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声音敏感疾病别名: 听觉过敏疾病概述: 声音敏感在医学上称为听觉过敏,其是指对正常环境声...
养生
疾病名称: 声音敏感
疾病别名: 听觉过敏
疾病概述:
声音敏感在医学上称为听觉过敏,其是指对正常环境声音出现的异常耐受或对常人未感任何危害或者不适的声音做出持续夸张或者不恰当的反应。患者为对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开门声、咳嗽声、吞咽声等)变得异常敏感,对声音响度的容忍度下降,容易产生烦躁、惊恐、焦虑等情绪。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改善,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精神心理科
常见症状: 对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开门声、咳嗽声、吞咽声等)产生烦躁、惊恐等情绪
主要病因: 包括外周听觉系统疾病、中枢听觉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内分泌指标测试、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听功能检查、心理学评估
重要提醒: 声音敏感会影响患者的睡眠、学习和工作,持续存在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建议积极治疗。
临床分类:
听觉过敏分成四种不同的类型,包括响度型听觉过敏、烦恼型听觉过敏、恐惧型听觉过敏、疼痛型听觉过敏。
1、响度型听觉过敏
对声音容忍度降低,对正常人来讲是中等强度的声音也觉得非常大声。
2、烦恼型听觉过敏
对声音有负面情绪反应,如紧张、焦虑,这种反应可持续存在。
3、恐惧型听觉过敏
对声音的厌恶反应,就某一种特定的声音或一类声音产生回避行为,或者回避声音来源的地方。
4、疼痛型听觉过敏
与正常人声音痛觉阈值(通常约为120dB SPL)相比,某些患有听觉过敏的人痛觉阈值要低得多,表现为耳部或头部的严重刺痛,但机制尚不清楚。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听觉过敏是一种主观症状,对一般人群患病率进行统计时易受到询问症状用词的影响。在一项针对英国7096名11岁儿童的研究中,有3.7%的人对“您对特定的声音感到过分敏感或困扰吗?”的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有关儿童和青少年的患病率综述性研究报告了患病率为3.2%~17.1%。最近一项有关丹麦儿童的研究报告了14.6%儿童有听觉过敏。在关于成年人的研究中,Andersson等发现,用“您认为自己对日常声音敏感 吗?”作为提问,1174名成年人中8.6%有听觉过敏。另一项针对瑞典的成年人研究发现9.2%的人有听觉过敏,其中1.9%被医生诊断为听觉过敏。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目前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该疾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病因-总述:
导致听觉过敏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外周听觉系统疾病、中枢听觉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部分患者原因不明。
病因-基本病因:
1、外周听觉系统疾病
突发性面神经麻痹、外淋巴瘘、梅尼埃病、内耳迷路破坏、咽鼓管异常开放等,均可引起听觉过敏。
2、中枢听觉系统疾病
如偏头痛、抑郁症、颅脑外伤、威廉姆斯综合征、学习障碍、脊髓疾病、中脑动脉瘤、脑血栓、多发性硬化等。
3、内分泌系统疾病
包括促肾上腺激素增多症等。
4、感染性疾病
包括莱姆(Lyme)病等。
5、其他
部分听觉过敏的患者找不到明确的病因。
症状-总述:
听觉过敏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对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变得异常敏感,对声音响度的容忍度下降,出现感觉不适、畏声、紧张、烦躁、恐惧、焦虑等。引起不适的声音种类较广,比如开门声、咳嗽声、进食吞咽声、正常交谈声、撕纸声等。除了对声音特别关注外,患者的社会行为也会有所改变,比如有意识的避免暴露在有声环境中,时常戴着耳塞,甚至逃避一切声音,闭门不出。
症状-并发症:
听觉过敏可能会导致睡眠障碍、心理问题等并发症。
1、睡眠障碍
听觉过敏可能会导致睡眠障碍,因为微小的声音,比如空调声、风扇声或者人们的呼吸声,都可能使得患者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长期的睡眠障碍可能会影响个体的精力、集中力、情绪状态,甚至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
2、心理问题
持续的听觉过敏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等。
就医-门诊指征:
1、对声音变得异常敏感,很小的声音都会觉得很吵;
2、在听到某些声音后出现紧张、焦虑、烦躁、恐惧等异常情绪;
3、伴耳痛、耳鸣、耳闷胀感;
4、伴头痛、头晕;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于耳鼻喉科、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症状?您的症状出现多久了?近期有加重吗?
2、您的生活环境如何?有噪音吗?
3、您最近压力大吗?情绪怎么样?
4、您有其他疾病吗?
5、您之前有过类似的情况吗?当时有去医院诊治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得了什么病?什么原因引起的?
2、我需要治疗吗?采用什么治疗方法?
3、我这个病能治好吗?以后会复发吗?
4、日常生活中我需要注意什么?
5、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如果对声音变得异常敏感,在听到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后出现感觉不适、畏声、紧张、烦躁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就诊后,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病情;之后,可能建议做血常规、血生化、内分泌指标测试等实验室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听功能检查以及心理学评估等,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观察皮肤及口腔黏膜的色泽,毛发分布、耳廓情况;进行全面的耳科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判断是否存在耳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内分泌指标(皮质醇、总甲状腺素等)测试等用来排除感染和内分泌性疾病伴有的听觉过敏。
检查-其他检查:
1、听功能检查
包括纯音测听、言语识别阈、响度不适阈(LDL)、动态范围(DR)、同侧和对侧声反射阈 (ART)、听性脑干反应、耳声发射等,目的是了解患者听力相关的各项指标是否正常。
2、心理学评估
包括听觉过敏调查表(HQ)、噪音超敏自我评估问卷(GUF)、听觉过敏多项活动量表(MASH)、听觉过敏症状表(IHS)和身心精神症状调查问卷,有助于辅助诊断、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了解有无精神心理方面的异常。
检查-影像学检查:
必要时,医生可能建议做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用于排除一些颅脑外伤等疾病引起的听觉过敏。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典型症状以及相关检查,多可作出诊断。其中病史询问尤其重要,医生通常会询问有无噪声暴露史,何种噪声及暴露时间, 有无耳鸣,听觉过敏是单侧还是双侧,严重程度,有无耳科疾病及手术史,有无颅脑外伤、头痛史,有无内分泌相关疾病史等。
治疗-治疗原则:
听觉过敏的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寻找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患者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声音治疗来改善症状。
治疗-药物治疗:
目前没有针对听觉过敏的特效药物,当患者焦虑症状明显时,可遵医嘱应用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抗焦虑药物。此外,部分患者可针对原发病用药,具体详见“对因治疗”部分。
治疗-相关药品:
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碘甘油、地西泮、桂利嗪、氟桂利嗪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听觉过敏一般无需手术治疗,但部分患者由于原发疾病,可能需要采用手术治疗,具体详见“对因治疗”部分。
治疗-其他治疗:
声音治疗:声音治疗的中心思想是“脱敏” , 运用低音量声音发生器从低水平逐渐提高声音强度,,但不能超过响度不适阈(LDL)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患者会逐渐适应相对高强度的声音,最终能适应日常环境的声音。
虽然佩戴式声音发生器是“脱敏”治疗最佳辅助工具,它能在耳边产生持续的声音,可逐步准确地提高声音能量,但不是听觉过敏治疗必需的工具。患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得背景声音,比如音乐CD、收音机、录音机、MP3、桌上音箱等。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听觉过敏患者常常过度护耳,比如使用耳塞、耳罩或其他设备,避免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干扰,以降低传入听觉系统的声音强度,使自己处于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殊不知这样反而增加了中枢增益,可能会加剧听觉过敏的症状。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听觉过敏的预后因人而异,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个体的应对策略、接受的治疗方法,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疾病或心理健康问题等。一般来讲,通过有效的治疗和管理策略,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增强其对声音的耐受性,并提高生活质量。
预后-危害性:
1、长期的声音敏感可能会引发精神健康问题,比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2、对声音的过度敏感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学习和工作。例如,在学校或办公室环境中,一些声音可能会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影响其学习或工作效率。
3、微小的声音可能会使睡眠中的患者惊醒或者使其入睡困难,导致睡眠障碍。长期的睡眠障碍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精力、情绪和整体健康状况。
预后-治愈性:
通过积极治疗,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日常-总述: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控制病情、促进恢复,患者要以平常心对待所患疾病,树立自信心,同时调整生活状态,学会转移注意力。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自身的疾病,不必将其视为无法克服的挑战,也无需承担过重的心理压力。
2、调整日常生活状态,积极参与各类文化和娱乐活动,培养和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使生活更加多彩多姿。
3、当面对令人不安或焦虑的声音时,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比如进行深呼吸或冥想来放松,或者转移焦点,做自己喜爱的事情。这不仅可以帮助缓解暂时的不良情绪,也有助于培养更强的应对能力和自我调控技巧。
4、对于听觉过敏的患者而言,不要过度护耳,避免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干扰,这样反而会增加中枢增益,适得其反。建议尽量接触声音,比如白噪声(雨声、广播接受不到信号时的噪声等)、宽带噪声、粉红色噪声(瀑布声、波浪声等)、音乐声等,其中粉红色噪声(200~6000Hz)更可取。
饮食调理:
对于听觉过敏的患者来说,虽然饮食与听觉过敏没有明显的联系,但是一些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改善总体健康状况,对听觉过敏的管理有积极的影响。
饮食建议:
1、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饮食中需包含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健康的脂肪以及丰富的维生素。患者可适当摄入蛋、奶、瘦肉、全谷物、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2、饮食宜清淡。
3、保证饮食规律,避免过饥或过饱。
饮食禁忌:
1、避免饮用咖啡和酒,因为咖啡和酒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物,会使人更加警觉和兴奋,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症状。
2、避免摄入高盐、高糖和高脂肪类食物,因为长期食用这些食物不利于身体健康。
3、避免食用过度加工的食物。
预防措施:
避免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保持轻松的生活态度、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有助于预防听觉过敏。
1、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可能会诱发听觉过敏。因此,日常应避免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尤其是高分贝的环境噪声。如果无法避免噪声,可以佩戴耳塞。
2、压力大、紧张、劳累容易诱发听觉过敏。因此,维持轻松的生活态度至关重要。日常可以通过瑜伽、规律的运动或与朋友交流的方式,来排解压力和紧张,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3、如果罹患梅尼埃病、咽鼓管异常开放、抑郁症等疾病,容易出现听觉过敏的症状。因此,一旦诊断有相关疾病,要积极进行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