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双相Ⅱ型障碍疾病英文名称: bipolar II disorder疾病概述: 双相Ⅱ型障...
养生
疾病名称: 双相Ⅱ型障碍
疾病英文名称: bipolar II disorder
疾病概述:
双相Ⅱ型障碍(bipolar II disorder)是双相障碍的一个亚型,其是指有明显的抑郁发作,同时有一次或多次轻躁狂发作,但无躁狂发作。该病的具体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本病自杀风险较高、复发率高,因此患者需早期积极接受治疗并进行巩固维持治疗,以避免不良情况发生。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情绪高涨、精力旺盛、自我评价高、活动增多、易激惹
主要病因: 具体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甲状腺功能测定、酒精浓度或精神活性物质浓度检测、脑部CT、MRI、量表检查、事件相关电位检查
重要提醒: 双相Ⅱ型障碍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患者一定要遵医嘱进行巩固维持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了心理健康调查计划,11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这项调查,结果显示双相Ⅱ型障碍的患病率约为0.4%。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双相Ⅱ型障碍的平均发病年龄为25岁,以女性常见。
病因-总述:
双相Ⅱ型障碍的病因仍不清楚,大量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等因素都对其发生有明显影响,并且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双相Ⅱ型障碍具有家族聚集性,提示遗传因素有一定影响。
2、生物学因素
正常情况下,情绪调节的神经递质相互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如果大脑内情绪调节的神经递质间的平衡被打破,比如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则容易导致本病的发生。
3、心理社会因素
研究提示,应激、负性生活事件及社会经济状况缺乏等因素与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比如离婚、婚姻不和谐、失业、严重躯体疾病、家庭成员患重病或突然病故等。
症状-总述:
双相Ⅱ型障碍表现为抑郁发作,出现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同时有轻躁狂发作。
症状-典型症状:
1、抑郁发作
(1)心境低落: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
(2)思维迟缓: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3)意志活动减退: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回避社交,严重时甚至可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的木僵状态,称为“抑郁性木僵”。有时可伴有焦虑,出现坐立不安、手指抓握等症状。
(4)认识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
(5)躯体症状:较常见,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
2、轻躁狂发作
与躁狂发作相比,轻躁狂发作的临床表现较轻,患者会出现持续至少数天的情绪高涨、精力旺盛、自我评价高、活动增多、易激惹、思维奔逸、睡眠需要减少以及冲动或鲁莽的行为。另外,患者的社会能力或职业表现只受到轻微的影响,周围的人可能会察觉到患者与正常人或其平常状态有所不同,但患者自己并没有感知到这些变化。
症状-并发症:
严重的抑郁症状可使患者有自杀的风险,这是双相II型障碍最严重的并发症。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心境低落、悲观、思维迟缓等抑郁症状;
2、不明原因的情绪高涨、精力旺盛、易激惹、思维奔逸;
3、上述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须于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药物治疗其他疾病,可携带药盒。
4、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症状?什么时候出现的?
2、症状近期有加重吗?
3、您最近有遭受某些创伤吗?
4、您之前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吗?
5、在来本院之前,您是否去过其他医院?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病?
2、我的情况严重吗?
3、我应该如何治疗?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4、我这种情况能治好吗?
5、平时我需要注意什么?
6、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如果出现心境低落、思维迟缓以及情绪高涨、精力旺盛、易激惹等症状,需尽早就医。就诊后,医生通常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精神状况和躯体情况;之后可能建议进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量表检查、事件相关电位检查等进行辅助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精神检查,了解患者的认知、情感、思维、意志行为等有无异常,并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帮助排查是否存在由躯体疾病或物质依赖引起的双相Ⅱ型障碍。
检查-实验室检查:
必要时,可能需要行甲状腺功能测定、酒精浓度或精神活性物质浓度等实验室检查,以了解患者的目前机体状态,排除其他因素所致的情绪异常。
检查-其他检查:
1、量表检查
例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蒙哥马利-艾森伯格抑郁量表(MADRS)、轻躁狂症状筛查问卷、杨氏躁狂量表等,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
2、事件相关电位检查
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认知状况与脑电活动的状态。
检查-影像学检查:
有时医生可能建议患者进行脑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判断有无脑内器质性病变。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典型症状,结合体格检查、量表检查等辅助检查,多可作出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抑郁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双相Ⅱ型障碍的诊断依据如下:
1、至少曾有一次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
2、从无躁狂发作史;
3、轻躁狂或抑郁都不可能归于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样精神障碍、妄想性精神障碍、或其他特定或非特定的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诊断-鉴别诊断:
1、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只有抑郁发作,而无确切轻躁狂发作史,据此可以与双相Ⅱ型障碍相鉴别。
2、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可诱发抑郁、轻躁狂,该病与双相Ⅱ型障碍关系复杂,有很高的共病率。鉴别主要依据病史、精神活性物质定性及体格检查(可有阳性体征)。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患者出现心境发作需待戒除精神活性物质后再次评估其心境,若仍存在症状则可诊断双相Ⅱ型障碍;相反,则考虑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
3、器质性精神障碍
某些躯体或脑部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脑外伤或肿瘤、癫痫等)及药物(如皮质醇、抗结核药及抗肿瘤药等)可导致患者出现情绪异常。但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情绪不稳定等心境发作与原发病密切相关,详细的病史、体格、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双相Ⅱ型障碍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缩短疾病发作持续时间、防止新的抑郁或轻躁狂发作、提高生活质量。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电抽搐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心境稳定剂
(1)锂盐:临床常用碳酸锂。此类药物可以控制轻躁狂的发作、预防轻躁狂复发,而且具有抗抑郁的作用。其对快速循环发作者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血锂浓度。
(2)丙戊酸盐:其可以控制急性轻躁狂发作,与锂盐疗效相当,尤其对快速循环发作者的疗效优于锂盐。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震颤、体重增加、脱发等。
(3)拉莫三嗪:可用于抑郁发作的急性期和维持期治疗,有效治疗急性双相抑郁,并能有效预防抑郁复发。
2、抗精神病药
喹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等,可用于抑郁和具有混合特征的轻躁狂患者。
3、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可用于心境稳定剂单用无效、抑郁症状严重、抑郁发作持续时间长、既往治疗提示能有效抗抑郁的患者。原则上患者应慎用抗抑郁药,因为容易加剧心境不稳定,恶化患者症状,如果使用也须和心境稳定剂联合使用。常用药物有舍曲林、安非他酮等。
治疗-相关药品:
碳酸锂、丙戊酸盐、拉莫三嗪、喹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舍曲林、安非他酮
治疗-手术治疗:
该病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对于严重的双相Ⅱ型障碍患者、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使用电抽搐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双相Ⅱ型障碍的预后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在规范的治疗和有效的自我管理下可以达到较好的病情控制,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可能会经历反复的发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甚至有自杀风险。早期识别和持续的综合性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预后-危害性:
1、患者会经历反复的抑郁和轻躁狂,这可能会导致极度的痛苦和困扰,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2、由于情绪的不稳定和行为的冲动,患者在社交、职业和学业等方面可能会受到影响。
3、严重的抑郁症状可能会导致患者有自杀的风险。
预后-治愈性:
本病很难治愈。
预后-复发性:
双相Ⅱ型障碍容易复发,有研究发现,与双相Ⅰ型障碍相比,双相Ⅱ型障碍有着更高的复发率。
日常-总述:
双相Ⅱ型障碍的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严格遵医嘱用药,并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对正常生活的负面影响。
日常-心理护理:
1、患者要面对并正视自己所患的疾病,尽量保持平稳心态,避免沮丧或焦虑等消极情绪,必要时可通过听音乐等方法进行自我放松。
2、家属要多关心、陪伴患者并给予精神支持,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本病需要长期用药维持治疗效果,因此患者要按照医生的叮嘱,按时定量服用药物,做好长期服药的准备,避免擅自停药或调整药物用量,以免引发病情反复。同时,在用药期间患者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一旦出现相关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对药物进行调整,防止耽误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学习一些减压的方式,比如瑜伽、放松训练、静观练习等,可帮助缓解压力。
2、在平静、舒适、安全的环境中休息,有助于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运动,对于促进恢复有一定帮助。
4、家属要留意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必要时藏好刀具等危险物品,以防患者出现伤人或自伤情况。
饮食调理:
双相Ⅱ型障碍的发生与饮食无关,所以患者一般无需特殊饮食。但要注意均衡饮食,以保证机体获取充足的营养,保证机体功能正常。
饮食建议:
1、保证饮食均衡、多样化,避免食物品类单一。
2、有研究发现,Omega-3脂肪酸对于改善情绪具有积极的效果,故日常可适当多食用,如深海鱼(鲑鱼、鲭鱼和金枪鱼)、亚麻籽等。
3、复合碳水化合物能够提供稳定的能量,对于维持情绪稳定有帮助,如全谷物、燕麦、蔬菜和豆类。
4、酪氨酸是制造神经递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重要成分,这两种神经递质对情绪调节起重要作用。因此,日常可多食用富含酪氨酸的食物,如鸡肉、芝士、豆类等。
饮食禁忌:
1、避免饮酒。酒精可能与一些药物产生相互作用,而且酒精本身可能会加重情绪障碍,所以双相Ⅱ型障碍应避免饮酒。
2、避免过多摄入加工食品,因为这些食品中往往含有过多的糖分、添加剂等,不利于身体健康。
3、避免饮用咖啡、茶叶等含有咖啡因,可能影响睡眠的食物。
预防措施:
双相Ⅱ型障碍的确切原因还未完全明了,因此要想预防该病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能够早期识别疾病症状,得到及时的治疗,可以降低疾病对生活的影响,提高生活质量。另外,遵医嘱进行巩固维持治疗,有助于减少复发。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