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血热崩漏疾病概述: 血热崩漏,是指血分热盛所致的崩漏。临床以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
养生
疾病名称: 血热崩漏
疾病概述:
血热崩漏,是指血分热盛所致的崩漏。临床以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为主要特征。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病体虚、误服药物有关。崩漏为妇科的常见疾病,也是疑难急重病证。本病病程较长,随着病情发展,常出现气血两虚或气阴两伤,但只要治疗得当,注意病后调理,预后一般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妇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子宫
常见症状: 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
主要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病体虚、误服药物
检查项目: 妇科检查、基础体温测定、激素测定、妊娠试验、宫颈细胞学检查、B超检查、诊断性刮宫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注意病后调理,避免病情加重出现气血两虚或气阴两伤
临床分类:
1、实热证
主要表现为经血非时暴下,或淋沥不净,或量多,血色深红,质稠,有血块;伴有头晕面红,烦躁失眠,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2、虚热证
主要表现为经血非时而下,量少淋沥,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而质稠;伴有心烦潮热,口燥咽干,或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无特定好发人群。
病因-总述:
血热崩漏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病体虚、误服药物有关。基本病机为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病位在冲任,变化在气血。发病初期可为实热,失血伤阴即转为虚热。
病因-基本病因:
1、饮食不节
平时过于偏食辛辣刺激性或温燥性食物,热从内生,迫血妄行,引起本病。
2、情志失调
平时性情抑郁,或长期精神刺激,影响肝脏疏泄功能,气机郁滞,郁久化热,热扰冲任,扰动血海,迫血下行形成崩漏。
3、久病体虚
素体阴虚或久病失血伤阴,阴虚内热,扰动血海,加上阴虚失守,冲任失约,经血非时而下,形成崩漏。
4、误服药物
过服或者误服辛温香燥的药物,导致热伏冲任,扰动血海,迫血下行形成崩漏。
症状-总述:
本病以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为主要特征。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或白带增多、不孕、癥瘕等。临床上虚热、实热之分。
症状-典型症状:
1、主要症状
停经数月而骤然暴下,继而淋沥不断;或淋沥量少数月不止,突然又暴下量多;或出血时断时续,血量时多时少。经血非时暴下,血色鲜红或深红质地黏稠多属实热;淋沥漏下,血色紫红,质稠多属虚热。
2、伴随症状
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或白带增多、不孕、癥瘕等。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急诊指征:
突然出现面色苍白、神情烦躁、汗出肢冷、脉细数、血压下降等。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停经数月而骤然暴下,继而淋沥不断。
2、或淋沥量少数月不止,突然又暴下量多。
3、或出血时断时续,血量时多时少。
4、月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或紫红,质地黏稠。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妇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一般需要做相关的体格检查等,建议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月经周期严重紊乱?这种情况多久了?
2、是否还有月经持续时间或月经量的变化?
3、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口渴咽干、大便干结等?
4、之前有其他什么疾病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7、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8、平时有偏食、厌食等饮食不节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出血量多如崩或量少淋沥不止?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妇科检查、基础体温测定、激素测定、妊娠试验、宫颈细胞学检查、B超检查、诊断性刮宫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月经史及婚育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有无腹部肿块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妇科检查出血来自子宫腔。生殖器官有无器质性病变。有无妊娠因素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测定
检查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以了解贫血程度和排除血液系统病变。
2、激素测定
黄体中期测血孕酮值可呈卵泡期水平,为无排卵;可检查血睾酮、催乳激素水平及甲状腺功能等以排除其他内分泌疾病。
3、基础体温测定
了解排卵及黄体功能。基础体温呈单相型提示无排卵;黄体功能不足时虽呈双相型,但高温相<11天;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呈双相型,但下降缓慢。
4、妊娠试验
有性生活史者应行妊娠试验,以排除妊娠及其相关疾病。
5、宫颈细胞学检查
可排除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
检查-其他检查:
诊断性刮宫
作用是止血和明确子宫内膜病理诊断。对年龄超过35岁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应通过诊刮明确子宫内膜病变。未婚患者如果激素治疗无效或怀疑有器质性病变应经患者或家属同意后考虑诊刮。为确定排卵和黄体功能,应在经前期或月经来潮6小时内诊刮;如果怀疑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应在月经第5天诊刮;不规则阴道流血或大出血者可随时诊刮。
检查-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
阴道B型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形态、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等。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的临床特点,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月经先后无定期、胎产出血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1)既往多有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等病史。
(2)年龄、孕产史、目前采取的避孕措施、激素类药物使用史。
(3)肝病、血液病、高血压、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病史。
2、症状
月经来潮无周期规律而妄行,出血量多如崩或量少淋沥不止。出血情况可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停经数月而骤然暴下,继而淋沥不断;或淋沥量少数月不止,突然又暴下量多;或出血时断时续,血量时多时少。常继发贫血,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
诊断-鉴别诊断:
1、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月经先期是周期缩短,月经过多是经量过多如崩,经期延长是行经时间长似漏。这种周期、经期、经量的各自改变与崩漏的周期、经期、经量同时严重失调易混淆,但以上疾病各自有一定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可作鉴别。
2、经间期出血
崩漏与经间期出血都是经血非时而下,但经间期出血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有周期规律,而且出血时间仅2-3天,不超过7天左右自然停止。而崩漏是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失调,出血不能自止。
3、月经先后无定期
主要是周期或先或后,但多在1-2周内波动,即提前或推后7天以上,15天以下,并连续出现3个周期以上,经期、经量基本正常。
4、胎产出血
崩漏应与妊娠早期的出血性疾病如胎漏、胎动不安,尤其是异位妊娠相鉴别,询问病史、做妊娠试验和B超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产后病出血以恶露不绝多见,可进一步询问病史,以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当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采用塞流、澄源、复旧三种方法。还需考虑患者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女性生理特点、月经周期规律等因素辨证施治。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实热证
(1)因外感热邪或过服用辛燥助阳药物,出现暴崩,发热,口渴,舌苔黄,脉洪大有力的患者,可加用贯众炭、蒲公英、马齿苋等。
(2)如果实热耗伤,出现气阴两虚证的患者,可合用生脉散加沙参。
(3)如过实热已除,出血减少但为完全停止的患者,当根据证候变化,加用仙鹤草、茜草、益母草等。
2、虚热证
(1)如果出现暴崩下血的患者,可加用仙鹤草、海螵蛸等。
(2)如果出现淋沥不断的患者,可加用茜草、三七等。
(2)如果出现烦躁、睡眠减少的患者,可加用炒酸枣仁、柏子仁等。
(3)如果出现烘热汗出,眩晕耳鸣的患者,可加用龟甲、龙骨等。
(4)如果出现长期出血不止,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血色淡而质清的患者,可加用黄芪、枸杞子、当归等。
治疗-药物治疗:
1、实热证
(1)方药:清热固经汤加减。
(2)常用中药:黄芩、栀子、生地黄、地骨皮、地榆、阿胶、藕节、棕榈、炭龟甲、牡蛎、生甘草。
(3)中成药:十灰丸、荷叶丸、宫血宁胶囊。
2、虚热证
(1)方药:上下相资汤。
(2)常用中药:人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车前子、牛膝。
(3)中成药:葆宫止血颗粒、二至丸。
治疗-相关药品:
十灰丸、荷叶丸、宫血宁胶囊、葆宫止血颗粒、二至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体针取关元、三阴交、隐白、三阴交、肾俞、足三里穴,根据不同病情采用补法或泻法,每天1-2次,10次为1疗程。
2、耳针治疗
耳针取内分泌、卵巢、子宫、皮质下等穴,可用耳穴埋针、埋豆,每次选用4-5穴,每周2~3次。
治疗-治疗周期:
血热崩漏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血热崩漏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病程较长,新发常以血热证为主。无论实热或虚热,随着病情发展,出血量多或日久不净,常伤及阴血而出现气血两虚或气阴两伤。但只要治疗得当,注意病后调理,预后一般较好。
预后-危害性:
1、少数发育不良或治疗不规范的患者,易因某些诱因而复发。
2、少数患者子宫内膜生长周期过长而伴发不孕症有转变为子宫内膜癌的危险。
3、发作时常出现经血暴下如注,致使气血俱虚,如不及时治疗,易致厥脱,甚至危及生命。
4、如果失治误治,出血量多或日久不净,常伤及阴血而出现气血两虚或气阴两伤,增加治疗难度。
预后-治愈性:
只要治疗得当,注意病后调理,预后一般较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血热崩漏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不注意生活饮食调摄,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的治疗下,要注意调节情志,劳逸结合,避免感受外邪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密切相关,应避免思虑过度、惊恐、忧郁等不良情绪。
2、患者常因失血过多,担心预后,容易忧郁,家属应多加关心,加强精神调摄。
3、鼓励患者参加适度活动,消除不良情志刺激,保持平和心境。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正确给药,注意服药时间、剂量,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和反应。
2、需要进行性激素治疗的患者,不得擅自改变给药剂量、时间与方法。
3、血热的患者宜饭后偏凉服。根据出血情况,及时调整中药汤剂,出血过多时不宜使用活血通经药。
4、血崩的患者可服用止血药,伴有恶心呕吐的患者,可将姜汁滴于舌面,以缓解呕吐。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新鲜,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
2、出血期间因机体疲倦,抵抗力降低,不宜负重过度,以免耗伤气血,而加重病情。
3、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尤其要防止下半身受凉。不要淋雨、涉水、洗冷水澡等,以免寒湿入侵加重病情,甚至出现突然下血不止。
4、经行之际血室正开,容易感外邪,故应保持外阴清洁,加强会阴护理。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阴道出血的量、色,质,有无血块及小腹疼痛等伴随症状。
2、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舌象、脉象、神志、二便等。
3、如果出血量多而不止,出现面色苍白、神情烦躁、汗出肢冷、脉细数、血压下降等征象,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积极措施。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妇科检查、基础体温测定、激素测定、宫颈细胞学检查、B超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忌食煎炸、辛辣、活血等食物,以免扰动经血。也不宜选食生冷瓜果和冷饮等类,以免胞宫受寒,血流不畅。
饮食建议:
1、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如鱼类、肉类、禽蛋类等,鼓励多食新鲜的蔬菜与水果。
2、注意增加补血的食物,如含铁质较多的菠菜、空心菜、猪肝、猪血、蛋类、桂圆肉、红枣、黑木耳、红糖等。
3、崩漏淋漓、日久不净的患者,可稍微吃一些酸性食品,如草莓、山楂、柠檬汁等,以及凉性蔬菜如荠菜、藕节等。
饮食禁忌:
1、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2、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容易妨碍脾胃,影响疾病恢复。
3、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调味料。
4、忌食煎炸性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预防措施:
崩漏是可以预防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因此,注意调节情志,加强饮食调养,积极治疗原发病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发生。
1、平素做好保暖工作,不要冒雨涉水。衣裤淋湿要及时更换,以免寒邪乘虚而入。
2、及早治疗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月经先期等出血倾向的月经病,以防发展成崩漏。
3、平时要注意生活调摄,起居有规律。经期内应注意休息,严禁房事、坐浴,避免一般妇科阴道检查,并注意外阴清洁卫生。
4、平时加强饮食调养,少食辛辣、生冷、油膩、刺激性食物,保护胃气。
5、重视精神调养。培养个人爱好,以怡情悦志,避免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6、普及妇女生理卫生知识,使患者了解月经生理、病理过程,自觉做好经期的个人卫生,积极防治崩漏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