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伤风疾病别名: 普通感冒、冒风、冒寒疾病概述: 伤风是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临床以恶风或恶...
养生
疾病名称: 伤风
疾病别名: 普通感冒、冒风、冒寒
疾病概述:
伤风是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临床以恶风或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咽痛等为主要表现,属于感冒的一种类型,主要因感受六淫邪气所致,尤以风邪为主。而感冒是感受触冒六淫病邪、时行疫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其中,病情较轻者,多为感受顺应时令的邪气引起的,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较重者,多为感受不符合时令的邪气引起的,称为重伤风;而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胸部、肺脏
常见症状: 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风
主要病因: 外感六淫、卫气强弱
检查项目: 望闻问切、体温测定、血常规、C反应蛋白测定、X线
重要提醒: 伤风患者应及时就医诊治,以免病情迁延,发展为气虚感冒、阳虚感冒或阴虚感冒,而增加治疗难度。
流行病学-传染性:
如果伤风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则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伤风患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或密切接触等。
流行病学-发病率:
伤风是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具体发病率暂无确切的流行病学数据统计。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无特发人群。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较为多见。
病因-总述:
伤风多为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所引起,其中以风邪为主。六淫可单独导致伤风,但常常是互相兼夹引起疾病的。
病因-基本病因:
1、外感六淫
风为六淫之首,流动于四时之中,所以伤风常以风邪为先导。虽然冬季可夹寒、春季可夹热、夏季可夹暑湿、秋季可夹燥、梅雨季节可夹湿邪等,但由于伤风在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所以临床上以风寒证、风热证较为多见。
2、卫气强弱
六淫病邪侵袭人体能否引起伤风,还与卫气的强弱等因素有关。如果机体正气不足或卫气功能状态暂时低下,则感受外邪后,容易发病。
症状-总述:
伤风的病程一般为3~7天,主要可出现恶风或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咽痛、咽痒、周身酸楚不适等症状。如果风邪兼夹暑湿等其他病邪致病,还可见胸闷、脘痞、纳呆、便溏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风寒束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楚,甚则疼痛,鼻塞声重,打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白稀薄;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表证
发热重,微恶风,有汗,咽干甚至疼痛,鼻塞,流黄稠涕,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口渴喜饮;舌尖红,舌苔薄白干或薄黄,脉浮数。
3、暑湿伤表证
发热,微恶风,身热不扬,汗出不畅,肢体困重或酸痛,头昏重而胀痛,身重倦怠,鼻塞,流浊涕,心烦口渴,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或滑。
症状-并发症:
如果伤风治疗不及时,则可能损伤正气,甚至发展为咳嗽、心悸、水肿等情况。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恶风、发热;
2、伴鼻塞、打喷嚏、流清涕;
3、伴咽痒、咳嗽、痰白稀薄;
4、伴头痛,肢体酸楚或疼痛;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如果患者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风等症状,则应及时到中医科、呼吸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什么症状?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的症状,比如咽痛、口渴、肌肉酸痛等?
4、出现症状前有什么特殊的活动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进行过什么治疗吗?有没有服用什么药物?
6、最近睡眠、饮食、二便情况如何?
7、之前有呼吸系统疾病吗?
8、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9、平常有抽烟、喝酒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2、需要做哪些检查?
3、现在需要采取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使用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还有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风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四诊检查,之后可能会建议其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测定、X线检查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神态、鼻涕或痰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
2、闻诊
医生会通过辨别患者语声的高低、咳嗽的强弱等,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医生会通过问寒热、问疼痛、问汗、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以获取比较全面的病情资料。
4、切诊
主要包括脉诊和按诊,医生会通过按诊,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发热;通过切脉,进一步诊察疾病。
5、体温测定
医生会通过测量体温,确定患者的发热程度。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医生会通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有无感染、贫血等情况,以辅助诊断疾病。
2、C反应蛋白测定
C反应蛋白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急性时相反应指标,有助于判断机体内有无炎症。
检查-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明确肺部病变情况,比如有无炎症等。
诊断-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患者有感受外邪的病史,并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风等症状,再结合血常规、C反应蛋白测定、X线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医生还需与风温、鼻渊等疾病相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风温
风温者,通常发热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症状。而伤风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预后较好。
2、鼻渊
多流浊涕腥臭,眉额骨处胀痛、压痛明显,一般无恶寒发热,病程漫长,反复发作,不易痊愈。而伤风多流清涕,并无腥臭味,头痛范围不限于前额或眉骨处,寒热表证明显,急性发作,愈后症状消失。
治疗-治疗原则:
伤风的治疗应遵循“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原理,以解表达邪为原则,根据感受的邪气不同,选择相应的治法。比如,风寒束表者应辛温发汗解表;风热犯表者治应辛凉疏风解表;暑湿伤表者应清暑祛湿解表。
治疗-药物治疗:
1、风寒束表证
(1)方剂:荆防败毒散加减。
(2)常用中药:荆芥、防风、茯苓、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桔梗、薄荷、甘草等。
(3)中成药:风寒感冒颗粒、荆防颗粒、外感风寒颗粒等。
2、风热犯表证
(1)方剂:银翘散加减。
(2)常用中药: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穗、淡豆鼓、桔梗、牛蒡子、甘草、竹叶、芦根等。
(3)中成药: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片、羚羊感冒片、感冒清胶囊、桑菊感冒片等。
3、暑湿伤表证
(1)方剂:新加香薷饮加减。
(2)常用中药:香薷、金银花、连翘、厚朴、鲜扁豆花等。
(3)中成药:暑湿感冒冲剂、藿香祛暑软胶囊、藿香正气液等。
治疗-相关药品:
风寒感冒颗粒、荆防颗粒、外感风寒颗粒、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片、羚羊感冒片、感冒清胶囊、桑菊感冒片、暑湿感冒冲剂、藿香祛暑软胶囊、藿香正气液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医生可根据证型,使用毫针对患者的穴位进行刺激,比如合谷、风池、太阳、大椎等穴位。
2、拔罐治疗
医生可根据证型,选取大椎、身柱、肺俞等穴位,进行留罐或闪罐治疗。
3、刮痧治疗
医生可通过对体表的良性刺激,达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祛风散寒的作用,以缓解发热、鼻塞、咽喉疼痛、头痛等症状。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伤风的病情较轻,经积极治疗多可快速缓解症状,一般预后良好。但如果治疗不当,表邪入里化热,可能导致病情恶化或诱发其他疾病,从而出现寒战发热、高热不退、咳嗽胸痛、神志改变等表现,则预后相对较差。
预后-危害性:
1、伤风可引起发热、头痛、四肢酸楚或疼痛等不适症状。
2、若未及时治疗,病邪可能入里化热,导致其他疾病,比如咳嗽、心悸、水肿等。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治疗,症状通常可快速缓解,从而达到临床治愈。
预后-复发性:
如果伤风治疗不及时,或因年老体弱、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而容易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伤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用药护理、生活行为管理以及病情监测,以尽快缓解症状,促进机体康复。
日常-用药护理:
1、解表药的有效成分容易挥发,宜武火快煎,不宜久煎,过煮则可能降低药效。
2、服发汗药后,忌服酸醋之品,以免因其收涩之性,影响发散效果,从而造成中病即止。
3、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4、不要盲目使用抗菌药,以免导致肠道正常菌群紊乱,而加重病情。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环境舒适、整洁,注意空气流通,但应避免直接吹风。
2、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加强皮肤护理,汗出较多时,及时用毛巾擦干,保持衣服床单整洁干燥。
4、咳嗽或打喷嚏时,注意不要对着他人。
5、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物。
6、适当运动,以增强免疫力。
7、尽量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日常-病情监测:
1、观察恶寒、发热的轻重程度,体温过高者应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
2、观察有无鼻塞表现,并注意观察鼻涕的性质、颜色和量。
3、观察有无咳嗽表现,并注意观察咳痰的颜色、性质和量等。
4、注意观察服解表药后的反应,若汗出热解、脉静、胃口较好,则提示病情好转;若大汗淋漓、口渴、发热下降又升高、心烦、饮食减少等,则应警惕津液耗伤、传变入里的可能,并及时就医诊治。
饮食调理:
伤风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多吃一些富有营养、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以促进发汗和排尿,帮助疾病康复。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尽量选择一些容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比如菜汤、稀粥、蛋汤、蛋羹、牛奶等。
2、患者应保证水分的供给,可适当饮用鲜橙汁、西瓜汁等,以增进食欲。
3、患者应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比如番茄、苹果、葡萄、草莓、橘子、西瓜等。
饮食禁忌:
1、忌油腻性的食物,比如油炸食品、肥肉、奶油、蟹黄、乳制品等,以免影响脾胃运化。
2、忌烟酒。
预防措施:
伤风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以下几种措施有助于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规律作息,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2、加强体育锻炼,可以适当进行太极拳、八段锦、快走等运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3、注意防寒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
4、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通风。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