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乳腺导管瘤疾病概述: 乳腺导管瘤大多数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为发生在乳腺的良性肿瘤,临床...
养生
疾病名称: 乳腺导管瘤
疾病概述:
乳腺导管瘤大多数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为发生在乳腺的良性肿瘤,临床较为常见。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分泌紊乱相关。主要症状是乳头溢出血性液体、乳房肿块,少数可有疼痛表现。本病具有一定癌变率,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本病具有遗传性
就诊科室: 乳腺外科、肿瘤科
发病部位: 乳房
常见症状: 乳头溢液、乳房肿块、疼痛
主要病因: 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超声、乳腺X线检查、MRI、乳头溢液细胞学涂片、乳腺导管造影、乳管镜检查、病理学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有一定的癌变率,且临床症状不明显,若患者出现无痛性乳头血性溢液者,应及时就医诊治。
临床分类:
按照疾病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中央型和外周型。
1、中央型
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为单发性肿瘤,较为常见。其好发部位为乳腺的大导管,通常位于乳晕周围,部分患者可在乳晕周边触及肿物,挤压肿物可见乳头处有血性或其他性质的液体溢出。中央型发展较为缓慢。
2、外周型
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为多发性肿瘤,较为少见,仅占总数10%左右。其起病部位为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外周型症状多隐匿,只有当肿瘤成簇生长时才可触及肿物。且癌变率较高。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乳腺导管瘤大多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临床较常见,但目前尚无其准确、权威的流行病学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多见于40~45岁经产妇。
病因-总述:
乳腺导管瘤大多数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分泌紊乱相关。雌激素水平增高、孕激素水平降低。此外乳腺病史、乳腺疾病家族史、子宫肌瘤病史、卵巢疾病、甲状腺病史等因素也可能与发病相关。
症状-总述:
乳腺导管瘤大多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其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出现乳头溢液、乳房肿块表现,且患者常因无痛性乳头溢液就诊。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但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疼痛不适。
症状-典型症状:
1、乳头溢液
乳头溢液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症状,溢液多呈血性,少数呈棕色浆液性,时有时无,具有间歇性。中央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乳头溢液较为常见,患者轻轻挤压乳晕周围即有溢液产生,而外周型的本病溢液较为少见。
2、乳房肿块
中央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可在乳晕周围触及质软、光滑且活动的肿块,多数肿块体积较小,一般直径在1~2cm之间,肿块挤压可见有溢液产生,按压后可变小或消失。外周型则肿块往往不明显,只有当肿瘤成簇生长时才可在局部触及。
3、疼痛
本病仅有极少数患者有局部疼痛及压痛,常为乳房导管扩张、导管内类脂样物质溢出及炎症所致。
症状-并发症:
1、若乳头溢液、溢血清理不及时,可能并发感染。
2、本病有一定癌变倾向,可能会发生癌变,甚至出现局部浸润及淋巴转移。
3、可能出现非典型性增生。乳头状瘤伴或不伴有非典型性增生的临床表现并没有显著的不同,但伴有非典型性增生的乳头状瘤发生同侧乳腺癌的危险度显著提高。
就医-门诊指征:
1、乳头溢液。
2、乳房出现肿块、疼痛。
3、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1、出现乳房头溢液、乳房肿块等典型症状时,首诊科室为乳腺外科。
2、有癌变倾向或者手术复发及其他需要放化疗治疗的患者,可转至肿瘤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相关体格检查,并可能进行超声检查检查,建议患者就诊时着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乳头不明原因的溢出液体或触及乳房肿块时,请及时就医。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对患者进行乳房部体格检查,怀疑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者,会进行超声检查、乳腺X线检查、MRI、乳头溢液细胞学涂片、乳腺导管造影、乳管镜检查等来辅助诊断,必要时进行病理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问诊,并进行相应的乳房部体格检查。
1、视诊
乳房部无明显外观性改变,医生可观察到患者乳头处有血性或浆液性溢液,或者可观察到患者内衣上有污渍。
2、触诊
中央型乳头状瘤患者可在乳晕周围触及无痛性肿物,肿物质软、光滑且有一定活动度。挤压肿物可见乳头处有血性溢液,挤压后肿物可变小或消失。
检查-实验室检查:
乳头溢液的细胞学检查:乳头溢液的细胞学涂片提供了正常、异型性或恶性病变的信息。将分泌物涂在玻璃片上寻找瘤细胞,可排除乳腺癌。
检查-病理检查:
1、穿刺活检
是有创检查。医生会用专业的设备进行穿刺,取下部分组织进行检查。可以判断组织是否发生恶变。
2、外科手术活检
创伤较大,术中取下组织进行活检。可定性肿物,帮助医生确定肿瘤切除范围。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在超声下常表现为实性低回声肿物,形态规则、边界清晰,有时可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实混合性肿物。
2、乳腺X线检查
可见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的孤立肿物影,典型者位于乳晕周围。较小的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在乳腺X线检查中常无阳性发现。外周型乳头状瘤在乳腺X线片上常无异常改变,部分可表现为外周型微钙化或多发小结节。
3、MRI
MRI对于乳头状瘤病变诊断的灵敏度较高,其对于外周型病变的评估更有价值。乳头状瘤可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信号影像。较大的病变可呈现不规则的边界。
4、乳腺导管造影
乳腺导管造影可显示肿块的部位与大小。
5、乳管镜
可直观看到肿块的大小、色泽、分叶情况,有无糜烂、坏死等。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既往乳房疾病史,以及乳头溢液出现的时间、溢液性质有无变化,乳头肿块表现等信息,再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的结果,通常不难明确诊断。诊断过程中还需与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囊性增生期、导管扩张症等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囊性增生期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病程以数周、几个月或几年不等,大多数为周期性的乳房胀痛,尤其是月经前(月经来潮前7天左右)为重,经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乳房的体格检查可发现孤立的或多发的呈条索、结节或片状肿块,边界不清,质地较韧,可活动、疼痛、触痛。乳房囊性增生病也可见乳头溢血,但多数为浆液性溢液。可通过临床表现、病理检查进行诊断。
2、大导管或壶腹部炎症
偶尔可见乳头溢液,多为脓血性,同时有明显炎症病史,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可见炎症细胞。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细胞学检查鉴别。
3、导管扩张症
本病的乳房肿块也在乳晕区,局部发红、灼烧样疼痛、痒和肿胀等。本病的急性期,有急性乳房感染的表现,全部乳房水肿及乳头内陷,似炎性乳腺癌。部分患者有乳头溢液,但溢液为黏稠的凝块状,非自溢性。
4、乳头状癌
乳头状癌肿块多位于乳房中央或乳晕深处,或乳晕区以外的乳腺组织中,往往伴有乳头血性溢液,临床上易与乳管内乳头状瘤相混淆。欲将两者区别开来,必须行病理学检查。
5、乳头乳晕湿疹样癌
虽起于乳头处的大导管,但乳头表面有湿疹样改变,而且皮肤增厚,常伴有乳头刺痛、瘙痒和烧灼感等症状。增厚的皮肤往往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血性分泌物不多,故易鉴别,最后还须经病理确诊。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有一定恶变率,临床凡确诊本病者,手术治疗为其治疗原则。凡发现乳头有血性溢液者,应先明确出血导管的部位和性质,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手术方案。
治疗-一般治疗:
日常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擦拭乳房溢液,并勤于更换干净内衣,保持乳房干净卫生,防止感染。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无
治疗-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手术定位、手术切除和乳房重建。术式选择主要根据病变性质、病变范围和精确定位而定。
1、手术定位
采用纤维乳管镜对乳腺导管内病变进行术前定位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2、手术切除
所有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病变,尤其是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伴有血性溢液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均应常规进行包括病变导管在内的区段切除术。
3、乳房重建
如果患者有相关意愿,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乳房重建。
治疗-放化疗:
乳腺导管瘤大多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本身是一种良性疾病,正常不需放化疗,其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有一定癌变倾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放化疗方案。
1、化疗
即通过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生长。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化学治疗, 一般作为癌变术后的辅助治疗。
2、放疗
是使用辐射性的高能量束,杀死癌细胞的方法。治疗过程如同做影像学检查,一台特殊的仪器在患者周围移动提供能量束。一般同化疗一样,作为癌变术后的辅助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10~30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乳腺导管瘤大多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其预后与疾病的类型以及手术切除的程度有关。如果手术切除不彻底,有较大的复发率和一定的恶变概率。中央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一般预后良好,外周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有一定癌变风险。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常出现乳房溢液,可能会对日常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2、本病有一定癌变几率,如发生癌变,可严重危害机体健康。
预后-治愈性:
乳腺导管瘤大多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属乳腺良性肿瘤,部分患者经手术切除彻底,可实现治愈。
预后-复发性:
外周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常为多发,且症状多隐匿,手术中若病灶切除不彻底则易复发。
日常-总述:
乳腺导管瘤患者日常生活中应保持乐观的心态,正确认识疾病及治疗过程。勤于更换内衣,保持乳房干净清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健康饮食,定期复查。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患者如果对乳腺导管瘤的良恶性不清晰的话,则会有恐惧疾病、过度忧虑的心理压力。
(2)目前手术是治疗乳腺导管瘤的主要方式,对手术过程不了解的患者可能会对手术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同时也可能对术后是否存在后遗症、肿瘤是否会复发存在一定的担忧。
2、心理护理
(1)患者可自行查询或是想医务人员咨询疾病的知识,了解该病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的全过程,增加治疗的信心,减轻负面的心理影响,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2)家属也应对患者加以鼓励支持,及时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恐惧、抑郁等情绪,应及时排解,和患者应一同做一些游戏,患者其紧张情绪。
日常-生活管理:
1、少穿束胸或紧身衣,选择大小合适的文胸,最好能选用柔软、透气、吸水性强的棉制文胸。不要戴文胸睡觉。
2、不要使用含有高水平雌激素的保健品或化妆品,慎用丰胸产品。
3、洗澡时的水温以27℃左右为宜,避免用热水长时间刺激乳房。
4、减少胸式呼吸,以腹式呼吸为主。
5、保持生活规律,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日常-复诊须知:
术后1~3年每6个月复诊一次,3年后每年复诊一次。及时了解是否复发。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卧床休息,根据医嘱采取合适的体位。
2、注意观察手术伤口渗血、渗液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3、保持手术伤口清洁、干燥,避免伤口感染。
4、避免挤压乳房,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的运行,还可以提高抵抗力,有助于患者身体恢复,促进疾病尽快痊愈。
饮食建议:
1、以清淡容易消化的为主,保证充足的营养。
2、可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提高机体修复能力。如鱼肉、瘦肉等。
3、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的摄入。
4、不挑食,按时吃饭。
饮食禁忌:
1、避免吃生冷和辛辣、油腻及其他不利于创口恢复的食物。
2、尽量不饮酒,不喝浓茶、浓咖啡。
3、避免因减肥而过度节食。
预防措施:
本病病因不明,没有明确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通过以下方式尽早发现本病,尽早处理。
1、日常生活中,女性可在每次月经后进行乳腺自查。方法为:面对镜子双手下垂,仔细观察乳房两边是否大小对称,有无不正常突起,皮肤及乳头是否有凹陷或湿疹。以手指之指腹轻压乳房,左手查右侧,右手查左侧,感觉是否有硬块,由乳头开始做环状顺时针方向检查,逐渐向外(约三四圈),至全部乳房检查完为止。最后再以大拇指和食指压拧乳头,注意有无异常分泌物。
2、可定期检查腋下有无淋巴肿大。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