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伤食泄泻疾病概述: 伤食泄泻,是指内伤饮食导致的泄泻。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稀溏,夹有不消化...
养生
疾病名称: 伤食泄泻
疾病概述:
伤食泄泻,是指内伤饮食导致的泄泻。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稀溏,夹有不消化食物,气味臭秽,泻后痛减,或者大便次数增多。本病是泄泻的一种常见类型,经正确治疗多能治愈,部分患者不经治疗,仅通过饮食调养,也能自己痊愈。但如果病情较重,泄泻不止,容易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中医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胃、肠
常见症状: 大便稀溏,夹有不消化食物,气味臭秽,泻后痛减,或者大便次数增多
主要病因: 内伤饮食
检查项目: 血常规、粪便检查、小肠吸收功能检查、X线检查、腹部超声、CT检查、内镜检查
重要提醒: 如果大便稀溏,夹有不消化食物,气味臭秽,泻后痛减,应及时就诊咨询,避免病情迁延日久,损伤脾胃,容易转变为慢性泄泻。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无特定好发人群。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多见。
病因-总述:
本病病因与内伤饮食有关。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肠道分清泌浊、传化功能失常。病位在肠,病变主脏腑在脾胃。
病因-基本病因:
1、饮食不节
(1)饮食不节制,暴饮暴食,饮食停滞胃肠,肠道分清泌浊、传化功能失常,而出现泄泻。
(2)平时偏食过甜过咸的食物,肥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湿热蕴结肠胃出现泄泻。
(3)平时吃过多生冷或寒性水果蔬菜,损伤脾胃,脾胃运化食物作用受损,进而影响肠道分清泌浊,而出现泄泻。
2、饮食不洁
不慎进食不洁净食物,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调,食滞、寒湿、湿热蕴结肠胃,影响肠道分清泌浊、传化功能失调,而形成泄泻。
症状-总述:
本病以粪质溏稀,或粪如水样,或大便次数增多为主要症状。常发病急,病程短,腹痛拒按,多属实证。
症状-典型症状:
1、主要症状
大便稀溏,夹有不消化食物,气味臭秽,泻后痛减,或者大便次数增多。
2、伴随症状
或者伴有腹胀、腹痛、嗳气、肠鸣、饮食不佳等。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急诊指征:
1、出现泄泻不止、精神疲倦、头晕乏力、皮肤弹性差、有脱水状态。
2、或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大汗淋漓等症状。
以上需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大便溏稀或如水样,夹有不消化食物,气味臭秽,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
2、伴有腹胀、腹痛、肠鸣、食欲不振等症状。
以上需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
2、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消化内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腹部触诊,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稀,夹有不消化食物,气味臭秽?这种情况多久了?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3、最近饮食情况如何?有没有暴饮暴食,偏食生冷、肥腻、辛辣食物的饮食习惯?
4、最近有做过什么检查吗?
5、之前有过胃肠道疾病吗?进行过什么治疗吗?
6、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7、作息情况怎么样?有没有经常熬夜?睡眠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稀?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如果药物治疗,怎么用药?注意事项是什么?
6、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血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小肠吸收功能检查、X线检查、腹部超声、CT检查、内镜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舌质和舌苔变化,粪便的量、质及颜色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二便,问寒热、问饮食、问睡眠、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腹部脏器有无疼痛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包括血常规检查、血电解质和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2、粪便检查
常用检查有大便隐血试验,涂片査白细胞、红细胞、脂肪滴、寄生虫及虫卵,大便细菌培养等。一些腹泻经粪便检査就能做出初步诊断。
3、小肠吸收功能实验
包括粪脂测定、右旋木糖吸收试验、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和胆盐吸收试验等有助于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
检查-其他检查:
内镜检查:消化道内镜检查,对于慢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以及消化道的肿瘤等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胶囊内镜可提高小肠病变检出率。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立位腹平片、全消化道造影等有助于观察胃肠道黏膜的形态、胃肠动力等,以排除外消化道憩室、肿瘤以及麻痹性肠梗阻等疾病。
2、腹部超声、CT检查
可了解有无肝胆胰疾病,排除外消化道肿瘤等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大便稀溏,夹有不消化食物,气味臭秽,泻后痛减,或者大便次数增多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以大便次数增多为主症的痢疾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大便稀溏或如水样,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
2、常伴有腹胀、腹痛、肠鸣、饮食不佳。多由寒性饮食等因素诱发。
诊断-鉴别诊断:
痢疾和泄泻:二者均有大便次数增多。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赤白黏液为主症。泄泻腹痛可有可无,多与肠鸣腹胀同时出现,排便后腹痛可减轻;痢疾腹痛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大便后疼痛不减轻。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因食积引起,故需要通因通用,因势利导,以推荡积滞,使邪去正安。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如果食积较重,脘腹胀满的患者,可因势利导,根据通因通用的原则,用枳实导滞丸。
2、如果食积化热的患者,可加用黄连。
3、如果兼有脾虚的患者,可加用白术、扁豆等。
治疗-药物治疗:
1、方药:保和丸。
2、常用中药: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3、中成药:保和丸、枳实导滞丸。
治疗-相关药品:
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针灸对消化系统有双性良性调节作用,影响肠液分泌,改善肠道血液循环,促进食物消化。主穴选择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食滞胃肠配伍中脘、建里,针灸并用,每日2次。
治疗-治疗周期:
伤食泄泻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伤食泄泻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正确治疗多能治愈,部分患者不经治疗,仅通过饮食调养,也能自己痊愈。但如果病情较重,泄泻不止,容易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预后-危害性:
1、如果泄泻不止,容易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竭。
2、如果治彻底治疗,迁延日久,损伤脾胃,容易转变为慢性泄泻。
预后-治愈性:
一般诊断明确,正确辨证用药都能治愈,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饮食调护不当,都会引起泄泻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休息、进行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避免忧郁、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保持肝气条达,心情舒畅。
2、培养豁达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自身疾病,避免急躁。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以饭后温热服用为宜,注意服药后效果和不良反应。
2、食积胃肠导致的泻下不爽,可遵医嘱给与大黄粉吞服,以消食化滞。
3、在用药过程中出现大便色黑者,应查找原因,警惕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周围环境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
2、急性期应注意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可适当按摩腹部,避免压迫和其他增高腹压刺激。
3、频繁排便会使肛周皮肤受损,引起瘙痒、疼痛,便后注意轻擦肛门,用温水清洗。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泄泻的次数,排泄物的色、质、量、气味、有无腹痛等。
2、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舌象、神志、尿量等,预防暴泻后发生脱水。
3、如果出现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燥,或呼吸深长,烦躁不安,汗出肢冷,少尿或无尿等,立即报告医生。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血常规、粪便检查、X线检查、腹部超声、CT检查、内镜检查等,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本病应饮食有节,以清淡卫生、易消化、有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忌食肥肉、乳制品、辛辣、生冷、刺激、油炸、多纤维食物,并戒除烟酒。
饮食建议:
1、清淡、卫生、规律、定量的饮食。
2、急性期应给予流质饮食,如稀粥、面条、藕粉等。
3、家属应为患者准备易消化、有营养的饮食,促进机体恢复。
饮食禁忌:
1、食滞胃肠患者应适当控制或限制饮食,泄泻严重的患者应暂禁食。
2、忌食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3、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4、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食物。
5、少食易产气、多纤维食物,如红薯、土豆等。
6、避免暴饮暴食,戒除烟酒。
预防措施:
伤食泄泻的平时预防尤为重要,主要通过饮食习惯、生活起居,增强体质等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1、注意饮食调护与卫生,切勿暴饮暴食,少吃生冷坚硬、油腻、不消化食物,可选薏苡仁、白扁豆等健脾食物。
2、生活起居有规律,不要劳倦过度,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被。
3、进行适当运动锻炼,如慢跑、游泳、散步等中等强度运动。
4、加强自身保健,经常按揉足三里,也可指压足底,增加脾胃消化功能,年老体弱者可练保健操。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