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吐酸疾病英文名称: acid regurgitation疾病别名: 泛酸疾病概述: 吐酸...
养生
疾病名称: 吐酸
疾病英文名称: acid regurgitation
疾病别名: 泛酸
疾病概述:
吐酸(acid regurgitation),是指胃中酸水上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吐酸作为脾胃病的一个症状,常与嘈杂、嗳气、胃痛、痞满等病证同时出现。发生与饮食内伤、情志失调,感受寒邪、素体脾虚有关。如果单独发病,经正确治疗,多能向愈。如果随其他疾病发生,转归和预后常与他病的进退关系密切。本病常见于西医学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和消化不良等疾病中。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胃
常见症状: 胃中酸水上泛
主要病因: 饮食内伤、情志失调,寒邪犯胃、素体脾虚
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电子胃镜、X线钡餐检查、胃肠动力检测
临床分类:
1、食积不化证
主要表现为吞酸,嗳腐,其气酸臭,胃脘饱闷胀痛,不思饮食,大便不爽,矢气臭秽,舌苔浊腻,脉滑。
2、肝气犯胃证
主要表现为吐酸,嗳气频繁,胸膈痞闷,心烦,恶心,饮食减少,舌质淡红,苔薄,脉弦细。
3、肝胃郁热证
主要表现为吐酸时作,胃脘痞闷,口苦咽干,或心烦易怒,两胁胀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或数。
4、脾胃虚寒证
主要表现为吐酸时作时止,中脘胀闷,喜唾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迟。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饮食内伤、情志失调,寒邪犯胃、素体脾虚有关。主要病机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病位在胃,与肝关系最为密切。
病因-基本病因:
1、饮食不节
饮食不加节制,暴饮暴食,过度偏嗜肥腻、辛辣刺激或油炸食物,或长期饮酒,损伤脾胃,湿热内生,或进食腐败变质食物,胃气不和,发为本病。
2、寒邪犯胃
暴受风寒,寒邪犯胃,脾胃功能被遏制,湿浊内停,郁而成酸。或食用太多生冷食物,脾胃运化腐熟功能受损,寒滞客于脾胃,而成本证。
3、情志失调
长期情志抑郁不得舒展,或暴怒,影响肝疏泄调达气机作用,气机郁滞,进而影响脾胃,导致本病。
4、素体脾虚
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或过度劳累,或过度思虑,脾胃受损,运化饮食和水液代谢功能失常,食欲不振,形成嗳气,吐酸。
症状-总述:
本病以胃中酸水上泛为主要症状。酸水由胃中上泛,随即咽下,称为吞酸,如果随即吐出,称为吐酸。
症状-典型症状:
1、主要症状
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咽喉或口腔,患者自觉酸水上泛。吞酸常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部分患者烧心和反流症状可在夜间入睡时发生。
2、伴随症状
可伴发食管外症状,如咳嗽、哮喘等。主要为反流物对咽喉和食管刺激起。或可引起胸痛,疼痛发生在胸骨后。严重时可为剧烈刺痛,可放射到后背胸部、肩部、颈部、耳后,有时酷似心绞痛,可伴有或不伴有烧心和反流。由胃食管反流引起的胸痛是非心源性胸痛的常见病因。吞咽困难见于部分患者,可能是由于食管痉挛或功能紊乱,症状呈间歇性,进食固体或液体食物均可发生。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自觉酸水上泛,或者伴有烧心、咳嗽、哮喘等。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消化内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若考虑进行胃镜检查,注意检查前禁食6~8小时。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自觉酸水上泛症状?
2、是否还有其他什么症状,如烧心、咳嗽、哮喘等?
3、平常吃饭有食欲吗?有没有偏嗜辛辣刺激、油腻食物的习惯?
4、大小便次数,便质,颜色情况如何?
5、家属是否有过类似疾病吗?
7、之前有过胃肠道疾病吗?进行过什么治疗吗?
8、吃过什么药吗?吃药后有缓解吗?
9、平常有抽烟、喝酒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
5、如果药物治疗,怎么用药?
6、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电子胃镜、X线钡餐检查、胃肠动力检测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情发展。
3、问诊
包括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寒热、问睡眠、问既往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胃脘胀满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判断患者是否贫血或是否合并感染。
2、血清学检查
包括胃蛋白酶原测定、血清胃泌素测定、维生素B12测定以及自身抗体测定。
3、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检查是否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查对癌前病变诊疗有重要作用。
检查-其他检查:
1、胃镜检查
可以了解观察黏膜情况,并取组织活检,有助于诊断慢性胃炎,并排除溃疡病,胃肿瘤等。
2、胃肠动力检测
包括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检测等,对胃动力进行评估,帮助调整治疗方案。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钡餐检查
检查前需服用一定剂量钡剂,然后在X线下进行检查。可了解胃肠动力情况,协助诊断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胃中酸水上泛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等相应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但诊断时需要与嘈杂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本病以酸水由胃中上泛,或随即咽下,或由口中吐出作为主要诊断依据。其症状可单独出现,但常与胃痛、吸气兼见。
2、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电子胃镜、X线钡餐检查、胃肠动力检测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嘈杂与吐酸
两者均属胃病,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在病因和病机上也有许多同之处,但临床表现不一。吐酸是口吐酸水或泛酸,胃中不适。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胸膈懊恼,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杂。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采用疏肝和胃为基本大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随症加减以取得最佳疗效。宜先审脏腑,再分虚实、辨寒热,但不管何脏何腑,或虚或实,或寒或热,最终却要责之于肝,通过疏肝理气达到和胃降逆、治疗病痛之目的。
治疗-药物治疗:
1、食积不化证
(1)方药:保和丸加减。
(2)常用中药:焦山楂、焦神曲、炒莱菔子、制半夏、陈皮、获苓、连翘。
(3)中成药:保和丸。
2、肝气犯胃证
(1)方药:越鞠丸合逍遥散加减。
(2)常用中药:香附、川芎、苍术、栀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
(3)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
3、肝胃郁热证
(1)方药:左金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
(2)常用中药:黄连、吴茱萸、牡丹皮、栀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获苓、甘草。
(3)中成药:达立通颗粒、左金丸。
4、脾胃虚寒证
(1)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常用中药:党参、获苓、白术、半夏、陈皮、木香、杏仁、甘草、饴糖、桂枝、芍药、大枣、黄芪。
(4)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
治疗-相关药品:
左金丸、保和丸、气滞胃痛颗粒、达立通颗粒、左金丸、香砂六君子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取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进行艾条灸,或穴位按摩膻中、中脘、胃俞等穴,适用于肝胃郁热证患者。
2、穴位贴敷
取天枢、中脘、膈俞、天突等穴,以清化胆热,适用于胆热犯胃证患者。
治疗-治疗周期:
吐酸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吐酸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如果单独发病,经正确治疗,多能向愈。如果随其他疾病发生,转归和预后常与他病的进退关系密切。
预后-危害性:
本病如果未及时治疗,久治不愈,可导致脾胃虚弱。
预后-治愈性:
本病如果单独发病,及时诊断用药,注意饮食情志调护,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吐酸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情志饮食不当,都会引起本病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注意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保持乐观态度,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治疗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餐后少量频服为宜。严重呕吐时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
2、热证者中药汤剂宜凉服,以泄肝清火,苦辛通降。
3、寒证者中药汤剂宜热服,之后再喝热粥或盖被出汗,以便药效发挥。
4、避免服用可降低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的药物,如普鲁本辛、颠茄、阿托品、氨茶碱、烟酸、维帕米、硝苯地平、地西泮。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整洁、优雅、舒适,空气新鲜、流通良好。
2、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损伤脾胃,加重病情。
3、年老体虚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以护养胃气。
4、由于反流易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应抬高床头。
5、睡前不进食,晚餐与入睡的间隔不得少于3小时,以减少夜间食物刺激分泌胃酸。
6、每餐后让患者处于直立位或餐后散步,借助重力促进食物排空,避免剧烈运动。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性质、气味、量及呕吐的频率,大便的颜色、性状、量等。
2、注意观察患者嗳气发生的时间、次数及伴随症状。
3、注意观察烧心反酸的程度、频率、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电子胃镜、X线钡餐检查、胃肠动力检测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细嚼慢咽,定时进食,少量多餐,食物应切细煮软、煮烂,烹调以烧、蒸、煮等为主,忌食辛辣、肥腻、生冷食品。
饮食建议:
1、肝胃郁热患者宜食疏肝解郁、和胃清热的食品,如金橘根、猪肚。
2、脾胃虚寒患者宜食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食品,如粳米、山药、猪肚、莲子等。
饮食禁忌:
1、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2、忌食煎炸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3、忌食温燥辛辣食品,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酒等调味料。
4、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饮食内伤、情志失调,寒邪犯胃、素体脾虚有关。因此,注意调摄饮食,保持心情舒畅、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有利于减少疾病发生。
1、饮食宜定时定量,少量多餐,以软烂为宜,忌食辛辣刺激,生冷粗糙的食物。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3、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如果反复发作,应定期做有关检查,防止恶变。
4、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以免感受外邪,变生他证。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