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溶酶体贮积病疾病英文名称: 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LSD疾...
养生
疾病名称: 溶酶体贮积病
疾病英文名称: 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LSD
疾病别名: 溶酶体病、溶酶体贮积症
疾病概述:
溶酶体贮积病(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LSD),又称为溶酶体病或溶酶体贮积症,是由于溶酶体酶的缺乏导致酶作用的底物不能正常降解,进而在体内引起的疾病。该病可以导致多种系统的病变,也可仅限于神经系统,自出生至成年均可发病。临床表现变异大,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但该病的预后常不良且治疗费用高昂。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具有遗传性,遗传方式包括X连锁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内分泌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面容异常、表情呆滞、眼裂小、行走困难、步态不稳、身体乏力、疲倦、困乏、腹部隆起
主要病因: 基因突变导致溶酶体水解酶合成障碍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智力测试、血常规、大生化检查、尿液粘多糖检测、外周白细胞酶分析检查、基因检测、B超检查、X线检查、骨髓活检
重要提醒: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尚无特效疗法,存在家族史者应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减少患病儿的出生率。
临床分类:
溶酶体贮积病根据其所贮积的物质分为黏多糖贮积症、黏脂质贮积症、神经鞘脂贮积症、糖原贮积症Ⅱ型 。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溶酶体贮积病是一组罕见的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其患病率在活产婴儿中达1/7700,在美洲、欧洲及澳洲LSD发生率约为新生婴儿的1/5000-1/8000,美国每年约有500-800LSD患儿出生。迄今我国尚无LSD确切患病率的统计学资料,但儿科诊断的LSD日益增多。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具有家族史者。
病因-总述:
溶酶体贮积病的最主要的病因是基因遗传,导致溶酶体酶的缺乏,酶作用的底物不能正常降解,进而在体内蓄积发病。
症状-总述:
溶酶体贮积病既可导致多种系统的病变,也可仅限于神经系统,自出生至成年均可发病。临床表现变异大,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症状-典型症状:
1、黏多糖贮积症
各型患者大多有面容粗陋、程度不同的骨骼异常及关节活动受限,多伴角膜混浊、肝脾大、智力低下、心血管受累。患儿出生时表现正常,病程为慢性进行性。
2、黏脂质贮积症
(1)细胞病(MLⅡ型)
其特征是发病早,出生时已有临床表现,出生体质量低,生长及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严重。最终身高很少超过80cm,面容粗陋,牙龈增生,肝脾中度肿大,严重骨发育不全,骨骼畸形,关节活动受限。
(2)假Hurler多营养不良
临床表现较MLⅡ明显轻,临床症状出现晚(2~4岁),病程进展慢。早期表现为手和肩关节僵硬。4~6岁时大部分患者有爪形手,脊柱侧弯,身材矮小,进行性髋关节损伤,表现为走路摇摆;轻度面容粗陋及皮肤增厚,视力正常,角膜清。X线骨骼表现中度多发性骨发育不良。半数有学习困难或智力低下。
3、神经鞘脂贮积症
(1)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
①婴儿型:婴儿期发病,有严重骨骼改变,肝脾大及明显的精神运动障碍,早期有喂养困难、肌张力低、活动少、面部及外周水肿、牙龈增生及舌大。半数患者眼底黄斑区可见类似樱桃红斑的改变,对声音过敏。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挛缩、手宽、手指短粗。
②少年型:在1~2岁出现症状,1岁内智力及运动能力发育正常。病初表现为丧失语言能力,走路不稳或共济失调,肝脾不大,眼底正常,生后对声音过敏,病情发展较婴儿型慢。
(2)GM2神经节苷脂贮积症
①婴儿型(黑朦性痴呆,Tay-Sachs病):生后3~6个月出现运动障碍,对声音过敏,6个月后明显无力,1岁后进行性智力及运动功能减退,吞咽困难,1.5岁后进行性耳聋、失明、惊厥,最后呈去大脑强直,眼底有樱桃红斑。
②少年型:2~6岁发病,早期症状为共济失调、失语、手足徐动,最后呈去大脑强直,失明发生晚,眼底樱桃红斑不典型。
③成人型:临床变异很大,以脊髓小脑症状及下运动神经元功能不全表现最明显。1/3患者有精神病,常为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及慢性个性衰变。智力、视力正常。
④Sandhoff病:临床表现与婴儿型完全相同。不同点可有脏器大及类似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的骨骼改变。
(3)戈谢病
①1型慢性无神经病变型:轻型可出现无症状脾大,可于任何年龄发病。重型则在儿童期发病,巨脾,脾功能亢进,全血细胞减少。肝大肝功能不正常。骨髓受累,影响骨骼生长。
②2型急性神经病变型:生后至18个月发病,除肝脾大及贫血外主要为快速进展的神经系统症状。最早的神经系统症状为眼球运动障碍,双侧固定性斜视,当看移动物体时代偿性快速摇头。其他表现还有牙关紧闭、颈强直、角弓反张、伴痉挛、腱反射亢进及惊厥等。常有喂养及呼吸道问题。
③3型亚急性神经病变型:病情介于1型与2型。有脏器大,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与2型相似,但发病晚,病情较轻,可发病年龄为1个月~14岁,平均1岁。最早的症状为斜视,10岁前出现,行为改变,椎体外束及小脑征,惊厥及生长发育迟缓。
(4)尼曼-匹克病A型及B型
①A型:出生后6个月内出现肝脾大,继之很快进展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早期神经系表现为肌张力低及肌无力,反映在喂养困难、淋巴结病及肺浸润。皮肤呈黄棕色,惊厥。50%患儿眼底黄斑区有樱桃红斑。常有生长发育迟缓、呼吸道合并症。
②B型:病情较A型轻,在儿童早期有肝脾大,腹部膨隆。重症患者肝受累可导致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腹水。脾大可发展为脾功能亢进。
(5)尼曼-匹克病C型
典型的表现为在儿童期有肝脾大,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及缓慢进展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化(进行性共济失调、张力障碍及痴呆)。
(6)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
①婴儿型:在出生后数周至6个月内发病。喂养困难、呕吐、发育落后、无原因哭吵、对声音、光刺激反应过敏。病情进展快,以后运动发育停滞。
②晚发型:临床出现症状时间6个月~35岁。惊厥、共济失调、痉挛性四肢瘫痪伴锥体束征、视神经萎缩、急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脊髓小脑退行性变等。
(7)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①婴儿晚期型:1~2岁发病。最早表现为走路不稳,共济失调。发育迟缓、无力、外周神经病。继之进行性精神运动能力倒退及中枢与周围神经系统退化。
②少年型:5~7岁发病,也有16~20岁才发病。早期症状为性格或在学校行为改变,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说话困难或不能节制。常有惊厥。
③成人型:在青春期后发病。早期症状为精神不稳定,表情淡漠,性格改变。继之发展为进行性痴呆,共济失调,肌张力低,视神经萎缩及痉挛状态。
(8)Fabry病
临床表现在10岁较明显,肢端感觉异常是常有的症状。间歇性疼痛危象可持续几分钟但不超过数日。可见典型的螺状角膜营养不良及辐射状白内障。皮肤有弥散性血管角质瘤。心脏受累可导致心肌梗死、心肌病或传导阻滞。肾脏受累,最初表现为蛋白尿,至30~40岁逐渐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4、糖原贮积症Ⅱ型
(1)婴儿型
出生后最初几个月表现为快速进展的全身性肌病及肥厚性心肌病。常伴心力衰竭、喂食及呼吸困难。心脏明显增大,两心室壁及室间隔增厚,伴心室腔缩小。最终导致左心室流出道阻塞。患儿因心肺衰竭于1岁内死亡。某些患者在6个月以前发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废用及无力,但心脏不大,1岁前死亡。
(2)少年型
于婴儿晚期及儿童发病,早期症状是走路困难,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无心脏问题。
(3)成人发病型
20~40岁发病。为进行性肢带型肌病。
症状-并发症:
患者可能会并发呼吸道感染、白内障,如长时间未得到有效治疗会脾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等。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发育迟缓、面容丑陋、智能落后、关节僵硬、活动受限。
2、伴肝脾肿大、共济失调、听力障碍。
3、伴骨骼畸形、额大、眉圆、鼻梁扁平、大舌等。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内分泌科
成人患者应前往内分泌科就诊。
2、小儿科
儿童患者应在家长陪同下前往小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或您孩子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或您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或您孩子之前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您或您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或您孩子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8、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或我孩子的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3、病情严重吗?能治好吗?有生命危险吗?
4、需要如何治疗呢?是吃药吗?
5、治疗的风险大吗?
6、这种病会复发吗?
7、需要做手术吗?还有其他治疗方法吗?
8、这个病会遗传吗?
9、治疗效果如何?
10、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11、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面容异常、表情呆滞、眼裂小、行走困难、步态不稳、身体乏力、疲倦、困乏、腹部隆起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首先询问相关病史并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疾病情况;之后可能建议患者做智力测试、血常规、大生化检查、尿液粘多糖检测、外周白细胞酶分析检查、基因检测、B超检查、X线检查、骨髓活检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可以观察患儿有无特殊面容、生长发育迟缓、骨骼畸形等异常,有助于初步诊断。
2、医生通过触诊和叩诊,可以检查患儿是否存在皮疹、局部压痛、关节活动受限、肝脾肿大、浅表淋巴结肿大等体征,有助于评估病情。
3、医生通过听诊,可以判断患儿有无呼吸音增粗、胸膜摩擦音、啰音、心脏杂音等心肺受累征象。
4、医生通过智力测验,可以评估患儿的智能发育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医生通过分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可初步判断患儿有无贫血、感染、出血等。
2、大生化检查
医生可通过分析患儿肝肾功能、电解质、血pH值等指标,可判断患儿有无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损害、酸碱失衡等。
3、尿液粘多糖检测
有助于疾病类型的诊断。
4、外周白细胞酶分析检查
检查溶酶体酶活性以确诊罹患该疾病。
5、基因检测
结合基因检测,患者体内可检测到致病溶酶体酸脂酶基因,即可确诊。
检查-病理检查:
骨髓活检:可提高该疾病类型的诊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
可检查患者有无肝脏、脾脏肿大;心脏有无心室扩大、心肌肥厚等。
2、X线检查
可检查有无脊柱后凸、躯体骨骼发育不良、骨质疏松等。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面容异常、表情呆滞、眼裂小、行走困难、步态不稳、身体乏力、疲倦、困乏、腹部隆起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及家族史,以及智力测试、血常规、大生化检查、尿液粘多糖检测、外周白细胞酶分析检查、基因检测、B超检查、X线检查、骨髓活检等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溶酶体贮积病的治疗目的是促进贮积物的降解,减少贮积物的合成。本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对症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等。
治疗-对症治疗:
1、针对贫血症状的治疗
可补充铁剂和输血可改善症状。
2、针对癫痫发作的治疗
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左乙拉西坦、托吡酯等抗癫痫药物,能有效缓解癫痫症状。
治疗-药物治疗:
1、酶替代疗法
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目前,已在黏多糖贮积症Ⅰ型、Ⅱ型和Ⅵ型的治疗中得到应用。包括治疗Ⅰ型的拉罗尼酶、治疗Ⅱ型的艾杜硫酸酯注射剂和治疗Ⅵ型的加硫酶注射剂。但是酶替代治疗费用非常昂贵,平均每个患者每年的治疗费用为10丸~50万美元,并且重组蛋白质不能穿过血脑屏障,因而不能缓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2、底物减少疗法
适用于酶底物积聚的患者,例如米格鲁特可减少底物的沉积,减小肝脾肿大。可有恶心、腹泻等副作用。
治疗-相关药品:
左乙拉西坦、托吡酯、拉罗尼酶、艾杜硫酸酯注射剂、加硫酶注射剂、米格鲁特
治疗-手术治疗:
脾切除:对于脾肿大、全血细胞降低严重的患者进行脾切除,可改善贫血、出血等症状。但可出现凶险性感染以及血栓形成等不良后果。
治疗-其他治疗:
1、造血干细胞移植
这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以替代患者体内受损的造血系统。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提供正常的酶活性,并帮助降解溶酶体中的底物,从而减轻溶酶体贮积病的症状。
2、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是一种治疗溶酶体贮积病的方法,通过将健康的骨髓组织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以替代患者异常的骨髓,从而提供正常的酶功能和修复受影响的溶酶体功能。
3、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向患者体内传递正常的基因,以修复或替代患者体内缺陷或异常的基因。对于溶酶体贮积病,基因治疗的目标是提供正常的溶酶体酶,从而帮助降解溶酶体中积累的底物。
治疗-治疗周期:
溶酶体贮积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溶酶体贮积病并非自限性疾病,需要积极进行治疗。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总体预后较差,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患儿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骨骼畸形、智力低下等,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日常生活。
2、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3、本病可并发颈椎病、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等,威胁患儿生命健康。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本病尚无法完全治愈,部分患儿可通过早诊断、早治疗,改善病情。
日常-总述:
家属应注意患者的日常护理,有助于病情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定期带患者到院复诊。
日常-用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私自换药、停药或增减药物剂量,以防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利于休息,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
2、患者应注意眼部卫生,尽量避免揉眼。
3、畏光者可选择合适的墨镜,避免强光刺激。
4、患者可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运动锻炼。
5、行动不便者,应加强看护,防止跌倒、坠床等意外。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到院复诊。
日常-术后护理:
1、预防感染
经手术治疗的患者,注意保持创口卫生清洁干燥,同时遵医嘱定期进行换药。
2、活动管理
术后注意避免剧烈活动,以防导致手术创口裂开,加重损害,影响治疗效果。
3、术后观察与护理
密切观察伤口渗血、渗液等情况,若出现局部剧烈疼痛、红肿等异常情况,应立刻报告医生,以便及时进行相关处理。
饮食调理:
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同时合理搭配其他健康饮食,可保证机体正常的运转及营养的来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对病情的控制起到积极的作用。
饮食建议:
1、饮食宜清淡、营养,可以多吃富含纤维和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苹果、香蕉等。
2、多吃含优质蛋白食物,如鱼肉、鸡肉、牛奶、鸡蛋等。
3、建议采用蒸、煮、炖、烩等烹调方式,促进营养吸收。
4、鼓励患者多饮水。
饮食禁忌:
1、忌辛辣刺激性饮食。
2、忌油炸、油煎、油腻食物。
3、忌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可以通过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减少患病儿的出生率。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