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肾衰疾病英文名称: kidney failure疾病概述: 肾衰(kidney fail...
养生
疾病名称: 肾衰
疾病英文名称: kidney failure
疾病概述:
肾衰(kidney failure),是指多种原因导致肾气衰竭,出现以乏力、水肿,恶心呕吐,气短便秘、皮肤瘙痒,眩晕、心悸失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本病的发生与先天不足、劳倦过度、药物损伤、年老体虚、感受外邪等有关。急性肾衰病程较短,或慢性肾衰症状不重、经积极恰当治疗,合理调养,预后一般尚可。如果出现肝风内动,邪陷心包,病势险恶,应及时抢救治疗。常见于西医学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肾内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肾脏
常见症状: 乏力、水肿、恶心呕吐、气短便秘、皮肤瘙痒、眩晕、心悸失眠
主要病因: 先天不足、劳倦过度、药物损伤、年老体虚、感受外邪
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液检查、肾功能、电解质检查、B超、X线检查、逆行或下行肾盂造影、肾活检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乏力、水肿、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出现肝风内动,邪陷心包等危侯。
临床分类:
1、湿浊内蕴证
主要表现为小便短少黄热,晨起恶心呕吐,腰酸膝软,面色晦暗,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头痛,失眠烦躁,舌红苔薄黄腻,脉细数或濡数。
2、寒湿阻滞证
主要表现为腰部冷痛,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腹胀,饮食不佳,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腻,脉沉缓。
3、脾肾阳虚证
主要表现为面目肢体浮肿,心悸气促,大便溏稀,小便量少,四肢厥冷。精神疲惫,面色晦滞,舌胖苔白滑,脉沉迟。
4、肝风内动证
主要表现为小便短少,甚或无尿,呕恶频繁,头晕烘热,四肢抽搐,头痛目眩,或有牙龈出血,或鼻出血,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5、邪陷心包证
主要表现为小便短少甚至无尿,恶心呕吐,心悸,胸闷,精神恍惚或神志不清,胡言乱语,面色口唇晦暗,四肢不温,痰湿壅盛,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欲绝。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我国近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人慢性肾衰竭的患病率为10.8%,慢性肾衰竭的年发病率为2‰~3‰,每年每百万人口中约有300人死于肾衰竭。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有原发性肾系疾病,或创伤、中毒的人群。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先天不足、劳倦过度、药物损伤、年老体虚、感受外邪等有关。基本病机为肾气衰竭,湿浊内蕴,病位在肾,与肝、脾,肺,心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先天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导致脾肾气虚,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肾气亏虚,失于蒸腾气化,或失于固摄,小便量少或小便频频,发为本病。
2、劳倦过度
劳神过度可损伤心脾,而生育不节、房劳过度可导致肾精、肾气亏虚。脾肾虚衰,不能调节水液代谢,湿浊内停,发为本病。
3、药物损伤
素体阳虚,或久病脾肾俱受损,或过用苦寒,导致脾肾阳虚,运化水湿失常,气化功能失调,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藏不藏,当泄不泄,发为本病。
4、年老体虚
年龄较高的患者,脏腑经络机能减退,体质虚弱,肝肾亏虚,如果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可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等,发为本病。
5、感受外邪
感受外邪,特别是风寒、风热之邪是该病的主要诱发及加重因素。感受外邪,肺卫失宣,肺失通调,水道不利,水湿、湿浊壅盛,更易败伤脾肾之气,使正愈虚,邪愈实。
症状-总述:
本病以乏力、水肿,恶心呕吐,气短便秘、皮肤瘙痒,眩晕、心悸失眠为主要表现。临床分急性与慢性。急性患者往往短时间内发病,多经历少尿、多尿、恢复三期过程,一般症见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慢性患者多有慢性肾病,而无明显三期表现,但以多系统受损表现为主。
症状-典型症状:
1、急性肾衰
急骤性地发生少尿,个别严重病例可无尿,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消化系统症状;因容量负荷过多导致的急性肺水肿,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因少尿和未控制饮水,以致体液过多,出现高血压及心力衰竭表现,也可因毒素蓄积、电解质紊乱、贫血及酸中毒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肌病变。也可出现意识障碍、躁动、谵妄、抽搐、昏迷等尿毒症脑病症状。
2、慢性肾衰
早期往往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基础疾病的症状。只有当病情发展到残余肾单位不能适应机体的最低要求时,才会逐渐出现肾衰的症状。症状无特异性,可出现腰部酸痛、倦怠、乏力、夜尿增多等,晚期可有少尿或无尿。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1、如果出现少尿,恶心呕吐,倦怠乏力、头晕耳鸣。
2、或出现浮肿,头痛,四肢抽搐,心悸气短,皮肤瘙痒,视物不清,饮食减少,胃脘胀痛。
3、甚至出现嗜睡、昏迷等复杂表现。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肾内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简单查体,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一般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乏力、水肿,恶心呕吐等症状?多久了?
2、一般持续多久?是劳累后发生的吗?
3、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气短便秘、皮肤瘙痒,眩晕、心悸失眠等?
4、之前有其他疾病,如肾着、肾痹等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药物吗?
7、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8、平时有偏食、厌食等饮食不节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乏力、水肿,恶心呕吐等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需要手术治疗吗?
6、如果药物治疗,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血常规、尿液检查、肾功能、电解质检查、B超、X线检查、逆行或下行肾盂造影、肾活检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望小便情况、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以及呕吐时声响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汗出,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腹部脏器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慢性肾衰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2、尿液检查
包括尿常规、尿蛋白定量、尿细胞形态学,以及尿酶、尿渗透压等,对急性肾衰病因有一定意义。
3、肾功能检查
包括肌酐、尿素氮浓度及其每日上升幅度,可反映肾功能损害程度,以及有无高分解代谢存在。
4、电解质检查
早期患者可呈低钙高磷,在合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可呈高钙高磷,慢性肾功能不全应注意血钾水平的变化及酸中毒状态的纠正。
5、其他
病因诊断时还可以检查血糖、血尿酸、免疫指标等项目。
检查-病理检查:
肾活检
对肾性急性肾衰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大意义,而肾前性和肾后性急性肾衰竭患者一般不需进行肾活检。一般来说,慢性肾衰不是肾活检的适应证。
检查-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
可用于了解肾脏大小、形体,血管分布及是否有结石和积水等,还可用于鉴别急慢性肾衰。
2、X线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观察肾影大小、不透光阴影、肾皮质坏死钙化点等。
3、逆行或下行肾盂造影
为损伤性检查,临床高度怀疑尿路梗阻,B超检查又不能确诊时,可考虑做逆行肾盂造影,以提供尿路梗阻的诊断依据。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乏力、水肿,恶心呕吐,气短便秘、皮肤瘙痒,眩晕、心悸失眠等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癃闭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多有原发性肾系疾病,或创伤、中毒等病史。
2、临床表现
少尿,恶心呕吐,倦怠乏力、头晕耳鸣较为突出,或出现浮肿,头痛,四肢抽搐,心悸气短,皮肤瘙痒,视物不清,饮食减少,胃脘胀痛,甚至嗜睡、昏迷等复杂表现。体检常见多系统受损表现,面色苍白,口唇晦暗,烦躁不安,视力下降,口中有尿味,胃脘压痛,肾区叩痛,或见胸水,腹水,全身浮肿等。
3、辅助检查
血常规、尿液检查、肾功能、电解质检查、B超、X线检查、逆行或下行肾盂造影、肾活检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癃闭与肾衰
癃闭以尿闭,排尿困难,下腹胀痛为主,多无恶心呕吐,B超示膀胱充盈。但长期不解可发展为肾衰。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攻补兼施。标木兼顾为基本原则。脾肾阴阳虚衰,当健脾补肾;湿浊邪毒,应尽快祛除湿浊,可采用芳香化浊,辛开苦泄,淡渗利湿,通腑泻浊等。
治疗-药物治疗:
1、湿浊内蕴证
(1)方药:温脾汤合吴茱萸汤加减。
(2)常用中药:大黄、人参、甘草、干姜、附子、吴茱萸、生姜。
2、寒湿阻滞证
(1)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2)常用中药:桂枝、茯苓、白术、白扁豆、山药、砂仁、干姜、薏苡仁、泽泻、小茴香。
3、脾肾阳虚证
(1)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2)常用中药:附子、干姜、山茱萸、杜仲、菟丝子、怀牛膝、白术、茯苓。
4、肝风内动证
(1)方药:杞菊地黄丸合羚羊钩藤汤加减。
(2)常用中药:熟地黄、菊花、茯苓、山药、泽泻、枸杞子、山茱萸、牡丹皮、羚羊角、钩藤、桑叶、贝母、竹茹、生地黄、白芍、茯神、甘草。
5、邪陷心包证
(1)方药:参附汤合苏合香丸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附子、苏合香、丁香、安息香、乳香、木香、檀香、八角茴香、香附、白术、制南星、半夏、枳实。
治疗-相关药品:
肾炎康复片、百令胶囊、金水宝胶囊、海昆肾喜胶囊、康肾颗粒、肾衰宁颗粒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穴位贴敷
将益母草、川芎、红花、透骨草、白芷、丹参等用水浸湿,置于布袋中,用蒸锅蒸20~30分钟,然后将药袋取出直接热敷于双肾俞及关元穴,外加热水袋保温,1日1~2次,3个月为1个疗程,可达和营活血、温阳利水之功。
2、中药洗浴
药浴是治疗CRF的辅助方法,由麻黄、桂枝、细辛、羌活、独活、苍术、白术、红花,布袋包好后置于汽疗仪内,1次蒸洗30~45分钟、达到出汗目的、以不疲劳为最佳时间,每周3次,可进一步排泄毒素,纠正高血压及氨质血症。
治疗-治疗周期:
肾衰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肾衰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急性肾衰病程较短,或慢性肾衰症状不重、经积极恰当治疗,合理调养,预后一般尚可。如果出现肝风内动,邪陷心包,病势险恶,应及时抢救治疗。
预后-危害性:
1、急性肾衰如合并多脏器衰竭时,死亡率高达30%~80%,有些患者虽然肾功能恢复,但遗留肾小管酸化功能及浓缩功能减退。
2、慢性肾衰通常是进行性肾功能损害,随着肾功能逐渐减退,最终演变为尿毒症。
预后-治愈性:
急性肾衰,如能早期诊断和治疗,肾功能大多恢复良好,慢性肾衰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诱因,保护残余肾单位,有助于延缓肾功能恶化。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肾衰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生活起居调摄不当,可能引起本病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注意卧床休息, 保持大便通畅等,以利于疾病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加强情志护理,消除悲观、绝望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
2、遵医嘱按时服药,注意用药后反应和不良反应。
3、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治疗时,应合理利用无肾毒或低毒性药物。
4、呕吐不止的患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多次服用。
日常-生活管理:
1、加强皮肤护理,避免搔抓。
2、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衣着宽大柔软,预防压疮发生。
3、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轻症患者可适当活动。
4、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氮质潴留,每日大便2~3次为宜,以利于毒性物质排出。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患者神情、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
2、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便血、贫血、尿量及夜尿情况。
3、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腰酸膝软、脘腹胀满等全身异常情况。
4、注意饮食情况,观察口中是否有气味、舌苔变化及皮肤、水肿情况。
5、注意观察患者水肿程度,全身皮肤是否完整,监测体重,腹围等。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常规、尿液检查、肾功能、电解质检查、B超、X线检查、逆行或下行肾盂造影、肾活检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富含优质蛋白,忌食肥腻、过甜过咸食物。蛋白质摄入一般选用富含人体必需蛋白如鸡蛋、牛奶等。
饮食建议:
1、脾肾气虚型饮食宜选食黄芪梗米粥,以益补肾气。
2、脾肾阳虚型可选食百合、黑木耳等。
3、肝肾阴虚者饮食以补益肝肾,易消化为原则,如牛奶、山药粥等。
4、湿浊证饮食宜健脾化浊之品如白扁豆、薏苡仁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以免聚湿生痰。
预防措施:
预防调护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和祛除诱发因素是本病根本。
1、提高对肾病认识,正常人群也要每年一次常规体检,重视对肾病筛查,早发现早诊断。
2、注意适当休息,避免劳累,防止感冒。
3、饮食宜优质低蛋白、低磷,忌食生冷、辛辣、肥腻等食品、切忌暴饮暴食,戒烟忌酒。
4、适当活动,以通畅血脉,促进阳气的运行,增强体质提高抗御外邪能力。
5、遵医漏按时按量用药,不随意用药或停药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