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外周型眩晕疾病英文名称: Peripheral vertigo疾病别名: 外周性眩晕、前...
养生
疾病名称: 外周型眩晕
疾病英文名称: Peripheral vertigo
疾病别名: 外周性眩晕、前庭外周性眩晕
疾病概述:
眩晕(vertigo),是一种运动错觉症状,即在没有自身运动时出现运动感觉,或在运动时出现与运动不同的自身运动感觉,如出现旋转、摇动、倾斜或升降等异常感觉。外周型眩晕(Peripheral vertigo)通常是指前庭外周性眩晕,是一种由于前庭器官或前庭神经病变所致的眩晕类型。这类患者多急性起病,持续时间短,眩晕症状通常较重,常伴有明显的耳鸣、耳聋,以及恶心、呕吐、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一般不伴其他中枢神经症状、体征及无意识障碍。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眩晕属于症状,其本身不具有遗传性;但导致外周型眩晕的某些病因,可能具有遗传性。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神经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头部、耳、颅脑
常见症状: 患者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发生旋转、摇动、倾斜或升降的感觉障碍,多为急性起病,持续时间短,并常伴明显的耳鸣、耳聋,以及恶心、呕吐、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
主要病因: 前庭器官病变、前庭神经病变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液指标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听力学评价、影像学检查
重要提醒: 出现眩晕症状时,应原地休息,避免发生跌倒意外。由于可以导致外周型眩晕的病因有很多,因此建议眩晕反复发作或持续眩晕不缓解的患者,应及时就医,由专科医生明确病因,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进而缓解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关中医疾病: 眩晕
临床分类: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通常按照病因、解剖部位进行分类。
1、前庭系统性眩晕
(1)前庭外周性眩晕:主要为前庭周围器官和第八对颅神经病变所致,主要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等。患者的眩晕程度通常较重,但不伴有其他中枢神经症状,预后一般较好。
(2)前庭中枢性眩晕:主要为前庭中枢性结构病变所致,通常认为病变部位前庭神经核以上的传导通路,常见疾病包括前庭性偏头痛和脑血管疾病等。患者通常除了眩晕症状外,还会出现脑干、小脑病变的症状及体征,预后常常较差,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2、非前庭系统性眩晕
由于各种原因损伤维持平衡的其他系统,如眼源性、本体感觉性、全身疾病性、颈源性等。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关于眩晕的发病率,目前暂无统一的临床数据。但普遍认为外周性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约占50%-7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研究表明,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年长者的患病率高于年轻者。
病因-总述:
眩晕是人体空间定位觉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错觉。正常情况下,人体是通过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和本体感觉系统感受外界和自身运动,整合后做出位置的判断,并通过运动神经传入调整位置以维持平衡,当以上系统任何的传入系统功能异常出现病变时,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反应失真,大脑感受到的运动与实际发生的运动不一致,就会产生错误的判断,产生眩晕的感觉。
因此,由前庭系统病变所致的眩晕称为前庭性眩晕。同时,以脑干前庭神经核为界,前庭系统可分为前庭外周系统和前庭中枢系统,由前庭外周系统发生病变所致的眩晕,被称为前庭外周性眩晕。其中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病因较常见。
病因-基本病因:
尽管导致前庭外周性眩晕的病因有很多,但临床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前庭神经炎(VN)、梅尼埃病(MD)等病因较常见。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俗称“耳石症”,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
2、前庭神经炎(VN)
是指一侧前庭神经急性损害后出现的,临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和不稳,易向患侧倾倒等症状的一种急性前庭综合征。
3、梅尼埃病(MD)
梅尼埃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内耳疾疾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或)耳闷胀感。
4、其他
此外,突发性耳聋伴眩晕、良性复发性眩晕、双侧前庭病、耳带状疱疹、前庭阵发症、迷路炎、迷路震荡、听神经瘤、耳硬化症等疾病,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病因-危险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周型眩晕的风险逐渐增加。
2、性别:一些研究显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外周型眩晕。
3、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可能会增加患上外周型眩晕的风险。
3、头部受伤:颅脑损伤、耳部受伤或颈部损伤可能导致外周型眩晕。
4、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水痘等)可能导致前庭神经炎,从而引起外周型眩晕。
5、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影响前庭功能,导致外周型眩晕。
6、其他:使用某些药物、慢性耳部感染,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能会影响前庭功能,进而导致外周型眩晕的发生。
症状-总述:
外周型眩晕所致的眩晕症状通常较重,其平衡障碍程度相对较轻,多为急性起病,持续时间短,并常伴明显的耳鸣、耳聋,以及恶心、呕吐、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一般不伴其他中枢神经症状和体征,无意识障碍。在临床上,根据具体病因的不同,可以出现各自特征性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BPPV
主要表现为短暂的视物旋转或不稳感,多起床、躺下、翻身、低头或抬头时出现,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
2、VN
可能与前驱的病毒感染有关。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剧烈的眩晕症状可持续数日,并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身体不稳感等症状。
3、MD
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至少发生2次)旋转性眩晕,每次持续20mim-12h,患侧可出现波动性耳聋、耳鸣、耳胀满感等症状,可能会出现平衡障碍、空间定位障碍等症状。
4、突发性耳聋伴眩晕
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眩晕、体力下降,可伴恶心、呕吐,以及耳鸣、耳闷胀感、听觉过敏或重听、耳周皮肤感觉异常等症状。
5、其他
前庭阵发症、双侧前庭病、耳带状疱疹、迷路炎、听神经瘤等疾病,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眩晕、平衡障碍、听力改变的症状。
症状-并发症:
眩晕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摔倒,造成外伤。
就医-急诊指征:
1、突发严重眩晕,持续加重,难以缓解;
2、伴随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
3、伴意识障碍、四肢瘫痪等;
4、出现其他危及生命的病症。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患者自觉周围的环境或本身出现旋转、摇动、倾斜或升降等异常感觉,难以缓解或反复发作;
2、伴头晕、头痛,或恶心、呕吐,或耳鸣、听力下降、耳胀闷感等症状;
3、伴眼球震颤、站立不稳的表现;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若患者的眩晕剧烈或伴有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急症时,须及时去急诊科就诊。
2、若伴随听力改变或怀疑为耳部疾病,可以到耳鼻喉科就诊。
3、若怀疑为神经系统疾病时,可以到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就诊。
4、难以自行判断时,可以先根据情况就诊,再由专科医生根据体格检查、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必要时可进行转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医生可能需要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因此建议患者尽量穿着宽松衣物,同时不要带金属饰品。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眩晕的症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加重或缓解吗?
2、您除了眩晕的症状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症状吗,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胀、听力下降?
3、您大概多长时间会出现一次眩晕?每次会持续多长时间?有什么诱发因素吗?
4、您的眩晕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5、您能形容一下您眩晕的感觉吗?
6、您既往有过眩晕的症状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7、您之前有患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等疾病吗?
8、您近期有服用过什么特殊的药物吗?
9、您最近生活工作顺利吗?压力大不大?睡眠情况怎么样?
10、您的家人中有存在相似症状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眩晕的症状?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我的症状严重吗?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需要住院吗?
4、我现在需要用怎样的手段治疗?能治愈吗?
5、这些治疗方法对我有什么风险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7、回家后我应该注意什么?
8、如果需要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通常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同时进行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疾病的概况;然后可能建议患者进行血液指标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听力学评价、影像学检查等,经过综合分析后明确导致眩晕症状的具体病因。
对于出现意识障碍、瘫软、剧烈头痛者,应迅速判断生命体征,病情严重者需立刻急救。
检查-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
头痛、意识模糊、肢体瘫软的患者首先要评估生命体征是否稳定,病情严重者需立刻急救。
2、眼部检查
用于评估有无视力障碍、眼球震颤等异常表现。
3、耳部检查
用于评估外耳道、听力是否存在异常。
4、神经系统检查
通过神经系统专科查体,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病变,并初步确定可能病变的部位。
检查-实验室检查:
主要包括通过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等血液常规检查,用以排除贫血、感染等全身疾病所导致的眩晕。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进行甲状腺功能、心肌酶谱等检查。
检查-其他检查:
1、前庭功能检查
主要包括视频眼震电图、温度试验、前庭自旋转试验、头脉冲试验、转椅试验,筛查不同频率的水平或垂直半规管功能;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检测椭圆囊、球囊功能。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听力学评价
纯音测听、声导抗、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耳蜗电图。对所有眩晕患者,尤其伴随耳鸣、听力下降或耳闷胀等症状者,均应进行纯音测听检查,单侧听力下降者更应予以重视,根据纯音测听图,可以很好地区分传导性聋和感音神经性聋。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内听道薄层CT或MRI内耳水成像
有助于从解剖上了解前庭和耳蜗的形态结构,从而辅助明确病因及病情。
2、头部CT、MRI及多普勒超声
有助于了解中耳、内耳道及颅内情况,可以判断病变的具体部位、严重程度和波及范围。
诊断-诊断原则: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但其具体病因复杂,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其诊断思路仍遵循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即专科医生在详细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之后,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进行诊断佐证,经过综合分析后,可以得出疾病的病因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在临床中,前庭外周性眩晕通常需要进行病因鉴别(可详见“症状”),同时需要与前庭中枢性眩晕、非前庭性眩晕进行鉴别。
1、前庭中枢性眩晕
患者眩晕症状相对较轻,但平衡障碍明显。如为占位性或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起病缓慢,持续时间长,恶心、呕吐少见,耳鸣和听力下降少见,病情进展可伴脑干、小脑症状和/或体征,如共济失调、锥体束征、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及复视等。如为急性脑血管病(如后循环梗死或脑干小脑出血),常为急性起病,伴随前述症状体征,严重者可迅速出现意识障碍。
2、非前庭性眩晕
通常具有原发疾病的症状特征。如心血管疾病所致的眩晕,多以血压、心率、心律变化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眩晕;血液疾病所致的眩晕,多以出血、贫血、感染等为主要表现;药物或中毒所致的眩晕,多具有使用药物或有毒物质的病史;眼源性眩晕,多具有视力减退、屈光不正、眼肌麻痹等,眩晕是其症状之一;颈源性头晕,多存在颈椎、肌肉、神经、血管等颈部相关结构发生损害。
3、其他
由于对疾病认识的局限性以及患者处于疾病的不同阶段,目前仍有部分眩晕患者的病因不明。对于此类患者,经过仔细的问诊、认真的体检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恶性疾病之后,应该密切随访。
治疗-治疗原则:
外周型眩晕的病因较为复杂,常可涉及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的多种疾病。因此,医生首先会尽快明确导致眩晕的具体病因,根据患者病因及病情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通常先给予药物治疗或前庭功能训练,对于病情严重或治疗效果不佳者,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前庭抑制剂
前庭抑制剂可以有效控制眩晕急性发作。典型药物包括抗组胺药,如异丙嗪、苯海拉明,抗胆碱能药,如东茛菪碱、山莨菪碱,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等。但这类药物不能长期使用,在急性症状控制后应及时停药,原则上使用时间小于72小时,以免抑制中枢代偿机制的建立。
2、糖皮质激素
对于前庭神经炎急性期、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急性期、梅尼埃病急性期眩晕症状严重或听力下降明显者,可酌情口服或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等。
3、止吐剂
对于眩晕急性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且伴有严重恶心呕吐者,应予止吐剂等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
4、改善微循环药物
对于突发性聋伴眩晕急性发作期、梅尼埃病发作期,可给予银杏叶制剂、倍他司汀、天麻素制剂等药物。
治疗-相关药品:
异丙嗪、苯海拉明、东茛菪碱、山莨菪碱、地西泮、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倍他司汀。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难以控制的持续性重症眩晕患者,可根据病情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半规管填塞术、前庭神经切断术、迷路切除术等。
治疗-其他治疗:
1、耳石复位
耳石复位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方法,操作简便,可通过手法复位或借助仪器完成。通常根据不同半规管的类型,而采用相应的方法。
2、前庭康复训练
不同种类的前庭康复训练可作为各种眩晕类疾病的重要或辅助治疗方式。如可作为BPPV耳石复位无效以及复位后仍有头晕或平衡障碍患者的辅助治疗(如Brandt-Daroff习服训练)。如果患者拒绝或不耐受复位治疗,则前庭康复训练可以作为替代治疗。也可用于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稳定期、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辅助治疗。对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前庭功能低下的慢性眩晕患者,前庭康复训练(如改良Cawthorne-Cooksey训练)均可能使其受益。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疾病严重程度、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外周型眩晕的预后与原发疾病的性质、病程长短及治疗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治疗及时者,预后通常较好;而病因不明、病情较重、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持续发作或反复发作者,预后通常不佳。
预后-危害性:
对于眩晕急性发作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持续呕吐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脱水。
对于眩晕反复发作者,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甚至会导致跌倒、外伤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对于某些原因所致的眩晕,可能会导致听力下降,严重时可能导致耳聋。
预后-自愈性:
部分患者未经治疗即可恢复正常。
预后-治愈性:
患者经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通常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由于外周型眩晕的病因复杂,目前暂无确切的临床统计数据。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眩晕的原发疾病治疗不彻底,眩晕可能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外周型眩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重视原发疾病的教育和管理,避免导致眩晕发作的诱发因素,合理饮食,遵医嘱规律用药,从而减少眩晕急性发作、尽量保持病情稳定。
在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积极治疗,同时应做好自我防护,避免眩晕出现造成的伤害。
日常-心理护理:
对于眩晕症状较重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会产生恐惧、烦躁、焦虑等不良心理,家属要及时给予患者安慰和关心,从而缓解不良情绪。必要时,可以与医生进行咨询、交流,通过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停药或调整药物用量,学习药物的正确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一旦发生不适表现,要及时告知医生,以免延误病情。
日常-生活管理:
1、对于眩晕发作频繁的病人,尽量不要单独外出、骑车或登高等,不可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职业,以免发生意外。
2、眩晕发作期,应减少体位变换,如弯腰、转头等动作。对于病情严重者,应加强护理,避免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
3、患者的卧室应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强光等刺激影响。
4、患者在症状缓解、病情稳定后,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适当进行体育运动,有助于预防眩晕复发。
日常-病情监测:
患者及家属需要监测眩晕发作的时间、频率、程度、伴随症状的情况,如果出现听力明显下降、剧烈头痛、持续呕吐、眩晕频繁发作或其他症状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复诊时要携带相关就诊资料及病历。
饮食调理:
保持低盐、水分充足、营养均衡的饮食,有助于维持内耳的稳态,从而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同时,应控制咖啡因、酒精的摄入,以免病情复发或加重。
饮食建议:
1、保持充足水分,有助于预防眩晕。
2、保证饮食清淡,控制食盐、咖啡因、酒精、烟草的摄入,有助于控制病情,减轻眩晕症状。
3、保持饮食规律、营养均衡,适当增加瘦肉、鸡蛋、大豆、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有助于增强体质,对控制眩晕症状具有重要作用。
饮食禁忌:
1、急性期应避免摄入高盐,以及含有咖啡因、酒精、烟草的制品,以免导致症状加重。
2、避免食用油炸、烧烤、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3、避免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由于外周型眩晕的病因复杂,不同原发疾病的预防措施可能存在一定差异,部分病因也可能没有确切的预防措施。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调整情绪、适当运动、定期体检等方法,来降低发生眩晕的风险。
1、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2、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油、盐的摄入,少吃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如巧克力、咖啡、奶茶等,忌烟忌酒。
3、主动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避免长期精神紧张。
4、适当进行运动,但应注意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但应避免进行旋转类或转体过快的运动。
5、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有助于预防眩晕的复发或加重。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