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新生儿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疾病英文名称: neonatal hemorrhagic esc...
养生
疾病名称: 新生儿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疾病英文名称: neonatal 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enteritis
疾病别名: 新生儿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新生儿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炎
疾病概述:
新生儿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neonatal 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enteritis),又称为新生儿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炎,是指新生儿时期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本病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该病以来,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发生了暴发和流行,我国也存在着疫情暴发和流行的潜在威胁。患儿一般病情较重,以出血性肠炎表现最为多见,约10%可并发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严重并发症。新生儿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尚无特效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本病预后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及有无并发症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肠
常见症状: 腹泻、血便、发热、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痛苦面容
主要病因: 主要由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粪便细菌培养、血清免疫学检查、基因检测、X线、超声、CT
重要提醒: 本病在新生儿通常病情较重,容易发生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等多种并发症,危及生命,需积极到院诊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1、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者和无症状携带者可作为传染源。
2、牛、羊、狗等动物是EHEC的天然宿主,因此动物作为本病的传染源比人类更为重要。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食源性传播
是本病的首要传播途径。一般而言,动物来源的食物,如牛肉、鸡肉、牛奶及奶制品等是经食物造成感染的主要原因。
2、水源性传播
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近30年来国际上已有多次关于本病水源性暴发的报道。包括饮用水污染,以及其他被污染的水体(如游泳池水、湖水及其他地表水),均可造成传播。
3、接触传播
人与人的直接/间接接触也可导致本病的传播,但二代患者通常病情较轻,出现出血性肠炎的病例较低。
4、媒介昆虫传播
相关研究已证实苍蝇、蟑螂可携带EHEC引起本病的传播。
流行病学-发病率:
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本病以来,该病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发生了暴发和流行,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近年来已陆续有十多个省份在食品、家禽、昆虫、腹泻病患儿中检出EHEC,存在着疫情暴发和流行的潜在威胁。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好发于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散发病例好发于夏季,与大部分细菌性肠道传染病发病高峰一致。但暴发病例因感染途径不同,全年都可发生,发病时节无明显界限。
病因-总述:
新生儿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主要由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所致,以O157∶H7血清型菌株为主。该菌株为革兰阴性杆菌,具有较强的耐酸性,耐低温,但是不耐热,75℃1分钟即被灭活,且对氯敏感。当人体发生EHEC感染时该菌株主要通过对上皮细胞的黏附和产生毒素(如志贺毒素、肠毒素)两个过程来致病,侵犯机体的小肠远端、结肠、肾脏、肺脏等组织器官,引起黏膜水肿、出血、脱落、坏死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症状-总述:
本病的感染潜伏期一般为2~7d,之后常急性起病,患儿往往病情较重,无症状者少见,多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另外,约10%的患儿可发生HUS、TTP等严重并发症。
症状-典型症状:
出血性肠炎表现:腹泻为典型表现,早期为水样便,继而出现血性粪便,甚至粪便中几乎全是血,无粪便,可伴低热或不发热。另外,本病在成人中常有剧烈腹痛,但新生儿无法表述,通常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不止,以及皱眉、挤眼、口角歪斜、下颌颤抖等痛苦面容,安慰后无法缓解。
症状-并发症:
1、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约10%病情严重的患儿可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表现为苍白无力、血尿、少尿、无尿、皮下黏膜出血、黄疸、昏迷、惊厥等。病死率约3%~5%。
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临床特点上与HUS很像,但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昏迷、谵妄等)及发热更为明显。
3、神经系统并发症
约25%的患儿可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如癫痫发作、中风、昏迷等。
就医-急诊指征:
1、突然出现高热、少尿、无尿。
2、突发癫痫、抽搐、意识障碍。
3、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近期出现腹泻、烦躁不安、哭闹不止。
2、皱眉、挤眼、口角歪斜、下颌颤抖等痛苦面容。
3、伴低热、拒奶、喂养困难等。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新生儿科
病情平稳者,家长可带患儿前往新生儿科就诊。
2、急诊科
病情危急时应立即前往急诊科救治。
就医-就医准备: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7、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8、您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9、您是否患有基础疾病呢?
10、您吸烟吗?吸多久了?平均每天吸多少?
11、您喝酒吗?喝多久了?平均每天喝多少?
12、您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13、您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4、需要如何治疗呢?是吃药吗?
5、治疗的风险大吗?
6、这种病会复发吗?
7、如果住院的话,需要住院治疗多久?
8、需要做手术吗?
9、这个病会遗传吗?
10、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11、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腹泻、发热、哭闹不止、痛苦面容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粪便细菌培养、血清免疫学检查、基因检测、X线、超声、CT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会首先测量患儿的血压、呼吸、心率、脉搏,判断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2、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检查患儿是否存在黄疸、皮疹、皮肤黏膜出血、水肿、腹胀、意识障碍等,协助诊断。
3、医生通过叩诊和听诊,可以检查患儿有无呼吸音异常、啰音、心脏杂音、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表现。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是本病的基本检查之一,医生通过分析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可以初步判断有无细菌感染、贫血、出血等表现。
2、血生化
用于评估患儿的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协助诊治。
3、粪便细菌培养
可从患儿的粪便标本中检出产志贺毒素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通常病程短、血性便者,阳性率高。
4、血清免疫学检查
包括在恢复期进行血清O157脂多糖IgG抗体测定,以及蛋白印记试验明确患儿血清标本中有无O157脂多糖,均可用于本病疑似病例的诊断。
5、基因检测
包括DNA探针技术和PCR技术,均有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等优点,可用于本病的临床诊断、临床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
检查-影像学检查:
由于本病在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此医生会根据患儿的病情,借助X线、超声、CT等影像学手段,评估肺、肾、脑等重要脏器受累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儿出现腹泻、发热、哭闹不止、痛苦面容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及病史,以及血常规、血生化、粪便细菌培养、血清免疫学检查、基因检测、超声、CT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新生儿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治疗原则与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原则相似,但更加强调对症支持治疗的重要性。本病的治疗目的在于缩短病程、缓解病情、预防HUS和TTP等严重并发症、阻止EHEC的进一步传播。
治疗-对症治疗:
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医生会根据患儿脱水程度决定补液量、补液性质和补液速度。通常来讲,轻度的酸中毒无需使用碱性药物,而中、重度酸中毒需根据碳酸氢钠的补液公式计算需要量,并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气分析结果进行调整。
治疗-一般治疗:
1、做好隔离工作,积极查明致病途径,彻底消毒,防止进一步传播。
2、由于新生儿的代偿能力较差,因此应密切监测患儿病情,如脱水、中毒症状,以及心肾功能、体温、出入量、大便情况等。
3、患儿应继续采取母乳喂养,这是因为母乳易于消化,并含有免疫物质协助疾病的康复。
4、患儿的母亲及其他家属,也应进行病原体检测,感染者需同时进行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微生态制剂
是本病常用的治疗药物之一,可以帮助患儿恢复正常的肠道菌群,减轻腹泻症状。常用药物有双歧三联活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乳酸菌、乳果糖等。
2、肠黏膜保护剂
适用于病情较轻者,常用药物为蒙脱石散,可以平衡肠道正常菌群,还具有局部止痛作用。
治疗-相关药品:
双歧三联活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乳酸菌、乳果糖、蒙脱石散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新生儿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2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新生儿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及有无并发症等。由于本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因此大多数患儿经积极诊治,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未正规诊治及发生严重并发症者,可危及生命。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新生儿迅速出现腹痛、腹泻,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生长发育。
2、本病为肠道传染性疾病,有可能造成新生儿室的流行、暴发。
3、本病在新生儿往往病情较重,约10%会发生HUS、TTP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病死率较高。
预后-自愈性:
本病存在一定的自限性,但鉴于本病在新生儿病情重、并发症发生率高的特点,仍需及时到院诊治。
预后-治愈性:
多数患儿经及时诊治,本病一般可治愈;少数未正规诊治或发生严重并发症者,可危及生命,很难被治愈。
日常-总述:
家长应注意对患儿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助于病情恢复,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使患儿能够健康的生长发育。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营造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利于休息,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
2、协助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3、保持新生儿口腔、皮肤、脐残端、臀部等清洁,勤洗、勤换尿布。
4、注意室内及个人卫生,患儿的衣物和用具定期消毒,预防继发感染。
5、减少人员探视,尽量不要带患儿前往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
6、母乳喂养前应洗手,用干净温湿毛巾清洁乳头,喂养时要有耐心,避免奶液返流、误吸。
7、合理安排三浴锻炼,即空气浴、日光浴和水浴,有助于增强宝宝体质。
日常-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生长发育及大便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日常-复诊须知:
家长应遵医嘱定期带患儿到院复查。
饮食调理:
提倡母乳喂养,少量多餐。由于新生儿免疫力低下,因此科学合理喂养对于患儿病情的恢复及生长发育有着重要意义。
饮食建议:
1、提倡母乳喂养,少量多次喂奶,注意观察喂奶前后是否有呕吐、腹胀等不适。
2、对于使用配方奶喂养者,需要注意配方奶的调配量和浓度。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逐渐调整配方奶的喂养量和浓度,如不确定的话,可以多与医护人员沟通。
3、母亲可多食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内脏、豆奶等,以及富含大量维生素、矿物质的新鲜水果和蔬菜,以达到营养均衡。
饮食禁忌:
1、忌初次喂母乳过晚。
2、忌定时给新生儿喂母乳。
3、忌过早喂果汁。
预防措施:
针对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新生儿生理特点,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接触新生儿的家长及护理人员需注意手部卫生。新生儿食具及用具每日煮沸消毒1次,用前再用沸水冲洗1次。
2、家人有腹泻者,禁止接触新生儿,待病情恢复后再接触。
3、防止臀部尿布皮炎、感染及压疮。
4、注意气候变化,避免受热或受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