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蓐劳疾病别名: 产后虚赢、产后痨疾病概述: 蓐劳,是指产后出现饮食减少,肢体倦怠,活动后...
养生
疾病名称: 蓐劳
疾病别名: 产后虚赢、产后痨
疾病概述:
蓐劳,是指产后出现饮食减少,肢体倦怠,活动后气短自汗,身体消瘦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发生与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肾精虚等有关。本病为产后重证,如果辨证准确,用药合理,能够痊愈。如果失治误治,日久可发展为虚劳、闭经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产科、妇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产后百日内饮食减少,肢体倦息,活动气短自汗,面色萎黄,头晕眼花,颜容憔悴等
主要病因: 肺气虚损、脾胃虚弱、肾气虚衰、肾精亏损
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X线检查、免疫学检测
重要提醒: 如果产后出现饮食减少,肢体倦怠,活动后气短自汗,身体消瘦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如果失治误治,日久可发展为虚劳、闭经等。
临床分类:
1、肺气虚损证
主要表现为产后咳嗽咳痰,气短汗出,发热恶寒,关节疼痛,皮毛憔悴,胸闷,喘不得卧,舌质淡苔白,脉虚弱。
2、脾胃虚弱证
主要表现为产后不思饮食,肌肉消瘦,气短乏力,体倦多卧,腹胀便溏,肢体面目浮肿,手足不温,面色萎黄,舌质淡白,脉虚缓。
3、肾气虚衰证
主要表现为产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精神疲惫,肢体无力,肢体不温,小便清长,性欲淡漠,面色晦黯,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而弱。
4、肾精亏损证
主要表现为产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盗汗,手足心热,两颧潮红,舌干红无苔,脉沉细。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肾精虚有关。基本病机为产伤和产时出血,损伤脏腑气血,或产后失于调摄,致使阴阳、气血、脏腑虚损,特别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
病因-基本病因:
1、肺气虚
素体肺气不足,或因产时耗伤气血,产后气血亏虚,腠理不固,如果再感受风寒,导致肺气虚损,肺清肃功能失常,水液输布功能失常,发为本病。
2、脾气虚
素体脾虚或产后失于调理,或者过度劳累,以致脾气虚弱,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不足,五脏虚衰,发为本病。
3、肾气虚
素体禀赋不足,因生产身体更加虚弱,或产时失血耗气,或产后失于调摄,过于劳累,以致肾气不足,肾温煦功能失常,发为本病。
4、肾精虚
素体体质虚弱,肾精不足,再加上生产时耗伤精血,或产后失于调摄,以致肾精亏损,阴液不足,精血难以恢复,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以产后出现饮食减少,肢体倦怠,活动后气短自汗,身体消瘦为主要表现。病变脏腑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症状-典型症状:
1、肺气虚
主要表现为咳嗽无力,自汗气短,发热恶寒,平时易于感冒等。
2、脾气虚
主要表现为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神情倦怠,肢体乏力,大便溏稀等。
3、肾气虚
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肢体不温,小便清长等。
3、肾精虚
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手足心热等。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如果产后出现饮食减少,肢体倦怠,活动后气短自汗,身体消瘦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妇产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产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饮食减少,肢体倦怠,气短自汗,身体消瘦等症状,什么情况下加重?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的症状,如大便溏稀,小便清长、手足不温等?
3、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如甲亢、结核病等?
4、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最近睡眠情况如何?有没有经常熬夜?
7、平时体质怎么样,是不是容易感冒?
8、最近的饮食情况、二便情况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饮食减少,肢体倦怠,气短自汗,身体消瘦情况?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应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X线检查、免疫学检测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口唇、指甲、形体、神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通过辨别其语调的高低、强弱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汗、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以及问婚育史、既往病史、家族史等。女性患者还会问月经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肌肉骨骼情况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了解血液情况,明确病因,如确定有无贫血及贫血程度等。
2、其他
包括血生化、免疫学检测等,以明确病因,帮助鉴别诊断。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检查
可以初步明确患者心脏情况,了解有无心脏疾患,以便临床治疗。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可帮助明确肺部是否存在病灶,以排除肺痨。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产后出现饮食减少,肢体倦怠,活动后气短自汗,身体消瘦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辅助检查可诊断。但诊断时需要与肺痨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产后百日内饮食减少,肢体倦息,活动气短自汗,面色萎黄,头晕眼花,颜容憔悴等。
2、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X线检查、免疫学检测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肺痨
肺痨是由痨虫所致,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损疾患。病变在肺,以阴虚为主,主要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等为特征。蓐劳见于产褥期,是因五脏俱损,阴阳气血俱虚而致,临床表现因受损脏腑部位之不同而各异。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在治疗时要时时顾护正气,以扶正为主。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并注意结合五脏病位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
治疗-药物治疗:
1、肺气虚损证
(1)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常用中药:黄芪、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炙甘草。
2、脾胃虚弱证
(1)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香附、砂仁、当归、白芍。
3、肾气虚衰证
(1)方药:肾气丸加减。
(2)常用中药: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4、肾精亏损证
(1)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2)常用中药:熟地、山茱萸、干山药、泽泻、茯苓、丹皮。
治疗-相关药品:
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按摩疗法
1、神疲乏力,可穴位按摩气海,关元、肺俞、肾俞等,也可艾灸气海、关元、神阙等以大补元气,或采用隔盐灸神阙穴。
2、睡眠不安,可睡前用热水足浴,双手交替按摩涌泉穴,或采用吴茱黄膏敷贴涌泉穴。
治疗-治疗周期:
蓐劳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蓐劳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为产后重证,但如果辨证准确,用药合理,能够痊愈。如果失治误治,日久可发展为虚劳、闭经等。
预后-危害性:
本病失治误治,误投汗剂或寒凉剂,始误病情,日久可发展为虚劳、闭经,难以痊愈。
预后-治愈性:
本病诊断明确,及时辨证用药,注意产后饮食情志调理,多能痊愈。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蓐劳的病因没有彻底根治,或者产后饮食情志调理不当,可能会使本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注意卧床休息,避免感受外邪,注意调畅情志等,有利于治疗疾病和机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避免恼怒、抑郁、思虑等情志刺激,积极配合治疗。
2、平时可听音乐,以调畅情志,气机顺达,气血调和。
日常-用药护理:
1、按医嘱准确、按时给药,中西药物一般应间隔1小时服用,补益之剂宜空腹服用。
2、但一旦发生感冒、咳嗽等外感时,则应停服补益药物。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安静、整洁、舒适,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气候、季节变化,避免感受外邪。
2、病情严重的患者应卧床休息,并定时翻身,避免发生褥疮。
3、对久病体虚、卧床的患者,应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平整、干燥。
4、阴虚盗汗的患者,夜间衣被宜适度,汗后及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以避免受凉。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体温、心率、心律、饮食、睡眠、大便、小便的变化情况。
2、注意观察面色、舌苔、脉象的变化。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一般需要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等项目,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应富有营养、易消化,宜摄入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的食物,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根据病损脏腑,分别选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食品。
饮食建议:
1、肺气虚证患者可常食鸡汁、猪肺等,以及红枣糯米粥,以补益肺气。
2、脾气虚证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每餐进食不宜过饱,以少量多餐为宜。
饮食禁忌:
1、忌食温燥辛辣食品,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酒等调味料,以免助热。
2、忌食生冷食品,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
3、忌食油腻食品,如糯米食品、油炸品、奶油蛋糕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脏腑虚损有关,平时加强营养,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产后调护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积极防治产后出血,出血多者应及时补血,或用中药益气养血,以防气血大虚,脏腑伤损。
2、周围环境应温度适宜,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外邪侵袭。
3、保持心情愉快,起居适时,睡眠充足。
4、多吃富有营养而易消化的食品,以促进体力恢复,提高抵抗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