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血管网状细胞瘤疾病别名: 血管母细胞瘤、血管网状细胞瘤疾病概述: 血管网状细胞瘤又称血管...
养生
疾病名称: 血管网状细胞瘤
疾病别名: 血管母细胞瘤、血管网状细胞瘤
疾病概述:
血管网状细胞瘤又称血管母细胞瘤、血管网状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颅脑良性肿瘤。患者临床上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大部分患者还可见呕吐、眩晕和复视。本病可散发,也可家族遗传。目前有家族史的血管网织细胞瘤病例可诊断为von Hippel-Lindau’s Disease(VHL),患者可伴发视网膜血管瘤和其他内脏囊肿或肿瘤。大多数血管网织细胞瘤可根治,但遗传性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伴有恶性肿瘤形成的倾向,故应及时就医并定期复查。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部分患者具有家族遗传性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肿瘤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颅脑
常见症状: 头痛、呕吐、眩晕、复视
主要病因: 血管网织细胞瘤病因尚不明确,相关学者推测可能与胚胎发育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颅脑MRI、CT检查、血管造影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基因检查、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患者一旦确诊,应及时治疗,积极治疗,避免疾病进展。
临床分类:
1、基于肿瘤组织成分分类
(1)毛细血管型:肿瘤以毛细血管为主,常伴有囊肿。
(2)网织细胞型:肿瘤多为实体。
(3)海绵型:肿瘤由大小不同的血管及血窦构成,血运丰富。
(4)混合型:为以上几种类型的混合表现,其中,毛细血管型约占50%。
2、基于肿瘤性质分类
(1)囊性:肿瘤内含草黄色或淡黄色的透明液体,内壁光滑,可见一个或多个瘤结节。囊性肿瘤与周围脑组织无明显分界。
(2)实性:实质性血管网状细胞瘤大体上呈红色或肉红色,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血供极为丰富,可见怒张的引流静脉。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罕见,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2.5%,占颅后窝肿瘤的7%~12%。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30~50岁人群,青壮年较多。
2、男性略多于女性。
病因-总述:
血管网状细胞瘤病因尚不明确,相关学者推测可能与胚胎发育有关。一般公认血管网织细胞瘤细胞起源于中胚层细胞的残余,这种细胞在胚胎发育第3个月时,应当发育为中枢神经的血管组织,异常发育则可能导致肿瘤的形成。家族遗传者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VHL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
病因-危险因素:
具有血管网织细胞瘤家族病史者,患本病的风险较大。
症状-总述:
血管网状细胞瘤患者常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大部分患者还可见呕吐、眩晕和复视。其他临床症状则取决于肿瘤所在的位置,是否伴有囊肿、水肿,及红细胞是否增多等。
症状-典型症状:
1、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
约2/3的血管网状细胞瘤患者肿瘤发生在小脑,患者常表现为间断性枕下痛、行走不稳、眩晕、恶心呕吐、复视等。
2、脑干血管网状细胞瘤
患者常表现为头痛、感觉迟钝、平衡障碍、吞咽困难、食欲缺乏等。
3、脊髓血管网状细胞瘤
患者常表现为脊柱疼痛、肢体感觉减退,伴疼痛、乏力、排尿异常、共济失调等。
症状-病情发展:
患者起病缓慢,病程约7个月左右,少数患者病程可达10年。偶尔可因肿瘤出血或囊性病变而突然起病,症状可有起伏或剧烈变化。女性妊娠期可出现症状或病情加重。
症状-并发症:
1、红细胞增多
部分患者可伴有红细胞增多,患者除典型症状外,还可出现面部及颈部皮肤潮红、血压增高、四肢疼痛等症状。
2、颅内压增高
若肿瘤影响脑脊液回流,则患者可出现颅内压增高,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意识模糊等,严重患者可出现昏迷、呼吸衰竭等症状。
就医-急诊指征:
若患者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呼吸困难等症状,请及时前往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有血管网状细胞瘤家族史者,突然出现头痛。
2、无血管网状细胞瘤家族史者,出现头痛、呕吐、眩晕、复视等症状。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均需前往门诊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患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请于神经外科或肿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进行腹部、四肢的体格检查,请着宽松衣物,便于检查。
3、若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物名称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等。
5、可由家属陪同,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持续多久了?
2、您有做过什么检查吗?检查结果如何?
3、您的症状会因为哪些因素加重或者缓解吗?
4、您的脊柱或四肢疼痛吗?四肢感觉有什么异常吗?
5、您是做什么工作的?工作环境如何?
6、您家里有人得过血管网织细胞瘤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我的病是癌症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我的病严重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吗?会有损伤吗?
5、我需要做哪些治疗?能痊愈吗?以后会复发吗?
6、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头痛、呕吐及复视,应及时就医。就医时,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其次会建议患者做血常规检查、颅脑MRI、CT检查、血管造影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基因检查和病理检查,并根据结果诊断疾病、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排除其他颅脑疾病。
检查-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
(1)生命体征
伴有红细胞增多的患者,可测得血压增高。
(2)步态检查
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可见共济失调步态,起步时一脚高抬,然后骤然垂落,两脚间距宽。
(3)皮肤检查
伴有红细胞增多的患者,医生可观察到患者面、颈部皮肤潮红。
2、眼部检查
大部分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可出现眼球震颤、眼底水肿。
3、腹部检查
伴有红细胞增多患者,医生可触及脾脏增大。
4、神经系统检查
(1)共济运动检查
①指鼻试验:医生会站在患者前方0.5米,并让患者用食指接触医生的食指,再让患者用食指触碰自己的鼻尖,由慢到快,先睁眼、后闭眼,重复进行。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可出现指鼻不准的情况。
②跟-膝-胫试验:医生会让患者仰卧,将一侧足跟放置在另一侧下肢的膝盖下端,并沿胫骨前缘向下移动,先睁眼、后闭眼重复进行。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可出现动作不稳的情况。
③快速轮替动作:医生会让患者伸直手掌,做前臂的快速旋前旋后动作,或用一只手的手掌、手背连续交替地拍打对侧手掌。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可出现动作缓慢、不协调。
④闭目难立征:医生会让患者两脚并拢站立,双手向前平伸,然后让患者闭上眼睛,观察患者是否能保持姿势平衡。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出现身体摇晃或倾斜的情况。
(2)浅反射、深反射检查
肿瘤位于脑干和脊髓的患者可出现反射亢进。
(3)病理反射检查
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可出现锥体束征阳性表现。
①Babinski(巴彬斯基)征:做该检查时,医生会用竹签之类的物品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划到小趾根部附近并转向内侧。若患者趾背伸,其余脚趾呈扇形展开,则为阳性。
②Oppenheim(奥本海姆)征:医生会用弯曲的食指和中指,沿着患者的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动。若患者趾背伸,其余脚趾呈扇形展开,则为阳性。
③Gordon(戈登)征:医生会用手用力捏压患者的腓肠肌。若患者趾背伸,其余脚趾呈扇形展开,则为阳性。
④Hoffmann(霍夫曼)征:医生会用左手握住患者的腕部,然后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夹住患者的中指并稍向上提,然后用拇指快速地弹刮患者的中指指甲。若患者其余四指掌屈则为阳性。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若患者伴有红细胞增多,则可出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升高。
检查-病理检查:
该检查常在术后进行。医生会取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切片组织学观察,以明确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组织有高度丰富的幼嫩血管,表面覆盖圆形或梭形的内皮细胞。间质细胞多呈圆形或多角型,常含有脂肪颗粒。
检查-其他检查:
基因检查:对有血管网织细胞瘤家族病史的患者需要进行基因检查。若VHL基因检查结果阳性则有助于遗传性血管网状细胞瘤的确诊。
检查-影像学检查:
1、颅脑MRI检查
是诊断血管网状细胞瘤的主要方法。囊性肿瘤在T1呈现低信号,T2呈高信号。肿瘤周围无或仅有轻度水肿。实质性肿瘤则T1呈略低信号,T2呈高信号,有时可见血管流空影,为迂曲条状的无信号区。
2、颅脑CT检查
在发病部位呈单发的囊性或实质性占位病变。平扫可见肿瘤密度均匀,囊壁边缘常出现一个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的瘤结节。增强扫描后瘤结节可明显强化。若肿瘤影响脑脊液循环,还可出现梗阻性脑积水表现。
3、脑血管造影检查
椎动脉造影可见肿瘤结节的异常血管网。
4、腹部超声检查
遗传性血管网状细胞瘤患者可在腹部B超下发现胰腺、肾脏等器官的囊肿,有助于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仅根据症状和体征无法诊断本病,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来进行诊断,并在这个过程中排除其他颅脑肿瘤或颅脑感染类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囊性血管网状细胞瘤
(1)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该病多见于青少年,好发部位为小脑、视觉通路和下丘脑。肿瘤可为单一大囊或多发性小囊,可伴钙化。囊壁结节可小可大。CT平扫可见结节内及周围无血管流空信号影,增强后壁结节和瘤壁均可强化。根据好发年龄、好发部位及CT检查可鉴别二者。
(2)囊性转移瘤: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且多有原发肿瘤史。肿瘤位置表浅,结节病灶边缘常规则,肿瘤周围水肿明显。CT增强扫描可见呈结节或环状强化。根据病史、CT检查结果可鉴别二者。
(3)脑脓肿:患者有感染史。脓肿壁内侧光滑,无瘤结节,水肿较明显。CT增强扫描可见脓肿壁呈环状强化。根据病史、CT检查结果可鉴别二者。
(4)蛛网膜囊肿:该病为脑外占位。CT平扫可见囊肿密度低,且增强后不强化。弥散加权成像检查(DWI)有助于鉴别二者。
(5)表皮样囊肿:该病好发于桥小脑角区。MRI检查T1WI为低信号,T2WI和DWI为高信号。根据好发部位、MRI检查结果可鉴别二者。
2、实性血管网状细胞瘤
(1)转移瘤:该病多有原发肿瘤史。肿瘤病灶多表浅,外形多呈类圆形,肿瘤周围水肿明显。根据病史、肿瘤形态可鉴别二者。
(2)脑膜瘤:该病为脑外肿瘤,极少发生囊变。MRI检查多数可见临近肿瘤的脑膜增粗,远端变细,称为“脑膜尾征”。根据MRI检查结果可鉴别二者。
(3)室管膜瘤:CT检查可见瘤周无蚯蚓状流空的供血动脉,增强的强化程度不及血管网织细胞瘤明显。
(4)髓母细胞瘤:该病多见于儿童。肿瘤为实质性,边界常清楚,血供丰富,CT检查可见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时强化程度不及血管网织细胞瘤,肿瘤周围水肿明显。根据好发年龄、CT检查结果可鉴别二者。
治疗-治疗原则:
血管网状细胞瘤的治疗目的是消除病灶。医生会根据患者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给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外科难以切除肿瘤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使用放射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血管网织细胞瘤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一些肿瘤抗血管生成药曾尝试于血管网织细胞瘤临床治疗,但多为个案和回顾性报道,尚缺乏大样本数据支持。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
治疗-手术治疗:
显微外科手术为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肿瘤全切除则本病可根治。根据患者肿瘤的性质不同,医生采用不同的手术操作方法。
1、囊性肿瘤
一般易于切除。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先切开囊壁、吸出囊液,然后会沿囊壁寻找瘤结节并全部切除。
2、实质性肿瘤
需要切除整个瘤体。手术前医生会做肿瘤的供血动脉栓塞术,以减少肿瘤供血,利于手术切除。手术时,医生会沿肿瘤边缘将其与正常脑组织切开分离,并找到肿瘤供血动脉给予电凝切断,最后将整个瘤体摘除。因实质性肿瘤常位于脑干、脊髓等重要功能区,且供血丰富,故手术较困难。
治疗-放化疗:
目前放射治疗血管网织细胞瘤存在一定争议,故仅作为难以进行外科切除的肿瘤的辅助手段。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大多数可完全切除获得根治,但部分患者可复发。原发肿瘤全切后复发率约为16%-31%。患者需要终身随访和监控。
预后-危害性:
1、部分患者具有家族遗传性,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2、遗传性血管网状细胞瘤患者有形成恶性肿瘤的倾向,对生命造成潜在威胁,需要终身随访和监控。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肿瘤,一般可达到临床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并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是否复发等。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血管网状细胞瘤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颅脑肿瘤后,往往会担心自己是否能治愈、是否会有后遗症而产生恐惧心理。
(2)部分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疾病与遗传有关时,往往会精神紧张,产生焦虑心理。
(3)血管网状细胞瘤的症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会因此而产生不安、烦躁的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当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关怀、鼓励患者,让患者相信疾病是可以治愈的,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患者配合治疗。
(2)患者自身应当正视疾病,保持心情愉快,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以向心理医生咨询。
日常-生活管理:
1、生活规律
患者应当科学作息,保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进而促进术后恢复。
2、保持精神愉快
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均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因此患者日常应保持积极乐观,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
饮食调理:
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日常应当注意全面营养的饮食,食用补肾养脑的食物,避免使用含有致癌因子的食物。
饮食建议:
1、全面营养
患者应当进食营养全面、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豆制品等。多吃绿色蔬菜与水果,补充维生素。多吃菌类食物,如香菇、金针菇、木耳等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2、排毒解毒
患者可摄入有利于毒物排泄和解毒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冬瓜、西瓜等。
3、补肾养脑、安神益智
康复期患者除一般饮食外,还可多吃补肾养脑、安神益智的食物,如酸枣仁、桑葚、罗汉果、龙井茶、银耳、黑芝麻等。
饮食禁忌:
1、避免食用含有致癌因子的食物,如腌制品、发霉的食物、烧烤烟熏类食物。
2、避免食用被农药污染的食物。
3、避免食用含过多添加剂的食品,如饮料。
预防措施:
暂无特异性预防措施。但对于有家族病史的患者,建议进行基因筛查、定期检查以帮助及早发现病情。
1、无遗传VHL基因变异
可免除年度检查。
2、遗传VHL基因变异
(1)从婴儿期或幼儿期开始,每12个月进行一次眼科检查。
(2)从青春期开始,每12-36个月进行头颅及脊髓MRI的检查。
(3)从16岁开始,每12个月进行一次腹部CT或MRI扫描。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