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日落综合征疾病英文名称: Sundown Syndrome,SS疾病别名: 黄昏综合征、...
养生
疾病名称: 日落综合征
疾病英文名称: Sundown Syndrome,SS
疾病别名: 黄昏综合征、日落现象、老年性谵妄
疾病概述:
日落综合征(Sundown Syndrome,SS),又称为黄昏综合征、日落现象、老年性谵妄等,是指部分疾病状态老年人在日落或日光减少时(大约下午3点到晚上11点)出现一系列精神行为异常的症候群。本病最先于1941年,由Cameron首次描述,既往认为本病多归属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但临床实践中发现,处于其他疾病状态的老年人也会发生日落综合征。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日落综合征尚无统一的定义和共识,患者主要临床特点为在下午接近黄昏时,出现幻听、幻视、躁动、好斗、焦虑、冷漠、兴奋、精神恍惚、言语反复等精神行为异常,持续数小时或整个晚上,而在白天行为举止大致正常。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部分可能与遗传有关,主要取决于病因是否存在遗传性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老年医学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幻听、幻视、躁动、好斗、焦虑、冷漠、兴奋、精神恍惚、言语反复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生理、精神心理、环境、神经生物学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患者存在昼夜节律紊乱可能在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脑脊液检查、脑CT、MRI、心电图、脑电图、神经心理学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不仅见于阿尔茨海默病,其他疾病状态的老年人也可发生日落综合征。一旦出现相关表现,需积极就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由于日落综合征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因此暂无总体发病率报道,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中,其发病率约为2.4%~25%。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急症后或长期处于护理机构的70岁以上老年人。
病因-总述:
日落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生理、精神心理、环境、神经生物学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患者存在昼夜节律紊乱可能在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病因-基本病因:
1、生理因素
相关研究显示,尿液的气味、夜班频繁被叫醒以及较少的医学诊断等生理因素,可能与日落综合征的发生有关。此外,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体内褪黑素逐渐降低,也会影响机体生物钟,促使昼夜节律紊乱的发生。
2、精神心理因素
老年患者可能在疾病状态下,出现心理压力过大,思想负担过重,或者长期处于老年看护机构,出现厌烦、孤独等负面心理,从而影响正常昼夜节律,随之增加随机活动以及躁动的发生。
3、环境因素
基于对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老年患者的研究显示,看护机构环境光线较暗,影响患者自然光依赖的内在节律,处于社交孤立环境以及周围环境噪音较大(尤其是夜间)等环境因素,都可能促使患者发生昼夜节律紊乱,从而出现日落综合征现象。
4、神经生物学因素
老年SS患者存在昼夜节律紊乱,为当下普遍接受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已在部分日落综合征患者中发现其存在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病理改变,而人体在SCN控制下产生褪黑素,控制内源性昼夜节律系统。因此,患者可能因SCN病变、褪黑素水平下降,发生昼夜节律紊乱,从而在日落或日光减少时出现相关精神行为异常。
症状-总述:
患者通常于下午3点到晚上11点发病,典型症状包括精神行为异常及认知功能障碍两方面,一般持续数小时或整个晚上,而在白天行为举止大致正常,具有显著的周期性发病特点。
症状-典型症状:
1、精神行为异常
包括幻听、幻视、躁动、好斗、焦虑、冷漠、兴奋、精神恍惚、言语反复、攻击、尖叫等。部分患者还可见反复整理餐具桌椅、撮空理线、手舞足蹈、打碎碗碟、踢翻桶凳、突然跌倒等情况。
2、认知功能障碍
包括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无法区分具体时间、迷失方向)、夜间徘徊、记忆力减退、思考判断能力减弱等。
症状-并发症:
日落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发生跌倒、扭伤、走失,甚至出现骨折、溺水等意外事件。
就医-门诊指征:
1、下午或晚上反复出现等精神行为异常。
2、白天行为举止大致正常或嗜睡。
3、存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退行性变、长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术后应激等基础疾病状态。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若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到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首诊科室一般为神经内科。
2、以精神症状为主,可咨询精神心理科。
3、存在老年基础疾病者,还可前往老年医学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建议家属陪同就医,应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神经科的体格检查和血常规、血生化等需要抽血的检查,建议患者穿着宽松的衣物,最好做好空腹准备。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症状是每天什么时间出现?
2、白天是否缓解或恢复正常?
3、是否患有基础疾病?
4、近期是否做过哪些手术?
5、在服用哪些药物?
6、之前做过哪些检查?
7、之前治疗过吗?治疗效果如何?
8、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症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跟我的老年痴呆有关系吗?
3、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4、需要住院吗?
5、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任何风险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老年患者在下午接近黄昏,出现幻听、幻视、躁动、好斗、焦虑、冷漠、兴奋、精神恍惚、言语反复等精神行为异常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脑脊液检查、脑CT、MRI、心电图、脑电图、神经心理学检查等。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生理功能以及神经系统表现等,来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可以提供有关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信息,以排除其他潜在的血液问题。
2、血生化
可以评估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水平等。
3、血气分析
可用于评估患者的氧合情况、酸碱平衡等,以排除呼吸系统相关问题。
4、脑脊液检查
可以通过分析脑脊液中的细胞、蛋白质和其他化学物质的含量,来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以排除其他潜在的神经系统疾病。
检查-其他检查:
1、心电图
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脏电活动,以排除心脏疾病或心律失常等。
2、脑电图
脑可以评估患者的脑电活动,以发现可能存在的癫痫或其他脑电异常。
3、神经心理学检查
通过多种量表,可测定患者的记忆功能、言语功能、定向力、应用能力、注意力、知觉(视、听、感知)和执行功能,以评估患者的认知损害程度。临床上常用的量表包括总体评定量表、分级量表、精神行为评定量表和用于鉴别的量表。
检查-影像学检查:
脑影像学检查:
如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以评估患者的脑部结构和异常,以排除其他潜在的脑部病变。
诊断-诊断原则:
本病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典型临床表现,结合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脑CT、MRI、神经心理学检查等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由于日落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故目前尚无法根治,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药物或非药物治疗,以尽可能控制症状,减少发作。
治疗-一般治疗:
1、在发病时间段,适当增加光线的照射,比如在傍晚前提前开灯、增加灯光亮度等,避免患者感觉到光线的变化。
2、避免过度刺激,减少不必要的噪音,比如使用扬声器、大声交谈等。
3、在下午应尽量多陪伴老人,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比如散步、做保健操、打太极拳等,增加互动,分散注意力,避免处于社交孤立环境。
治疗-药物治疗:
1、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
对于存在阿尔茨海默病以及其他形式痴呆的患者,可给予胆碱酯酶抑制剂进行治疗。这部分患者由于机体老化以及痴呆导致胆碱能活性减弱,从而引起昼夜节律紊乱,因此增加胆碱能活性,可以减轻SS相关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多奈哌齐、卡巴拉汀.
2、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老年患者由于褪黑素水平明显降低,影响昼夜节律,因此可给予褪黑素受体激动剂进行治疗,具有催眠、抗抑郁等作用,并且该类药物无依赖性,不产生戒断症状,是目前治疗SS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常用的药物有雷美替胺、阿戈美拉汀。
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出现严重的幻觉、妄想、兴奋、躁动等精神症状时,可给予非典型抗精神病进行治疗,症状控制后需缓慢减量至停药,但抗精神病药对于SS本身无治疗作用。常用的药物有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
4、心境稳定剂
例如,使用丙戊酸钠等心境稳定剂,可缓解患者的冲动、激越行为等症状。
治疗-相关药品:
多奈哌齐、卡巴拉汀、雷美替胺、阿戈美拉汀、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丙戊酸钠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芳香疗法
是使用植物性精油产生积极心理、生理和精神影响的一种治疗方法。相关研究显示,使用薰衣草、玫瑰、甜橙、佛手柑、檀香、鼠尾草等植物性精油,可能对SS患者具有改善认知功能、提高睡眠质量、稳定情绪等作用,并且安全性非常高。
2、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是医学、心理学和音乐的相互结合,患者通过主动或被动接触音乐,可对大脑皮层、大脑边缘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等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从而起到调整情绪、改善注意力、缓解焦虑等作用。目前,音乐疗法也开始应用于SS治疗,从理论上可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3、睡眠限制疗法
患者由于异常精神行为,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整夜,因此通常存在夜间失眠,白天嗜睡现象,而睡眠障碍又会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于日落综合征患者,可以采取睡眠限制疗法,即6点半准时起床、晨起锻炼、增加白天户外活动、减少白天卧床时间、夜晚想睡觉时才进入房间睡觉、睡前避免刺激性饮食、营造夜间安静的睡眠氛围等,从而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并且可长期应用。
4、其他
包括多感官刺激疗法、模拟存在疗法等,也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治疗-治疗周期:
日落综合征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日落综合征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由于日落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此对其预后的具体评估和预测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每个患者的病情、基础疾病、年龄、整体健康状况等不同,其预后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综合多种因素进行评估和个体化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及早识别和管理日落综合征,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患者昼夜节律紊乱,出现一系列精神行为异常以及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休息及生活质量。
2、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暂无特效治疗,特别是高龄、基础疾病较重、基础状态较差者,治疗难度较大,预后不佳。
3、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出现日落综合征,可能预示其认知功能正加速衰退。
4、老年患者在发病期间,可能会发生跌倒、扭伤、走失,甚至出现骨折、溺水等意外事件。
预后-自愈性:
本病无法自愈,需积极诊治。
预后-治愈性:
本病尚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综合治疗,可控制症状,减少发作,提高生活质量。
日常-总述:
家属及照护者应学习本病的发病特点,掌握日常管理方法,良好的日常护理对患者的整体健康、改善认知、调整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并发症等均有积极作用。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患者可能在发病期间出现幻听、幻视、躁动、好斗、焦虑、冷漠、兴奋、精神恍惚、言语反复等多种精神行为异常。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向专业人士学习并了解日落综合征的症状和特点,理解患者行为变化的原因,并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使其可以倾诉和分享自己的感受。
(2)患者也应与家属、社会团体保持有效的沟通,释放压力和焦虑。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减少夜间噪音。建议在黄昏前提前使用白炽灯等暖色调灯光进行照明,适当增加室内光线亮度,减少黄昏亮度不足所造成的过度刺激。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避免室温过高过低、空气过干过湿。
2、帮助患者建立规律作息,白天多陪伴患者,增加白天户外活动量,日出或日落时多暴露在阳光下。夜晚患者有睡意时才进房间睡觉,在床上不要做与睡眠无关的活动,比如看报纸、看电视等。入睡前可以喝一小杯牛奶,帮助入睡。
3、患者可以学习一些情绪管理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比如读书、听音乐、种花、种草、下棋、练书法、绘画等,帮助稳定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4、鼓励患者与家人、朋友和社区成员进行交流和互动。保持社交联系和参与活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
5、在患者的居住环境中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比如安装扶手、防滑地板、床边护栏等,以减少跌倒和其他意外事件的风险。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患者多为高龄老人,主食应柔软、熟烂,以粥、羹、糕等为宜。
2、适当增加高蛋白饮食,比如牛奶、瘦肉、鸡蛋、海鱼、豆制品等,有助于强化大脑功能,防止老年痴呆。
3、多吃富含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比如芹菜、韭菜、菠菜、油麦菜、茄子、西红柿、黄瓜等。
4、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水平衡和健康。可以适当喝一些蜂蜜水。
饮食禁忌:
1、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比如咖啡、浓茶、巧克力等,因为这些食物可能会增加患者的兴奋和不安感。
2、避免夜间大量进食,尽量将主食和高热量食物提前至白天或中午进食,以避免晚上的消化不良和不适感。
3、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入,如糖果、甜点和碳酸饮料等。过多的糖分摄入可能导致能量波动和血糖不稳定。
4、限制酒精的摄入,过量饮酒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症状和睡眠障碍。
预防措施:
日落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但通过以下方法,可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尽量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包括每天的起床时间和睡眠时间。建立稳定的生物钟有助于维持正常的昼夜节律。
2、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确保患者的居住环境安静、明亮且舒适。充足的自然光线和适当的室内照明有助于调整昼夜节律。
3、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适当增加白天运动量,如散步、简单的体操或平稳的伸展运动等,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和调整生物钟。
4、避免过度刺激
避免刺激性饮食,避免噪音污染,避免过度兴奋,减少麻醉剂、镇静剂、血管活性药物、中枢性抗胆碱能药物等药物使用。
5、建立良好的社交行为
多参加社区、老年人团体活动,避免独处。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