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水疱型足癣疾病英文名称: bullous type of tinea pedis疾病概述...
养生
疾病名称: 水疱型足癣
疾病英文名称: bullous type of tinea pedis
疾病概述:
水疱型足癣(bullous type of tinea pedis),是足癣的主要类型之一。本病主要由于趾间毛癣菌感染所致。患者的原发皮肤损害以成群或散在分布的小水疱为主,常伴有瘙痒、脱屑。水疱型足癣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足部
常见症状: 足部水疱、瘙痒、脱屑
主要病因: 主要由于趾间毛癣菌感染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真菌镜检、真菌培养
重要提醒: 水疱型足癣容易并发细菌感染、癣菌疹,且易复发,需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到院进行规范诊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癣病患者和患癣病的动物。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引起足癣的病原菌在人与人,人与动物,污染物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传播。
2、混穿鞋袜,赤脚在公共浴室、健身房、游泳池等场所行走,可因密切接触病原菌而被感染。
3、真菌感染也可在患者自身不同部位之间传播,如足癣可由一只脚传染给另一只,还可引起手、甲等部位发生癣菌病。
流行病学-发病率:
根据宋应华于2016年在不同临床表现类型的足癣回顾性分析中显示,水疱型足癣约占全部足癣的12.59%。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足部多汗、穿过紧不透气鞋袜、免疫受损等人群。
病因-总述:
水疱型足癣的主要致病菌为趾间毛癣菌(属于须癣毛癣菌)。另外,红色毛癣菌等也可引起水疱型足癣。近年来,相关研究认为当患者对于癣菌感染发生强烈的免疫反应时,即会出现水疱型足癣。
症状-总述:
水疱型足癣好发于足跖中部或趾间皮肤,通常起病较急,患者的原发皮肤损害以成群或散在分布的小水疱为主,水疱壁较厚,不易破裂,疱液清澈,水疱干燥吸收后可出现脱屑,常伴有瘙痒或刺痛。有时小水疱可融合成大水疱,如撕去水疱壁,可见鲜红色糜烂面,影响行走及活动。
症状-并发症:
1、水疱型足癣可并发自体传播,导致手癣、头癣、甲癣或体股癣,并出现相应症状。
2、水疱型足癣有较强的并发细菌感染、癣菌疹倾向。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应去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患者应保持足部清洁卫生,换好干净舒适的鞋袜。
2、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避免医生再次处方一些本人已经用过但效果不好的药。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6、停用抗真菌药膏至少1周。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出现足部症状的?
2、有疼痛、瘙痒感觉吗?
3、近期症状有加重吗?
4、家人中有人有同样情况吗?
5、生活环境潮湿吗?
6、是否曾在游泳池等公共场所赤脚行走?
7、是否患有糖尿病或免疫缺陷疾病?
8、自己用过什么药?效果怎么样?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应该怎么治疗?要治多久?
4、能治好吗?会复发吗?
5、我平时应该注意点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足部水疱、瘙痒、脱屑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主要是观察足部皮肤损害的形态、位置、范围、颜色,以及有无渗出、出血、糜烂等。之后医生会对身体其他部位进行检查,了解有无类似损害。
2、触诊
必要时还会对淋巴结进行检查,明确有无淋巴结肿大等异常体征。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真菌镜检
医生会在皮损活动性边缘的水疱壁进行取材,然后以氢氧化钾作为辅助溶液制作切片,之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显微镜下如果有菌丝或孢子即考虑为阳性,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2、真菌培养
医生会刮取部分水疱壁组织进行真菌培养,然后观察培养结果。此方法对提高真菌检测的阳性率、确定致病菌、了解病原菌流行趋势、筛选敏感抗真菌药物均具有重要价值。一般需要在培养基中培养2~4周才能获得结果。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足部水疱、瘙痒、脱屑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及流行病史,以及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水疱型足癣的治疗目标是清除病原菌,快速解除症状,防止复发。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有无合并疾病以及患者依从性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治疗-药物治疗:
1、局部外用药物
可使用外用抗真菌药物单独治疗,也可根据病情联合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对于水疱型患者而言,外用药物剂型宜选择乳膏或溶液,常用药物有酮康唑乳膏、克霉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特比萘芬溶液/乳膏等。
2、全身系统用药
(1)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皮损范围较大、局部治疗效果欠佳者,可单独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也可联合外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系统抗真菌药物为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
(2)抗生素:当本病患者继发细菌感染时,应先采取抗菌治疗,待细菌感染控制后再行抗真菌治疗。
(3)抗组胺药物:对于并发癣菌疹者,可给予抗组胺药物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瘙痒症状,常用药物有苯海拉明、氯雷他定等。
治疗-相关药品:
酮康唑、克霉唑、联苯苄唑、特比萘芬、伊曲康唑、苯海拉明、氯雷他定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水疱型足癣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水疱型足癣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多数患者经积极防治,一般预后良好,但容易复发,尤其是在夏天,更应加强消毒,避免传染他人。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出现癣病扩散,出现手癣、股癣、体癣等。
2、水疱型足癣有较强的并发皮肤细菌感染、癣菌疹倾向。
3、本病具有传染性,有可能传染给家人及其他人。
4、有时候瘙痒明显,带给患者极大不适,影响日常生活、工作。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过规范的治疗后,是可以治愈的。但有时病情好转,症状消失,不代表足癣痊愈,应在医生指导下持续用药,以防真菌局部继续繁殖,导致足癣复发。
1、临床治愈
是指足癣的皮损和瘙痒感觉消失,但此时皮损处的真菌可能仅仅是生长受到抑制,并没有被完全杀灭。
2、真菌学治愈。
指在足癣的皮屑中查不到真菌。
预后-复发性:
易复发,原因包括:
1、再感染。
2、治疗不彻底造成的复发。
3、宿主存在未发现、未纠正的易感因素。
日常-总述:
本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生活中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减少疾病传播,保持足部干燥,抑制真菌繁殖。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脚,洗脚或洗澡后,擦干脚趾间的水分,穿尺寸合适、干松透气的鞋袜。
2、不用手搔抓足部皮疹、水疱,不用手撕掉脱屑。如果用手接触了足癣皮损,应立即洗手。
3、患者用过的鞋袜、洗脚盆、浴盆等物品,宜用沸水烫过或阳光暴晒后再使用,经常消毒。
4、家人应避免与患者共用指甲刀、鞋子、脚盆、擦脚巾等日常生活用品。患者应避免去公共游泳池或洗浴场所。
5、家中有宠物者可及时去宠物医院为其进行检查、治疗。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受饮食影响,患者应保持营养均衡,不需要过度忌口。
饮食建议:
1、患者应清淡饮食,定时定量。
2、建议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
3、合理搭配膳食,每日进食足量蛋白质,增强机体素质。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肥腻食物及鱼腥发物,如辣椒、酒类、羊肉、狗肉、油炸食物及虾蟹等。
2、戒烟酒。
预防措施:
1、保持皮肤清洁干爽,勤洗脚,洗完后彻底擦干。穿透气性好、干净的鞋袜,脚汗多时可使用抑汗剂。
2、不赤脚在更衣室、游泳池等公共场所行走,酒店内尽量使用一次性拖鞋,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
3、与患有癣病的宠物玩耍后注意洗手,并积极治疗宠物癣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