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湿热蕴脾疾病英文名称: dampness-heat stagnating in sple...
养生
疾病名称: 湿热蕴脾
疾病英文名称: dampness-heat stagnating in spleen
疾病别名: 脾胃湿热、中焦湿热、湿热伤脾、湿热中阻
疾病概述:
湿热蕴脾(dampness-heat stagnating in spleen),是指湿热之邪内蕴中焦,脾失健运所导致的病理变化。临床以胃脘痞闷、肢体困重,大便溏稀,小便色黄为主要表现。发生与外感湿热、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有关。本病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湿热久留不去,可造成脾阴不足或胃阴亏虚证等。主要见于西医学中的霍乱、副霍乱、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疾病中。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发病部位: 脾脏
常见症状: 胃脘痞闷、肢体困重,大便溏稀,小便色黄
主要病因: 外感湿热、脾胃虚弱、饮食不节
检查项目: 血常规、便常规、肝功能、病原菌检查、血清学免疫检查、B超、CT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胃脘痞闷、肢体困重,大便溏稀,小便色黄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避免湿热久留不去,造成脾阴不足或胃阴亏虚证等。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外感湿热、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等有关。基本病机为湿热蕴阻中焦,脾胃失常,病位在脾。
病因-基本病因:
1、外感湿热
夏季暑湿盛行,触冒感受湿热,或涉水淋雨,湿邪滞留脾脏,湿郁化热,蕴结脾胃,可发为本病。
2、脾胃虚弱
平素体质虚弱,或病后失于调理,脾胃虚弱,运化饮食和水液代谢功能失常,湿热内生,发为本病。
3、饮食不节
饮食不加节制,偏嗜肥腻、辛辣刺激性食物,脾胃不能及时运化,脾胃积热,湿热胶结脾胃,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胃脘痞闷、肢体困重,大便溏稀,小便色黄为主要表现。湿与热偏颇,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湿重于热,出现肢体困顿、沉重、大便溏稀、舌苔水滑;热重于湿,出现口干便结、舌红苔燥黄或起刺,小便赤涩等。
症状-典型症状:
1、定位症状
有脘腹胀满、肢体困倦、尿少色黄、大便溏泄不爽、食欲不振、厌食、恶心呕吐等湿热蕴结脾胃表现。
2、定性症状
有黄疸、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湿热蕴蒸的表现。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出现胃脘痞闷、肢体困重,大便溏稀,小便色黄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出现胃脘痞闷、肢体困重,大便溏稀,小便色黄等症状多久了?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黄疸、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等?
4、平时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如何?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有什么其他疾病吗?
8、最近心情如何?睡眠如何?
9、平时有偏食肥腻、过甜等食物的习惯吗?有酗酒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胃脘痞闷、肢体困重,大便溏稀,小便色黄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情况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不良反应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常规、便常规、肝功能、病原菌检查、血清学免疫检查、B超、CT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情绪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胸腹部胀满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判断患者是否贫血或是否合并感染。
2、便常规
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或寄生虫感染。
3、肝功能
包括血清酶学检查、胆红素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等检查,可配合其他检查全面了解肝脏功能状态。
4、病原菌检查
怀疑霍乱或副霍乱的患者均应留取粪便,除做显微镜检外,还要进行增菌后分离培养。
5、血清免疫学检查
血清免疫学检查主要用于流行病学的追溯诊断和粪便培养阴性的可疑患者的诊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B超、CT检查
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通过CT和核磁共振检查,排除肿瘤可能,以便更好地明确病因及病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胃脘痞闷、肢体困重,大便溏稀,小便色黄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寒湿困脾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以脾运失健和湿热内阻症状并见为诊断依据。热重于湿,则口干,便结,唇疮,小便赤涩,量少,苔燥,湿重于热,则肢体困顿、沉重,大便溏,苔腻。
2、辅助检查
血常规、便常规、肝功能、病原菌检查、血清学免疫检查、B超、CT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寒湿困脾与脾胃湿热
两者均可因湿困脾胃,或饮食不加节制,脾胃功能失常,气机受阻而致。都可有胃脘闷胀,饮食减少,恶心呕吐,腹痛便溏等症状。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然其病性截然不同,本证属湿热内犯,或湿邪伤人,郁久化热;寒湿困脾则湿从寒化,或素体脾胃虚寒,过食生冷水果蔬菜而致病。因此,本证之湿必兼热象,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不利,脾胃湿热熏蒸,郁而面目肌肤发黄,舌质红而苔黄腻,脉濡数;寒湿困脾之湿必兼寒象,大便溏泄,泻下清水,因寒湿滞于经脉,阻塞气机,常因湿溢肌肤而浮肿,脾为寒湿所困,生化不足,气血不能外荣,则肌肤面目萎黄不泽,此属阴黄,须与脾胃湿热引起的阳黄加以鉴别。寒湿困脾证,可见口淡不渴,而脾胃湿热证则见身热口干,有助于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中医以清热利湿为主要。常由外湿、内湿结合所致,治疗疾病处方立法时,应考虑脾虚与湿阻的主次,权衡轻重用药。
治疗-药物治疗:
1、方药:甘露消毒丹或中满分消单加减。
2、常用中药:茵陈、滑石、黄芩、藿香、连翘、白蔻仁、木通、半夏、厚朴、菖蒲、陈皮、茯苓、泽泻。
3、中成药:三九胃泰颗粒、左金丸等。
治疗-相关药品:
三九胃泰颗粒、左金丸等,是病情辩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
1、针刺少商、曲池、委中,或舌下青筋、黑筋处出血。治霍乱、绞肠痧等。
2、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呕吐明显加合谷,腹泻严重加天枢,腹痛加公孙穴,用泻法,治霍乱。
治疗-治疗周期:
湿热蕴脾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湿热蕴脾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湿热久留不去,可造成脾阴不足或胃阴亏虚证等。
预后-危害性:
1、如果湿热久留不去,伤及阴分,造成脾阴不足或胃阴亏虚证。
2、如果湿热熏蒸肝胆,使肝胆为湿热所困,疏泄失职,可出现黄疸等。
3、如果湿热由脾胃影响胃肠,形成胃肠热结证。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及时诊断,正确辨证治疗,并注意生活饮食调理,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湿热蕴脾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本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同时,要保证充足睡眠、保持积极心态,保持口腔清洁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思虑过度的患者,应注意培养开朗的性格,以减轻情志因素对疾病影响。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汤液宜温服,服药后注意静养。
2、呕吐轻者汤药可浓煎,采取少量多次频服的方法。
3、腹痛、呕吐严重者应暂停服用汤液,须服药患者,药液温度不宜过高。
4、注意服药的时间和方法。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应安静、舒适,避免噪音,室内光线柔和,用窗帘遮挡光线,避免阳光直射。
2、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3、急性发作或症状明显时应卧床休息。病人呕吐时宜半侧卧位,轻拍背部。
4、注意口腔卫生,饭前饭后漱口。呕吐病人吐后,用温开水漱口,以消除口中酸腐气味。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患者进食、呕吐、腹胀、腹痛、二便及舌苔、脉象等情况。
2、对于胃痛患者,应注意观察疼痛发生的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
3、对于腹泻患者,需加强观察患者大便性质、颜色、腹泻次数。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软、烂、温、易消化,宜少食多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根据病情注意营养搭配及饮食宜忌,辨证施食。
饮食建议:
1、湿热蕴脾患者宜进食清热化湿食品,如赤小豆、冬瓜、薏苡仁等。
2、饮食规律,定时进餐,胃脘胀满时可减少进食。
饮食禁忌:
1、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葱、大蒜、辣椒、芥末等。
2、避免吃生冷、硬质粗糙、油腻、过咸的食物,如雪糕,凉拌菜,年糕、粽子等。
3、有明显腹胀时,尽可能少吃或不吃容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红薯、洋葱、蒜苗、萝卜、蔗糖等。
4、戒烟忌酒,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饮料。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外感湿热、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等有关。因此,夏季避免感受湿热,注意饮食调摄,加强体育锻炼等措施,有利于减少本病发生。
1、夏季及梅雨季节,勿贪凉露宿,或冒雨涉水,久卧湿地,以防湿邪外侵。
2、注意饮食调摄,做到定时定量,饥饱适宜,寒温适度。少食油腻、生冷食物,注意饮食卫生。
3、生活要有规律,并应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4、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在身体许可情况下,室外散步,练太极拳,以利于气血、营养输布。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