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胃寒呕吐疾病概述: 胃寒呕吐,是指中气不足、脾胃虚寒、运化功能失调所致的呕吐病证。临床以...
养生
疾病名称: 胃寒呕吐
疾病概述:
胃寒呕吐,是指中气不足、脾胃虚寒、运化功能失调所致的呕吐病证。临床以饮食稍多、稍凉即呕吐,饮食不佳,胃寒,喜暖,大便溏稀为主要特征。发生与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等有关。本病病程较长,常易反复发作,有一定治疗难度,但如果坚持治疗,祛除致病因素,一般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胃
常见症状: 饮食稍多、稍凉即呕吐,饮食不佳,胃寒,喜暖怕寒,大便溏稀
主要病因: 脾胃虚弱、饮食不节
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X线钡餐检查、B超、CT、组织病理检查、胃镜检查、胃肠动力检测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饮食稍多、稍凉即呕吐的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祛除致病因素,避免病情加重,出现呕吐不止,饮食不进的危象。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
病因-基本病因:
1、脾胃虚弱
脾胃素虚,或者病后失于调理,体质虚弱,脏腑功能减退,特别是脾胃运化功能下降,不能运化水谷,特别是寒冷生冷食物,寒浊内生,胃气上逆,发为本病。
2、饮食不节
平时饮食不加节制,偏食生冷寒凉,或者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饮食正常或稍凉,脾胃就不能及时运化,饮食停滞,胃气上逆,或者化生痰饮,饮邪上逆,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以饮食稍多、稍凉即呕吐,饮食不佳,胃寒,喜暖,大便溏稀为主要特征。病程较长,而且容易反复发作。
症状-典型症状:
1、主要症状
饮食稍多、稍凉即呕吐,呕吐物不多,酸臭气味不明显,时作时止。
2、伴随症状
胃部不适,怕冷喜暖,肢体不温,大便溏稀等。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急诊指征:
如果出现头晕、嗜睡、心悸、脉搏加快、血压降低、呼吸加快或烦躁不安、出冷汗、四肢厥冷、尿少。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如果出现饮食稍多、稍凉即呕吐,胃部不适,喜暖怕寒,大便溏稀。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消化内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若考虑进行胃镜检查,注意检查前禁食6~8小时。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饮食稍多或稍凉就呕吐的症状?
2、是否还有其他什么症状,如胃部不适,大便溏等?
3、平常吃饭有食欲吗?饮食量如何?
4、大小便次数,便质,颜色情况如何?
5、家属是否有过类似疾病吗?
7、之前有过胃肠道疾病吗?进行过什么治疗吗?
8、吃过什么药吗?吃药后有缓解吗?
9、平常有抽烟、喝酒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饮食稍多或稍凉就呕吐的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需要手术吗?手术有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做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X线钡餐检查、B超、CT、组织病理检查、胃镜检查、胃肠动力检测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四肢外形动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疼痛、问头身胸腹、问寒热、问饮食、问二便,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局部关节是否肿胀、局部皮肤温度是否升高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一般无明显异常,可用于判断是够有贫血或感染。
2、血清学检查
包括胃蛋白酶原测定、血清胃泌素测定、维生素B12测定以及自身抗体测定。
3、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检查是否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癌前疾病及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
在胃镜下,从病变部位取少部分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可明确慢性胃炎类型以及是否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检查-其他检查:
1、胃镜检查
可以了解观察黏膜情况,并取组织活检,有助于诊断慢性胃炎,排除溃疡病,胃肿瘤等疾病。
2、胃肠动力检测
包括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检测等,对胃动力进行评估,帮助调整治疗方案。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钡餐检查
检查前需服用一定剂量钡剂,在X线下进行检查。可了解胃肠动力情况,有助于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疾病的诊断。
2、B超、CT检查
可排除肝胆疾病,以协助鉴别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饮食稍多、稍凉即呕吐,饮食不佳,胃寒,喜暖,大便溏稀等临床特征,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现在医学的辅助检查则可诊断。但诊断时需要与反胃加以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起病较缓,多由饮食等诱发,常有久病不愈病史。
2、临床表现
临床以饮食、痰涎、水液等胃内容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常伴有饮食不佳,胃寒,喜暖怕寒,肢体不温,大便溏稀等。
3、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X线钡餐检查、B超、CT、组织病理检查、胃镜检查、胃肠动力检测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反胃与呕吐
两者均有呕吐表现,但反胃为脾胃虚寒,难以腐熟食物,以食后脘腹胀满,饮食内停,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后感觉舒服为主要特征。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温中健脾,和胃降逆为主要原则。临床需结合标本虚实进行辨证论治。实者重在祛邪,虚者重在扶正,并在辨证基础上,合理运用和胃降逆中药,如半夏、生姜、黄连、砂仁、丁香等。
治疗-对症治疗:
1、如果出现呕吐较为严重的患者,可加用砂仁、半夏等。
2、如果出现呕吐痰涎清水的患者,可加用桂枝、吴茱萸、生姜等。
3、如果出现呕吐不止,呕吐物为未消化食物,肢体不温,腰膝酸软的患者,可加用制附子、肉桂等。
治疗-药物治疗:
1、方药:理中丸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3、中成药:温胃舒胶囊、虚寒胃痛颗粒、安胃疡胶囊、小建中颗粒、黄芪建中丸、附子理中丸、暖胃舒乐片、香砂理中丸、香砂养胃丸。
治疗-相关药品:
温胃舒胶囊、虚寒胃痛颗粒、安胃疡胶囊、小建中颗粒、黄芪建中丸、附子理中丸、暖胃舒乐片、香砂理中丸、香砂养胃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配神阙、气海、脾俞、胃俞等,针用补法或者加灸法。
2、推拿
用拇指在患者中脘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和至阳穴重压揉按,由轻至重,由重到轻,直至胃脘痛缓解后再按压5分钟。
治疗-治疗周期:
胃寒呕吐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胃寒呕吐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病程较长,常易反复发作,有一定治疗难度,但如果坚持治疗,祛除致病因素,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危害性:
如果未及时治疗,或者不注意病后调护,导致呕吐不止,饮食难进,容易发生其他变证。
预后-治愈性:
本病诊断明确,正确辨证用药,坚持治疗,并注意饮食情志调护,预后一般较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胃寒呕吐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饮食情志调摄不当,都会引起本病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意卧床休息、注意调畅情志,注意个人清洁卫生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治疗和机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精神刺激常可诱发或加重病情,平时应注意调畅情志,保持心境平和。
2、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1、服药前宜先进食少量易消化食物,如稀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刺激。
2、呕吐严重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
3、尽量选用刺激性气味小的药物,避免油质多或有醒臭气味的药物。
4、呕吐频繁,服药前后可在舌面上滴2~3滴姜汁,或者在药液中加姜汁3~5滴。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清洁、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有适宜的温湿度。
2、发作时宜卧床休息,尽量少搬动,保证睡眠。
3、呕吐时宜取坐位,半卧或侧卧位,防止误吸。
4、呕吐完毕给予温开水漱口,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5、及时清除污物,更换被污衣被,并开窗通风,以免气味刺激,加重不适。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颜色、量、气味及发作的次数和频率等。
2、注意观察呕吐发生诱因、时间、发作规律及与饮食、情志关系。
3、注意观察患者神志、面色、血压、脉象、皮肤弹性及光泽、口干情况、尿量及有无腹痛、发热等。
4、如果出现头晕、嗜睡、心慌、心悸、脉搏加快、血压降低、呼吸加快或烦躁不安、出冷汗、四肢厥冷、尿少等,应及时协助医生处理。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检查,一般要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X线钡餐检查、B超、CT、组织病理检查、胃镜检查、胃肠动力检测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呕吐减轻后,首先应给予流质或半流食,再逐渐恢复为软食、普食。饮食宜清淡,不宜肥腻,辛辣、海腥发物等,进食前可用生姜擦舌或姜汁离舌,以降逆止呕。
饮食建议:
1、脾胃虚寒患者宜食健脾养胃食物,如白扁豆、莲子肉、芡实、茯苓、山药、薏苡仁等。
2、饮食宜温热,服药后宜进热粥,热饮,还可饮用姜糖茶。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
4、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凉茶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等有关。因此,注意饮食情志调摄,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体育锻炼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有节,定时定量,注意饮食卫生。
2、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顺应季节变化,劳逸适度。
3、冬春之季,须注意防寒保暖,尤其应注意胃院部保暖。
4、注意自我调节情志,保特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而诱发呕吐。
5、加强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练太极拳、八段锦等。
6、积极治疗相关疾病。中年以上反复呕吐,应认真检查,并及时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