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湿热证疾病概述: 湿热证,是指外感湿热秽浊之邪,或脾胃不健,湿热内蕴所形成的一种证候。临...
养生
疾病名称: 湿热证
疾病概述:
湿热证,是指外感湿热秽浊之邪,或脾胃不健,湿热内蕴所形成的一种证候。临床以身热不扬,头身困重,渴不多饮,脘腹胀闷,苔黄腻,脉濡数为主要表现。多发于夏秋季节及脾胃虚弱患者,发生与外感湿热、饮食内伤、脾胃虚弱等有关。本病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可化热或化寒,发展为燥热证或寒湿证。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身热不扬,头身困重,渴不多饮,脘腹胀闷,苔黄腻,脉濡数
主要病因: 外感湿热、饮食内伤、脾胃虚弱
检查项目: 尿常规、血常规、X线检查、膀胱镜检查、肠镜检查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身热不扬,头身困重,渴不多饮,脘腹胀闷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和调理,避免化热化寒,发展为燥热证或寒湿证。
临床分类:
1、湿热阻肺证
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轻或不发热,身热不扬,无汗,身重痛,头蒙沉重,咳嗽,胸闷,或有肠鸣便泻,舌苔白腻,脉濡缓。
2、中焦湿热证
主要表现为发热,汗出热不解,脘腹闷胀,面色萎黄,饮食减少,恶心呕吐,心中烦闷,大便不爽,尿短色黄,舌苔黄腻,脉濡数。
3、膀胱湿热证
主要表现为小便不利,或尿频、尿急、尿痛,少腹痛,头昏胀痛,脘腹胀闷,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
4、大肠湿热证
主要表现为大便不通,小腹结满,头胀脘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外感湿热、饮食内伤、脾胃虚弱等有关。主要病机为外感湿热秽浊之邪,或脾胃不健,湿热内蕴。
病因-基本病因:
1、外感湿热
因久居湿地、涉水冒雨、水中作业等,从而导致湿邪侵袭人体,留注经络,日久化热,发为本病。
2、饮食内伤
长期偏食肥腻、辛辣刺激、煎炸食物,导致脾胃不能及时运化,湿热内生,发为本病。
3、脾胃虚弱
平素体质虚弱,或病后失于调理,特别是脾胃虚弱,运化饮食和水液代谢功能失常,湿热内生,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以身热不扬,头身困重,口渴但不多饮,脘腹胀闷,苔黄腻,脉濡数为主要特征。根据湿热蕴结部位,可分为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
症状-典型症状:
1、上焦湿热
主要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或午后发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闷,头汗出。
2、中焦湿热
主要表现为身热不扬,或汗出热减,继而复热,或午后热甚,肢体困重,胸脘痞闷,不饥不食,口渴不欲多饮。
3、下焦湿热
主要表现为小便癃闭,渴不多饮,或大便不通,小腹硬满。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资料。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恶寒,发热轻或不发热,身热不扬,无汗,身重痛,头蒙沉重,咳嗽,胸闷。
2、或者出现发热,汗出热不解,脘腹闷胀,面色萎黄,饮食减少,恶心呕吐。
3、或者出现小便不利,或尿频、尿急、尿痛,少腹痛,头昏胀痛,脘腹胀闷。
4、或者出现大便不通,小腹结满,头胀,脘闷。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出现身热不扬,头身困重,渴不多饮,脘腹胀闷等症状多久了?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小便不利,大便不通,饮食减少等?
4、平时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如何?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有什么其他疾病吗?
8、最近心情如何?睡眠如何?
9、平时有偏食肥腻、过甜等食物的习惯吗?有酗酒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身热不扬,头身困重,渴不多饮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情况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不良反应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尿常规、血常规、X线检查、膀胱镜检查、肠镜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情绪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胸腹部胀满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
可反映泌尿系统是否有感染及肾脏是否正常等。
2、血常规
血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可提示是否有炎症表现。
检查-其他检查:
1、膀胱镜检查
观察膀胱壁是否光滑,有无憩室、结石、肿物,膀胱容量、输尿管的开口及喷尿、喷血情况等。
2、肠镜检查
可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肠道内病变,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通过尿道X线检查,可观察尿路是否有结石。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身热不扬,头身困重,渴不多饮,脘腹胀闷,苔黄腻,脉濡数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湿病范畴的的湿阻证、寒湿证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以湿象与热象共见为特征。以身热不扬,头身困重,渴不多饮,脘腹胀闷,苔黄腻,脉濡数等症状为辨证依据。可兼有饮食减少,呕吐恶心,大便不爽,或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肛门灼热,尿赤不利或点滴不通,或面目周身发黄,皮肤发痒,关节红肿热痛,女子带下黄稠,秽浊有味,或带下带血。
2、辅助检查
尿常规、血常规、X线检查、膀胱镜检查、肠镜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湿阻证与湿热证
两者同属湿病范畴,从病因而论,湿热证多由直接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洁,嗜食辛辣肥腻,损伤脾胃,脾不运化,水湿内停,郁而化热,湿热交蒸所致。热在湿中,湿热郁蒸,故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湿热困阻,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故胸脘痞闷,呕恶不饥不食,热伤津,湿胜热,故口渴不欲多饮或不渴,湿郁热蒸肝胆,胆汁外溢,则面目发黄,湿热阻滞下焦,气失通畅,故小便短少赤,大便溏泄而不爽,女子可见带下粘稠,秽浊有味。湿阻证也是由饮食不节,恣食生冷肥腻,损伤脾胃,脾不运化,水湿内停所致,湿阻是湿邪阻于中焦而引起的,临床表现以全身困重乏力,胸闷腹胀,口淡口腻,不思饮食,小便短少,苔厚腻为主症。
2、寒湿证与湿热证
两者均属湿邪致病范畴。寒湿多属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而致湿从寒化,内生寒湿,见腹满,便泄等,或为痰饮、水肿等。湿热多由直接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腻,胃火炽盛,而湿从热化。寒湿证与湿热证的区别在于寒湿证有寒象,而湿热证有热象。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清热除湿为主。湿热阻肺证热象不显者宜温散表湿,热象显著者宜清热化湿;中焦湿热证宜宣化湿浊、清热利湿。膀胱湿热证和大肠湿热证治宜淡渗利湿,清热行气。
治疗-药物治疗:
1、湿热阻肺证
(1)方药:藿朴夏苓汤或甘露消毒丹加减。
(2)常用中药:藿香、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白寇仁、猪苓、泽泻、厚朴、茵陈、滑石、石菖蒲、黄芩、连翘、射干、薄荷、白蔻仁。
2、中焦湿热证
(1)方药:三仁汤加减。
(2)常用中药:杏仁、滑石,半夏,通草,淡竹叶,厚朴,薏苡仁,白蔻仁。
3、膀胱湿热证
(1)方药:茯苓皮汤或八正散加减。
(2)常用中药:木通、车前子,萹蓄、瞿麦、滑石、甘草、大黄、栀子、灯心草。
4、大肠湿热证
(1)方药:宣清导浊汤加减。
(2)常用中药:猪苓、茯苓、寒水石、蚕沙、皂荚子。
治疗-相关药品:
尿舒清颗粒、八正颗粒、癃闭舒胶囊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穴位按摩
可选择阴陵泉穴和胆囊穴。按摩时可以用拇指指端及指腹按压在穴位处,其他四指自然贴附在第五指上,由轻到重,逐渐用力,直到穴位局部有较为明显的酸胀感为度。
治疗-治疗周期:
湿热证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湿热证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可化热或化寒,发展为燥热证或寒湿证。
预后-危害性:
1、患者体质阳气素盛,或证候类型是热重于湿,或治疗过程中,过用温燥药物,以致湿渐退而热渐盛,终而化为燥热证。
2、患者素体阳虚,或证候类型属于湿重于热,或治疗过程中,过用苦寒药物,克伐阳气,以致湿不去而热渐退,发展成为寒湿证。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及时诊断,正确辨证治疗,并注意饮食情志调理,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湿热证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本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同时,要保证充足睡眠、保持积极心态,保持口腔清洁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本病起病一般较缓慢,有时可拖延较长时间,应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会及文体活动,愉悦开怀,增强脾胃功能。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每日2次。
2、中药和西药宜间隔2~4小时服。
3、一般不宜用大辛大热之药物,以免化燥伤阴。也不宜用大苦大寒之药物,以免使湿凝滞而不化。
4、服药后注意观察服药疗效和反应。
日常-生活管理:
1、室内保持整洁、干燥、舒适,冷暖适宜,避免潮湿。
2、保持充足休息和睡眠,病情较重患者须卧床休息。
3、由于湿重,病人常出现头身困重、乏力、酸楚,四肢屈伸不利,走路时应注意安全,尤其是老年人。
4、要保持口腔清洁,以增进食欲。每日可用淡盐水或银花甘草水漱口。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头身乏力、酸楚的轻重,脘腹部症状及饮食及二便情况。
2、注意观察舌苔的厚薄,粘腻程度。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尿常规、血常规、X线检查、膀胱镜检查、肠镜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要有节制,少食多餐,一般以软、热、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原则,忌食生冷、油腻、过甜或过咸食物。
饮食建议:
1、饮食宜清淡,偏温服用,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
2、可食赤小豆和大米粥以助健脾利湿之效。
3、冬瓜鲤鱼汤或冬瓜汤,均可利湿以助药效。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食物,如动物油、油炸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煎炸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4、避免过度饮酒,饮用咖啡、浓茶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外感湿热、饮食内伤、脾胃虚弱等有关。因此,平时避免感受湿邪,注意饮食调摄、保持劳逸结合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发生。
1、夏季及梅雨季节,勿贪凉露宿,或冒雨涉水,久卧湿地,以防湿邪外侵。
2、注意饮食调摄,做到定时定量,饥饱适宜,寒温适度。少食油腻、生冷食物,注意饮食卫生。
3、生活要有规律,并应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4、平素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忧郁等不良情绪,引发疾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