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亡阴证疾病英文名称: yin depletion syndrome疾病别名: 阴脱证疾病...
养生
疾病名称: 亡阴证
疾病英文名称: yin depletion syndrome
疾病别名: 阴脱证
疾病概述:
亡阴证(yin depletion syndrome),是指体内阴液大量耗损引起的危重证侯,以面色赤,肌肤热,大汗淋漓,味咸而黏,烦躁,口渴喜冷饮,眼眶深陷,甚至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舌质干红,脉洪实或数疾,按之无力为主要表现。常见于西医学中的中暑、体液代谢紊乱、各种类型的休克及昏迷等疾病中。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中医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面色赤,肌肤热,大汗淋漓,味咸而黏,烦躁,口渴喜冷饮,眼眶内陷,甚至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舌质干红,脉洪实或数疾,按之无力
主要病因: 热邪炽盛、汗吐太过、久病体虚
检查项目: 血尿便常规、凝血检查及D-二聚检查、血生化检查、X线检查、CT、B超检查、心电图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面色赤,肌肤热,大汗淋漓,味咸而黏,烦躁,口渴喜冷饮,眼眶内陷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一经发现,必须采取积极抢救措施,避免危及生命。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热邪炽盛、汗吐太过、久病体虚等有关。主要病机为阴液亡失,阴竭阳浮,常与心、肝、肾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热邪炽盛
多由于热邪炽盛,或壮热不退,大量耗伤阴气,煎灼津液,或逼迫津液大量外泄而发汗,以致阴精大量消耗而突然脱失,发为本病。
2、汗吐太过
由于汗出、呕吐、泻下太过,导致阴液突然大量耗损,发为本病。
3、久病体虚
在某些慢性疾病过程中,日久不愈,长期大量耗损津液和阴气,或长期服用助火伤阴药品,阴液亏虚,进一步发展而成亡阴证。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面色赤,肌肤热,大汗淋漓,味咸而黏,烦躁,口渴喜冷饮,眼眶深陷,甚至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舌质干红,脉洪实或数疾,按之无力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阴液濡养功能失调,制约阳气功能失常和神志异常等方面。
症状-典型症状:
1、制约阳气功能失常
阴液严重耗损,阴不制阳,故见汗咸而黏、如珠如油、肌肤热、呼吸急促、脉细数疾等。
2、阴液濡养功能失调
阴液濡润功能严重衰竭,可出现口渴、眼眶深陷,皮肤干瘪,小便极少,口唇干燥。
3、神志异常
阴液严重耗损,阴不制阳,阳气浮越,上扰心神,出现烦躁不安,甚至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等。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急诊指征:
1、出现心悸、水肿、喘促、尿闭、呼吸微弱、脉沉细微或结代。
2、或者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神志昏迷。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出现面色赤,肌肤热,大汗淋漓,味咸而黏,烦躁,口渴喜冷饮,眼眶深陷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腹部触诊和影像学检查,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大汗淋漓,烦躁,口渴喜冷饮,眼眶深陷?这种情况多久了?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皮肤干瘪、呼吸急促等症状?
3、最近饮食情况如何?
4、最近有做过什么检查吗?
5、之前有过其他疾病吗,如中暑、出血?进行过什么治疗吗?
6、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7、作息情况怎么样?有没有经常熬夜?睡眠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6、如果药物治疗,怎么用药?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首先应进行血尿便常规、凝血检查及D-二聚检查、血生化检查、X线检查、CT、B超检查、心电图等,以确定汗出是否有感染。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饮食、问二便,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女性患者还需问月经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头胸部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尿便常规
红细胞计数、血小板,有时需要动态观察。足够的血红蛋白对休克时维持氧输送很重要。血小板在应激初始阶段上升,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下降。
2、凝血检查及D-二聚检查
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分析是否存在凝血机制紊乱,如存在可输新鲜冷冻血浆及血小板予以纠正。
3、血生化检查
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血气分析、血清乳酸水平。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
常规应行心电图检查。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
血气胸、主动脉夹层及胃穿孔时X线胸片可有相关征象。
2、B超检查
床旁超声对迅速判断游离胸腹腔积液,诊断某些特殊的实质器官损伤有较大价值。心脏超声可明确心包压塞。
3、CT
腹部CT常用于评价腹腔内或腹膜后损伤导致的出血。脑外伤病人应行头颅CT。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面色赤,肌肤热,大汗淋漓,味咸而黏,烦躁,口渴喜冷饮,眼眶深陷,甚至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舌质干红,脉洪实或数疾,按之无力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可诊断。但诊断时需要与阴虚证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面色赤,肌肤热,大汗淋漓,味咸而黏,口渴喜冷饮,眼眶深陷,烦躁,甚至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舌质干红,脉洪实或数疾,按之无力。
2、辅助检查
血尿便常规、凝血检查及D-二聚检查、血生化检查、X线检查、CT、B超检查、心电图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阴虚证与亡阴证
阴虚往往是亡阴的基础,二证都有阴虚生内热表现。阴虚证是由于禀赋不足,或思虑过度,耗伤阴液,或慢性出血,久病伤阴,或温热病耗伤阴液所致,主要表现有形体消瘦,口咽干燥,头晕失眠,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小便量少色黄,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病程较长,病势较缓。亡阴证是由于高热,或汗、吐、下过度,或出血过多等原因所致的短期内阴液严重耗竭的状态,一般发病急剧,临床表现除阴虚症状加重外,尚有精神烦躁或昏迷,口渴喜冷饮,呼吸气短,脉虚数或细数无力等病情危重的表现。
治疗-治疗原则:
本证出现在各种疾病的严重阶段,宜采取综合抢救措施,如扩容、纠酸、输氧等。中医治疗上须急救其阴,宜加龙骨、牡蛎预防亡阳。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如果出现高热,大汗不止的患者,可加用煅龙骨、煅牡蛎等。
2、如果出现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患者,可加用紫雪丹。
3、如果出现呕吐恶心不止的患者,可加用法夏、石斛、知母、竹茹等。
治疗-药物治疗:
1、方药:生脉散或固阴煎加减。
2、常用中药:太子参、沙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黄精,黄芪、淮山药、生甘草。
3、中成药: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
治疗-相关药品:
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用于血压下降或神志不清时的辅助疗法。取太溪、人中、素髎、涌泉等,手法宜补法,每日1~2次。
2、推拿治疗
取穴百会、人中、十宜、足三里等,疗效不显者加内关、涌泉。先按揉百会,继掐人中、十宣,拿按内关、涌泉,手法宜补泻兼施。
治疗-治疗周期:
亡阴证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亡阴证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取决于发病原因、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抢救及时,治疗得当等因素。一经出现,分秒必争地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病情转危为安。
预后-危害性:
本病往往会很快导致亡阳证,最终阴阳离决,生命无存,故一旦出现亡阴证,应立即进行抢救。
预后-治愈性:
病情较轻,抢救及时,治疗得当的患者,症状可获得缓解,预后较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亡阴证的基础疾病没有彻底根除,或者病后调理调护不当,会引起亡阴证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做好情志调护、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翻身防止褥疮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身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注意不要在患者面前讲病情和预后,以免让患者产生恐惧心理。
2、患者家属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1、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必要时开放两路或以上静脉输液通道,以利于急救给药补液。
2、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要密切观察血压动态变化、注意有无药液外渗,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3、出现乌头碱中毒的表现时,应立即停药,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口服绿豆汤解毒,或遵医嘱给予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等,必要时洗胃。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安静,避免喧哗、吵闹等不良刺激。
2、患者取平卧位或头低足高位,痰涎壅盛患者只宜取平卧位,呕吐频繁的患者,应将头部偏向一侧,以利分泌物流出,并随时擦拭干净。
3、注意口腔清洁,可用银花、甘草煎水嗽口,每日2~3次,口腔有溃疡的患者,可涂冰硼散。
4、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发生,定期替患者翻身。
5、被开水、呕吐物、大小便等污染的衣被要及时更换,保持皮肤清洁。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以及面色、肤温、汗出、舌象等。
2、注意观察静脉输液情况,以保证各种药物的输入。
3、如果出现心悸、水肿、喘促、尿闭、呼吸微弱、脉沉细微或结代,或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神志不清等,应立即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饮食调理:
昏迷者予以禁食。一般患者宜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应予以限食,忌食辛辣刺激、温燥、鱼腥食物。
饮食建议:
1、阴阳俱脱,口渴欲饮患者,可频服淡盐水、参汤或果汁等饮料。
2、病情稳定后,可给予补气养阴食品,如扁豆、蚕豆、莲子、大枣、牛羊肉等。
饮食-其他注意:
1、忌食温燥辛辣食品,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酒等调味料。
2、忌食生冷,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
3、忌食油腻黏滞食品,如糯米食品、油炸品、奶油蛋糕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热邪炽盛、汗吐太过、久病体虚等有关。因此,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注意病后调理、保持心情舒畅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发生。
1、久病后注意生活起居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随气候变化增减衣被。
2、积极治疗原发病,可选择健脾益气、收敛止血、调补阴阳、清热解毒等方法调整体质,增强正气。
3、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过激和各种诱发因素。
4、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勿暴饮暴食,忌食肥腻及辛辣剌激性食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