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新生儿低体温疾病英文名称: neonatal hypothermia疾病别名: 新生儿低...
养生
疾病名称: 新生儿低体温
疾病英文名称: neonatal hypothermia
疾病别名: 新生儿低温
疾病概述:
新生儿低体温(neonatal hypothermia),又称为新生儿低温,是指新生儿的核心温度<35℃(一般指直肠温度)。本病的病因众多,多因暴露于寒冷环境所致,也可由于感染等疾病引起。患儿的临床表现与低温程度、基础疾病及并发症等有关。新生儿低体温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本病的预后取决于低温程度、维持时间、基础疾病、体重及孕周等综合因素。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倦怠、抑制、拒奶、哭声低、动作减少、皮肤硬肿、少尿、无尿、抽搐、昏迷
主要病因: 多因暴露于寒冷环境所致,也可由于感染等疾病引起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X线、CT、心电图
重要提醒: 长时间持续低体温可造成新生儿硬肿症及多组织器官损害,甚至危及生命,需引起重视,及早就医。
临床分类:
新生儿低体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低温(32~35℃)、中度低温(26~32℃)、严重低温(20~26℃)和深度低温(<20℃)。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近20年来,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新生儿转运技术的开展和新生儿保暖技术的普及,新生儿低体温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重症感染、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好发于冬春季。
病因-总述:
新生儿低体温的病因众多,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的特征,因此当暴露于寒冷环境,保暖不够或热量摄入不足时,就很容易发生低体温。另外,本病也可由于多种疾病所致。
病因-基本病因:
1、新生儿体温调节特征
(1)新生儿缺乏寒战反应,在寒冷时主要靠棕色脂肪代偿产热,但其代偿能力有限,尤其是早产儿的棕色脂肪储存量更少,容易在受到寒冷时出现低体温。
(2)新生儿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少,皮肤菲薄,散热面积大,易于失热,导致低体温。
(3)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不够成熟,在寒冷环境下,其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的调节功能差,使体温降低。
2、低环境温度
新生儿出生后环境温度低于子宫内温度,足月儿出生后最初几分钟内体表温度每分钟可下降0.3℃,核心温度可下降0.1℃,当分娩时温度在20~25℃时生后不久核心温度即可下降2~3℃,约10h左右恢复正常,暴露于低温环境时间越长及(或)皮肤未及时擦干,体温将进一步下降。相关研究显示约38%的新生儿低体温是由于原发性寒冷所致。
3、相关疾病
包括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败血症、肺炎、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导致新生儿出现低体温。
症状-总述:
患儿的临床表现与低温程度、基础疾病及并发症等有关。常见表现包括倦怠、抑制、拒奶、哭声低、动作减少、皮肤硬肿等。
症状-典型症状:
1、全身症状
患儿通常表现为全身或肢端发凉,常有倦怠、抑制、拒奶、哭声低、动作减少等。严重持续低温可出现少尿、无尿、抽搐、心率减慢、昏迷等表现。
2、皮肤表现
约80%患儿会出现皮肤硬肿,先始于四肢、大腿及臀部,逐渐进展至全身,硬中带肿,紧贴皮下组织,不易捏起和推动,触之如硬橡皮样,可伴有凹陷性水肿,通常来讲患儿皮肤硬肿面积越大,代表病情越严重。另外,由于低温时氧合血红蛋白相对不能解离,故面部、手足及口唇部常呈红色。
症状-并发症:
新生儿低体温可并发循环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肺出血、急性肾衰竭、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低血糖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
就医-急诊指征:
1、出生后突然出现发绀、抽搐。
2、突然出现皮肤硬肿。
3、伴少尿、无尿、昏睡、昏迷。
4、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四肢或全身发凉。
2、伴倦怠、抑制、拒奶、哭声低、动作减少等。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新生儿科
病情平稳者家长应带患儿前往新生儿科就诊。
2、急诊科
病情危急时应立即前往急诊科救治。
就医-就医准备: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孩子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体温最低到多少度?
4、您孩子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出生体重是多少?
5、之前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您给孩子采取过哪些保暖措施?
7、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8、出生后是否确诊过基础疾病?比如新生儿窒息、败血症、肺炎、先天性畸形等?
9、您孩子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孩子的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孩子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4、需要如何治疗呢?是吃药吗?
5、治疗的风险大吗?
6、这种病会复发吗?
7、体温大概多久能恢复正常?
8、需要做手术吗?
9、平时需要如何注意保暖?
10、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倦怠、拒奶、哭声低、动作减少、皮肤硬肿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X线、CT、心电图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视诊、触诊判断硬肿的大小、部位,以及测定患儿体核温度(温度计测量肛门内5厘米处的温度),辅助诊断并且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用于判断患儿是否存在感染、贫血、出血、过敏等。
2、血生化
用于评估患儿的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及代谢状态,指导治疗。
3、血气分析
了解是否存在酸中毒、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情况。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辅助判断患儿是否出现心功能异常。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儿的情况,必要时借助X线、CT等影像学手段,明确有无感染病灶,以及有无肺出血、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儿出现倦怠、拒奶、哭声低、动作减少、皮肤硬肿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及病史,以及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X线、心电图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新生儿低体温的治疗原则包括复温、液体营养支持及防治感染三方面。另外,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也较为重要。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复温
是治疗新生儿低体温的重要措施。复温目的是在患儿体内产热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环境温度,减少失热,以使患儿恢复和保持正常体温。通常来讲,快速复温对于寒冷应激患儿有害,这是因为快速复温时会引起周围血管扩张进一步加重脑缺血情况。因此,医生一般会采取缓慢复温的策略,即每小时提高患儿体温1℃左右或在12~24小时内使体温恢复正常。医生会根据患儿的肛温、腋温-肛温差及医疗条件,采取适当的复温方法。
(1)暖箱复温
①若患儿肛温>30℃,腋温-肛温差≥0,表明体温虽低,但棕色脂肪产热良好,这时可通过减少散热的方式使体温回升。可将患儿置于预先加热至中性温度的暖箱中,一般在6~12小时内可恢复正常体温。
②若患儿肛温<30℃,无论腋温-肛温差≥0还是<0,一般均应将患儿置于箱温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进行复温。
(2)其他复温方法
对于无暖箱的医疗机构,如基层或农村,这时可采用温水浴(40℃左右,每次15分钟)、热水袋、电热毯或将患儿抱在怀中等方法进行复温。
2、液体营养支持
(1)供给足够的热量有助于复温和维持正常体温。
(2)胃肠功能紊乱者不宜进食,应采取部分或完全静脉营养。
(3)严格计算出入量,尤其是存在明显心、肾功能损害者,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液体入量。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生素
严重感染可导致新生儿低体温,低体温患儿也容易并发感染。因此医生会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防治感染,并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一般会选用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丁胺卡那霉素),但对于肾功能损害者应减少用量。
2、正性肌力药物
对于严重持续低温导致循环障碍,如出现血压降低伴心率减慢者,应给予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以增加心肌收缩力和改善肾血流。
3、呋塞米
对于出现少尿或无尿等肾功能衰竭表现者,可使用呋塞米利尿,并严格限制液体量。
4、肝素
可用于防治患儿早期DIC高凝状态,一般采用微量肝素疗法。
治疗-相关药品:
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呋塞米、肝素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新生儿低体温的治疗周期一般为4~6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新生儿低体温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取决于低温程度、维持时间、基础疾病、体重及孕周等综合因素。严重低温者预后较差,国内外报道病死率为25%~75%不等,持续无尿者病死率高。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新生儿出现倦怠、拒奶、哭声低、动作减少、皮肤硬肿等,甚至发生少尿、无尿、抽搐、昏迷,严重影响患儿日常生活及生长发育。
2、本病可导致新生儿抵御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能力降低,发生肺炎、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的几率增加。
2、本病可并发肺出血、DIC、休克、MODS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病情较轻者经积极诊治,本病一般可治愈;病情较重者,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日常-总述:
保暖是治疗和预防本病最根本的措施,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特别注意患儿的保暖,以及其他日常管理。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营造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尤其是在寒冷季节,可利用空调或取暖器将室温提高到22~24℃。
2、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建议采用科学的包裹方法,即给患儿穿好衣服后,用数条带子宽松地缠绕包裹,使每层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既可以阻止体热的散发,还能够保证患儿正常的呼吸,应避免包裹过紧。
3、可以使用热水袋放在新生儿身体两侧、脚下或头旁,但不可直接接触新生儿皮肤,以免烫伤。
4、可以在新生儿的体表擦涂一层植物油,阻止机体散热,促进体温回升。
5、注意保持患儿会阴部清洁干燥,大便后及时清洗,勤换尿布。
6、合理安排三浴锻炼,即空气浴、日光浴和水浴,有助于增强宝宝体质。
7、减少人员探视,避免前往公共场所,预防交叉感染。
日常-复诊须知:
家长应遵医嘱定期带患儿到院复诊。
饮食调理:
提倡母乳喂养,少量多餐。由于新生儿免疫力低下,因此科学合理喂养对于患儿病情的恢复及生长发育有着重要意义。
饮食建议:
1、提倡母乳喂养,不宜母乳喂养者,应给予配方奶。喂奶后应竖抱婴儿,轻叩背部,排出空气,轻放床上,取头稍高右侧卧位,观察片刻,无异常方可离去,避免因吐奶而发生窒息。
2、母亲可多食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内脏、豆奶等,以及富含大量维生素、矿物质的新鲜水果和蔬菜,以达到营养均衡。
3、无法进食者可采取部分或完全静脉营养。
饮食禁忌:
1、不要给新生儿喂高糖的奶或水。
2、不要用奶瓶、橡皮乳头来喂奶。
预防措施:
针对本病的发生原因及新生儿的体温生理特征,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加强围生期的保健,家长应积极接受新生儿冷伤的培训。
2、做好产前检查,避免早产、产伤和窒息等。
3、积极治疗与本病有关的新生儿原发疾病。
4、注意新生儿的保暖,新生儿室的室内温度应不低于24℃,出生后应立即擦干皮肤,用预热的被毯包裹,有条件者可放置于暖箱中待体温稳定后,再放入婴儿床中。
5、尽早开始喂养,保证热量供应充足,注意监测高危患儿体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