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疾病概述: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属于消化性溃疡,是指十二指肠黏膜发生的炎性反...
养生
疾病名称: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疾病概述: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属于消化性溃疡,是指十二指肠黏膜发生的炎性反应与坏死性病变,通常与细菌感染、胃黏膜受损、胃液的胃酸和消化作用有关,病变可穿透黏膜肌层或达更深层次。十二指肠球部位于幽门右侧的弯曲处,是十二指肠溃疡最好发的部位。典型症状为进餐相关的节律性上腹痛,多表现为饥饿痛或夜间痛、进餐缓解,抑酸或抗酸剂可缓解腹痛。一般预后良好,但若合并消化道大出血及穿孔时,如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部分患者存在明显的家族史,具有遗传易感性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胃肠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肠
常见症状: 节律性上腹痛或不适
主要病因: 主要因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遗传等因素导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粪便潜血试验、血常规、胃镜检查、X线钡剂造影、CT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容易复发,须遵医嘱定期复诊。
临床分类:
根据胃镜的表现,本病病情从重到轻可分为急性期、愈合期和瘢痕期,3个期从重到轻各分为2个亚期,分别为A1、A2、H1、H2、S1,S2。
1、急性期
(1)A1期:溃疡表面坏死,覆盖较厚的白苔或黄白苔,周边明显充血、水肿。
(2)A2期:溃疡表面坏死,覆盖的苔变薄,周边有较明显的充血、水肿。
2、愈合期
(1)H1期:溃疡表面无坏死,白苔消失或变得很薄,仍有糜烂,溃疡周围的充血、水肿减轻或基本消失,并可见再生的上皮。
(2)H2期:糜烂消失,溃疡周边轻度充血或充血、水肿消失,可见明显的再生上皮及轻度的黏膜集中象。
3、瘢痕期
(1)S1期:红色瘢痕期,此时溃疡已经愈合,形成红色瘫痕,周边无充血、水肿,可见再生上皮及黏膜集中象。
(2)S2期:白色瘢痕期,此时溃疡部位形成白色瘢痕,黏膜集中象明显。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包括青壮年,好发于男性。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其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换季期间多发。
病因-总述: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主要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袭作用与黏膜屏障的防御能力间失去平衡。此外,该病还与遗传、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胃酸分泌过多
胃酸具有腐蚀性,可腐蚀胃、十二指肠黏膜。但正常情况下,胃和十二指肠的内壁有一层能起保护作用的黏液屏障。当某些原因导致胃酸增多或是保护性黏液减少,黏膜屏障的防御能力与胃酸、胃蛋白酶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侵袭作用间失去平衡,导致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受损,就会形成溃疡。
2、幽门螺杆菌(HP)
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Hp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
3、药物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氯吡格雷、双磷酸盐、西罗莫司等药物的病人易于发生十二指肠溃疡。其中NSAIDs是最常用药物,常见的有布洛芬、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
4、遗传
部分病人有明显的家族史,存在遗传易感性。
症状-总述: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典型症状为进餐相关的节律性上腹痛,多表现为饥饿痛或夜间痛、进餐缓解,腹痛可被抑酸或抗酸剂缓解。
症状-典型症状:
1、上腹痛
(1)疼痛性质:性质可有钝痛、灼痛、胀痛、剧痛、饥饿样不适。
(2)疼痛部位:多发生在上腹部,即胸骨以下部位疼痛。
(3)周期性:腹痛全年均可发生,有自然发作和缓解的周期性,以数周或数月为周期,缓解期也长短不一。季节性发作,多在秋冬和冬春之交发病。
(4)饥饿痛:疼痛常出现在餐前或感到饥饿时,也可能因进食或者服用抗酸药而被缓解。
(5)夜间痛:腹痛常出现在夜间11时到凌晨2时之间,即胃酸分泌增多并空腹时,进食后缓解。
(6)慢性病程:可反复发作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
2、其他
部分患者仅表现上腹胀、上腹部不适、厌食、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还有部分无症状性溃疡。
症状-并发症:
1、出血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多见,轻者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黑便,重者出现大出血、表现为呕血或暗红色血便。
2、穿孔
当溃疡穿透十二指肠壁时,发生穿孔。发生穿孔的多数是老年病人,穿孔前可以没有症状。穿孔可引起腹腔弥漫性腹膜、胆瘘等后果,临床上可见突发剧烈腹痛、休克等急症。
3、幽门梗阻
多由十二指肠溃疡反复发作所致,临床症状有上腹胀痛,餐后加重,呕吐后腹痛可稍缓解,呕吐物可为宿食。严重呕吐可致失水,低氯、低钾性碱中毒。患者可有体重下降、营养不良。
就医-急诊指征:
1、突然出现严重、持续性腹痛。
2、剧烈呕吐,呕吐物中有血液或咖啡渣样物。
3、排柏油样黑色粪便,或者暗红色或褐红色血便。
4、极度虚弱、乏力、头晕、面色苍白。
以上应尽快就医,必要时于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有上腹痛,饥饿时疼痛,进食后缓解。
2、伴腹胀、恶心、呕吐、反胃、消化不良等。
3、伴不明原因体重下降、食欲减退、贫血等。
以上须尽早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十二指肠溃疡的首诊科室是消化内科。
2、急性发病者可于急诊科就医。
3、需要手术治疗者可于胃肠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最好着宽松衣物,方便检查。
3、若考虑进行胃镜检查,注意检查前禁食6~8小时。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症状?多久了?
2、腹痛严重程度如何?疼痛有规律吗?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3、平时大便正常吗?有黑便吗?出现过呕吐血性物质吗?
4、过去有胃肠疾病吗?怎么治的?
5、最近有体重下降吗?
6、平时是否吸烟?是否喜欢大量饮酒?
7、平时工作压力大吗?作息是否规律?
8、平时是否有规律的体育运动?
9、饮食方面有什么偏好?
10、目前在服用哪些药?症状有没有缓解?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患上十二指肠溃疡?
2、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的情况严重吗?会癌变吗?能治好吗?
4、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5、这个病有传染或遗传的可能吗?家人需要接受筛查吗?
6、大概需要多久可以治愈?
7、还会复发吗?复发了怎么办?
8、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
9、平时饮食需要注意些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上腹痛或不适,应及时就医。除了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外,医生可能会让患者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粪便潜血试验、血常规、胃镜检查等,胃镜检查是确诊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方法。
检查-体格检查:
1、发作时,医生按压腹部,患者腹部可有局限、固定的压痛点。
2、对于病史较长、慢性失血者,医生会观察到患者的面色、结膜苍白。
检查-实验室检查:
1、Hp检测
Hp为十二指肠溃疡重要病因,应常规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1)非侵入性方法:医院广泛使用的检测方法为非侵入性方法,常用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Hp-UBT),该检查不依赖内镜,病人依从性好,准确性较高,但Hp-UBT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其结果的判定受到抗生素、铋剂、抑酸药物的干扰。采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分析(ELISA)检测大便中的Hp抗原,方法简单、方便,敏感性和准确性堪比Hp-UBT。
(2)侵入性方法:主要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及细菌培养等。采集胃黏膜进行细菌培养,一般不用于临床常规诊断,多用于科研。
2、胃液分析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常有胃酸分泌偏高,但处于正常胃酸值范围内也可以发生十二指肠溃疡,无特异性诊断意义,并且操作复杂,故不作为常规检查。
3、其他检查
血常规、粪便隐血有助于了解溃疡有无活动出血、贫血。
检查-其他检查:
1、胃镜检查
医生会将一根带镜头的软管通过患者口腔放入上消化道,在胃镜下直接观察溃疡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表面、周边黏膜情况等。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于前壁,在内镜下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凹陷,偶尔可呈线状,边缘光整,底部平整,覆盖黄色或白色渗出物,周边黏膜充血水肿,有时可见皱襞向溃疡集中。对于怀疑恶性病变的患者,可在溃疡边缘取活检。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钡剂造影
龛影为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的直接征象。但对于较小的、浅表或接近愈合期的溃疡,钡餐难于诊断。
2、CT检查
CT检查对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穿透或穿孔很有价值,可以发现穿孔周围组织炎症、包块、积液,对于游离气体的显示甚至优于立位胸片。另外,对幽门梗阻也有鉴别诊断的意义。可联合口服造影剂使用。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上腹痛、非甾体类抗炎药服药史等,结合胃镜检查等可以确诊。不能接受胃镜检查者,上消化道钡剂发现龛影,可以诊断溃疡,但难以区分其良恶性。在诊断过程中,还应与胃溃疡、胃癌、促胃液素瘤等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胃溃疡
胃溃疡多在餐后0.5-1小时即可发生疼痛,在下次餐前自行消失,部分患者进食后即可引起腹痛,尤其幽门管溃疡表现更为明显,常伴餐后饱胀不适或恶心、呕吐。胃液分析胃溃疡患者胃酸分泌正常或稍低于正常,十二指肠溃疡则常有胃酸分泌过高。内镜(胃镜)检查和X线钡餐检查是鉴别的主要方法。
2、胃癌
通过胃镜进行鉴别,典型胃癌溃疡形态多不规则,常>2cm,边缘呈结节状,底部凹凸不平、覆污秽状苔。对于胃镜难以鉴别的患者,应常规在溃疡边缘取活检。
3、促胃液素瘤(Zollinger-Ellison syndrome,卓-艾综合征)
促胃液素瘤以多发溃疡、不典型部位、易出现溃疡并发症、对正规抗溃疡药物疗效差,可出现腹泻,高胃酸分泌,血促胃液素水平升高等为特征。通过检测血促胃液素水平、增强CT或磁共振扫描发现肿瘤部位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目标为去除病因,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必要时医生会建议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通常为联合用药治疗,用药方式及时间应遵循专业医师的指导意见。治疗胃溃疡的药物包括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根除Hp的药物、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常见药如下:
1、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1)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首选药物,PPI可在2~3天内控制溃疡症状,对一些难治性溃疡的疗效优于H2受体拮抗剂,常用的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艾普拉唑。
(2)H2受体拮抗剂:也是主要药物之一,疗效好,用药方便,价格适中,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少。常用药物有法莫替丁、尼扎替丁、雷尼替丁。
2、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保护胃黏膜常用药有铋剂和抗酸剂。铋剂常用的铋剂有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这类药可在酸性溶液中呈胶体状,覆于溃疡表面,从而阻隔胃酸、胃蛋白酶对黏膜的侵袭损害,但肾功能不良者应忌用。而抗酸剂可直接中和胃酸,且起效快,减少胃酸对黏膜的刺激,常用的抗酸剂有氢氧化铝、碳酸氢钠、铝碳酸镁等。
3、根除Hp感染的药物
目前倡导含有铋剂的四联方案,即1种PPI+2种抗生素和1种铋剂。常用的抗生素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替硝唑、喹诺酮类抗生素、呋喃唑酮、四环素等;常用的铋剂有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
治疗-相关药品: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艾普拉唑、法莫替丁、尼扎替丁、雷尼替丁、枸橼酸铋钾、果胶铋、氢氧化铝、碳酸氢钠、铝碳酸镁、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四环素
治疗-手术治疗:
1、内镜治疗
合并有溃疡出血的患者,可于内镜下在溃疡表面喷洒蛋白胶、出血部位注射肾上腺素、出血点钳夹和热凝固术等进行止血治疗;合并有幽门梗阻的患者,内镜下可通过气囊扩张缓解梗阻情况。
2、手术治疗
当患者出现药物、内镜、血管介入治疗无效的消化道大出血;急性穿孔、慢性穿透溃疡;内镜治疗无效的瘢痕性幽门梗阻等并发症时,医生会建议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胃大部切除和迷走神经切断术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最常用的两种手术方式。
治疗-其他治疗:
溃疡出血可根据出血病灶的特点选择内镜下治疗,如钛夹等机械止血、局部喷洒蛋白胶、注射肾上腺素等,内镜止血不满意的除考虑手术外,还可考虑动脉栓塞介入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一般经过有效的治疗后,通常患者预后良好;但若不经积极治疗,患者可能会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
预后-危害性:
可导致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如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经过及时治疗,一般可治愈。
预后-复发性:
本病易复发,病情的复发与Hp耐药、患者依从性、免疫状态、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日常-总述:
患者日常注意遵医嘱合理用药,规律饮食,戒烟、戒酒及少饮浓茶、浓咖啡,进行自我情绪调节,避免精神压力过大等情况,有助于促进疾病的恢复。
日常-生活管理:
1、培养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可帮助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早日康复,患者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休息、减轻精神压力。
2、适当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
3、遵医嘱停用一些伤胃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等。
饮食调理:
溃疡的发生、发展以及症状表现轻重都与个人饮食相关联。所以不能单靠药物来治疗消化性溃疡,还需要注意日常的饮食调理。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饮食,主要是通过减轻对发病部位的刺激,以此来缓解疼痛。保证饮食供给充足的营养,促进溃疡愈合同时纠正贫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饮食建议:
1、多食易消化、高蛋白食物。例如豆腐、瘦肉、稀饭、软米饭、细面条、鸡蛋、豆制品、牛奶或豆浆等。
2、多食富含维生素A、B、C的食物,如猕猴桃、苹果和香蕉等水果,多食油菜、芹菜和菠菜等蔬菜类的食物。
3、细嚼慢咽,定时定量饮食,日常应按照一日三餐正常规律来进食。
4、进食时保持精神愉悦。
5、溃疡处于活动期间,以进食富有营养且易消化的半流质或是流质食物为好。
饮食禁忌:
1、禁食刺激性食物以及刺激胃酸分泌类的食物,例如:浓茶、肉汤、咖啡、生葱、浓缩果汁、生蒜与酒等。
2、避免食用过甜食物,因为甜食会促进胃酸分泌,使得病情加重。
3、避免食用过热食物,过热类的食物会刺激溃疡面,导致疼痛感加剧,严重情况下使得溃疡面发生血管扩张,引发出血。
4、避免食用辛辣类食物,该类食物会刺激溃疡面,增加胃酸分泌。
5、避免食用过硬或过冷类食物,不易于患者消化,亦可使病情加重。
6、戒烟,因为烟草中含有尼古丁,它能使胃液酸碱度发生改变,从而扰乱胃幽门的正常运行,导致溃疡加重。
7、限制含有多渣类的食物,禁食含粗纤维、油炸或油煎类食物,例如鱼干、芹菜、豆芽、韭菜、腊肉、火腿和各种粗粮食物。这些食物不利于消化,并且还会加速胃液的分泌,增加胃十二指肠的负担。
预防措施: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DU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预防宜从改善饮食和卫生条件,减少感染着手。
1、避免精神紧张,长时间精神紧张焦虑或者情绪激动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做到性格开朗、乐观、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是预防溃疡病的关键。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注意饮食卫生,戒烟戒酒。
3、避免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
4、注意卫生,尽量实行分餐,避免共用餐具、水杯、牙具等引起幽门螺杆菌感染。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