋白酶检测、肺功能检测等,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体温),并仔细观察皮肤、喉咙、舌头和口腔等局部症状。此外,医生还会听诊心肺音,检查气道通畅程度和肺部呼吸音。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出现全身性过敏反应时,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会升高。
2、血清特异性IgE检测
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有助于全身性过敏反应的诊断。全身性过敏反应患者体内的lgE水平常增高,同时增高幅度不定。
3、类胰蛋白酶检测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液中只能检测到α-类胰蛋白酶,而β-类胰蛋白酶几乎检测不到,但在全身性过敏反应患者的血清中,可发现β-类胰蛋白酶含量显著升高。
检查-其他检查:
如果患者出现哮喘或其他呼吸问题,医生可能建议做肺功能检测,以评估气道通畅程度和肺部功能的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有可疑过敏原暴露史,并在接触可疑过敏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突然出现皮疹、水肿、喉鸣、喘息等症状,结合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类胰蛋白酶检测等辅助检查,多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急性哮喘、过度通气综合征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当症状满足以下3个标准的任意一个时,极可能发生了全身性敏反应。
1、疾病呈急性发作(几分钟至数小时内),有皮肤和(或)黏膜系统症状,比如皮疹、瘙痒或潮红、唇舌红肿和(或)麻木等,以及以下任一系统症状:
(1)呼吸系统症状,比如音哑、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喘鸣、支气管痉挛、发绀、呼气流量峰值下降、血氧不足等;
(2)血压下降,或其相关的终末器官功能障碍,比如麻木、肌张力减退、 晕厥、大小便失禁等。
2、患者接触可疑过敏原后,几分钟至数小时内有下述2项及以上的症状快速发作:
(1)皮肤黏膜组织症状,比如各种皮疹、瘙痒或潮红、唇舌红肿和(或)麻木等;
(2)呼吸系统症状,比如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喘鸣、支气管痉挛、发绀、呼气流量峰值下降、血氧不足等;
(3)血压下降或终末器官功能受累,比如肌张力减退、晕厥、大小便失禁等;
(4)持续的胃肠系统症状,比如腹痛、恶心、呕吐等。
3、患者接触已知过敏原后,几分钟至数小时内血压下降。
(1)婴儿与儿童:收缩压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值。<1岁,收缩压<70mmHg;1~10岁,收缩压<(70+2×年龄);11~17岁,收缩压<90mmHg,或比基础值下降超过30%;
(2)成人:收缩压<90mmHg,或比基础值下降超过30%。
诊断-鉴别诊断:
1、急性哮喘
喘息、咳嗽、气促均可发生于急性哮喘和全身性过敏反应,二者有时容易混淆,但皮肤瘙痒、风团样皮疹、腹痛和低血压在急性哮喘很少见。
2、过度通气综合征
过度通气综合征患者可出现呼吸、神经、心血管等多个系统的症状,容易与全身性过敏反应混淆,但过敏原检测阴性,据此可以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全身性过敏反应者应尽快使用肾上腺素,可帮助迅速减轻过敏症状,同时积极去除诱发因素。此外,可辅以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患者应积极脱离诱发因素。如果为静脉输注药物导致,则应立即停止输液;如果为昆虫蜇刺后出现症状,则应立即远离昆虫聚集处。
治疗-药物治疗:
1、肾上腺素
(1)作用原理:肾上腺素是全身性过敏反应的首选急救药物,其中α1受体作用能够收缩血管,β1受体作用能够增加心肌收缩力,β2受体作用能够扩张痉挛的支气管,而且肾上腺素有膜稳定作用,能够稳定细胞膜,减缓肥大细胞脱颗粒的速度和程度。
(2)用药途径:首选大腿外侧肌注,不推荐皮下注射,因在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时,皮下组织血循环量不足,不利于药物吸收。
(3)不良反应:用药后,可能会出现短期不良反应,比如震颤、心悸、焦虑、头痛和头晕,但多能自行缓解。
2、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是治疗全身性过敏反应的辅助药物,可以抑制组胺受体活性,阻断组胺引发的过敏效应,从而缓解瘙痒、荨麻疹、水肿等症状。临床上,可选择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盐酸雷尼替丁注射液等静脉或肌肉注射。
3、糖皮质激素
全身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全身性过敏反应的辅助治疗。代表药物有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
治疗-相关药品:
肾上腺素、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盐酸雷尼替丁注射液、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病情危急者,需启动急救措施。
1、全身性过敏反应伴有循环功能障碍,应取仰卧位、抬高下肢;呼吸窘迫者取端坐位;昏迷、意识不清者,采取侧卧位。
2、出现血氧含量降低的现象,需应用高流量面罩吸氧。
3、循环功能障碍者,建立静脉通道,晶体液扩容。必要时静脉滴注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升压药物。
4、呼吸困难,有气道阻塞、喘息者,予以吸入短效β受体激动剂,比如沙丁胺醇。如果支气管舒张剂效果不佳,气道阻塞严重者,可建立人工气道及机械通气治疗。
预后-一般预后:
全身性过敏反应,及时识别和处理,预后通常较好。但若救治不及时,可能会昏迷甚至死亡。
预后-危害性:
1、全身性过敏反应可累及皮肤黏膜、呼吸、消化、循环等多个系统,严重危害机体健康。
2、如果全身性过敏反应未能得到及时、适当的治疗,可能导致死亡。
预后-治愈性:
全身性过敏反应无法彻底治愈,但经过积极治疗症状可缓解或消失,实现临床治愈。
日常-总述:
全身性过敏反应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了解过敏原,并尽量避免接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防止病情加重和复发。此外,可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以应对紧急情况。
日常-生活管理:
1、了解自己过敏的物质,并尽量避免与之接触,比如花生过敏者,应避免再次食用花生及花生制品(如花生酱、花生油等)。
2、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充足;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告知家人、朋友等知晓自身的过敏状况,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救助。或者是佩戴医疗警示手环或项链,以便在紧急情况下通知他人自身的过敏状况和需要急救。
日常-特殊护理:
有全身性过敏反应的人群,建议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以备不时之需。在使用前及使用时需要注意:
1、确认症状
在使用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之前,需确定出现了全身性过敏反应的症状,比如呼吸急促、胸闷、晕厥、皮肤红肿等,以免误用。
2、检查药物有效期
在使用之前,务必检查药物有效期,确保药物没有过期后再使用。
3、移除安全帽
取出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拿掉安全帽。
4、选择注射部位
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通常注射在大腿外侧中部,因为这个部位的肌肉较厚实,药物吸收较快。
5、注射
用力将注射器顶部压在大腿外侧中部,直到听到"咔嚓"声,表示针头已经穿透皮肤。保持注射器顶部压在大腿外侧中部10秒钟,以确保药物完全注入。
6、移除注射器
注射完成后,从大腿上移除注射器,并用纱布或干净的纸巾按压注射部位,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局部出血或肿胀等副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一般情况下,一次肾上腺素注射应该能够缓解症状。如果症状持续恶化,应立即寻求医疗救助,而不是多次使用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另外,家人也应学习使用肾上腺素注射器,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准确地使用。此外,将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储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定期检查药物有效期和外观,如果发现药物变色或过期,应及时更换。
饮食调理:
全身性过敏反应患者应根据自己的过敏原调整饮食,尽量避免摄入导致过敏的食物,以清淡饮食为主,保证营养均衡。
饮食建议:
1、保持膳食均衡,合理搭配谷物、蔬菜、水果、肉类等食物,以确保身体所需营养的充足摄入。
2、保持饮食规律,适量增加餐次,少量多餐,有助于消化和营养吸收。
3、尽量选择较为温和的烹饪方法,比如蒸、煮、炖等,避免油炸、煎烤等,以降低对消化系统的负担。
饮食禁忌:
1、对于已知过敏原,务必避免在饮食中摄入。常见过敏原包括牛奶、鸡蛋、花生、坚果、鱼类、贝类、大豆、小麦等。
2、在尝试新食物时要谨慎,尤其是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建议先从小量开始,观察是否出现过敏症状。
3、酒精可能加重症状,因此有全身性过敏反应的患者,建议尽量避免饮酒。
饮食-其他注意:
1、在购买食品时,应该认真阅读食品标签,了解食品成分,以避免不知不觉中摄入过敏原。
2、在烹饪过程中,确保使用的炊具、刀具、砧板等与过敏原无接触,避免食物交叉污染。
3、在外就餐时,需要向服务员说明自身的过敏情况,要求其提供无过敏原的食物。必要时,建议携带卡片或小册子,上面写明过敏原,以便他人更好地了解自身需求。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过敏原,有助于减少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发生。
1、有明确食物过敏史者,应避免食用导致过敏的食材和容易交叉过敏的食材(如牛奶过敏的患者也不要食用羊奶)以及用这些食材制作的各种加工食品;购买食物时仔细阅读食品配料表,以避免不知不觉中摄入过敏原;尽量减少外出就餐,外出就餐时需提前告知餐厅需忌口的食材。
2、有明确药物过敏史者,在就诊或购买药物时,应告知医师或药师过敏史。
3、有明确昆虫叮咬过敏史者,应减少去野外活动,同时避免在户外吃饭或穿色彩鲜艳的服装,以降低再次被叮咬的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