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色素斑疾病英文名称: pigmented spot疾病概述: 色素斑(pigmented...
养生
疾病名称: 色素斑
疾病英文名称: pigmented spot
疾病概述:
色素斑(pigmented spot)是指由于皮肤黑色素颗粒分布不均匀,导致患者局部出现比正常肤色深的斑点、斑片。本病成因复杂,日晒过度、化妆品使用不当、内分泌失调、慢性肝肠胃疾病等,都可能引起色素斑。本病对患者健康常无明显影响,若症状较为严重或患者认为其对自身美观影响较大时,需就医或行对应处理,一般使用非手术法和手术方法等来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部分患者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局部出现比正常肤色深的斑点、斑片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外界因素如紫外线照射、性激素水平变化、不良生活习惯是重要的发病因素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病理学检查、滤过紫外灯(Wood灯)检查、皮肤镜检查、皮肤共聚焦显微镜检查(RMC)
重要提醒: 患者平时应注意防晒,避免加重色素斑。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色素斑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女性多发。
病因-总述:
色素斑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遗传因素、外界因素如紫外线照射、性激素水平变化、不良生活习惯是重要的发病因素。
病因-基本病因:
1、外界因素
皮肤受到外界刺激,如不恰当的美白疗法、劣质化妆品、紫外线照射、按摩等。
2、激素水平变化
黑色素的产生会受到激素水平变化影响,服食药物(如避孕药等)、月经期和妊娠期体内性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
3、不良生活习惯
如压力大、挑食、睡眠不足等,皮肤的新陈代谢也不佳,直接影响黑色素的产生。
4、遗传
部分色素斑与遗传有关,父母患有雀斑,其子女发病风险增加。
症状-总述:
色素斑的症状一般是局部出现比正常肤色深的斑点、斑片,在临床上表现多样,常见的有雀斑和黄褐斑,多分布于曝光部位。
症状-典型症状:
1、雀斑
皮损主要为点状、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可为针尖至粟粒大小,也可更大;颜色呈淡褐色至深褐色不等,多分布于曝光部位,如面部(尤以双侧面颊部和鼻部为甚)、颈部和手背等处,一般左右对称出现。
2、黄褐斑
皮损可为淡黄褐色、暗褐色或深咖啡色斑,深浅不定,斑片大小不一、边缘清楚,呈对称分布。日晒后色素加深,常在春夏季加重,秋冬季减轻。无自觉症状。病程不定,可持续数个月或数年。
症状-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就医-门诊指征:
1、面部出现黑或褐色色斑;
2、色斑持续存在不消退,甚至扩大、增多、变深;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应及时去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注意皮肤防护,避免皮肤曝晒。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曾使用某些药物,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色斑是何时出现的?近期有缓解或加重吗?
2、除色斑您还有其他症状吗?
3、您近期有过长期日晒经历吗?
4、您是否有使用某些新的化妆品?
5、您的亲属中有人有相似症状吗?
6、您近期有使用某些药物吗?
7、您是否还患有其他疾病?
8、您有长期熬夜、压力过大等情况吗?
9、您有使用过药物治疗色斑吗?什么药?效果如何?
10、您还患有其他疾病吗?有接受治疗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出现色素斑的原因是什么?
2、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3、我如何进行治疗?能治好吗?
4、这些治疗有什么风险吗?
5、若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我日常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面部出现持续存在的对称性黄褐色色斑,影响外貌美观时,可及时就医咨询。医生在询问一般情况后,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皮损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进行病理学检查、滤过紫外灯(Wood灯)检查、皮肤镜检查、皮肤共聚焦显微镜检查(RMC)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皮损的颜色、形状、大小、数目、分布特点等进行观察,有时还会进行触诊以了解皮疹的质地、有无触痛等。
检查-病理检查:
医生会在皮损处取部分皮肤组织制成标本后,进行病理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意义。黄褐斑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基底层、棘层黑素形成活跃,黑素增加;真皮上部可见游离黑素颗粒,或被嗜黑素细胞所吞噬,无炎症细胞浸润。
检查-其他检查:
1、滤过紫外灯(Wood灯)检查
利用紫外线灯照射皮肤,可使色素沉着性皮损更易与正常皮肤区别。此检查可用于色素异常等多种皮肤病的辅助诊断。
2、皮肤镜检查
皮肤镜可显示裸眼无法观察到的皮损表面和皮下结构特征,对辅助皮肤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有时检查可见黄褐斑色斑处血管数量增加并有血管形态改变
3、皮肤共聚焦显微镜检查(RMC)
可通过观察黑素细胞树状增殖、血管改变以及色素分布等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家族史、日晒史、用药史等情况,以及典型临床表现,再结合病理学检查、wood灯检查、皮肤镜检查等检查结果,通常不难诊断。诊断过程中还需与太田痣、颧部褐青色痣等面部色素性疾病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太田痣
是一种较常见的色素性疾病。皮损为淡青色、深蓝色或蓝黑色斑片,大多为单侧性分布,损害颜色随年龄增长而加深、扩大。患者的结膜、巩膜可呈青蓝色,多自幼发病。
2、颧部褐青色痣
皮损表现为蓝棕色斑片,直径1~5㎜,圆形或不规则形,境界清楚。数个至数十个,通常为10~20个。对称分布于颧部、鼻侧、眼眶、前额等处。以30~40岁女性多见。
治疗-治疗原则:
目前对色素斑仍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主要以使色斑变淡或恢复正常,面积减小或消失为目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去除病因、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防晒
避免日光照射,必要时外出使用防晒指数≥30的防晒剂,以减少由日光照射所引起的皮肤屏障受损及黑素细胞活性增加。
2、修复皮肤屏障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具有抗敏、保湿作用的医学护肤品,可增强皮肤耐受性,促进皮肤屏障修复。
3、治疗相关疾病
积极治疗可能诱发或者加重色素斑的相关疾病,如肝脏疾病等慢性疾病以及某些妇科疾病。
4、避免诱发因素,调整生活方式
(1)避免服用会引起激素水平变化或具有光敏性的药物。
(2)使用正规、合适的化妆品。
(3)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同时注意自我调节,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治疗-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
(1)氢醌及其糖苷衍生物:被认为是黄褐斑的一线治疗药物。常用2%~5%氢醌霜,一般浓度越高脱色效果越强,但皮肤刺激也越大。常见不良反应有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永久性皮肤白斑、外源性褐黄症和甲漂白、指甲褐色病变等。氢醌与维A酸及糖皮质激素局部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此外,氢醌的葡萄糖苷衍生物如熊果苷和脱氧熊果苷也可用于本病的治疗,局部使用刺激性比氢醌小。
(2)壬二酸:临床上常用15%~20%的乳膏。1%~5%患者可出现瘙痒、烧灼感、针刺感和麻木感,<1%患者有红斑、干燥、脱屑、刺激,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3)维A酸:0.025%~0.1%维A酸能够影响黑素代谢,有一定治疗效果。必要时还可与氢醌联用,增强其脱色效果。
(4)果酸:是治疗黄褐斑的一种有效辅助方法。但果酸化学剥脱术具有一定的皮肤刺激性,可导致炎症后色素沉着,尤其是肤色深的患者应慎重。
2、系统药物
(1)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口服用药为主,严重者可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维生素C能阻止多巴氧化,抑制黑素合成,维生素E具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两者联合应用疗效更强。
(2)氨甲环酸:不仅可抑制黑素合成,还具有抑制血管形成、减轻红斑的作用。可口服或静脉给药,口服是最方便有效的用药方式。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月经量减少等。服药前及治疗过程中最好监测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及血黏度等。既往患有血栓、心绞痛、中风病史或家族史者禁用。
(3)谷胱甘肽:可口服或静脉注射,常与维生素C联用。
治疗-相关药品:
氢醌、熊果苷、脱氧熊果苷、壬二酸、维A酸、果酸、维生素C、维生素E、氨甲环酸、谷胱甘肽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因本病的确切发病机理不清,目前的治疗不能保证所有患者取得满意疗效。但多数患者经过正规、合理的治疗后,可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色斑可以减轻。
预后-危害性:
1、色素斑常发生于皮肤暴露部位,影响外貌美观。
2、色素斑通常难以彻底消除,存在一定治疗困难。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的治疗,部分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色斑可减轻。
日常-总述:
日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乐观心态,适当使用遮阳工具或防晒霜等或对患者症状控制有一定帮助。
日常-生活管理:
1、合理休息,保证睡眠充足,并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注意皮肤清洁,不要滥用护肤品。
3、避免过度曝晒,避免日晒,患者外出时可使用遮阳伞或遮阳帽,防止加重色斑。
4、适当进行活动锻炼,维持正常、合理体重,有助于维持正常内分泌功能。
饮食调理:
清淡、易消化饮食,多吃富含营养物质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对维持正常内分泌水平、减轻色斑、促进皮肤恢复有一定作用。
饮食建议:
1、宜食用营养丰富,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肉、蛋、奶等。
2、适当摄入新鲜蔬菜水果。
饮食禁忌:
1、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2、减少炸、煎、烤等方式制作的食物的摄入。
3、避免食用腌制食物。
预防措施:
1、减少日晒,必要时使用防晒霜或遮阳伞等进行皮肤防护。
2、在医生指导下正确用药,避免乱用或滥用避孕药、激素类药物等。
3、不使用劣质化妆品。
4、积极治疗目前患有的慢性病或妇科疾病。
5、规律作息,适当锻炼,维持内分泌稳定。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